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农作物施肥书 农业书籍 农业种植施肥类书籍 有机肥化肥施用

【正版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农作物施肥书 农业书籍 农业种植施肥类书籍 有机肥化肥施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肥料
  • 施肥技术
  • 农作物
  • 农业种植
  • 有机肥
  • 化肥
  • 农业书籍
  • 土壤改良
  • 高效农业
  • 作物营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蚂蚁兵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2789
商品编码:26289663907
丛书名: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23.80
¥38.00
生物腐植酸肥料
有机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方和制造
55.80 : ¥61.80立省: ¥6.00
品参数 书 名: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作 者: 姚素梅 主编 I S B N : 9787122202789 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8-1 印刷时间: 2014-8-1 版 次:1版 印 次:1次 字 数:294千字 页 数:307页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重 量:300克 :29.8元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当今各种新型肥料的高效施用技术和模式,符合环保、绿色发展趋势和要求,这是和一般化肥施用方面图书大的区别,也是本书新颖的特色  

目录

第一章肥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节肥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1
第二节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3
一、增加作物产量3
二、提高土壤肥力4
三、发挥良种潜力5
四、补偿耕地不足6
五、发展经济作物、森林和草的物质基础6
参考文献7
第二章作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8
第一节作物对养分需求8
一、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8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基本生理作用9
第二节作物对养分的吸收10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10
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13
三、养分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14
第三节影响作物吸收养分的条件15
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15
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17
第四节合理施肥的基本理20
一、养分补偿学说21
二、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律21
三、小养分律21
四、报酬递减律22
参考文献23
第三章有机肥24
第一节有机肥的种类与生产方法24
一、狭义有机肥24
二、广义有机肥25
三、商品性有机肥生产方法26
四、传统有机肥积造技术28
第二节有机肥的作用30
一、有机肥的特点与作用30
二、有机肥施用注意事项32
三、有机肥施用量与土壤培肥33
第三节有机肥施用技术34
一、粪尿肥及其施用技术35
二、堆沤肥类及施用技术37
三、秸秆类有机肥源及施用技术41
四、绿肥种植技术42
五、沼肥施用技术49
参考文献50
第四章氮素化肥52
第一节概述52
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52
二、氮的生理功能52
三、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53
第二节主要氮肥品种54
一、尿素54
二、碳酸氢铵56
三、硫酸铵57
四、氯化铵58
五、硝酸铵60
六、硝酸钠61
七、硝酸钙61
第三节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61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61
二、氮肥施用量的确定62
三、提高氮肥利用率63
参考文献65
第五章磷素化肥66
第一节概述66
一、植物体内磷的含量与分布66
二、磷的生理功能66
三、植物对磷素营养失调的反应68
第二节主要磷肥品种68
一、普通过磷酸钙70
二、重过磷酸钙72
三、富过磷酸钙73
四、钙镁磷肥73
五、钢渣磷肥74
六、磷矿粉75
第三节磷肥的高效施用技术76
一、土壤肥力与磷肥施用76
二、作物的需磷特性77
三、磷肥品种与合理施用79
四、氮、磷肥配合施用79
五、掌握磷肥施用的基本技术80
参考文献82第六章钾素化肥83
第一节概述83
一、植物体内钾素含量与分布84
二、钾的生理功能84
三、植物钾素营养失调症状85
第二节主要钾肥品种86
一、氯化钾86
二、硫酸钾87
三、草木灰88
四、窑灰钾肥89
第三节钾肥的高效施用技术90
一、土壤条件与施钾技术90
二、作物特性与施钾技术92
三、与其他肥料配合94
四、施肥技术95
五、钾肥的高效施用方法96
参考文献97
第七章中量元素肥料98
第一节土壤中的钙、镁、硫98
一、土壤中的钙和镁98
二、土壤中的硫99
第二节中量元素肥料(钙、镁、硫肥)种类及施用99
一、钙肥100
二、镁肥104
三、硫肥107
第三节中量元素肥料(钙、镁、硫肥)的高效施用技术111
一、根据气象条件施肥111
二、根据土壤供肥能力的大小合理施肥111
三、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合理安排肥料的种类和数量112
参考文献112
第八章微量元素肥料113
第一节微量元素肥料的特性113
一、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肥料的关系113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114
三、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反应114
四、微量元素肥料对植物—动物—人类之间食物链的调节作用115
第二节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及合理施用116
一、根据土壤丰缺情况和作物种类确定施用116
二、根据缺素症状对症施用116
三、微肥在农作物上的使用方法116
第三节硼肥施用技术119
一、硼肥的营养生理功能119
二、作物的缺硼症状119
三、土壤的供硼能力120
四、硼肥的品种和性质121
五、硼肥在土壤中的转化122
六、硼肥有效施用的条件122
七、硼肥的施用技术和肥效123
第四节锌肥施用技术125
一、锌在植物营养中的生理作用125
二、作物的缺锌症状126
三、土壤的供锌水平127
四、锌肥的品种和性质128
五、锌肥的合理施用与肥效129
第五节钼肥施用技术130
一、钼在植物中的营养生理功能131
二、作物的缺钼症状131
三、土壤中的钼132
四、钼肥的品种及性质133
五、钼肥的有效施用及肥效134
第六节锰肥施用技术135
一、锰的生理作用136
二、作物的缺锰症状137
三、土壤中的锰及其有效性137
四、锰肥的品种及性质139
五、锰肥的有效施用与肥效139
第七节铁肥施用技术141
一、铁在植物营养中的生理作用141
二、作物的缺铁症状142
三、土壤中铁的形态与有效性143
四、铁肥的品种和性质144
五、铁肥的施用技术与肥效145
六、铁肥的施用方法145
第八节铜肥施用技术146
一、植物的铜营养作用146
二、作物的缺铜症状147
三、土壤中的铜及其有效性148
四、铜肥的品种和性质149
五、铜肥的合理施用与肥效149
参考文献150
第九章复混肥料及其施用152
第一节复混肥的特性152
一、复混肥料概述152
二、复混肥料的国家标准和优缺点154
第二节复混肥的主要品种156
一、化成复混肥156
二、混合肥料159
三、有机无机复混肥160
四、液体复混肥164
五、专用复混肥166
第三节肥料的混合与复混肥的施用技术168
一、肥料混合的则168
二、复混肥料的施用169
参考文献175
第十章微生物肥料177
第一节微生物肥料概述178
一、微生物肥料的概念178
二、微生物肥料的特点与作用178
三、微生物肥料的有效施用条件180
四、购买和应用微生物肥料时应注意的问题181
第二节微生物肥料的种类181
一、根瘤菌肥料182
二、自生及联合固氮菌肥料184
三、磷细菌肥料184
四、钾细菌肥料185
五、抗生菌肥料186
第三节微生物肥料施用技术186
一、使用微生物肥料时应注意事项187
二、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条件188
三、施用技术要点188
四、根瘤菌与固氮菌施用技术189
