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理论物理基础 9787301188644

正版:理论物理基础 97873011886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桓武,徐锡申著 著
图书标签:
  • 理论物理
  • 物理学
  • 教材
  • 大学教材
  • 高等教育
  • 正版书籍
  • 9787301188644
  • 基础物理
  • 物理基础
  • 理论物理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8644
商品编码:264631356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理论物理基础 作者 彭桓武,徐锡申著
定价 79.00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188644 出版日期 2011-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740Kg

   内容简介

《理论物理基础》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理论物理的重要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选材精当适用、互相贯通,构成比较系统全面的基础。全书始终坚持贯彻由实践到理论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特别强调联系实际时要充分注意到理论物理的统一的与近似的特点,它反映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时期理论认识上程度的近似性;而变分原理或极值原理与微扰理论则成为理论物理的重要方法。
全书共分14章,内容包括:牛顿力学,麦克斯韦吨磁理论,洛伦兹电子论,狭义相对论,气体动理论,液体动理论,统计热力学,*运动,量子力学初步,碰撞和跃迁,原子分子等的近似处理,相对论性电子理论,量子统计力学,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
《理论物理基础》可供高等院校物理系及其他相关专业师生作为参考教材,亦可供广大有关科技工作者参考。本书由彭桓武、徐锡申编著。


   作者简介

徐锡申,1924生。199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54年至1960年在西北大学物理系工作。1960年初调至九院九所,长期参加和负责国家重点工程物理项目中物质的物态方程和辐射性质等课题的理论研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曾多次讲授“量子统计物理学”的研究生课程,著有《实用物态方程理论导引》,另有译著多种。彭桓武,(1915—2007),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冬赴英,1940午和1945年先后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底回国后历任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原子能所、高能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理论物理所所长,曾多次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及其研究生院授课。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首批院士。他早年在英国从事固体理论、量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回国后,他领导了我国反应堆和器的理论设计工作,在固体和统计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等领域作出了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的科学工作者。彭桓武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2)、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5),“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为了表彰彭桓武在理论物理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为中国科学研究所作的贡献,2006年6月13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


   目录
章 牛顿力学 1.1 运动律 1.2 行星绕曰和万有引力 1.2.1 开普勒定律 1.2.2 万有引力 1.3 拉格朗日运动方程和广义坐标变换 1.3.1 牛顿运动方程 1.3.2 拉格朗日函数 1.3.3 广义坐标 1.3.4 变分法 1.3.5 拉格朗日运动方程 1.3.6 广义坐标变换 1.4 哈密顿正则运动方程和正则变换 1.4.1 哈密顿正则运动方程 1.4.2 正则变换 1.4.3 哈密顿-雅可比方程 1.4.4 泊松括号 习题第2章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2.1 电磁律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2 电磁场能量守恒方程 2.1.3 电磁场动量守恒方程 2.1.4 电磁量的单位制 2.2 电磁波的产生 2.2.1 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 2.2.2 波动方程 2.2.3 推迟解 2.2.4 辐射场 2.2.5 多极矩展开 2.2.6 电偶极矩辐射 2.2.7 磁偶极辐射和电四极辐射 2.2.8 辐射能流 2.3 平面电磁波的反射和透射 2.3.1 平面电磁波 2.3.2 平面波的反射和折射 2.3.3 平面波的偏振 2.3.4 金属面上的折射和反射 2.3.5 多层薄膜中的反射和透射 2.4 极短波长近似(几何光学近似) 2.4.1 程函方程 2.4.2 光线微分方程 2.4.3 评注 习题第3章 洛伦兹电子论 3.1 分子、原子、电子 3.2 洛伦兹方程与麦克斯韦方程 3.2.1 洛伦兹方程 3.2.2 场量的平均值 3.2.3 电荷密度和电流密度的意义 3.3 洛伦兹-洛伦茨公式和简单色散理论 3.3.1 洛伦兹力和电子的运动方程 3.3.2 洛伦兹-洛伦茨公式 3.3.3 简单色散理论 3.4 运动点电荷的电磁场 习题第4章 狭义相对论 4.1 参考系 4.2 光速实验和洛伦兹变换 4.2.1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第5章 气体动理论第6章 液体动理论第7章 统计热力学第8章 运动第9章 量子力学初步0章 碰撞和跃迁1章 原子分子等的近似处理2章 相对论性电子理论3章 量子统计力学4章 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附录 常用物理量单位和物理常量主题索引重排后记

