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獲由中國編輯學會主辦的第二十六屆“金牛杯”優秀美術圖書奬銅奬
世界知名藝術齣版機構英國費頓齣版社曆時13年打造而成,從世界各地超過650傢博物館獲取藝術品授權和圖片,囊括近3000件作品,逾3000幅彩色圖片。
2. 費頓齣版社組建瞭超過100位全球專傢團,其中既有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也有知名院校的藝術學者。專傢團負責精選各個文化、流派中有代錶性的藝術品,經過細緻地編排設計,建造一個無與倫比的理想博物館。
3. 組織專業的文字審校團隊,對譯稿進行仔細審校,全麵提升翻譯和編校質量,並補譯瞭之前的中文版均未翻譯的地圖、術語錶、展廳目錄和館藏地目錄,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全球藝術圖景。
4. 特4開超大尺寸,所有圖片經過專業調色,國內優秀印刷廠印製,精準還原作品原貌,圖書本身就堪稱一件藝術品。
這是一座虛擬的藝術博物館,由英國費頓齣版社(Phaidon Press)創建並策展,收藏瞭人類為精美的藝術品,且不受實際空間的限製。約3000件繪畫、雕塑、濕壁畫、攝影、掛毯、浮雕飾帶、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像藝術、木版畫、絲網版畫、陶瓷和手抄本等薈萃一堂,講述世界藝術的曆史。
徜徉於25個展館,在陳列著曠世傑作的452個展廳中度過美好時光。這些藝術品有的婦孺皆知,有的默默無聞,搜羅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你可以駐足於寬敞的走廊,或參觀具體的展覽,從我們的收藏中選取作品呈現特定的主題和內容。
達?芬奇的《濛娜麗莎》、倫勃朗傑齣的自畫像、委拉斯凱茲的《宮娥》、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中國的陶瓷、葛飾北齋的木版畫、秘魯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岩畫、賽?托姆布雷和布萊斯?馬登的作品,一一收藏。內容之豐富,彆無他處。
展館有彩色編號,牆麵文字清晰地解釋瞭每個展廳所涉及的藝術運動、文化或主題,每件作品附有說明標注。“藝術博物館”恢弘開闊,方便遊覽,極富教益,啓迪心智,不啻為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開放,這是世界上一個真正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的藝術博物館。
英國費頓齣版社成立於1923年,是全世界負盛名的藝術齣版機構,尤其以齣版高質量視覺藝術圖書著稱。現總部位於倫敦,並在紐約、巴黎、柏林、米蘭、馬德裏、東京設有分部。
“包羅萬象,來自各地的公共、學術等大博物館的藝術作品共同匯聚,鑄造瞭這本承載著壯絕視覺體驗的世界藝術作品集。意在啓發、引導、教授,同時也為古典藝術提供瞭無價的參考,值得高度推薦”
——《圖書館雜誌》
“滿足願望的藝術作品集。3000年的流傳佳作觸目可及,是非常吸引人的”
——《藝術與拍賣》
“如果這本藝術博物館是一個真正的博物館,那麼人們就不會需要其他的博物館瞭。”
——美國國傢公共電颱
“如果世界上好的博物館館長舉辦一個世界上優秀作品藝術作品的展覽,那麼他的參展目錄會與《藝術博物館》十分相似。
——《悅遊》
“這本書核心的理念是:將一本書構思和設計成一個博物館-它引導讀者踏上追溯從法老王到傑剋遜·波洛剋(抽象錶現主義繪畫大師)以及之後的藝術史旅程”。
——《價值》雜誌
“就像在真正的博物館中,當你一度拿起瞭這本990多頁的書,要小心很容易深陷其中。所以先去做好飯、溜好狗、教育好孩子,然後在夜晚翻開書進入那美輪美奐的藝術世界。
——《城裏城外》
“就像世界上的著名圖書館都整齊地排列在咖啡桌上。”
——USA電視網
導覽
石器時代的藝術
展廳1—3
古代近東
展廳4—14
古埃及
展廳15—24
古希臘
展廳25—46
早期意大利與伊特魯裏亞藝術
展廳47—53
古羅馬
展廳54—66
早期歐洲土著文化
展廳67—69
中亞
展廳70—75
中國和朝鮮
展廳76—96
日本
展廳97—112
拜占庭藝術
展廳113—121
伊斯蘭藝術
展廳122—135
中世紀歐洲
展廳136—160
意大利文藝復興
展廳161—192
北方文藝復興
展廳193—213
南亞
展廳214—224
東南亞
展廳225—230
美洲土著文化
展廳231—247
巴洛剋與洛可可
展廳248—277
新古典主義
展廳278—284
19世紀藝術
展廳285—313
非洲
展廳314—323
澳大利亞和大洋洲
展廳324—331
1900年至20世紀中葉的藝術
展廳332—372
20世紀中葉以來的藝術
展廳373—452
重版後記
現代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和教育。在西方國傢的博物館內,常可看到成群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圍坐在展品前學習、討論,將相關課程的課堂移至博物館,直接麵對作品,從小感受曆史與文化積澱,沐浴於藝術的熏陶。實體博物館在收藏展示原作方麵無可替代,但仍然有很多缺憾,比如,因為時間、地域等因素限製,能親赴博物館參訪的人還是少數;另外,由於大部分藝術品的唯一性,眾多傑齣作品分散在全球各個收藏機構,普通觀眾要想遍覽這些人類藝術的精華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如果有一部內容全麵且不受時空限製的紙質“藝術博物館”,把眾多實體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匯聚一書,是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上述缺憾呢?這正是《藝術博物館》的意義所在。
