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与孩子共享自然》三十五周年升级版,约瑟夫·克奈尔将其45年来推动优选自然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心得进行了重新构思和整理,不但纳入了很受人们喜爱的游戏,还将“流水学习法”(Flowing Learning)进行了扩充。“流水学习法”是一使自然活动成为愉悦的户外学习的教导策略。本书分为两部分:靠前部分充分说明了“流水学习法”的设计原理、学习步骤和果;第二部分根据“流水学习法”的步骤设计出53种游戏,简易、安全、有趣并设有快速参考栏,便于活动带领者运用。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平日怠速的五感,如听觉、触觉、嗅觉等,使之更加敏锐和专注。这些活动开启人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并能轻松获得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美)约瑟夫·克奈尔(Joseph Cornell) 著;张琦,吕剑 译 约瑟夫·克奈尔,是当今世界具负盛名的自然教育家。出版过《倾听自然》《共享自然的喜悦》《探索大地之心》《与孩子共享自然》等畅销书。他将对自然的敏锐感悟力和热爱之情,倾注在了他的户外教育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把人们带进奇妙的大自然,体验自然的纯美,共同分享自然的乐趣。从文学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叙事技巧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但它的核心驱动力显然不是为了讲一个好故事,而是为了植入一种深层的、关于“连接”的焦虑感。作者善于运用象征和意象,将那些抽象的生态概念具象化。比如,将全球气候变化比喻为一场漫长而无声的“退烧”,暗示着我们正在经历的只是高烧后遗症的延续。我个人认为,书中对于“边界消融”的探讨是其最精髓的部分,它挑战了所有基于明确分割的学科划分。环境科学、社会学、历史学,在作者的笔下,都汇聚成一条奔腾的大河,不可分割。这种对边界的否定,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开放,允许读者带入自己任何领域的知识进行补充和理解。缺点是,对于初次接触复杂生态学概念的读者来说,门槛可能过高,容易在初期就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哲学思辨劝退。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无向导”的探索模式,但一旦适应,那种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感,是其他任何书籍都难以比拟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去“争夺”理解权的杰作。
评分我花了整个周末的时间,才算是读完了这部作品,期间不得不频繁停下来,做一些与阅读无关的思考。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像是被压缩过的信息包,每一个句子都承载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隐晦的暗示。如果指望轻松阅读,那无疑是自讨苦吃。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对照地图和词典才能勉强理解的古典文献。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土地所有权”的探讨,那部分内容几乎颠覆了我过去对财产和边界的理解。在某些原住民的叙事中,土地是流动的、是暂时的借用,而现代法律体系下的“私有”概念,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如此脆弱和荒谬。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对比,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对人类的认知局限抱有一种近乎嘲讽的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强行拉伸,很不舒服,但同时也感到一种久违的清醒。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愉悦的阅读体验,而在于它能否有效地打破读者固有的认知壁垒。从这个角度看,它无疑是成功的,尽管过程是痛苦的。
评分这本名为《共享自然》的书,我翻阅了好几遍,才勉强理清它的脉络。初读之下,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仿佛被作者直接拽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时空。书中的文字并非那种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而是充满了原始的、近乎野性的力量。它似乎在挑战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自然”二字的固有认知,那种被玻璃幕墙和柏油马路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被驯服的自然。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生态系统的描绘,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精准,每一个物种的兴衰、每一次气候的变迁,都被赋予了一种宿命般的重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静默的对话”那一部分,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人与动物的互动,而是深入探讨了一种共生关系中,语言失效后的信息传递机制。读完后,我时常会站在窗边,凝视着楼下那几棵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行道树,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仿佛我们已经错过了与世界进行真正连接的最佳时机。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哲学沉思录,而不是一本科普读物,它迫使读者去反思,我们究竟是自然的守护者,还是一个高效的、拆解自然的工程师。那些宏大的叙事背后,隐藏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批判,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却又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不妥协的姿态,那种粗粝的纸张和极简的排版,似乎在预示着内容的难以驾驭。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的跳跃性很大,从宏观的行星尺度,瞬间切入到微观的微生物群落,这种尺度的频繁转换,对于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强烈的阅读眩晕感。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混乱的结构,模仿了自然本身的不规则性与复杂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感知”的那一章,作者对比了地质时间、生物世代时间与人类瞬间时间的差异,非常深刻地阐释了我们为何总是无法准确衡量自身在生态剧变中的位置。它不是在抱怨,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们的感官系统,是为短期生存设计的,而不是为了理解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带着一种强烈的、近乎先知的口吻,这使得它在学术著作中显得有些孤立,但也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力量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报告,而是在聆听一个智者在暮年时对世界发出的最后、也是最真诚的呼唤。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抱太大期望,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环保主义宣言,充斥着“保护”与“警示”这类陈词滥调。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解构“共享”这个概念在非人类世界中的运作方式。它跳出了二元对立的窠臼,没有将人类描绘成绝对的恶,也没有将自然美化成一个纯洁无暇的伊甸园。作者似乎在寻找一种中间地带,一种基于相互依赖而非单向索取的生存哲学。书中关于水文循环的章节,写得尤其精彩,它不是枯燥地讲解蒸发和凝结,而是将河流比作地球的血液系统,每一个拐弯、每一次泛滥,都是它自我调节的呼吸。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却又异常冷静和客观,没有滥用煽情。我发现自己开始关注起家里的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下水道的出口又通向何方,这些平日里被我们无意识忽略的细节,被作者重新激活了,变得鲜活而沉重。这本书的结构松散,但思想却异常集中,像一张巨大的、由无数细小观察交织而成的网,一旦被困入其中,就很难全身而退。它提出的问题远比它提供的答案要多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