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 中国书画小史 华宸典藏民国小史 诸宗元 中国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理 中国书画小史 华宸典藏民国小史 诸宗元 中国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书画史
  • 民国书画
  • 中国绘画
  • 艺术史
  • 华宸典藏
  • 诸宗元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书画小史
  • 民国小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铂悦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6340
商品编码:26594956466
丛书名: 中国书画小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典藏民国小史——中国书画小史

:28元

作者:诸宗元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8216340

字数:1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目录


上编 中国书学浅说……………………………………………001例 言……………………………………………………………………003绪 论……………………………………………………………………005 书体之分析…………………………………………………………009二 笔法之研究…………………………………………………………013三 字之结体及运用()……………………………………………017四 字之结体及运用(二)……………………………………………021五 字之结体及运用(三)……………………………………………025六 学书之次()…………………………………………………029七 学书之次(二)…………………………………………………033八 中国历代制字之概述………………………………………………037九 中国历代书家与论书之概述………………………………………041十 学书之宜忌…………………………………………………………045十 余论………………………………………………………………049
下编 中国画学浅说 …………………………………………051例 言……………………………………………………………………053绪 论……………………………………………………………………055 画体之分别(上)…………………………………………………057二 画体之分别(中)…………………………………………………061三 画体之分别(下)…………………………………………………065四 画法通论……………………………………………………………069五 画之用笔……………………………………………………………073六 画之用墨……………………………………………………………077七 画之设色……………………………………………………………081八 学画之程序…………………………………………………………085九 论章法………………………………………………………………089十 论皴法及点苔………………………………………………………093十 论写生及写意……………………………………………………097十二 画之落款及题识…………………………………………………101十三 画之品目…………………………………………………………103十四 画与书学之关系…………………………………………………107十五 余论………………………………………………………………111国图典藏版本展示……………………………………………115


内容介绍


本关于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启蒙指导书,民国书画大家褚宗元先生著作,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对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并将书学和画学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论述。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上编《中国书学浅说》和下编《中国画学浅说》。《中国书学浅说》主要分为书体之分析、笔法之研究、学书之宜忌、余论等十部分。本书在广泛采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作者的独立见解,力求理论指导实践,便于初学者迅速入门。  《中国画学浅说》主要分为画体分别、画法通论、学画程序、画学与书学之关系、余论等十五部分。作者在对中国画学进行通俗解说的同时,也将画学与书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使上、下两部分成为个完整、系统的整体。


作者介绍


诸宗元(1874—1932),民国藏书家、书画家,浙江绍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官直隶知州、湖北黄州知府等。入民国后,与黄节、邓实等人在上海创办“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并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思想。曾师从晚清著名艺术家吴昌硕,其诗词与书法、绘画造诣颇受时人称道。著有《中国书学浅说》《中国画学浅说》《病起楼大至阁诗》《书法征》等。


关联推荐

1、典藏民国小史系列图书,遴选民国期间“大师小题”精华,国家图书馆珍藏版本,全新勘定,精美现世。辑修身入门小史三部《中国文字小史》(吕思勉)《中国书画小史》(褚宗元)《中国音乐小史》(许之衡)。2、中国国家图书馆授权典藏版本(内含国图未开放初版民国图书资料)。3、“小史大制作”,国家图书馆授权,勘定,精品装帧,再现民国大师辈出,花齐放,学术璀璨。4、说文字,论书画,品音律,修身养性,国学入门必备 吕思勉,褚宗元,许之衡,治学济世,民国大师力作5、精美装帧,纸质纯厚,油墨飘香,收藏馈赠两相宜。


