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

正版书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新 著
图书标签:
  • 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
  • 环境保护
  • 环境工程
  • 大气污染
  • 工业废气处理
  • 规划教材
  • 高等教育
  • 正版书籍
  • 污染控制
  • 燃烧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38166
商品编码:263562273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
作者 李建新
定价 20.00元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 9787512338166
出版日期 2013-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281Kg

   内容简介

《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从能源与环境,污染物的大气扩散,除尘、烟气脱硫脱硝、二氧化碳的控制、煤中微量污染物的控制理论及技术等方面阐述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有关设计计算。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现场设备及工艺流程对国内外燃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本书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李建新教授主编。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章 能源与环境
 节 能源的现状与发展
 第二节 大气污染概况
 第三节 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及危害
 第四节 环境空气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章 污染物的大气扩散
 节 大气圈垂直结构及气象要素
 第二节 气象条件对烟气扩散的影响
 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第四节 污染控制的常用数据及计算
第三章 除尘理论及技术
 节 机械式除尘
 第二节 静电除尘
 第三节 过滤式除尘器
 第四节 湿式除尘
 第五节 除尘技术的新进展
第四章 烟气脱硫理论及技术
 节 烟气脱硫技术分类
 第二节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三节 其他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四节 干法/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五节 多种污染物同时脱除一体化技术
 第六节 脱硫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情况
第五章 烟气脱硝理论及技术
 节 氮氧化物的生成和分类
 第二节 脱硝技术的特点及分类
 第三节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第四节 烟气脱硝技术
 第五节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
 第六节 氮氧化物控制的新进展及应用情况
第六章 二氧化碳的控制理论及技术
 节 CO2分离理论和技术
 第二节 CO2减排理论和技术
 第三节 CO2的捕获与封存
 第四节 CO2的利用
第七章 煤中微量污染物的控制理论及技术
 节 煤中氯污染物的控制理论和技术
 第二节 煤中氟污染物的控制理论和技术
 第三节 煤中汞污染物的控制理论和技术
 第四节 煤中砷污染物的控制理论和技术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现代环境工程技术概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 作者: 张建国 李明华 王芳 (虚拟作者组合) 出版社: 绿色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最新修订版) --- 内容概要与特色 本书旨在为环境科学、化学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相关理工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紧密结合产业实践的现代环境工程技术概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代环境工程已不再是简单的“末端治理”,而是必须融入“源头削减”、“过程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系统工程。本书紧密围绕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挑战——水、气、固废的协同控制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论述,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全书共分十五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从宏观政策法规理解到微观工程应用的全链条技术认知。 --- 第一部分:环境工程基础与法规体系(第1-3章) 本部分奠定了环境工程的理论基石和政策导向。 第1章: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 概述环境科学的学科边界,阐述“人类世”背景下的环境挑战,重点剖析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等核心概念,并详细解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环境工程技术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第2章:环境质量标准与法规体系解析: 深入解析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如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介绍《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核心法律的最新修订内容,并引入环境影响评价(EIA)和排污许可制度的最新流程与技术要求。 第3章:环境工程基础:质量、能量守恒与反应动力学: 回顾环境工程所需的基础数学工具,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在污染物迁移中的应用,流体力学基础在反应器设计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化学反应速率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关系。 --- 第二部分:水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第4-7章) 本部分聚焦于水体污染的深度治理,涵盖传统工艺的优化与新兴生物技术的应用。 第4章:水质微观分析与监测技术: 介绍水体中常见污染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新兴微量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并详细阐述光谱法、色谱法(HPLC, GC-MS)在水质快速准确监测中的应用。 第5章:物理化学水处理技术: 重点剖析混凝、沉淀、过滤、吸附(活性炭、新型吸附剂)等单元操作的设计参数与操作要点。着重讨论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和工业废水零排放(ZLD)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 第6章:环境生物处理技术核心: 深入讲解活性污泥法的生化机理(硝化、反硝化、除磷),阐述SBR、MBR(膜生物反应器)、A/O/A2O等主流工艺的流程控制与污泥龄管理。新增内容聚焦于厌氧氨氧化(Anammox)在脱氮高效化中的应用。 第7章:特定废水处理与水资源回用: 针对高盐、难降解有机废水(如制药、化工废水)的处理难点,探讨 Fenton/类 Fenton 高级氧化技术、湿式氧化技术。详细论述中水回用标准、回用途径(冷却水、景观用水)及回用系统的安全保障措施。 ---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8-11章) 本部分全面覆盖工业源和移动源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强调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第8章:大气污染物特性与传输扩散模型: 分析SO2、NOx、颗粒物(PM2.5/PM10)、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理化特性、毒性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引入高斯烟团模型、CFD模型在预测污染物区域传输中的应用。 第9章:颗粒物控制技术: 详细介绍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的结构原理、效率影响因素及运行维护。对比分析湿式洗涤塔在捕集细颗粒物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10章:酸性气体与氮氧化物控制: 阐述湿法/干法脱硫技术(FGD)的最新发展,重点讲解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在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中的应用及催化剂选择。 第11章: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与减排: 针对化工、印刷等行业的重点污染源,系统介绍吸附浓缩、催化燃烧(RTO/RCO)、生物法等VOCs末端治理技术。突出强调源头替代、过程密闭化管理在VOCs控制中的优先地位。 --- 第四部分:固体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化(第12-14章) 本部分关注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第12章:城市固体废弃物(MSW)管理体系: 探讨从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到末端处置的完整链条。详细分析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最新政策导向及技术挑战。 第13章:固废资源化技术: 重点讲解废塑料、废玻璃的物理回收与化学回收(如热解、气化)技术。深入分析建筑垃圾(C&D Waste)的破碎、筛分与再生骨料的性能评估。 第14章:有毒有害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处置: 介绍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的防渗、渗滤液处理系统设计。深入剖析危险有机废物、无机废物的安全焚烧技术及热解气化技术。 --- 第五部分:新兴领域与工程实践(第15章) 第15章:环境工程的交叉前沿与数字化转型: 探讨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技术(如固化/稳定化、化学氧化/还原、植物修复)。最后展望环境工程的未来趋势,包括“环境物联网”(IoE)、大数据在环境质量预测、设备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以及“近零排放”技术的发展方向。 --- 适读对象 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 致力于从事环保设计、项目管理、环境咨询工作的工程师与技术人员。 对可持续发展、污染控制技术有浓厚兴趣的科研工作者。 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大量案例分析和工程图示,确保读者能够将书本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是构建现代环境工程技术知识体系的有力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不错,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配色沉稳,一看就知道是专业领域的严肃著作。虽然我还没完全啃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特别是对于基础理论的阐述部分,感觉他们没有走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路线,而是力求将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我个人对其中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那几章特别感兴趣,现在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末端治理已经不够用了,如何实现氮氧化物、硫化物以及颗粒物的同步高效去除,这才是工业界和科研领域真正的痛点。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很多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项目设计的合规性和经济性。如果后续内容能再多增加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污染治理工程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加完美了。总体来说,这本教材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绝对值得在相关领域从业或学习的人士仔细研读。