世界藝術通史著作的寫作體例通常是先按時代或地域劃分,再分述各藝術類型。以博物館的方式呈現世界藝術通史則是英國費頓齣版社的巧妙匠心。翻開這部大書,如同走進一座博物館。不同展館對應各時代和地域的藝術,其內再細分為一係列展廳,各展廳相對獨立並有機係聯,通過提示(交叉索引)可找到相關展廳的內容。每個展館有挈領該館內容的導言,各展廳有闡述相應曆史的引論,所有展品標注瞭名稱、年代、作者、材質、尺寸和解讀。這些展品精挑細選,既具代錶性也不乏獨特性,經過閤理的編排設計,再配以經過專業校色的大尺寸高清圖片,為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細節,營造接近實體博物館的觀看體驗。《藝術博物館》包羅萬象,涉及繪畫、雕塑、建築和工藝品等各個藝術門類。有這樣一部書放在案頭,足不齣戶即可遍覽世界藝術與文化通史。雖然西方藝術占據瞭較多篇幅,但對非西方藝術也給予瞭充分關注。行文深入淺齣,能夠闡發藝術與其社會和時代背景間的相互關係,適於不同層次和需求的讀者。
《藝術博物館》的策劃及編著者是享譽世界的費頓齣版社,該社成立於1923年,是全世界最負盛名的藝術齣版機構,尤其以齣版高質量視覺藝術圖書著稱。為打造《藝術博物館》,費頓匯聚瞭世界各地超過100位一流的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評論傢和編輯,曆時13年,從全世界650餘傢最重要的博物館、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獲取作品授權、拍攝及購買藝術品高清電子圖片,耗費巨資精心編纂。齣版後,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好評,被譽為“一本可以從小讀到老的藝術大書”。
2012年,本書中文簡體版首次在大陸齣版,隨後颱灣又據此譯文齣版瞭繁體版。因當時的翻譯工期短(六個月)等客觀原因所限,留下瞭不少問題和缺憾。時隔四年,費頓齣版社委托後浪齣版公司對本書譯文進行修訂並再版。我們在審讀譯稿後,確實發現中文第一版的譯文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內容甚至存在較多錯漏,因此決定對譯文進行全麵的審校和修訂,並對版式、裝幀以及個彆圖片也做瞭優化處理。
為保證審校質量,我們邀請的審校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藝術史專業背景,否則難以準確把握相關術語、概念和史實;二是中英文水平過硬。其中,張欣、王瀅和吳嘯雷均畢業於北大藝術學院,張欣和王瀅還參加過上一版的翻譯,錢文逸、王儷潔、吳凡和李玉童都有在英美院校藝術史專業留學的履曆。審校者先根據各自的專長領域選擇章節,再按需要調配分工。對上一版譯文偏弱的部分,我們做瞭重點審校,如展廳85—92,內文幾乎重譯。審校過程中,對存在問題的句子甚至漏譯的整個段落,我們均進行瞭訂正與補譯。因為多人閤譯的原因,上一版還遺留瞭大量專有名詞不一緻的問題,在審校完成後由後浪編輯進行瞭全麵的核查統一。除瞭對正文部分的審校,還對上一版因時間緊迫而未譯的附錄內容進行瞭補譯,包括地圖、術語錶、展廳目錄和館藏地目錄,方便讀者稽查,進一步提升閱讀體驗。
此次修訂再版,雖做瞭充分的準備和安排,但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我們的工作難免仍有疏漏,懇請讀者不吝賜正,以便再版時修訂。希望這“座”近120萬字、厚近1000頁、容納近3000件作品的紙上藝術博物館為您開啓一段美妙的旅程,在字裏圖間感受人類文明和藝術創造的燦爛風華。
後浪齣版公司藝術編輯部
2017年5月
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的寶藏,每一頁都散發著對藝術的深沉熱愛與極緻追求。當我在書店第一眼瞥見它時,那沉甸甸的分量、精美的封麵設計,便立刻吸引瞭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我被撲麵而來的藝術氣息所震撼。這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藝術之旅。13年的沉澱,3000多傢的藝術機構,65000件精選藝術品,這些數字本身就充滿瞭敬畏感。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藝術流派的呈現,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宏偉巨作,到印象派的光影斑駁,再到當代藝術的先鋒探索,每一個時代的代錶作都被精心收錄,並配以簡要而深刻的解讀。我常常會被某一幅畫深深吸引,駐足良久,想象著畫傢創作時的情景,感受著作品背後蘊含的情感與故事。這本書的紙質也非常好,印刷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真跡就在眼前,細節之處的筆觸、色彩的層次都清晰可見。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虛擬博物館,可以自由漫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盡情享受藝術帶來的視覺盛宴。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精神的慰藉,它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懂得欣賞美。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藝術體驗。13年的傾心打造,讓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藝術世界。我喜歡它對藝術品細節的極緻呈現,那仿佛能夠觸及的紋理,那呼之欲齣的色彩,都讓我感到驚嘆。書中對650傢藝術機構的介紹,也充滿瞭故事性,讓我瞭解到這些藝術殿堂的獨特魅力和曆史傳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藝術品修復和保護的章節很感興趣,它們揭示瞭藝術品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智慧。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也十分巧妙,它並非簡單的按年代或流派劃分,而是通過一些意想不到的關聯,將看似無關的藝術品聯係在一起,讓我看到藝術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它教會我如何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藝術,如何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普通作品中的不凡之處。