《中国书画小史》:百年风云,笔墨流芳 《中国书画小史》并非一部仅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艺术流派的著作,它以更为宏阔的视野,梳理了中国书画艺术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力图展现其辉煌而绵延的生命力。本书籍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枯燥的艺术史罗列,而是将中国书画置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乃至社会变革的广阔背景之下,使其艺术语言得以被更深刻地理解与阐释。 卷首语:笔墨之魂,时代之镜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最闪耀的语言之一。它不仅仅是线条与色彩的组合,更是精神的寄托,情感的抒发,哲思的载体,以及时代变迁的印记。从远古的图腾符号,到甲骨文的古朴,再到篆、隶、楷、行、草的千变万化;从魏晋的飘逸,到唐宋的雄浑,再到元明清的文人意趣,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文化的深度。 《中国书画小史》正是以这样的情怀,试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中国书画艺术的演进长卷。它并非事无巨细地罗列每一位艺术家、每一幅作品,而是聚焦于那些关键的节点,梳理出内在的逻辑,洞察艺术风格流转的动因。它关注的,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美”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章:溯源而上,文明之初的笔墨萌芽 故事的开端,我们不得不回溯到中华文明的黎明。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远古时代,岩画、陶纹、玉器上的图案,便已是早期视觉艺术的雏形。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神灵的敬畏与想象,为后来的书画艺术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甲骨文的出现,书写艺术的雏形开始显现。那些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虽然以记事为主要目的,但其线条的粗细、结构的对称,已然具备了某种朴拙的美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如钟鼎文,更是将文字的书写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铭文线条遒劲,结构严谨,气势恢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早期书法艺术的瑰宝。 秦统一中国后,李斯推行的“书同文”政策,对汉字的书写规范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书写走向成熟的第一步。而到了汉代,隶书的成熟与发展,则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隶书的出现,打破了古文字的象形特征,笔画平直,结构扁方,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艺术性,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奠定了基础。同时,汉代的帛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也展现了早期绘画艺术的生动活力,它们或是神话故事的描绘,或是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虽简朴,却充满力量。 第二章:魏晋风度,书画艺术的独立与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也是书画艺术走向独立和自觉的重要时期。在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双重影响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变化。玄学思潮的兴起,使得艺术创作不再仅仅服务于宗教或政治,而是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在书法领域,这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王羲之,这位被誉为“书圣”的传奇人物,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和开阔的艺术视野,将行书推向了极致。《兰亭集序》的行云流水,至今仍是中国行书的典范。他的书法,既有魏晋名士的飘逸洒脱,又不失严谨的法度,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境界。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献之,以及钟繇、陆机等书法家,他们各具风格,共同塑造了魏晋书法雄浑、秀逸、洒脱的时代风貌。 在绘画领域,顾恺之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强调绘画不仅仅在于形似,更在于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气质。他的作品,如《洛神赋图》(传),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稀可见其笔下人物的传神写照,将文学的意境与绘画的艺术完美融合。曹不兴、卫夫人等也为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这一时期,绘画题材也逐渐拓宽,除了人物画,山水画的雏形也开始出现。 第三章:盛世气象,唐宋书画的辉煌与多样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唐代书法,继承了魏晋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为雄浑、壮丽的风格。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以楷书为主,严谨工整,法度森严,为后世楷书树立了典范。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其书法雄浑、厚重、大气磅礴,如《祭侄文稿》、《多宝塔碑》,展现了盛世的磅礴气象。晚唐的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其楷书骨力遒劲,笔画瘦硬,自成一家。草书方面,张旭的“狂草”和怀素的“狂草”,以其奔放恣肆、跌宕起伏的笔势,将草书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了极致。 唐代绘画,更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人物画方面,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传)等,线条流畅,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山水画方面,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预示着中国山水画未来发展的两大方向。花鸟画也初具规模,边鸾、刁光胤等名家辈出。唐代的壁画,特别是敦煌壁画,更是集绘画、雕塑、建筑于一体的艺术宝库,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宗教艺术的魅力。 宋代,是另一个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宋代书法,相较于唐代的雄浑,更趋向于文人情趣和内敛的表达。苏轼的行书,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流露出豪放不羁的文人情怀;黄庭坚的书法,骨力遒劲,结构奇崛;米芾的书法,则以“刷”字著称,潇洒奔放,充满动感。而蔡襄的工整秀丽,则为宋代书法增添了一抹温润。 宋代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都展现了宋代山水画雄伟壮丽、气象万千的特点。他们注重写实,追求意境,将自然山水之美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花鸟画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黄筌、徐熙等开创了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的不同风格。院体画的兴起,也使得绘画更加贴近皇家宫廷审美。 第四章:文人意趣,元明清书画的转型与传承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时期,汉族文人的艺术创作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元代书画,更加强调文人个性与笔墨情趣的表达。赵孟頫,是元代书画的集大成者,他倡导复古,在书法上力求继承晋唐的优良传统,其书画作品温润典雅,影响深远。他的“复古”主张,对后世的书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元四家”,以其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将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注重意境的表达,笔墨之间充满诗意。 明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早期,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明四家”,继承元代文人画传统,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中后期,以徐渭、陈淳为代表的写意花鸟画,以其泼墨写意的技法,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展现出汪洋恣肆的生命力。董其昌的出现,更是对中国书画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提出的“南北宗论”,划分了中国绘画的两个主要流派,对后世绘画的评判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王朝,书画艺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宫廷画院依然存在,但艺术创新相对保守。另一方面,文人画在继承中走向极致,扬州八怪等艺术家,以其独特的个性化风格,突破了传统的藩篱,如郑燮的“郑板桥体”,石涛的“我用我法”,都展现了艺术家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海上画派的兴起,也标志着书画艺术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多元化的发展。 第五章:近代转型,变局中的笔墨新生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中国书画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书画的笔墨技法、审美观念受到冲击,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开始涌现。 一些艺术家,如任伯年、吴昌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元素,如色彩、透视等,创作出既有中国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趣的同时,也展现了新的活力。 另外一些艺术家,则积极探索将中国书画与西方绘画相结合的可能性,力图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为中国书画找到新的出路。这一时期的书画发展,充满了探索、融合与创新,为中国书画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 结语:薪火相传,辉映未来 《中国书画小史》试图从宏观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中国书画艺术百年来的发展轨迹。它并非一部学院派的枯燥教材,而是希望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洞察艺术演变的内在逻辑,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及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从远古的萌芽,到魏晋的独立,再到唐宋的辉煌,以及元明清的转型,直至近代的变局,中国书画艺术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它既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本书籍的写作,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兴趣,引导大家去欣赏、去理解、去感悟中国书画之美。笔墨之道,永无止境。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书画的独特魅力,并激励当代艺术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让中国书画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这幅横跨千年的笔墨画卷,仍在继续书写,而我们,都是这幅画卷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有着长期关注的爱好者,读到《北理 中国书画小史 华宸典藏民国小史 诸宗元 中国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我的心头涌现出强烈的阅读冲动。书名中的“小史”二字,似乎预示着它并非一部宏篇巨制,而是以一种精炼、聚焦的方式,呈现一段历史。这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但求知若渴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书画发展的基本线索,那些重要的流派、艺术家的涌现、学术思想的争鸣,能否在这本书中得到有效的梳理。而“诸宗元”的出现,我推测他可能是民国时期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或者是对书画史有着独特研究视角的学者。我想知道,他(或他所代表的艺术群体)是如何在那个变革的年代,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民国时期画坛的生动细节,例如画廊的经营、展览的举办、艺术评论的活跃等等,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

