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古尔登是美国著名的政治作家,曾长期从事情报分析工作。写作本书时,他发现能收集到的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出奇地好,包括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也就是“五角大楼朝战文件”。特别难得的是,他得以看到美国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加上情报分析背景,能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整理和“翻译”成大众容易理解的情境和语言。
本书出版后就成为军史研究作品,为之后的朝鲜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原始素材,被学者大量引用,如《朝鲜战争》的作者王树增、研究冷战史的著名学者沈志华、《*寒冷的冬天》的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等。
2、 全景式写法,提供了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
书中从三个层次对朝鲜战争进行了描述,分别是战略决策层、战争决策层和战场亲历者。着墨多的是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决策和停战和谈的极尽详细的内幕。这种全景式的再现,比起单一角度的写法,读者更能看到战争的全貌。
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视窗,非常适合“参与式”的读法,磨炼自己的判断力和智慧:在书中人物的重要关头,要做抉择时合上书——想像自己如果是他,会怎么办——想清楚后打开书,看看这个人是怎么做决定的,他为什么这么做,后果是什么——比较自己和书中人物,选择和方法上的异同。
3、 像故事书一样好看的军事史书,还有好译者、好译本的加持。
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军事、政治各方斡旋张力很强,战争场面既见宏大叙事,又见人性的细微刻画,呈现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书中更有很多美国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如在眼前,读来就如同小说一样好看。
90年代初期,译者于滨、谈锋和蒋伟明翻译了本书,由解放军出版社作为内部版本发行。20多年后谈锋老师和于滨老师以极为认真慎重的态度,重新校订,增补文字逾5万字。全译本更为精准流畅,生动易读,是难得的好译本。
4、 作为军事历史好书被媒体、书店等广为推荐。
推荐名单包括但不限于:财新文化、《财新周刊》、凤凰好书榜、《解放日报》、《北京晨报》、虎嗅网、澎湃新闻、百道网、大佳网、《深圳晚报》、深圳读书月、《深圳商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佳木斯“书香满三江”全民阅读活动、季风书园、广州唐宁书店、季风书园、黑天鹅图书等。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著名政治作家约瑟夫·古尔登充分利用19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
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美国政方和军方决策和作战的真实进程。
书中更有很多美国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极具可读性。
约瑟夫·古尔登,美国知名政治作家,曾长期从事情报分析工作,后投身新闻业,任《费城问讯报》华盛顿分社主管。古尔登在《朝鲜战争》前一部著作《黄金时代:1945-1950》(The Best Years:1945-1950)涵盖了从美国对日战争胜利(V-J Days)到朝鲜战争的历史,是美国文化机构每月一书俱乐部力荐读物。另一著作《超级律师》(The Superlawyers)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24周之久。
◎《ZUI寒冷的冬天》作者 大卫·哈伯斯塔姆:我要感谢我的老朋友约瑟夫·古尔登,他本人创作过一本介绍朝鲜战争的书,非常出色,而且极有影响力。
◎万圣书园创始人 刘苏里:古尔登的大书,是近十几年来有关朝鲜战争中文公开出版物难得的可读文献。它记述了南北朝鲜两个政权产生的历史大背景,斯大林苏俄的算计,中美(联合国)交恶的起源,关键战役的来龙去脉……着墨ZUI多的,是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决策和停战和谈的极尽详细的内幕。作品提供了一次检讨朝鲜战争之于中国的经验和教训的机会,多了一个做历史-政治审视的视角。书中披露美国军政两界对待与中国新政权兵戎相见的态度,尤其值得关注。于中国大陆读者,此书的每一页,几乎都可称为“未曾透露的真相”。
Part. 1 鲸斗殃虾 001
朝鲜共产党人进入 009
李承晚的流亡岁月 012
在“适当的时候”独立 013
雅尔塔交易 016
瓜分朝鲜 018
美国脱身 024
李承晚负起责任 027
重新制定美国战略 030
建立韩国军队 034
李承晚坐立不安 036
北朝鲜心理战 037
情报失灵 039
Part. 2 战争爆发 045
总统休假 049
星期六夜晚的惊恐 050
韩国部队溃不成军 055
泰然自若的麦克阿瑟 057
李总统惊恐万状 058
艾奇逊坐镇指挥 060
制订反应计划 062
杜鲁门中断休假 064
联合国决议 069
布莱尔大厦做出的决定 070
美国人撤退 075
华盛顿忧虑加深 078
麦克阿瑟失去信任 081
空战打响 083
穆乔南撤 085
汉江的灾难 088
Part. 3 “警察行动” 092
回到联合国 095
汉城的混乱 097
麦克阿瑟僭职越权 098
巡视战场 101
美国加强干预 106
批准动用地面部队 108