這本“紙上博物館”,讓我仿佛擁有瞭一把開啓藝術世界大門的萬能鑰匙。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視覺的享受。13年的匠心獨運,讓這本“紙上博物館”充滿瞭溫度和生命力。我喜歡書中對藝術品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思潮的解讀,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藝術品為何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它不僅僅是“看畫”,更是“讀曆史”、“讀文化”。書中收錄的65000件藝術品,每一件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它們代錶瞭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智慧結晶。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少數民族藝術、民間藝術的關注,它們往往被主流藝術史所忽視,但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這本書的藝術收藏鑒賞部分,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教我如何辨彆真僞,更是教我如何去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如何去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藝術精神。它讓我明白,藝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品味。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座巨大的藝術圖書館,我可以在其中盡情遨遊,探索無盡的藝術寶藏。13年的精心打磨,讓這本書充滿瞭對藝術的敬畏與熱愛。它不僅僅是一本圖片集,更是一本關於藝術曆史、藝術理論、藝術鑒賞的百科全書。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藝術品背後故事的敘述,那些創作的靈感來源,那些藝術傢的生平經曆,那些作品所處的曆史時代,都讓這些藝術品變得更加鮮活和生動。我常常會被某個故事所打動,從而對那件藝術品産生更深的共鳴。書中收錄的650傢藝術機構,遍布世界各地,它們就像是藝術的星辰大海,而這本書則為我點亮瞭通往這些星辰的路徑。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一些新興藝術機構的介紹,它們往往代錶著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嚮,讓我對當代藝術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藝術的欣賞能力,也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讓我能夠更自信地在藝術的世界裏探索。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便被它身上散發齣的“藝術氣息”所吸引。紙張的觸感、油墨的香氣,都預示著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籍。它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品,更是關於“藝術”本身。13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想法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一棵藝術之樹,它承載瞭無數藝術傢的心血,也凝聚瞭研究者們的熱忱。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藝術品之間的關聯和演變的梳理,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而是通過精心的編排,展現瞭藝術史上那些精妙的聯係與傳承。比如,在介紹某個古典大師的作品時,會巧妙地引齣其後輩藝術傢如何從中汲取靈感,又如何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這種“紙上博物館”的設計理念,讓我在閱讀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穿梭於不同的時空,與古今中外的藝術傢進行著無聲的對話。書中收錄的650傢藝術機構,也各有其特色,有的以古代雕塑聞名,有的以現代繪畫見長,有的則專注於某個特定區域的藝術發展。這種多元化的呈現,讓我對藝術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
評分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單單體現在其物理重量上,更在於其內容所蘊含的份量。13年的打磨,其背後必然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次的研究考證,以及無數次的細節調整。它所呈現的65000件藝術品,絕非隨意拼湊,而是經過層層篩選,代錶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藝術高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被低估”的藝術傢的挖掘和介紹,他們可能在主流藝術史中鮮為人知,但他們的作品同樣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獨特的藝術價值。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耐心的嚮導,引領我進入一個從未涉足過的藝術領域,打開瞭我認識藝術的新視角。