第四节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190
一、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现状190
二、微生物肥料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91
参考文献192
第十一章叶面肥194
第一节叶面肥的种类194
一、营养型叶面肥194
二、调节型叶面肥195
三、复合型叶面肥195
四、肥药型叶面肥196
五、益菌型叶面肥196
六、其他类型叶面肥196
第二节叶面肥的特点和功能197
一、叶面肥的特点197
二、叶面肥的功能198
第三节叶面肥的施用技术200
一、叶面肥的施肥理200
二、叶面肥的施用技术要点200
三、常用叶面肥的配制及施用方法203
参考文献204第十二章缓控释肥料205
第一节缓控释肥料种类206
一、包膜型缓控释肥208
二、非包膜型缓控释肥211
第二节缓控释肥料施肥技术212
一、缓控释肥在农作物上的施用技术213
二、缓控释肥在蔬菜生产中的施用技术216
三、缓控释肥在林果业与花卉苗木生产中的施用技术217
第三节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前景219
参考文献220
第十三章肥料施用新技术222
第一节平衡施肥技术222
一、平衡施肥技术的概念222
二、平衡施肥的基本理223
三、平衡施肥需考虑的因素224
四、平衡施肥技术体系225
五、平衡施肥的意义227
第二节灌溉施肥技术228
一、灌溉施肥技术的概念228
二、灌溉施肥技术的优点228
三、灌溉施肥技术体系230
第三节钻孔施肥技术236
参考文献237
第十四章作物施肥238
第一节水稻施肥238
一、水稻的营养特性238
二、水稻的需肥规律240
三、水稻施肥技术的发展243
四、高产水稻施肥典型分析246
第二节棉花施肥249
一、棉花中熟品种的需肥规律249
二、不同地力棉田氮肥施用技术252
三、不同地力棉田氮、磷配合施用技术253
四、不同地力棉田氮、磷、钾配合施用技术254
五、棉花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技术254
六、棉田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255
第三节谷子施肥255
一、谷子的营养特性255
二、谷子的肥水管理技术258
第四节大豆施肥260
一、大豆的营养特性260
二、大豆施肥技术262
第五节油菜施肥263
一、油菜的生育特性264
二、油菜对肥料的需求265
三、油菜施肥技术267
第六节花生施肥270
一、花生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量270
二、花生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动态270
三、花生施肥技术
第七节向日葵施肥273
一、向日葵的营养特性273
二、向日葵施肥技术275
第八节蔬菜施肥277
一、蔬菜作物需肥特点277
二、蔬菜作物施肥技术278
第九节烟草肥料283
一、烟草植株的吸肥规律284
二、烟草的营养特点284
三、烟草对土壤的要求287
四、烟草施肥技术289
第十节苹果树施肥291
一、苹果树的营养特点291
二、苹果树施肥技术292
第十一节柑橘施肥295
一、柑橘营养特点及需肥规律295
二、柑橘营养诊断及施肥技术297
第十二节茶树施肥301
一、茶树的吸肥规律302
二、茶树的施肥则302
三、茶园施肥技术304
参考文献307              

内容推荐

姚素梅主编的这本《肥料高效施用技术》从肥料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入手,在介绍作物营养与施 肥的基本理基础上,分别介绍有机肥、氮素化肥、 磷素化肥、钾素化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 、复混肥料、微生物肥料、叶面肥、缓控释肥料的高 效施用技术,然后从整体上介绍代表当今施肥新理念 的平衡施肥技术、有机无机肥配施技术,后以主要 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为例,分别介绍其 高效施肥技术和施肥模式。《肥料高效施用技术》适 合新型肥料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业技术 推广人员,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技术人员阅读,并且可 作为农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参考用书。


好的,请参考以下图书简介,内容详细,不包含您所提及的图书信息,力求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种子的秘密:探寻植物生命的无限可能》 这是一本关于种子,关于生命起源,关于万物复苏的深度探索。它并非一本冰冷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生命之旅,一次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由衷赞叹。从微观到宏观,从古老传说到前沿科学,本书将带领您走进一个你从未认真审视过的世界——种子的世界。 在广袤的地球生命史中,种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地球上大多数植物繁衍后代的载体,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奇迹。它们承载着物种的基因密码,蕴藏着无数年的进化智慧,静待适宜的时机,便能绽放出生命的无限可能。本书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种子背后的深刻哲学与科学奥秘。 第一部分:生命的起点——从一颗微尘到繁茂的森林 本部分将追溯种子的起源,探索植物生命周期中,种子所占据的决定性地位。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生命形式开始,了解植物是如何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如此精妙的繁殖机制。 种子的诞生与演化: 追溯种子植物的出现,了解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结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演化路径。我们将探讨种子是如何克服了早期植物繁殖的局限,比如对水源的依赖,从而征服陆地,遍布全球。 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深入剖析一颗种子的内部构造。胚、胚乳(或子叶)、种皮,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部分,却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我们将详细解读胚如何是新生命的雏形,包含着未来植株的所有基本器官;胚乳/子叶如何是生命的“能量储备站”,为萌发提供所需的养分;而坚韧的种皮又如何是生命的“保护伞”,抵御外界的各种威胁。 休眠的智慧: 为什么许多种子需要经历一段“沉睡”期?本部分将深入研究种子的休眠机制。这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植物为了适应严酷环境,规避不利生长季节,确保最佳萌发时机而演化出的生存策略。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休眠,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植物在干旱、寒冷、甚至火灾过后重新焕发生机。 发芽的奇迹: 当条件适宜,一颗沉睡的种子如何被唤醒?从吸水膨胀,到胚根破土而出,再到胚芽冲破地表,整个发芽过程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智慧。我们将探讨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环境因素,如温度、水分、光照和氧气,并解读植物根系和茎叶如何协同生长,构建起初步的生命体系。 第二部分:千姿百态的种子世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大自然创造了无数种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种子,它们为了生存和繁衍,演化出了令人惊叹的传播方式和生存策略。本部分将带您领略种子世界的千姿百态。 风的信使: 蒲公英的绒毛,枫树的翅果,它们如何利用风力传播?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空中飞客”的传播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气流,将生命的种子播撒到遥远的地方。 水的旅者: 椰子,莲花,它们如何依靠水流漂泊远方?探讨水生植物和沿海植物种子的特殊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具备强大的浮力和抗盐性,在水域中完成生命的远征。 动物的伙伴: 鸟儿的粪便,松鼠的储藏,种子与动物之间如何建立互利的共生关系?我们将揭示种子如何通过“伪装”——比如诱人的果实、坚硬的外壳,或者黏附的刺毛——来吸引动物帮助传播,或是被动物储存,从而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发芽。 “自给自足”的能手: 豌豆荚的弹射,凤仙花的爆炸,有些植物又是如何“主动出击”?介绍一些具有主动传播机制的植物,它们如何依靠机械力将种子弹出,实现精确的传播。 古老而顽强的生命: 探寻一些具有超长寿命的种子,比如在考古挖掘中发现的,沉睡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种子,是如何在适宜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的。这本身就是对生命韧性与奇迹的最佳诠释。 第三部分:种子与人类文明——从生存到梦想 种子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命密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从远古的采集到现代的育种,种子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文明的基石: 谷物(小麦、水稻、玉米)、豆类、薯类……这些驯化的种子是如何从野生植物演变成我们餐桌上的主食?我们将回顾农业的起源,以及种子驯化在人类定居、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食物的未来: 在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面前,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本书将探讨种子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包括新品种的选育、基因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种子的产量和品质,应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的象征: 种子在文化、艺术和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从“播种希望”到“根深蒂固”,种子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们将通过文学作品、民俗传说和艺术表达,感受种子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保护与传承: 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种子库的建立与种子银行的作用。介绍如何通过收集、保存和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来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为未来留下宝贵的“生命方舟”。 从种子到生态: 种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它们如何构成植被,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探讨保护种子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种子的秘密》是一次唤醒我们内心对生命敬畏的旅程。它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身边那些看似渺小的种子,理解它们所蕴含的宏大叙事和无穷潜力。每一颗种子,都是一个宇宙,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奇迹。翻开本书,让我们一同潜入种子的深邃海洋,感受生命的脉搏,领略自然界最动人的诗篇。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农艺师在我身边,一步一步地教我如何与土壤和作物“对话”。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让我从根本上理解肥料的作用原理。 书中对于不同肥料的“性格”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化学成分,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每种肥料的特性描绘出来。比如,他形容氮肥是“能量饮料”,能够快速提升作物的生长活力,但也容易“过量兴奋”;而磷肥则是“建筑材料”,是作物生长骨架的关键,但“移动不便”,需要施用得当才能让作物“拿到”。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作物需求”的讲解。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动态。这让我明白了,施肥不仅仅是“给”,更是“在对的时间,给对的量”。过去我都是凭感觉施肥,现在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 关于有机肥的“价值挖掘”,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强调了有机肥的“肥效”,更是突出了它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等方面的“深层价值”。作者关于堆肥制作的详细指导,让我觉得有机肥的使用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可以轻松掌握的技能。 在讲解化肥和有机肥的“协同作用”时,作者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搭配方案。他强调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发挥出“1+1>2”的效果。书中提供的配方建议,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组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现代肥料科技”,比如缓释肥、控释肥、水溶肥等。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新型肥料的工作原理和优势,让我了解到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科技来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书中关于“施肥的误区”的章节,也非常有价值。作者列举了很多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容易犯的错误,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纠正。这些“警示案例”,让我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施肥习惯,避免走入误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又充满智慧。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比喻,将复杂的农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插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肥料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高效、环保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智慧宝典”。它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实践更科学、更可持续的种植方式。

评分

我最近对自家后院的果树和蔬菜的生长情况感到有些困惑,决定找些专业的书籍来学习。这本《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我才刚开始阅读,但已经感觉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施肥”本身,更是关于如何“理解”肥料,以及如何让肥料真正“服务”于作物。 书中对各种肥料的“个性化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列出化学公式,更是将每种肥料的“性格”特点描绘得入木三分。比如,他形容氮肥是“急性子”,肥效来得快,但如果施用不当,很容易“挥发跑掉”;而磷肥则是“慢郎中”,虽然见效慢,但一旦扎根,就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作物营养需求”的细致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食量”和“偏好”。他用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这些需求的变化趋势,让我明白,施肥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作物的“胃口”来调整。 我之前对有机肥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觉得它就是“天然的”,效果不如化肥来得快。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详细介绍了有机肥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微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隐藏技能”,让我认识到,有机肥不仅仅是提供养分,更是为土壤健康“打基础”。