评分

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入手这本教材的目的非常明确:希望它能搭建起我从课堂知识到实际工业应用之间的桥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理想化的实验室条件,而是将“工业烟气”这个复杂、多变的载体作为研究对象。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脱硫技术时,对湿法、干法和半干法各自的优缺点、占地面积、副产物处理以及对后续除尘设备影响的细致对比。这种宏观的、系统性的评估方法,正是工程实践所需要的决策依据。虽然教材内容非常扎实,但我也发现,由于技术更新速度极快,某些最新出现的、例如低温脱硝或低温脱硫技术,可能在本书的编写周期内未能完全纳入,不过瑕不掩 পাথর,它所奠定的基础原理和方法论是永恒的。这绝对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甚至工作初期都不易淘汰的“镇纸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客观,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语,每一个句子都像是在传递一个经过反复验证的事实或结论。对于需要通过考试或准备技术面试的读者来说,这种精确的表述是极大的优势,因为它提供的知识点可以直接转化为标准答案或规范用语。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颗粒物控制部分对高效袋式除尘器(如脉冲布袋除尘器)的滤料选择、清灰周期和反吹风强度影响的讨论。这些细节往往是教科书容易忽略,但却是现场操作人员最头疼的关键点。虽然内容密度非常高,需要花时间去消化,但每攻克一个章节,都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知识增量和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本书无疑为国内高等教育在特定工程技术领域的教材深度设定了一个很高的标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系统性”的强调上。它没有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污染控制单元,而是将整个烟气净化流程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链条。比如,在讨论了高效脱硫后,如何避免产生二次颗粒物或腐蚀问题,书中紧接着就对除尘设备的选型和布置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前后呼应”的编写手法,极大地帮助我建立起全局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污染控制的经济性分析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清晰地指出了成本投入与减排效益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避免了“一味追求零排放”的倾向,体现了真正的工程智慧——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耐心地为你梳理行业脉络,告诉你哪些是必须掌握的核心,哪些是需要警惕的陷阱。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预期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平均水平。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本带着工程师思维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框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部分的讲解,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我记得在讲到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时,书中对不同催化剂的活性、抗中毒性和寿命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而且还详细剖析了不同还原剂(如氨气、尿素溶液)在不同温度窗口下的适用性。这对于我们做方案比选时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支撑,避免了盲目套用经验数据。唯一让我稍微感到有点吃力的是,某些涉及复杂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的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琢磨,但反过来看,这也是它区别于一般入门读物的价值所在——它真的敢于触及技术深处。出版社的排版质量也值得称赞,图表清晰,公式推导完整,阅读体验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