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一-增补卷
:65元
作者:曹则贤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2月28日
ISBN:9787312036781
页码:302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物理学咬文嚼字(卷1增补卷)》收录了“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的前30篇,涉及夸克、量子、温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是一本值得物理学研习者珍藏的参考书。
目录
增补版前言
作者自序
我为什么要写《物理学咬文嚼字》?
·开篇词
之一·关于物理学
之二·量子与几何
之三·物衍生于母的科学隐喻
之四·夸克,全是夸克!
之五·谱学:关于看的魔幻艺术
之六·“半”里乾坤大
之七·那些物理学家的姓名
之八·扩散偏析费思量
之九·流动的物质世界与流体的科学
之十·心有结,都付画图中
之十一·质量与质量的起源
之十二·各具特色的碳异形体
之十三·缥缈的以太
之十四·正经正典与正则
之十五·英文物理文献中的德语词(之一)
之十六·荷(he)
之十七·英文物理文献中的德语词(之二)
之十八·平、等与方程
之十九·体乎?态乎?
之二十·准、赝、虚、假
之二十一·Dimension:维度、量纲加尺度
之二十二·如何是电?
之二十三·污染、掺杂各不同
之二十四·Duality:atellingfactoralovablenai'vete?
之二十五·无处不在的压力
之二十六·阳、光
之二十七·熵商一themyth0fentropy
之二十八·温度:阅尽冷暖说炎凉
之二十九·探针、取样和概率
之三十·载
作者介绍
曹则贤,1966年生,1982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1997年在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自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虽然传统,但处理得极为精妙,有效地服务于内容的逻辑推进。页边距的留白适中,使得文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有强烈的视觉疲劳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在关键的理论转折点,作者或编者会巧妙地使用不同字体或加粗来强调那些决定性的突破时刻,这种视觉上的节奏感,与内容上的思想起伏是相互呼应的。对于习惯于在阅读中做批注的我来说,书页边缘有足够的空间来记录我的思考碎片和困惑,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享受。它在保持学术庄重感的同时,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曾担心那些关于“起源”的探讨会过于晦涩,沦为纯粹的哲学思辨,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极其高明,总能在历史的烟云中精准捕捉到科学思维的“着力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人名,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科学家们提出那些石破天惊假说的深层动机和当时的观测局限。这种‘还原论’的叙事方式,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概念,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却是逻辑上最合理的推断。它成功地将物理学从一个‘已经完成’的知识体系,还原成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充满挣扎与发现的伟大事业,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科学史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那种沉甸甸的手感和泛黄的纸张纹理,立刻就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学术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很多看似高深的物理学名词被排列得井井有条,让人对接下来要探索的知识充满了敬畏和期待。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反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带着你慢慢走进那些构建我们宇宙的基石理论的诞生之地。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特别喜欢那种,当你捧着它,仿佛就能感受到那些伟大学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为了一点点真理之光而付出的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致敬。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概念地图”。在许多科普读物中,我们往往只接触到结论,而那些结论是如何一步步被‘咬文嚼字’、被反复验证和修正的细节,往往被一带而过。但这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执着于追溯每一个核心术语的“前世今生”,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不同内涵和侧重点。这种对词源和概念演变的深度挖掘,让我对自己过去囫囵吞枣理解的知识点,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清晰感。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本身,更是一种严谨的、对科学语言保持警惕和审视的学术态度,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为可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拖沓或仓促。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关键的科学发现熔铸成一气呵成的故事线。读起来,你不会觉得自己在啃那些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跟随一位极其出色的历史学家,亲历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的时刻。每当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浮出水面时,作者总能精准地勾勒出当时科学界主流的观点和阻力,使得新思想的胜利显得来之不易,更加光彩夺目。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物理学殿堂的门槛,让那些曾经高悬于空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能听见那些物理学家们在争论、在推敲、在最终恍然大悟时的呼吸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