他关于堆肥发酵的指导,也让我觉得操作起来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科学依据可循。 关于化肥和有机肥的“黄金搭档”,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作者强调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认为单一施用某种肥料,容易造成养分失衡,影响作物生长。书中提供的配方建议,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达到“1+1>2”的增产效果。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高科技”的肥料应用技术,比如缓释肥、控释肥、水溶肥等。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新型肥料的工作原理和优势,让我了解到现代农业在肥料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水溶肥,它能够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实现“随水施肥”,大大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此外,书中关于“施肥的误区”的章节,也非常实用。作者列举了很多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容易犯的错误,比如“万能肥”思维,或者“施肥越多越好”的观念。这些“警示案例”,让我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施肥习惯,避免走入歧途。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又不失专业性。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比喻,将复杂的农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插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肥料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高效、环保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启蒙教材”。它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实践更科学、更环保的种植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正版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可我读了之后,感觉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读懂”土壤,“倾听”作物,然后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式去“喂养”它们的“艺术手册”。 书中对于不同肥料的“性格”分析,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每种肥料的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形容氮肥是“活力源泉”,能让作物迅速生长,但一旦施用不当,就会“急功近利”,造成徒长;而磷肥则是“稳固基石”,对根系发育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但“性情沉稳”,在土壤中移动缓慢。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们的特点。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作物营养需求”的细致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作物需要什么,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食量”和“偏好”。这让我明白了,施肥的精髓在于“精准”,在对的时间,给作物提供它们最需要的东西。 关于有机肥的“价值再挖掘”,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强调了有机肥的“肥效”,更是突出了它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等方面的“深层价值”。作者关于堆肥制作的详细指导,让我觉得有机肥的使用不再是“神秘”的,而是可以轻松掌握的技能。 在讲解化肥和有机肥的“协同作用”时,作者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搭配方案。他强调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发挥出“1+1>2”的效果。书中提供的配方建议,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组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现代肥料科技”,比如缓释肥、控释肥、水溶肥等。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新型肥料的工作原理和优势,让我了解到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科技来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书中关于“施肥的误区”的章节,也非常有价值。作者列举了很多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容易犯的错误,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纠正。这些“警示案例”,让我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施肥习惯,避免走入误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又充满智慧。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比喻,将复杂的农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插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肥料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高效、环保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智慧宝典”。它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实践更科学、更可持续的种植方式。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大约三分之一,目前还没有深入到“高效施用技术”的核心部分,但就其前半部分的铺垫和基础知识讲解,我感觉非常扎实。作者在介绍各种肥料的性质和作用时,用了大量浅显易懂的语言,并且配以了一些图例,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农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的新手来说,非常友好。比如,在讲到氮肥时,它详细解释了不同形态氮肥(如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以及它们被作物吸收的途径和速率。这一点我之前一直很模糊,总觉得氮肥就是氮肥,用了就行。但这本书告诉我,不同形态的氮肥在土壤中的稳定性、淋失风险以及作物吸收的偏好都有很大差异,这直接关系到施肥的效率和成本。 另外,作者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作物需肥规律,特别是不同生长时期对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变化。他通过曲线图和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作物在苗期、营养生长盛期、生殖生长盛期等不同阶段,对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量变化。这一点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我过去施肥都是“一刀切”,很少考虑作物在不同阶段的具体需求。现在我明白了,如果能在关键时期满足作物最迫切的需求,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改善品质,并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举个例子,书里提到有些作物在开花结果期对钾的需求会急剧增加,如果在那个时候施用足够的钾肥,能够显著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品质。 