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在中国:社会文化研究及其对非洲-中国关系的影响 [加纳]博艾敦 著 社科文献

非洲人在中国:社会文化研究及其对非洲-中国关系的影响 [加纳]博艾敦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纳】博艾敦 著,李安山 田开芳 李丽莎 译
图书标签:
  • 非洲研究
  • 中国研究
  • 非洲人在华
  • 社会文化
  • 人类学
  • 民族学
  • 非洲-中国关系
  • 社科文献
  • 加纳
  • 博艾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2603
商品编码:268187741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非洲研究丛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近十年来对非洲移民到中国的研究成果,重点选取在中国广州、义乌、上海、澳门、北京、香港生活的非洲人进行调查问卷,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也分析了非洲人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情况,并与在中国的非洲人进行对比,提出了在非中关系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如何管理好这些散居移民未来的幸福的对策。
书稿客观反映出非洲人在中国生活的现状。全书无政治敏感问题。作为为数不多的研究非洲人在中国生活现状的学术专著之一。

作者简介

Adams Bodomo,维也纳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教授,他创办了香港大学非洲研究项目,执教长达15年,在此之前曾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讲师。他的研究领域是中非关系、在中国的非洲人及汉语。

目录

图目录/2
表目录/5
照片目录/8
序/1
前言/1
致谢/1

第一章 非洲人在中国的介绍/1
第二章 非洲人在广州/14
第三章 非洲人在义乌/45
第四章 非洲人在上海/74
第五章 非洲人在北京/96
第六章 非洲人在香港:一个加纳社区的案例研究/110
第七章 非洲人在澳门/134
第八章 非洲人在中国及其他国家/145
第九章 对非洲-中国关系的影响/153
第十章 结论/169
附录A 葡语非洲人社区协会概览/174
附录B 作者的实地调查日志:澳门,2010年7月5日/177
附录C 网络搜寻结果实例:马西的帖文/179
参考文献/181
索 引/186


图目录
图1-1 非洲、亚洲和“西方”的移民/7
图2-1 受访者的年龄段(广州)/19
图2-2 受访者的性别(广州)/19
图2-3 受访者的国籍(广州)/23
图2-4 受访者的母语(广州)/25
图2-5 受访者使用的其他语言(广州)/27
图2-6 汉语的熟练程度(广州)/28
图2-7 英语的熟练程度(广州)/29
图2-8 英语是否为通用语言(天秀大厦)/29
图2-9 第二种通用语言(广州)/30
图2-10 遇到沟通问题的频率(广州)/31
图2-11 作为广州本地人的自我认同程度/34
图2-12 食用中国食品的频率(广州)/36
图2-13 食用原籍国食品的频率(广州)/37
图3-1 受访者的国籍(义乌)/50
图3-2 受访者的母语(义乌)/51
图3-3 受访者使用的其他语言(义乌)/52
图3-4 停留的时间(义乌)/53
图3-5 访问义乌的次数/54
图3-6 汉语的熟练程度(义乌)/55
图3-7 英语的熟练程度(义乌)/55
图3-8 第二种通用语言(义乌)/56
图3-9 遇到沟通问题的频率(义乌)/57
图3-10 作为义乌本地人的自我认同程度/58
图3-11 与义乌本地人不同的认知程度/58
图3-12 与义乌当地社区的社会联系程度/59
图3-13 与原籍国生活的差异程度(义乌)/60
图3-14 食用中国食品的频率(义乌)/61
图3-15 食用原籍国食品的频率(义乌)/61
图6-1 受访者的年龄段(香港)/112
图6-2 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香港)/113
图6-3 受访者的职业(香港)/114
图6-4 受访者的母语(香港)/115
图6-5 受访者使用的其他语言(香港)/116
图6-6 留在香港的理由/116
图6-7 停留的时间(香港)/117
图6-8 访问香港的次数/118
图6-9 汉语的熟练程度(香港)/118
图6-10 英语的熟练程度(香港)/119
图6-11 第二种通用语言(重庆大厦及周边区域)/120
图6-12 遇到沟通问题的频率(香港)/120
图6-13 作为香港本地人的自我认同程度/121
图6-14 与香港本地人不同的认知程度/122
图6-15 与香港当地社区的社会联系程度/122
图6-16 与原籍国生活的差异程度(香港)/123
图6-17 食用中国食品的频率(香港)/124
图6-18 食用原籍国食品的频率(香港)/125
图9-1 受访者的性别(中国)/154
图9-2 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中国)/154
图9-3 受访者的职业(中国)/155
图9-4 受访者的年龄段(中国)/156
图9-5 受访者的国籍(中国)/157
图9-6 受访者使用的其他语言(中国)/158
图9-7 留在中国的理由/159
图9-8 停留的时间(中国)/159
图9-9 汉语的熟练程度(中国)/160
图9-10 英语的熟练程度(中国)/160
图9-11 英语是否为通用语言(中国)/161
图9-12 遇到沟通问题的频率(中国)/161
图9-13 作为中国本地人的自我认同程度/162
图9-14 与中国本地人不同的认知程度/162
图9-15 与中国社区的社会联系程度/163

