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音樂廚房:古典音樂好好吃》
作者: 楊馥如
出版社:有鹿
出版日期:2017/05/18
ISBN:9789869416887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音樂> 音樂家傳記/文集
本書分類:飲食>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札記
內容簡介
音樂至上,貪吃無罪。
烹調義大利菜,該聽什麼音樂,
才「對得起胃」?
★愛樂電台主持人、腦科博士楊馥如掌杓,有口皆碑
★和明星名伶同桌共餐,打開話匣子暢談饗樂人生
★饗樂曲目推薦,輕鬆連結上網聆聽古典音樂作品
★音樂家vs義大利菜,味蕾療癒私房食譜大公開
美食是身體的音樂,音樂是心靈的食物,
在義大利,你會懂得如何「及食行樂」!
如果有一本書,裡頭不但香味飄飄,而且樂聲悠揚,那會是什麼樣?楊馥如用美食美酒串起文明,把音樂家的「響樂」人生,全燒成好菜,一道道端上桌供您品嘗,吃下立即打通五感經脈!這是一本聲音與滋味的風物詩,人情與鄉土的浮世繪,保證會害你一聽到樂聲,肚子就不爭氣地餓了起來。
Buon appetito!
【音樂家的饗食人生大公開】
帕格尼尼的「魔鬼果實」:
「魔鬼提琴手」不只演奏有魔性,就連做菜也要放入「魔」法。他獨愛當時人們不敢吃的「魔鬼果實」,甚至把它做成了私房菜「帕格尼尼麵餃」的醬汁。沒想到,因為帕格尼尼的推廣,後來的義大利人著魔似地愛上這種「魔鬼果實」。這「魔鬼果實」到底是什麼?
羅西尼的「滿漢全席」:
據說,作曲家羅西尼一生中只哭過三次。一次,是母親過世;一次,是聽到帕格尼尼的精湛琴藝;第三次,則是手中的松露雞肉卷掉進水裡。在義大利,以羅西尼為名的美食不勝枚舉,包括「羅西尼牛排」、「羅西尼沙拉」等。但這位老饕,竟為了區區「雞肉卷」而落淚?
威爾第的「鐘樓主義」:
「鐘樓主義」指的是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不願離開家裡附近的鐘樓,對家鄉依戀。歌劇大師(也是大吃貨)威爾第就是不折不扣的鐘樓主義者,一輩子迷戀家鄉菜,每次出遠門前,有些食材一定要收進行李,不然心裡會不舒服。到底威爾第都打包些什麼呢?
馬斯卡尼的「慢板哲學」:
馬斯卡尼是義大利歌劇界的「潮男」。他愛喝氣泡酒、開拉風跑車,戀情一段接著一段。不過,當他談到吃,卻使用了「慢板(Adagio)」這個字眼,來描述自己的用餐態度。為什麼他那些從容不迫的歌劇音樂創作,適合做為義大利「慢活」的注解?
薩里耶利的「甜蜜殺機」:
電影《阿瑪迪斯》中,作曲家薩利耶里因為嫉妒「神童」莫札特的才華,設下毒殺陷阱。但根據史實,薩利耶里並非劇本描述的「庸才」。他不僅為米蘭史卡拉歌劇院譜寫開幕歌劇,更經常分享家鄉的巧克力甜點。薩利耶里設的「鴻門宴」,你敢來赴宴嗎?
更多音樂家的饗食人生,不容錯過!
名人推薦
★蔡珠兒(作家)、邢子青(愛樂電台主持人)專文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馥如
輔仁大學德國文學與英國文學雙學士,碩士轉戰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應用語言學,最後卻在義大利特倫多大學獲得大腦與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博士班期間,順便在英國倫敦取得葡萄酒與烈酒專業認證。
目前以台灣和義大利兩地為家。曾經是小學老師,現在是大學教授。喜歡的事情很多,吃喝玩樂尤其愛。她寫作、旅行、下廚、採訪、攝影,也主持廣播節目,講的都是「好好吃飯、好好生活」這一件事。
著有《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好麥給你好麵包》,翻譯作品包括《紅蝦評鑑嚴選!義大利頂級酒莊巡禮》、《紅蝦評鑑嚴選!新世界酒莊巡禮》。
臉書追蹤:FuJu Yang
目錄
【推薦序】及食行樂 蔡珠兒
【推薦序】 M(Music) & M(Menu)’s,不只溶您的口,更溶您的耳! 邢子青
【自序】 那些吃、喝、音樂裡的緣分啊!