麦克阿瑟请求增援 110
共和党人的反对 116
Part. 4 炫耀武力 120
愤怒的李承晚 124
史密斯准备战斗 125
加快增援 127
美国人的首战 128
史密斯特遣部队后撤 134
继续推进 136
“增兵!”——麦克阿瑟 138
汉城的红色政权 142
Part. 5 先斩后奏 145
兵员不足 147
拜访麦克阿瑟 150
一个美国营的覆灭 153
一支赤手空拳的军队 155
美军盛气凌人 158
渔网堵漏 160
迪安将军被俘 162
中国问题 166
艾夫里尔·哈里曼的使命 171
内阁之乱 173
新幽灵局长 180
Part. 6 背水一战 181
倒霉的团队 183
北朝鲜人的战术打法 187
“就地死守!”——沃克 189
陆战队到来 191
战场上的残酷行径 193
暂时的平静 198
Part. 7 仁川赌胜 200
陆战队的任务 202
参谋长联席会议疑虑重重 204
动员后备役 205
麦克阿瑟的计划受到质疑 207
麦克阿瑟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出难题 208
麦克阿瑟的“绝妙陈述” 210
总统赞许 214
参谋长联席会议疑虑加深 216
反攻计划 218
“勇敢窃贼”使命 223
首次轰击仁川 224
麦克阿瑟登船出发 227
麦克阿瑟“信使”通报情况 228
陆战队冲上滩头 230
主 攻 234
陆战队挺进内陆 240
麦克阿瑟登陆 242
第8集团军冲出釜山 245
麦克阿瑟催促陆战队 248
重占汉城 251
仁川登陆的后果 255
Part. 8 放手行事 257
“北进!”——李承晚 261
麦克阿瑟钻了空子 263
靠不住的战略 264
英国人胆怯不安 267
华盛顿的红色间谍 270
Prat. 9 “悠悠行动” 274
攻陷平壤 276
威洛比宣布胜利 278
举措失当的“绝妙一击” 282
麦克阿瑟僭用职权 283
“班师回国” 286
Part. 10 威岛会谈 288
杜鲁门的担忧 291
Part. 11 大军待发 303
威洛比计算中国人的数量 307
中国人的一次警告 310
是威胁还是恫吓? 312
斯大林插了一手 315
Part. 12 中国介入 316
中国人介入的迹象增多 318
坠入中国人的陷阱 322
灾难的边缘 325
敌人的面目 326
中国的“志愿人员”? 328
麦克阿瑟恼羞成怒 331
轰炸鸭绿江 335
海军陆战队的忧惧 336
“飞毛腿”利曾伯格来了 338
Part. 13 暂时平静 342
差劲的总统顾问 344
麦克阿瑟继续推进 345
麦克阿瑟再度乐观 351
联合国中的僵局 352
Part. 14 走向深渊 358
回家过圣诞节 360
威洛比紧张不安 363
沃克小心谨慎 365
灰心丧气的陆战队 366
第8集团军开始行动 374
第8集团军陷入混乱 380
Part. 15 死里逃生 382
“我真为那些中国佬惋惜” 393
福克斯高地的磨难 394
中共军队继续进攻 397
雷·戴维斯的任务 400
战斗间歇 409
修复断桥 415
背水一战 421
Part. 16 陷入灾难 425
参谋长联席会议询问麦克阿瑟 429
杜鲁门进退两难 432
麦克阿瑟推卸责任 436
随便谈论原子弹 440
盟国在联合国的反叛 444
华盛顿考虑撤退 445
国会的质询 447
美国在乞求和平吗? 449
中国在联合国 451
华盛顿惊恐不安 452
五角大楼悲观丧气 454
英国人来访 463
是一场六个月的战争吗? 465
在联合国的徒劳行动 471
战地指挥官更迭 474
Part. 17 临危受命 476
决定在朝鲜坚守 478
战场上的李奇微 484
麦克阿瑟建议被否 494
第8集团军再次行动 501
麦克阿瑟沽名钓誉 505
麦克阿瑟制造记录 509
李奇微确定战线 511
外交新倡议 512
三八线再成问题 514
中央情报局羽翼已丰 518
Part. 18 麦帅解职 534
麦克阿瑟大胆妄言 536
华盛顿勃然大怒 541
总统做出决定 550
佩斯接到命令 553
麦克阿瑟接到通知 554
病态的总统? 556
Part. 19 将军归来 558
对将军的百般奉承 568
白宫反击 573
将军们在准备 576
Part. 20 敞开秘密 577
轮到政府 599
艾奇逊出庭作证 612
听证会结束 616
Part. 21 和谈密径 619
凯南的办法 622
美国的和平条件 629
前往谈判桌 631
初次交锋 632
划定一条分界线 641
共产党的妥协 649
Part. 22 争持不下 659
美英的战争叫嚣 661
战俘问题 663
利用战俘 668
Part. 23 政令之变 677
民主党人:“疯狂支持艾德莱” 684
口沫横飞的和谈 688
一场僵持的战斗:“坑道战” 692
杜鲁门的最后机会 695
Part. 24 最后和平 699
“亚洲人打亚洲人” 703
“小交换行动” 705
李承晚的最后立场 709
战俘僵局打破 710
李承晚“解决”战俘问题 715
罗伯逊的友好规劝 718
板门店最后一幕 721
和平:跋 724
个人的观察 727
从朋友那里听说了这本书,他们都说内容非常翔实,尤其是关于一些军事战略层面的分析,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个人对军事史一直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每次接触到关于战争的论述,总会被那些宏大的布局和精密的算计所吸引。朝鲜战争,作为冷战初期的一场关键冲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犹在,而“未曾透露的真相”这个副标题,无疑为这场历史事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我猜想,作者很可能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或者采访了一些当事人的后代,从而得以描绘出更加立体和真实的面貌。阅读这类书籍,我最看重的是信息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度,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对这些方面的期待。精装典藏版的呈现方式,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理解那些扑朔迷离的局势。