表目录
表2-1 受访者的年龄段(广州)/18
表2-2 受访者的性别(广州)/19
表2-3 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广州)/20
表2-4 受访者的职业(广州)/21
表2-5 受访者的国籍(广州)/21
表2-6 受访者的母语(广州)/24
表2-7 受访者使用的其他语言(广州)/26
表2-8 汉语的熟练程度(广州)/28
表2-9 英语的熟练程度(广州)/28
表2-10 英语是否为通用语言(天秀大厦)/29
表2-11 第二种通用语言(广州)/29
表2-12 遇到沟通问题的频率(广州)/31
表2-13 作为广州本地人的自我认同程度/34
表2-14 食用中国食品的频率(广州)/36
表2-15 食用原籍国食品的频率(广州)/36
表3-1 受访者的年龄段(义乌)/48
表3-2 受访者的性别(义乌)/49
表3-3 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义乌)/49
表3-4 受访者的职业(义乌)/49
表3-5 受访者的国籍(义乌)/50
表3-6 受访者的母语(义乌)/51
表3-7 受访者使用的其他语言(义乌)/52
表3-8 留在义乌的理由/53
表3-9 停留的时间(义乌)/53
表3-10 访问义乌的次数/54
表3-11 汉语的熟练程度(义乌)/54
表3-12 英语的熟练程度(义乌)/55
表3-13 英语是否为通用语言(义乌)/56
表3-14 第二种通用语言(义乌)/56
表3-15 遇到沟通问题的频率(义乌)/57
表3-16 作为义乌本地人的自我认同程度/57
表3-17 与义乌本地人不同的认知程度/58
表3-18 与义乌当地社区的社会联系程度/59
表3-19 与原籍国生活的差异程度(义乌)/60
表3-20 食用中国食品的频率(义乌)/60
表3-21 食用原籍国食品的频率(义乌)/61
表4-1 生活在上海的非洲人数量/91
表5-1 受访者的年龄段(北京)/98
表5-2 受访者的性别(北京)/98
表5-3 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北京)/99
表5-4 受访者的职业(北京)/99
表5-5 受访者的国籍(北京)/99
表5-6 受访者的母语(北京)/100
表5-7 受访者使用的其他语言(北京)/100
表5-8 留在北京的理由/101
表5-9 停留的时间(北京)/101
表5-10 访问北京的次数/101
表5-11 汉语的熟练程度(北京)/102
表5-12 英语的熟练程度(北京)/102
表5-13 英语是否为通用语言(北京)/102
表5-14 第二种通用语言(北京)/102
表5-15 遇到沟通问题的频率(北京)/103
表5-16 作为北京本地人的自我认同程度/103
表5-17 与北京本地人不同的认知程度/103
表5-18 与北京当地社区的社会联系程度/104
表5-19 与原籍国生活的差异程度(北京)/104
表5-20 食用中国食品的频率(北京)/104
表5-21 食用原籍国食品的频率(北京)/105
表5-22 附加评论(北京)/105
表6-1 受访者的年龄段(香港)/112
表6-2 受访者的性别(香港)/113
表6-3 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香港)/113
表6-4 受访者的职业(香港)/113
表6-5 受访者的母语(香港)/114
表6-6 受访者使用的其他语言(香港)/115
表6-7 留在香港的理由/116
表6-8 停留的时间(香港)/117
表6-9 访问香港的次数/117
表6-10 汉语的熟练程度(香港)/118
表6-11 英语的熟练程度(香港)/119
表6-12 英语是否为通用语言(重庆大厦)/119
表6-13 第二种通用语言(重庆大厦及周边区域)/119
表6-14 遇到沟通问题的频率(香港)/120
表6-15 作为香港本地人的自我认同程度/121
表6-16 与香港本地人不同的认知程度/122
表6-17 与香港当地社区的社会联系程度/122
表6-18 与原籍国生活的差异程度(香港)/123
表6-19 食用中国食品的频率(香港)/124
表6-20 食用原籍国食品的频率(香港)/124
表6-21 附加评论(香港)/125