【引言】 「樂譜」與「食譜」裡的偶然與巧合 楊江帆(Gianfranco Girelli)
第一樂章
當魔鬼提琴手遇上魔鬼果實
打開歌劇女神卡拉斯的名牌包
胖P的黑米金箔燉飯
吃出生命力量的董尼采替
來自青醬故鄉熱那亞的瘦皮猴
第二樂章
羅西尼藏在肚腩裡的祕密
肥羅的「全本」人生賞味套餐
任性貪吃鬼威爾第的美食人生
戀家一輩子:威爾第和「鐘樓主義」
「俗辣」雷翁卡發洛的辣味人生
第三樂章
馬斯卡尼和那鍋魚湯
潮男音樂家和他心愛的葡萄酒
「飯桶先生」韋瓦第
腸胃不好的花美男貝里尼
貝里尼的茄子變形記
第四樂章
只為一碗豆子湯
日本長崎的「美好一日」
來自小城的甜食控薩里耶利
巧克力與歌劇
貪吃鬼來辦桌
跋
附錄 音樂家vs義大利菜:味蕾療癒食譜
收到书的那一刻,我立刻被它那种“原版”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细腻度,都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坚持,这对于一本探讨“美”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食谱或乐评部分,但光是序言和引言的排版布局,就展现了一种克制而高级的审美。很多美食书籍会陷入过度花哨的陷阱,而这本书似乎选择了另一条路——用简洁的线条和恰到好处的留白来呼吸。我个人对“港台原版”的翻译和用词习惯非常偏爱,它们往往在保留原文韵味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份属于东方读者的细腻解读,不会像某些直译版本那样生硬。这本书,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的宣言。它告诉我们,即便是最世俗的“吃喝”,也可以被提升到一种艺术的高度,只要我们愿意花心思去感受其中的节奏和和声。
评分这本《意大利音乐厨房》光是名字就充满了诱惑力,它仿佛是通往一个美食与艺术交汇的奇妙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生活美学,不应该将感官体验割裂开来,而是应该让味蕾与听觉共同起舞。想象一下,在某个慵懒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罗勒和帕尔马干酪的香气,耳边流淌着莫扎特的轻快小调,那种感觉,简直是灵魂被熨帖过的舒适。这本书的书封设计就很有格调,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隐约透着一股沉静而优雅的古典气息。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将“音乐”的结构感和“烹饪”的即兴发挥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是会用巴赫的严谨对位法来构建一道复杂的酱汁?还是用德彪西的印象派色彩来描绘一道时令蔬菜的清淡之美?这种跨界的想象,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听觉习惯,或许,学会用“倾听”食材的声音来烹饪,能让食物的味道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典音乐有着多年浸淫的爱好者,我对“杨馥如”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总能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读那些宏大复杂的音乐作品。因此,我非常好奇她如何将这种解读力施加到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的流程上。我猜想,书中的某个章节,或许会用维瓦尔第的《四季》来串联起意大利一年四季的物产,从春天的嫩芽到冬日的慢炖,每一种食材的出场都有其特定的“乐章”。这种结构化的叙事方式,远比简单的食谱堆砌要吸引人得多。更深层次来说,这本书似乎在探讨一种“共鸣”。当我们听到一段优美的旋律时,身体会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放松和愉悦,这种愉悦与品尝到一口完美的意式浓缩咖啡时感受到的满足感,它们之间是否有着共同的神经通路?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这些微妙的心理学和感官科学的交叉点,那就太棒了。
评分我希望这本书里能有一些关于“厨房作为舞台”的哲学思考。意大利厨房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家庭和分享,这与古典音乐会的集体聆听体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厨房里,厨师是乐团指挥,锅碗瓢盆是各种乐器,而最终上桌的菜肴,就是那首完整的交响曲。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述这种“即兴”与“结构”的张力。比如,如何处理食材时那种果断的切、温柔的拌,是否对应着音乐中强弱的对比和连贯的呼吸?而且,有“有鹿”这样的出版社做背书,通常意味着装帧设计上一定会有独到之处,或许会有一些精美的插图,不是那种平庸的食物照片,而是更偏向于手绘或者艺术化的呈现,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间隙,也能得到视觉上的享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美学书籍该有的样子。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对“慢生活”的向往。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常常把吃饭变成了一种任务,把听音乐变成了一种背景噪音。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停下来,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动作,去认真聆听每一次声音。我设想,书中也许会有一章专门讲述如何为一道特定的意面搭配一首合适的室内乐,这种“搭配学”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创意的过程。它关乎平衡、关乎对比、关乎和谐。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将这种音乐家的“耳朵”运用到厨房里,分辨出高汤中盐分微小的偏差,或者感知到黄油融化时温度的精确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食谱本身,它变成了一把开启更精致生活方式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