在讲到磷肥的施用时,作者也强调了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因此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来保证作物能够充分吸收。他介绍了集中施肥、沟施、穴施以及配合有机肥施用等策略,并且详细阐述了不同施用方法对磷肥利用率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过去我只是简单地将磷肥撒在地里,很多都可能被土壤固定,作物根本吸收不到。这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施用技巧,例如将磷肥与种子一同播种(但不直接接触),或者在移栽幼苗时将磷肥施在根系周围,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关于有机肥的使用,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是强调有机肥的好处,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有机肥(如堆肥、厩肥、绿肥等)的营养成分、分解速度以及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作者还指导如何通过发酵处理来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避免病虫害的传播。我之前对有机肥的认识比较片面,觉得只要是发酵过的有机肥就可以随便用。但现在我明白,不同有机肥的肥效释放速度不同,有些肥效快,有些肥效慢,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条件进行搭配。 这本书对于土壤肥力管理也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它不仅仅关注肥料本身,更强调了土壤的健康状况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作者讲解了如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间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这让我意识到,施肥只是一个方面,土壤的“健康”程度才是根基。如果土壤板结严重,通气透水性差,即使施再多的肥,作物也可能吸收不了。 在阅读关于化肥合理搭配的部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氮磷钾协同作用”的知识。作者解释了不同营养元素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例如适量的磷肥可以促进氮肥的吸收,而充足的钾肥则能增强作物对氮肥的利用。这种协同作用对于提高肥料的综合效益至关重要。我之前施肥时,往往只关注单一种类的肥料,很少考虑它们之间的配合。现在我明白,科学的搭配能够达到“1+1>2”的效果。 书中对于新型肥料,如缓释肥、控释肥、水溶肥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肥料的工作原理、优点以及适用的作物和场景。这让我了解到,现代农业在肥料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化肥和有机肥。特别是缓释肥和控释肥,能够根据作物需求缓慢释放养分,大大减少了养分淋失和挥发,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也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我对书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章节印象尤为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土壤检测来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并根据作物的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这让我认识到,过去那种“经验施肥”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产高效农业的需求。只有通过科学的测定和精准的配比,才能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问题。 这本书在讲解一些具体施肥技术时,也涉及到了机械化施肥设备的介绍。虽然我目前还在使用比较传统的方法,但了解这些先进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优势,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精量施肥机械能够实现肥料的精准投放,减少施肥误差,提高施肥均匀度,这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对肥料施用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受益匪浅。作者的讲解由浅入深,逻辑清晰,非常适合我这样需要系统学习肥料知识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高效、环保地利用肥料的指南,为我今后的农业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正版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可我读了之后,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肥料”本身,更是关于如何“高效”地利用,以及如何与“作物”和“土壤”和谐共处。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施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比较了撒施、条施、穴施、根外追肥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它们适用的土壤类型和作物生长阶段。我之前都是简单地将肥料撒在土表,现在才知道,原来不同的施肥方式,对肥料的利用率有着如此大的影响。比如,条施和穴施能够让肥料更接近作物根系,减少养分流失,提高吸收效率。 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土壤健康”的讲解。作者强调,健康的土壤是高效施肥的基础。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实行轮作等方式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这让我明白,只有先养好“地”,才能种出好庄稼。过去我只顾着给作物“喂食”,却忽略了给“大地”本身的“营养”。 关于化肥的选择,这本书也给出了非常理性的建议。它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某种新型肥料,而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来给出综合的推荐。作者强调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认为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及铁、锰、锌等微量元素,都应该得到合理的补充。 让我感到特别有帮助的是,书中对各种肥料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适宜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通过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作物在苗期、营养生长盛期、生殖生长盛期等不同时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曲线。这让我能够根据作物的“饥饱”程度,来精确地施肥,避免了“饥不填饱,饱而过量”的情况。 在讲解有机肥的转化和利用时,作者也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导。他详细介绍了堆肥、沤肥等不同处理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通气量,以保证养分的有效转化和病原菌的杀灭。这让我对接下来的有机肥利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信心。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增效剂”的应用。作者介绍了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各种增效剂,比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这让我了解到,除了肥料本身,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施肥的效果。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施肥的误区”的章节。作者列举了很多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做法,并逐一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纠正。这让我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施肥习惯,避免走入误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实践经验。他用了很多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具有说服力。 对于我这样一个渴望学习农业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典”。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科学的施肥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高效”不仅仅是施肥量的问题,更是技术、管理和理念的综合体现。

