|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化学分析 | 作者 | 于康震,沈建忠 |
| 定价 | 12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210530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致谢 前言 1抗菌药物的分类及性质 1.1引言 1.1.1命名 1.1.2化学结构 1.1.3分子式 1.1.4 组分 1.1.5 pK。 1.1.6紫外特征 1.1.7溶解性 1.1.8稳定性 1.2抗菌药物的分类和性质 1.2.1 术语 1.2.2 基本概念 1.2.3 药物代谢动力学 1.2.4 药物效应动力学 1.2.4.1抗菌谱 1.2.4.2杀菌和抑菌活性 1.2.4.3杀菌作用类型 1.2.4.4低抑茵浓度和小杀菌浓度. 1.2.4.5作用机理 1.2.5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1.2.6临床毒性 1.2.7 剂型 1.2.8从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1.2.9环境问题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常常在阅读一本好书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而《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化学分析》这本书,无疑带给了我这样的体验。我被书中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精细讲解所折服,例如,书中对不同类型的色谱柱(如C18、NH2、手性柱等)在分离不同抗菌药物时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让我领略到了色谱技术的神奇之处。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样品基质效应的研究,以及如何通过样品前处理技术来克服这些效应,这对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不同抗菌药物在食品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食品中的残留物。我还会对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的讨论给予高度重视,毕竟,科学检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检测的技术细节,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实践意义,从而成为一个更理性的消费者,并对科学的世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化学分析》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吸引我的便是那沉静而专业的配色,深邃的蓝色背景与烫金的字体相得益彰,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的严谨与科学。我是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颇为关注,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关于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的新闻时,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丝担忧。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这本书时,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化学分析师,但“抗菌药物残留”这几个字,以及“化学分析”的字样,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究竟有哪些抗菌药物可能存在于我们日常食用的食品中,它们的检测方法又是什么样的。书中扉页上,于康震、沈建忠三位作者的名字,以及“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标记,都给我一种权威和可靠的感觉,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有了初步的信任。我期待书中能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复杂的化学分析过程,或许会穿插一些实际的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家庭中可以进行的简单检测方法,或者至少给出一些关于如何选择更安全食品的建议,这对我来说将非常有价值。我对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有清晰的结构图、流程图,甚至一些微生物生长的示意图,来辅助我理解书中的科学原理。毕竟,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枯燥的文字描述往往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初印象是专业、严谨,并充满了知识的诱惑力,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食品安全,特别是抗菌药物残留方面,有价值且易于吸收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食品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扇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我被书中对于各种精密分析仪器的原理和应用讲解所吸引,例如,书中关于质谱技术中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和检测器的详细阐述,让我对这些“高大上”的仪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样品前处理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因为我深知,一个好的样品处理方法是成功检测的关键。书中对于不同食品基质(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对分析方法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影响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还会留意书中关于标准物质制备和应用的内容,以及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性。我还会对书中关于仪器校准、空白试验、加标回收等质量控制措施的讲解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些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基石。我相信,通过深入学习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分析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并对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有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曾以为,食品中的抗菌药物残留检测,不过是简单地将样品送去实验室,然后等待一份报告。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被书中关于各种分析方法,特别是痕量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的详细介绍所吸引。我看到了书中对于色谱柱性能、流动相组成、质谱参数优化的精细讨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方法学验证的章节,特别是对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以及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要求。这些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我还会留意书中关于各种抗菌药物在食品中的代谢途径和降解产物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药物在食品中的真实存在状态。我还会对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的讨论给予高度重视,毕竟,科学检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检测的技术细节,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实践意义,从而成为一个更理性的消费者。
评分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品安全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引领我走进科学殿堂的指南。我被书中那些看似复杂的化学公式和反应式所吸引,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书中旁征博引,从基础的化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抗菌药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行为。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样品采集、预处理和提取的章节,因为我深知,任何精确的分析都离不开前期的细致准备。书中对于不同基质(如动物组织、乳制品、谷物等)的样品处理方法的差异性分析,让我对食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各种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选择性、准确性和精密度等参数的讨论,并尝试理解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的。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提到了针对特定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等)的分析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科学依据。我还会对书中关于仪器校准、空白试验、加标回收等质量控制措施的讲解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些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基石。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我不仅能提升自己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更能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性,在我看来,体现在其对每一个分析步骤的精益求精。我曾以为,检测不过是将样品放进仪器里扫描一下,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从样品的采集、保存,到提取、净化,再到最终的仪器分析和数据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作为支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样品基质(如固体、液体、半固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感到惊叹。书中对萃取溶剂的选择、固相萃取柱的类型、溶剂置换等技术细节的深入分析,都让我看到了化学分析的精妙之处。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不同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的性能比较,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分析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我还会留意书中关于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应用,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报告。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保障我们舌尖上的安全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用严谨的科学分析,默默付出的努力。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化学分析”这个词,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化学符号和复杂的仪器设备。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将这个看似高冷的领域,与我们日常关心的食品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各种痕量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的介绍感到着迷。书中不仅解释了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还详细描述了它们在检测食品中极低浓度抗菌药物残留时的应用。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检测方法的验证过程,包括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等关键指标的确定。这些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抗菌药物残留限量标准的比较,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这有助于我理解国际上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我还会对书中关于仪器维护和保养的内容给予重视,因为我深知,精密仪器的良好运行是准确分析的前提。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保障我们舌尖上的安全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用严谨的科学分析,默默付出的努力。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化学分析”这一专业术语的吸引。作为一名对科学探索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总想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食品安全领域,特别是抗菌药物残留检测的科学探究欲望。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不同分析方法的详尽阐述所折服。从传统的滴定法,到现代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书中都给予了细致的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流程的描述感到新奇。例如,书中对液相色谱仪的分离原理,以及质谱仪的质荷比分析过程的讲解,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其技术细节,但能够窥见其精妙之处。我还会认真研究书中关于不同抗菌药物在食品中存在的形态、分布以及它们可能对食品品质产生的影响。书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优化检测条件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的讨论,也让我深思。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应用,以及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些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我相信,通过深入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检测的“是什么”,更能理解检测的“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更全面地认识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前沿。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给我的整体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拿到的是一本纸质精良的书籍,翻阅时没有刺鼻的油墨味,纸张的厚度适中,不会显得过于轻薄而易损。内页的文字大小排布合理,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虽然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好奇,但阅读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书中在介绍各种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时,附带的图示清晰明了,甚至包含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化学术语,这让我感到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检测技术的对比和优劣分析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书中对于色谱法和质谱法的介绍,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精密的仪器操作,但其原理的讲解,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的差异,还是让我对化学分析的复杂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标准物质制备和样品前处理的章节,虽然这些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深奥,但我相信这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提到了一些针对特定食品种类(如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的检测方法,因为这些是我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食品。书中对于数据分析和结果判读的部分,也引起了我的重视,毕竟,检测出残留物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解读这些数据,并判断其是否对人体构成威胁,是更重要的环节。我相信,即便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会让我感到困惑,但通过反复阅读和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我总能从中汲取到有用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科学的启迪。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为书中那些精妙的化学反应和巧妙的分析思路所折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流动相选择、色谱柱选择以及检测器选择等方面的讨论感到兴趣。这些看似细微的决定,却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样品基质效应的研究,以及如何通过样品前处理技术来克服这些效应。这对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还会对书中关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复杂食品基质中定性、定量分析抗菌药物残留的应用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理解其原理和优势。我还会留意书中关于生物芯片、免疫分析等新兴检测技术的介绍,以及它们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分析的魅力,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科学探索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