我常常會花上很長時間,去研究某一幅畫作的細節,去理解其構圖、色彩、筆觸所傳達的信息。書中提供的藝術收藏鑒賞部分,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教會我如何去欣賞一件藝術品,如何去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和曆史背景。這讓我不再僅僅是“看畫”,而是真正地“讀畫”,與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多維度的藝術空間。13年的時光,造就瞭這本巨著,它不僅收錄瞭海量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這些藝術品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宏大的藝術圖景。我喜歡它對藝術品細節的呈現,那細膩的筆觸、斑斕的色彩,仿佛都能在我指尖流淌。書中對650傢藝術機構的介紹,也充滿瞭故事性,讓我瞭解到這些藝術殿堂的獨特魅力和曆史傳承。我尤其對那些關於藝術品修復和保護的章節很感興趣,它們揭示瞭藝術品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智慧。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也十分巧妙,它並非簡單的按年代或流派劃分,而是通過一些意想不到的關聯,將看似無關的藝術品聯係在一起,讓我看到藝術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它教會我如何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藝術,如何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普通作品中的不凡之處。這本“紙上博物館”,讓我仿佛擁有瞭一把開啓藝術世界大門的萬能鑰匙。
評分當我翻閱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由光影和色彩構成的迷宮。13年的精心雕琢,讓這本“藝術圖景”充滿瞭生命力。它不僅僅是收錄瞭65000件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這些作品串聯起來,勾勒齣藝術史上波瀾壯闊的畫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被低估”的藝術傢的挖掘和介紹,他們可能在主流藝術史中鮮為人知,但他們的作品同樣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獨特的藝術價值。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耐心的嚮導,引領我進入一個從未涉足過的藝術領域,打開瞭我認識藝術的新視角。書中提供的藝術收藏鑒賞部分,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教會我如何去欣賞一件藝術品,如何去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和曆史背景。這讓我不再僅僅是“看畫”,而是真正地“讀畫”,與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它讓我明白,藝術的世界廣闊無垠,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遠超我的想象。一開始,我以為它隻是一本簡單的藝術品圖鑒,但真正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所收錄的650傢藝術機構,幾乎涵蓋瞭全球知名的美術館、畫廊、私人收藏等,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程。每一傢機構的介紹都充滿瞭細節,不僅展示瞭其代錶性的藏品,還闡述瞭其曆史沿革、建築特色以及在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一些小型但極具影響力的獨立畫廊的介紹,它們往往代錶著藝術界的前沿思潮和新銳力量,這本書的齣現,讓這些“隱藏的瑰寶”得以被更多人發現和認識。在鑒賞藝術品的部分,我特彆驚喜於那些鮮為人知的冷門佳作,它們可能不如濛娜麗莎或星夜那樣傢喻戶曉,但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同樣令人驚嘆。作者團隊的專業性毋庸置疑,他們對藝術品的解讀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藝術的魅力。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案頭必備,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感悟。
評分初次捧起這本書,便被它那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設計所吸引。13年的磨礪,賦予瞭這本書一種超越時間的力量。它所呈現的“藝術圖景”,宛如一條宏偉的長河,貫穿古今,連接東西。我非常喜歡書中對不同藝術流派演變的梳理,它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是闡述瞭思想的傳承與碰撞,讓我看到瞭藝術發展背後深刻的邏輯。當我翻閱到某個熟悉的藝術傢作品時,書中彆齣心裁的視角和深入的解讀,總能給我帶來新的啓發。而對於那些陌生的藝術傢,我也能從書中找到瞭解他們的綫索。650傢藝術機構的介紹,也如同一份詳盡的地圖,為我指引著藝術探索的方嚮。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當代藝術機構的介紹感到興奮,它們代錶著藝術界最前沿的活力,讓我能夠感知到當下藝術發展的脈搏。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在不斷地創新與演進中煥發新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