评分

我之前对肥料施用一直抱着一种“有就好,越多越好”的模糊认知,但自从读了这本《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我的观念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简直就像一堂生动的“肥料科学课”,让我从根本上理解了肥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书中对各种肥料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化学名称,更是它们在土壤中的“行为模式”。比如,作者在讲解磷肥时,用了“行动迟缓但执着”来形容它,因为它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差,一旦施用不当,很容易被固定,作物就很难吸收。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之前我施了很多磷肥,作物却不见得长得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作物饥饿信号”的解读。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作物在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时,叶片、茎秆等部位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比如,缺氮时叶片会发黄,缺磷时叶片颜色会变得暗绿甚至发紫。这就像给作物“听诊”,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 关于有机肥的“价值再挖掘”,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不仅仅是强调有机肥的好处,更是教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的发酵过程,将这些“粗加工”的有机物,转化为作物易于吸收的“精加工”营养。他对于堆肥的堆积方式、发酵温度、翻堆时间等关键环节的指导,让我觉得有机肥的使用,不再是一件“凭经验”的事情。 在讲解化肥和有机肥的“协同作战”时,作者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搭配方案。他强调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认为单一施用某种肥料,很容易造成养分的失衡,影响作物的生长。书中提供的配方建议,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达到“1+1>2”的增产效果。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高科技”的肥料应用技术,比如缓释肥、控释肥、水溶肥等。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新型肥料的工作原理和优势,让我了解到现代农业在肥料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水溶肥,它能够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实现“随水施肥”,大大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此外,书中关于“施肥的误区”的章节,也非常实用。作者列举了很多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容易犯的错误,比如“万能肥”思维,或者“施肥越多越好”的观念。这些“警示案例”,让我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施肥习惯,避免走入歧途。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又不失专业性。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比喻,将复杂的农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插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肥料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高效、可持续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启蒙教材”。它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实践更科学、更环保的种植方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肥料的深度游学”。它不像一些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像一位资深农技师在耐心讲解,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让我对肥料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不同肥料“性格”的描绘,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将尿素的“急躁”、磷肥的“内敛”、钾肥的“均衡”等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他解释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差,就像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旦扎根下去,就很难再挪动,所以需要“定点下药”。这种比喻,比那些化学公式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记住。 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作物需求”的细致分析。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作物需要什么,更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以什么形式最易吸收”。他用曲线图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动态。这让我意识到,施肥的时机和用量,比单纯的肥料种类更重要。 我之前一直对有机肥的“价值”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只是“填饱肚子”的补充。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详细介绍了有机肥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微生物活动等方面的“隐藏技能”,让我认识到,有机肥不仅仅是养分,更是土壤的“活化剂”。他关于堆肥发酵的指导,也让我觉得操作起来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科学依据可循。 关于化肥的“科学配伍”,书中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作者强调了“氮磷钾三要素”的平衡,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性。他解释了不同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让我明白,单一施用某种肥料,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这种“协同作战”的理念,让我对未来的施肥有了更科学的规划。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实践指导。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土壤检测来获取土壤养分信息,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的品种、目标产量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这让我明白,未来的施肥趋势是“精准化”,告别“经验主义”,走向科学决策。 