照片目录
照片2-1 在小北路的天秀大厦/16
照片2-2 迦南外贸服装城(左)和天恩出口贸易大厦(右)/16
照片2-3 天秀大厦里的一个非洲餐厅/37
照片3-1 义乌中心清真大寺/48
照片3-2 沙耳贸易有限公司的标志/63
照片3-3 作者与沙耳一家/64
照片3-4 沙耳的纺织产品/64
照片3-5 水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产品——衬衫/67
照片3-6 在水晶进出口有限公司工作的员工/67
照片3-7 吴飞出席义乌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报道/69
照片5-1 三里屯/97
照片5-2 拉斯埃塞俄比亚美食/97
照片6-1 重庆大厦/111
照片9-1 广州的尼日利亚社区中心/165

《跨越陆海的足迹: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与互鉴》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互动日益频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愈发深刻。本书《跨越陆海的足迹: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与互鉴》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对人类跨文化互动历程进行的一次深度探索。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族群,而是以更为宏观和普遍的视角,审视文化交流的本质、机制及其演变,并分析其在塑造全球格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人类文明早期交流的斑斓图景。作者追溯了从古丝绸之路到海上贸易路线的漫长历史,描绘了商品、思想、技术和艺术如何在不同大陆之间传递,点燃了文明的火花,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那些古老的商道,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通道,更是思想的熔炉,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认知、理解乃至融合的起点。从罗马帝国对东方丝绸的迷恋,到中国瓷器在阿拉伯世界的风靡,再到伊斯兰文明对欧洲科学的贡献,这些历史片段被细致地梳理,揭示了跨文化交流并非现代独有的现象,而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重要动力。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开启,跨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被空前拓展。本书并未简单地叙述殖民历史的阴影,而是着眼于在这一复杂过程中,文化如何被冲击、被重塑,以及在抵抗与适应中产生的新的文化实践。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文明在接触中发生的融合、排斥与创新,例如在殖民地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上的相互渗透,以及由此产生的在地化文化形式。这种分析超越了简单的“西方中心论”或“东方主义”的视角,力求呈现一种更加多元、辩证的跨文化互动图景。 进入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本书着重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影乃至后来的互联网,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媒介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得以大规模传播,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作者考察了不同文化如何通过这些媒介走向世界,又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被解读、被误读、被改编。例如,好莱坞电影如何塑造了全球青年一代的消费文化,日本动漫又如何风靡全球,引发了新的审美潮流。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对“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的深入研究。作者指出,跨文化交流并非总是顺畅无阻,不同文化体系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摩擦甚至冲突。然而,作者也强调,冲突并非终点,而是促使双方进行反思、调整和寻求共识的契机。通过案例分析,本书展现了在不同社会情境下,人们如何通过谈判、妥协、教育和法律等多种途径,化解文化隔阂,实现一定程度的互鉴与和谐。例如,在国际组织的运作中,不同国家代表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合作的交集;在跨国企业的管理中,如何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互鉴”作为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被贯穿于整本书的论述之中。作者坚信,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开放、包容、学习与借鉴。本书详细阐述了不同文化在吸收外来元素后,如何将其内化并与自身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中国在历史上对佛教的吸收与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西方音乐在吸收非洲节奏和东方旋律后,发展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这种“取长补短”的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书对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以及同质化趋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作者警示,在强势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可能受到挤压,本土文化特色可能被削弱。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护和传承多元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鼓励读者认识到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以一种更加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 最后,《跨越陆海的足迹: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与互鉴》落脚于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许。作者相信,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去了解世界,去理解他人。通过持续的学习、深入的对话和真诚的合作,人类可以跨越文化、种族、地域的界限,建立起更加理解、包容和尊重的全球社群。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跨文化交流的兴趣,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多元,用智慧的眼光去洞察联系,共同书写人类文明更加辉煌的篇章。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史,更是一份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刻思考与美好祝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非洲人在中国:社会文化研究及其对非洲-中国关系的影响”,这个组合词让我感觉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现实的温度。作为一个对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互动充满好奇的读者,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非洲人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真实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宏观的社会变迁入手,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吸引非洲人才和劳动力的现象,然后再将视角聚焦到个体层面,探究非洲人在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成长。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本书强调的“社会文化研究”,意味着作者会深入到更细致的层面,比如对非洲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宗教信仰、家庭观念、甚至婚恋习俗等方面的观察和解读。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体现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而其最终落脚点——“对非洲-中国关系的影响”,则将个体经验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我想,本书或许会通过对非洲人在中国生活的细致描摹,来揭示一种更为微妙和人性化的外交模式,即民间交往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层面的关系。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揭示的,基于个体经验的、更为深层和持久的中非合作模式,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一本探讨“非洲人在中国”的书,这本身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在思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洲朋友来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他们在这个东方国度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社会文化研究”方向,预示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统计数据或者新闻报道,而是会深入到每一个个体经历的细微之处。我设想作者会从人类学的视角,去剖析非洲人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比如文化适应的阶段性特征,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构建身份认同,又如何在尊重原有文化根基的同时,融入中国社会。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讨论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例如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玻璃天花板”,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文化刻板印象。同时,这本书的副标题“及其对非洲-中国关系的影响”也让我看到了其宏大的视野。我想,个体层面的社会文化体验,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到国家层面的外交关系上。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当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在中国拥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体验,这种微观的连接是否会为中非之间建立更稳固、更具人情味的关系奠定基础?或者,是否会因为某些文化隔阂未能有效弥合,而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摩擦?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这种双向互动,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当我看到“非洲人在中国”这个主题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个问号。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移民的简单话题,它更像是一个深入社会肌理的社会学研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非洲人”这个群体的?是仅限于国籍,还是包含更广泛的文化和族裔背景?而他们在中国的经历,又会因为地域、职业、教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怎样的差异?这本书的“社会文化研究”部分,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他们在中国建立社群、维系文化传统的努力,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社会中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我非常好奇,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非洲人的生活轨迹会有怎样的独特性?他们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又会发现哪些意想不到的机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另一个核心在于探讨其对“非洲-中国关系”的影响。这让我联想到,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与非洲大陆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而生活在中国的非洲人,本身就构成了这种联系的活生生载体。他们的个人经历、他们在中国的社会融入程度、甚至他们与中国民众建立的联系,是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对非洲的认知,以及非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增进理解、减少误解,从而促进更健康、更平衡的中非关系的建设性意见,而这些意见的根源,正是对个体层面社会文化互动细致入微的观察。