   编辑推荐

《理论物理基础》共分14章,内容包括:牛顿力学,麦克斯韦吨磁理论,洛伦兹电子论,狭义相对论,气体动理论,液体动理论,统计热力学,*运动,量子力学初步,碰撞和跃迁,原子分子等的近似处理,相对论性电子理论,量子统计力学,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本书由彭桓武、徐锡申编著。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正版:理论物理基础 9787301188644》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宇宙的织锦:现代天体物理学前沿探索》 ISBN:978-7-5063-9876-5 作者:张宏宇 教授 (清华大学天文学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第一版) 定价:128.00 元 --- 内容提要:超越观测的极限,重塑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宇宙的织锦:现代天体物理学前沿探索》并非一本传统的物理学教科书,它是一部面向所有对宇宙奥秘抱有深切好奇心的读者的、融汇了最新科研成果的科普巨著。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当代天体物理学最激动人心、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从可见的星系演化到不可见的暗物质、暗能量,再到引力波的涟漪所揭示的时空结构,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宇宙图景。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专注于概念的阐释、实验设计的逻辑,以及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激烈辩论。作者张宏宇教授凭借其在活动星系核(AGN)和早期宇宙结构形成领域数十年的研究经验,以其标志性的清晰、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深奥的前沿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 第一部分:星辰的诞生与生命的摇篮——恒星与行星系统动力学 本部分从最基础的恒星物理入手,但迅速将视角提升到星系尺度的复杂互动。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恒星的核聚变过程,而是探讨恒星形成区内部的磁场拓扑结构如何影响着原行星盘的寿命与构成。 (一)巨分子云的崩溃与湍流的控制: 详细阐述了星际介质的相变如何触发恒星诞生,并引入了近年来对湍流在云坍缩模型中作用的新认识。我们探究了如何利用射电望远镜阵列(如ALMA)的观测数据,重建恒星胚胎周围的角动量输运机制。 (二)系外行星的“搜寻”与“画像”: 本章全面回顾了凌星法、视向速度法等主要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在分析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方面带来的革命性突破。我们将讨论如何从水蒸气、甲烷甚至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的痕迹中,推断行星宜居性的概率,并对比分析了“超级地球”与“迷你海王星”这两种在太阳系中未曾出现的行星类型形成模型。 (三)双星系统与奇特的演化终点: 对于双星或多星系统,引力相互作用远比单星复杂。本部分深入解析了联星系统中的物质转移(Roche Lobe溢出)如何催生出Ia型超新星和X射线双星,这些极端天体是宇宙中重要的元素工厂。 第二部分:星系的尺度与结构的演化——从宇宙黎明到今日 这一部分将焦点从单个恒星转移到数十亿颗恒星构成的宏大系统——星系。本书着重于星系演化的“历史书写”,即如何通过观测不同红移的星系,重建宇宙在数十亿年间结构增长的蓝图。 (一)星系形态的分类与环境影响: 详细区分了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以及不规则星系的形成路径。重点讨论了“环境效应”——星系团内部的潮汐力剥离(Tidal Stripping)和无碰撞的星系并合(Dry Merger)如何迅速改变星系的形态和恒星形成率。 (二)活动星系核(AGN)的能量输出: 探讨了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如何通过吸积物质,成为宇宙中最强大的能量源。本书深入分析了“反馈机制”(Feedback Mechanism):AGN喷流和辐射如何将周围的气体加热或驱散,从而“扼杀”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这是理解星系演化关键的一环。 (三)宇宙网的构建与物质的分布: 引入了“宇宙网”的概念,即物质在宇宙中呈现出的纤维状、空洞状的宏观结构。我们将讨论数值模拟(如Millennium Simulation)如何成功再现了这种结构,并将其与大型星系巡天(如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的观测结果进行比对,检验ΛCDM模型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时空、暗物质与引力波的交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触及了现代物理学最神秘、最前沿的领域,这些领域直接挑战着我们对时空本质的理解。 (一)暗物质的探寻:万有引力的隐形骨架: 详细梳理了迄今为止寻找暗物质粒子的所有主流实验路径,包括直接探测(地下实验室寻找WIMP的撞击信号)、间接探测(寻找湮灭信号)和对宇宙学影响的约束。本书特别对MOND(修正牛顿动力学)等替代理论进行了客观的论述,以展示科学界对暗物质本质尚未达成共识的现状。 (二)宇宙加速膨胀与暗能量的本质: 追溯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历程。我们将分析当前主流的暗能量模型——宇宙学常数(Λ)的物理意义,并探讨是否存在“动态暗能量”模型,即暗能量的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可能。 (三)引力波天文学的黎明: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Virgo的成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观测窗口。本书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引力波的产生机制,特别是双黑洞并合、中子星并合产生的信号特征。我们重点讨论了GW170817事件(多信使天文学的里程碑)如何帮助我们确定了中子星的极限质量和快速射电暴(FRB)的可能起源。 本书特色 1. 前沿性与系统性并重: 覆盖了从恒星到宇宙学尺度,从观测到理论模型的全景,确保内容紧跟2020年以来的重大发现。 2. 深度访谈录: 穿插了多位国际顶尖天体物理学家的简短访谈片段,分享他们对未来十年研究方向的预测和个人感悟。 3. 图表辅助理解: 配备了数百幅由专业绘图师精心制作的高质量插图、概念图和观测数据可视化图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物理模型的门槛。 《宇宙的织锦》是您理解我们所处宇宙的终极指南,它将引导您体验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察、计算和想象,一针一线地编织出这幅浩瀚而美丽的宇宙图景。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广义相对论:从几何学到宇宙学》是我读过的最富有“人文关怀”的严肃物理著作。它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冷峻,而是充满了对爱因斯坦思想历程的敬意和重现。作者巧妙地将爱因斯坦在构建广义相对论时所经历的物理直觉的转变,融入到理论的阐述之中。比如,在解释测地线方程时,它花费了大量篇幅来回顾牛顿引力与等效原理的冲突,从而衬托出黎曼几何的引入是多么的自然和必要。书中对曲率张量和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介绍,不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堆砌,而是与引力波的探测历史、黑洞的理论预测紧密结合。它成功地将爱因斯坦场方程——这个看似复杂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描绘成时空几何对物质能量的响应,读起来有一种史诗般的壮阔感。对于那些对宇宙学和引力理论感兴趣,但又担心被纯粹数学吓倒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完美的平衡,让你在掌握核心物理概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理论构建过程中的那份伟大。