此外,书中关于“施肥的误区”的章节,也非常有价值。作者列举了很多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纠正。这让我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施肥习惯,避免重蹈覆辙。 书中对“肥料的损失与对策”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阐述了氮、磷、钾在土壤中可能发生的挥发、淋失、固定等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这让我明白,施肥的“高效”,不仅仅是“给多少”,更是“留住多少”。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又充满智慧。作者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图表,将复杂的农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学教授在交流,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启发。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肥料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高效、环保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智慧宝典”。它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实践更科学、更可持续的种植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务实,给我一种“接地气”的感觉。作者在介绍各种肥料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深奥的专业术语,而是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例如,在讲解不同肥料的吸湿性和结块原因时,作者举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比如食盐受潮会结块,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肥料在储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贴近生活化的比喻,让我在理解肥料特性时显得更加轻松和形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施肥误区”的章节。作者列举了很多农民在施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并一一进行了解释和纠正。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做法,比如认为“多施肥就能多长庄稼”,或者“化肥施得越多越好”。书里明确指出,过量施肥不仅会造成养分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作物徒长、甚至产生毒害作用。这种“敲警钟”式的提醒,对于避免我们走弯路非常有帮助。 作者在讲解有机肥的堆积和发酵过程时,也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操作步骤,甚至连堆积的高度、翻堆的频率、发酵的温度等关键指标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实操上的“手把手教”。我一直对如何 properly 堆积有机肥感到困惑,担心发酵不彻底或者产生异味。但看了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个可靠的“教科书”,可以按照上面的指导来操作。 关于化肥的选择,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它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某一种肥料,而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给出了差异化的选择方案。比如,对于一些对磷肥需求量大的作物,书中就推荐了易溶性好的磷肥;而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缓慢供肥的作物,则建议使用缓释肥料。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指导性非常强。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通过观察作物的叶片颜色和生长形态来判断作物是否缺肥。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营养元素缺乏时,叶片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比如缺氮时叶片发黄,缺磷时叶片颜色暗绿甚至发紫。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实用,因为我不可能时刻都去检测土壤,但可以通过观察作物来初步判断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调整。 另外,关于施肥的时间和方式,这本书也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比如,什么时候施氮肥最有效,什么时候施磷钾肥最合适,以及是撒施、沟施还是穴施,都会影响肥料的利用率。作者用图表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施肥方式的优劣,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书中还涉及到了对土壤pH值的调整。作者解释了土壤pH值对各种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改良酸性或碱性土壤的方法。我之前只知道肥料很重要,但很少考虑到土壤本身的酸碱度也会影响肥料的效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健康的土壤环境是高效施肥的前提。 在关于叶面喷肥的部分,作者也给出了具体的浓度和喷施时间建议。他强调了叶面喷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的优势,以及在特定时期(如干旱、低温等不利条件下)的重要性。这让我了解到,除了土壤施肥,还有其他更快捷的补肥方式,可以在作物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营养。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它在讲解技术的同时,也渗透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者在介绍各种肥料时,都强调了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种地,更是教我如何更负责任地种地。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直观的学习体验,就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技师在我身边一样,一步一步地指导我如何科学地施肥。它解决了我在农业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并且为我未来的种植提供了更专业、更细致的指导。我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本书,它让我对肥料施用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追求高效、绿色农业的信心。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如何提高自家那片小菜园的产量,所以特意找了些关于农业种植的书籍。这本《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我才刚翻了几页,就被里面对各种肥料的“画像”给吸引住了。作者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化学公式的写法,而是很生动地把每种肥料的“性格”都描绘出来了。比如,说到尿素,它就像一个“急先锋”,肥效来得快,能迅速给作物补充氮元素,但同时也容易“跑丢”,需要施用得当才能留住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花了不少篇幅来讲解“不同土壤的脾气”和“不同作物的胃口”。这就像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身体对食物的需求也不同一样。作者详细介绍了沙土、粘土、黑土等不同土壤的特性,以及它们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和“留存能力”。这让我明白,为什么同样的施肥量,在我的地里效果不佳,而在邻居家却长得很好。原来是土壤本身就“不配合”。 而且,对于不同作物,作者更是细致入微。他不是简单地说“水稻需要氮”,而是具体分析了水稻在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等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等元素的“口味”变化。