评分

光凭书名,《非洲人在中国:社会文化研究及其对非洲-中国关系的影响》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觉得,当我们谈论国际关系时,往往容易聚焦于政治和经济层面,而忽略了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层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文化互动。这本书以“非洲人在中国”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来自非洲大陆的朋友们在中国的生活图景的。他们是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的?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他们在中国的经历,是充满了机会和包容,还是伴随着挑战和困难?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关于“社会文化研究”的部分,是否会深入到一些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比如他们在中国的社交圈子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家庭观念,他们在节日习俗上会有哪些参与或者保留,甚至他们在日常交流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文化误读。而这本书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它将这些微观的个体经验与宏观的“非洲-中国关系”联系起来。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友好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联结。那么,生活在中国的非洲人,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促进中非友谊的桥梁?他们的亲身经历,又会如何影响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象、更具人情味的视角,来解读和审视当代的中非关系。

评分

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觉得内容一定相当厚重,而且“社会文化研究”这个词汇立刻勾起了我对于跨文化交流复杂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非洲人在中国”这个切入点则更加独特。想象一下,一群来自广袤非洲大陆的人们,带着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来到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截然不同社会结构的中国,他们会经历怎样的适应过程?他们的日常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会与当地社会产生怎样的互动?我尤其好奇作者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不易察觉的社会文化细节,比如语言沟通的微妙差异、非语言交流的误读、饮食习惯的冲突与调和、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甚至包括在社会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微妙权力动态。更进一步,这些个体层面的经历,最终又会如何汇聚成一股股细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非洲与中国之间宏观的外交、经济和人文交流?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多元化进程的一个新视角,也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进行连接的鲜活案例。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真实而富有洞察力的画面,让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能感同身受,去理解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