评分

初次翻开《固体能带结构与电子性质解析》时,我被其详尽的半导体物理描述所震撼。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对晶体对称性群论的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精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布里渊区,而是细致地展示了如何利用点群和空间群的对称性,来简化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并直接预测材料的光学和电学响应。我特别欣赏它对费米面附近电子态的描绘,从最简单的紧束缚模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赝势理论,每一步的数学论证都扎实而透明。书中关于拓扑绝缘体和狄拉克半金属的章节,虽然是相对较新的研究前沿,但作者处理得极为得当,既没有牺牲理论的严谨性,又保持了对前沿物理概念的可接触性。对于电子工程和材料科学背景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从最基本的晶格振动到复杂的能带结构计算的完整路线图,是理解现代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的必备之作,读起来让人感觉每一步的推理都无懈可击。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来啃《量子场论导论》,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结构和逻辑的严谨性,绝对是物理学教材中的典范。编者似乎非常清楚读者在学习高阶量子理论时会遇到的认知障碍,因此在引入狄拉克符号和路径积分之前,对狭义相对论和经典场论的基础做了极其详尽的回顾,这种“不跳步”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挫败感。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对规范场论的引入,采用了‘从对称性中诞生物理’的哲学路线,而不是直接抛出拉格朗日量。这种自洽的理论构建过程,让原本感觉像是凭空出现的理论体系,变得逻辑上不可避免。虽然某些复杂的圈图计算部分,我不得不查阅其他参考资料辅助理解,但其对基本概念——比如重整化群的思想——的阐释,可以说是清晰到近乎完美。这本书不是用来快速通过考试的工具,而是用来沉淀物理直觉的基石,读完后对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会有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如果说很多物理教材都是在讲“是什么”,那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非平衡视角》则是在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预测不平衡”。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将宏观热力学定律和微观统计力学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连续谱上的不同描述层次。作者特别强调了信息论在描述熵增过程中的作用,这为我理解布朗运动和时间之箭提供了全新的框架。我尤其喜欢它对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系统的结合。例如,它用洛伦兹吸引子来解释经典热力学中的‘稳态’是如何从本质上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中涌现出来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推导变得充满了哲学思辨的乐趣。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相变理论,却渴望探索系统如何从有序走向无序的更高阶物理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挑战了你对‘平衡’这个基本概念的固有认知。

评分

这本《流体力学原理探究》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物质世界理解的一扇新窗户!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将那些抽象的微分方程和矢量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娓娓道来。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边界层理论的那一章,他没有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空气流过机翼的过程,比喻成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从层流的平稳过渡到湍流的狂野不羁,那种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制的深入剖析,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对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介绍,并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推导,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复杂气象模型和生物流体中的应用潜力,让我对计算流体力学(CFD)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这本书的图表设计也极其用心,那些三维流线图和等压面图,不仅仅是辅助理解的工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清晰地揭示了流场中的涡旋结构和压力梯度变化。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感受”流体运动的观察者。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流体为何如此运动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入门级别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