评分对于“朝鲜战争”这个主题,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些既定的印象,但“未曾透露的真相”这几个字,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波澜。我总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充满意识形态对抗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去质疑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去探索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侧面。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敏感的政治和军事决策,又会如何呈现战争背后的人性挣扎。精装典藏版的质感,让我在拿起它的时候,就有一种庄重感,仿佛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历史现场,去理解那些决策者们面临的困境,去感受那些普通士兵和民众所承受的苦难。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历史认知的重塑。
评分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阅读的资料。而“朝鲜战争”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事件,更是需要多角度的深入解读。这本书的标题——“未曾透露的真相”,立刻吸引了我。这暗示着作者可能掌握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或者对既有的史料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战争根源的深层分析,以及对各个参战方动机的细致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我以往所接触到的信息,能够挑战我固有的认知。精装典藏版的精美设计,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知识的珍视。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场战争是如何影响了东北亚乃至世界的格局,以及那些被战争裹挟的个体,他们的人生又是如何被彻底改变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厚重的精装,配上那种复古的印刷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分量。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凭这外观,就足以勾起我对历史的好奇心。封面上“朝鲜战争”几个字,自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而“未曾透露的真相”则像一声召唤,仿佛预示着即将揭开的神秘面纱。我一直觉得,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尤其是一些现代战争,更是充满了各种解读和争议。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真相”的渴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叙事视角的新鲜解读,或许是关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或者是那些从未被公开的档案。包装的精美程度,也让我觉得它不仅是一本阅读的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喜欢把这样的书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都能提醒自己,历史的厚重和知识的价值。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
评分我一直对战争的“真相”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历史往往是被胜利者书写的,而那些失败者,那些被遗忘的个体,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宏大的叙事中。这本书的标题,恰恰击中了我的这种思考。朝鲜战争,一场牵扯到多个国家、影响深远的冲突,其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动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深入挖掘战争的根源,分析各方势力的真实意图,以及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精装典藏版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件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它不仅仅是记录一段历史,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更宏观的图景,也能关注到更微观的个体,理解战争是如何改变人、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我已经准备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它,去倾听那些可能被掩埋的真实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