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德培著苏定强主编的《天文光学非球面技术和系统调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技术与方法丛书》作者在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五十余年,多次参加我国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加工、安装、调试等工作。本书以这些工作实例为基础,介绍了天文光学镜片加工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天文光学材料介绍,二次曲线旋转面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有关问题,各种光学元件、光学系统的加工及检验等。特别是一些加工细节的构思过程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其他同类书所缺少的,这也使得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技术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我国天文仪器发展的史料。 李德培 著 李德培,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天文光学仪器的加工、检验、测量、装校等工作。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体测量专业。1958年参与筹建南京天文仪器厂,是三位创建人之一。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光学车间主任、镜面实验室总工程师、中国天文学会天文技术与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机械委员会高等工业学院光学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文仪器研制中心靠前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高深莫测的科技感,但实际读起来,我发现它远不止是枯燥的公式和理论堆砌。作者在构建整个知识体系时,展现了一种近乎艺术家的匠心。比如,在探讨如何将复杂的光学设计转化为可制造的产品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标准流程,而是深入剖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影响最终的成像质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像差校正的极限在哪里”这一章的论述,它没有给出武断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工程师们是如何在性能、成本和制造公差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并非专业光学工程师的读者,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挑战。书中对不同类型非球面镜面加工误差的敏感度分析,图文并茂,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异常具体可感,感觉就像是作者亲手带着我们走了一趟精密仪器的装调车间。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却非常流畅,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基础物理学和尖端工程应用的坚实桥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并不能算是顶级,纸张略显单薄,但其内容的份量和深度绝对是超乎想象的。我之所以对它情有独钟,是因为它罕见地从“系统寿命和维护”的角度来讨论光学技术。例如,在探讨大型主镜的支撑结构时,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负载和环境温度变化下,支撑系统对镜面变形的贡献度。这不仅仅是结构力学的问题,更是直接影响到光学性能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作者甚至讨论了在野外天文台环境下,如何设计一套可以远程监测和微调镜面偏心的预警机制。这种将物理、材料、结构、光学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观,在当前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资深光学工程师的“经验备忘录”的结晶,它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会更可靠、更持久”。对于任何从事大型望远镜或高精度成像设备开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图表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这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逻辑美感。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自适应光学(AO)系统与被动光学元件耦合的部分。在很多科普读物中,AO常常被描绘成一种神奇的“去模糊”技术,但这本书则将其置于整个光路系统调整的框架下进行剖析。它细致地讲解了像控传感器、变形镜驱动器以及控制算法之间的延迟和耦合效应如何影响最终的实时修正效果。作者在分析中引入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这些系统间的交互作用,这使得整个分析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未止步于理论,而是通过几组经典的观测数据,反向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原本分散在多个学科(光学、控制论、电子学)中的复杂问题,用一套统一的理论体系串联起来,展现了系统工程的强大威力。
评分我手里拿着这本《天文光学非球面技术和系统调整》已经快一个月了,说实话,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专业工具书,而不是一本休闲读物。我最想称赞的是其对“系统调整”这一环节的细致入微。在很多同类书籍中,系统调试往往被一笔带过,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范畴,但这本书却用近乎数学证明的严谨性,阐述了如何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指导复杂天文望远镜系统的最终调试。例如,书中对傅里叶变换光栅(FTG)在离轴像场校正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调整方案有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为什么其他方案会失败,而且是系统性地指出了失败的根源,例如热漂移对焦距的微小影响是如何被现有算法忽略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的深厚功底。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和一定的编程能力,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这本书提供的回报是巨大的,它能让你从“会用”设备跨越到“理解”设备的核心运行机制。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关于“精确的哲学”的探索。我原本以为“天文光学”涉及的无非是曲率半径和焦距的计算,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非球面技术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处理“不完美”。书中对表面质量检测技术的演进描述,特别是涉及到波前误差分析的部分,让我对现代光学制造的精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清晰地展示了从光刻到纳米级的研磨,每一步工艺的微小波动都会在最终的成像中留下痕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非均匀介质层带来的折射率变化,或者在极端低温环境下镜面镀膜的长期稳定性问题。这些内容,在一般的入门教材中是绝对看不到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派的学究气,但其内涵却是面向未来的。它不断地在提醒读者:我们追求的完美,永远是建立在对现实限制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因此,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在光学设计领域实现突破的后学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