评分

翻开《北理 中国书画小史 华宸典藏民国小史 诸宗元 中国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我的目光首先被“中国书画小史”几个字所吸引。这表明本书旨在以一种更为精炼、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述中国书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而“民国”这个时代背景,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深感兴趣的。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文化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美术领域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国际的交融碰撞,使得那一时期的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书画艺术的特色,例如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审美观念和技法;那些艺术家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定位,并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书名中的“诸宗元”以及“华宸典藏”,都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具体的指向性,我期待能从中了解到关于这位艺术家或某一重要收藏的独特视角,以及它如何揭示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的某些关键面向。

评分

拿到这本《北理 中国书画小史 华宸典藏民国小史 诸宗元 中国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简洁大气的设计,书名本身就包含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气息。我一直对中国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转型时期,书画艺术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又是如何承载和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从书名来看,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书画的宏观历史脉络,还特别强调了“民国”这个关键时期,以及“诸宗元”这个名字,这无疑增添了其研究的深度和个性化视角。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和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光,去感受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些在笔墨丹青中流淌的时代印记,以及不同艺术家的独特追求和时代境遇。尤其对于“民国小史”的引入,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将艺术史与社会史、文化史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画卷。

评分

这本《北理 中国书画小史 华宸典藏民国小史 诸宗元 中国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给我带来了诸多惊喜。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艺术是极佳的切入点,而中国书画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大变革、大碰撞,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思潮、民族情感和社会变迁,是值得反复品味的。书中提及的“华宸典藏”,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部汇集了珍贵艺术品的图录,抑或是依托于某一收藏体系展开的研究。而“诸宗元”这个名字,更是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他是如何在这个历史时期,以怎样的姿态,在中国画领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本书能否为我们展现这位艺术家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梳理民国时期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看待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书画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满足我视觉上的审美需求,更能引发我对那个时代艺术创作背景的深度思考,理解艺术家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评分

《北理 中国书画小史 华宸典藏民国小史 诸宗元 中国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从其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与历史的沉淀感。我一直认为,了解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民国时期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那个时代,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沉反思,也有对西方艺术的积极借鉴,书画艺术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对“小史”的提法感到好奇,它是否意味着本书会以一种更具故事性、更贴近读者的方式,来讲述这段历史?“诸宗元”这个名字,我猜测可能是本书聚焦的重要艺术家或艺术史研究者,我希望能够通过本书,深入了解这位人物的艺术成就、创作理念,以及他在民国书画史上的独特地位。同时,“华宸典藏”的字样,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会呈现一些珍贵的艺术品,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艺术潮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体悟民国时期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理解艺术家们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用笔墨记录下那个不平凡的年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