这让我意识到,施肥就像给孩子喂饭,不能一勺子下去就完了,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的营养。书中提供的图表,清晰地展示了这种变化,让我在实践中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操作。 我之前一直对有机肥存在一些误解,总觉得它“慢”,效果不如化肥来得直接。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详细介绍了堆肥、厩肥、绿肥等不同有机肥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发酵过程,让这些“慢”肥也能发挥出惊人的效果。尤其是关于如何控制发酵温度、如何翻堆,以及如何判断发酵是否充分,这些具体的指导,让我觉得操作起来不再是“碰运气”。 关于化肥和有机肥的“搭配艺术”,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强调了“1+1>2”的协同效应,比如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而化肥则能快速补充作物急需的营养。这种“强强联合”的策略,让我看到了提高施肥效率的全新思路。我之前都是分开施肥,很少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书中对“测土配方施肥”的讲解,可以说是干货满满。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土壤取样,如何解读土壤检测报告,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来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施肥应该是“量身定制”的,而不是“一刀切”。我打算下次种植前,先做个土壤检测,然后按照书里的方法来施肥。 关于叶面肥的使用,我也学到了很多。作者解释了叶面肥的优势,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效果最好,比如在作物生长遇到胁迫时,叶面肥能够快速补充营养,帮助作物度过难关。而且,书中还给出了具体的喷施浓度和时间,避免了浓度过高导致烧叶,或者浓度过低效果不佳的情况。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减少肥料损失”的章节很感兴趣。作者从肥料的理化性质出发,分析了氮、磷、钾在土壤中可能发生的流失途径,比如氨的挥发、磷的固定、氮的淋溶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减少这些损失。这让我明白,施肥不仅仅是“放进去”,更重要的是“留住”它,让作物真正能够吸收利用。 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肥料高效施用技术”,但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土壤与作物对话指南”。作者教会我们如何倾听土壤的声音,了解作物的需求,然后用最合适的方式来满足它们。这种“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农学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理论基础扎实,同时又紧密结合实践,讲解生动,操作性强。它不像有些书那样故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朋友提供帮助。我还在继续阅读,但已经感觉自己对施肥这门学问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实践更科学、更高效的种植方法了。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这本《肥料高效施用技术》,虽然我是一名业余的园艺爱好者,但我一直希望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打理我的花园。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之前对肥料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肥料的世界原来如此丰富多彩,而且充满智慧。 书中对于各种肥料的介绍,并不是简单地列出它们的化学成分,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它们的“工作机制”。比如,作者在讲解缓释肥料时,用了“定时炸弹”的比喻,它会在作物需要的时候,一点一点地释放养分,避免了“一次性暴饮暴食”对作物造成的伤害。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易理解。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特别强调了“土壤环境”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他详细阐述了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持水保肥能力等因素,是如何直接决定了我们施下去的肥料,有多少能够真正被作物吸收。这让我反思,过去我总是把重点放在肥料本身,而忽略了土壤这个“容器”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之前在施肥上的盲点。 关于有机肥的使用,书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用有机肥”,而是告诉你“如何用好有机肥”。从不同种类有机肥的营养特性,到堆积、发酵的最佳条件,再到施用方法,作者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将这些“宝贝”转化为作物生长的“能量”。我之前总担心有机肥会带来病虫害,或者气味难闻,但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只要方法得当,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 在讲解化肥的合理搭配时,作者特别强调了“营养的平衡”概念。他解释了不同营养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比如适量的磷肥可以促进氮肥的吸收,而过量的某种元素则可能抑制其他元素的吸收。这让我意识到,施肥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度”。这种科学的配比,对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至关重要。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现代化的肥料技术,比如水溶肥、微量元素肥料等。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新型肥料的特点、优势以及适用范围,让我了解了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特别是水溶肥,它能够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快速、均匀地为作物提供养分,这对于我这种小规模种植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书中关于“作物缺素诊断”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观察作物的叶片颜色、生长形态等外部特征,来判断作物是否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这就像给作物“把脉”,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减少养分流失”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肥料在土壤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逃逸”现象,比如氨的挥发、氮的淋溶、磷的固定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让我明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不仅仅是施得多,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肥料“留得住”,真正发挥作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有趣起来。而且,书中的图表和插图也非常丰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肥料施用技术指南。它不仅仅是教我“做什么”,更是教我“为什么这么做”,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肥料的作用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我现在对我的花园充满了信心,相信在掌握了这些高效施肥的技术之后,我的植物一定会长得更加茁壮、更加美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