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商业模式史,一部大众传媒史,一部营销进化史;人们的眼睛盯住哪里,哪里就会有商业接踵而至
书名:注意力经济
定价:69.00元
作者:吴修铭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19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1948
"?? 这本书由万维钢作序,并在《》日课中多次推荐!中文版未上市之前,中文前沿媒体就在力推这本书!关于注意力争夺战的历史和现在,作者给了的梳理和定位!
?? 百年来,在争夺注意力的战场上,媒体、广告、商人、企业和大众成为博弈的主角。商人是如何在注意力争夺战中获利的?媒体是如何在改变报道形式的?广告是如何进化的?以及,营销是如何变得随处可见、无孔不入的呢?这本书讲述了令商人或企业从吸引注意力中获益的各种套路。
?? 从户外广告到社交平台到知识付费再到视频APP的崛起,大众的注意力始终是一种可以变现的商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注意力逐渐涣散的全过程。
"
" 每一个流量明星都渴望获得更多人的“注意”;每一个普通人借助社交平台都有望成名。如今,人们的注意力是一种商品,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加入注意力行业,收割大众的注意力,随之转售,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形式。就连我们的同事、朋友、亲人都在无形之中参与贩卖我们的注意力,即人人都在做广告。
从网红经济到知识付费,注意力商人的足迹无处不在,然而,收割注意力并转售这不是一个新兴产业,从100多年前的《纽约太阳报》开始,众多媒体与商业机构就在不断练习收割注意力的本领。这本书从20世纪初的报纸媒介到21世纪的手机媒介,梳理了百年来吸引及转售人们注意力的商业模式,为我们勾画了注意力变迁的动态过程。
也许我们都没有注意,但是我们都无法回避,我们是注意力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的举手投足,正在成就他人的商业契机。
"
"前 言 一笔非同寻常的交易
部分 开创现代注意力行业
章.初的注意力商人
第2章.策划广告的高手
第3章.英国政府的“一战”动员
第4章.为女性制造产品需求
第5章.隐藏在科学的外衣之下
第6章.广告与欺诈的界限
部分 征服时空
第7章.黄金时段的诞生
第8章.美国两大广播公司的角逐
第9章.纳粹德国的政治宣传
0章.注意力霸主——电视
1章.被操控的电视竞猜节目
2章.20世纪60年代的反叛
3章.为不同受众定制不同内容
第三部分 第三屏幕
4章.电子邮件以及“签到”的力量
5章.视频游戏进入千家万户
6章.批通信公司的生死之战
第四部分 成名的重要性
7章.名人产业链的建立
8章.脱口秀模式
9章.有剧本的真人秀
第五部分 内容王国
第20章.内容为王时代的来临
第21章.博客——普通人的狂欢
第22章.主流媒体陷落,点击诱饵崛起
第23章.脸谱网——社交网络巨人
第24章.人人都可以出名
第25章.Instagram——展示就是目的
第26章.新闻头条——标题就是眼睛
第27章.网剧流行——全新的叙事策略
第28章.谁是未来的注意力掌控者?
"
吴修铭,美国学者,祖籍中国台湾,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学,定期为《纽约客》撰写文章。曾担任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顾问,媒体改革组织Free Press主席。2002年因反对过滤及筛选网络信息的技术,提出“网络中立性”(Net Neutrality)一词。2006年入选《科学美国人》杂志“50名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著作《总开关: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于2010年被《纽约客》《财富》《出版者周刊》等媒体评选为2010年佳书籍之一。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感到“有种被说服”的书。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很多跨学科的知识,从社会学、心理学到经济学,无所不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梳理,它们为理解“注意力经济”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背后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和逻辑。这本书就很好地揭示了“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不断争夺、定价和利用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回想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为什么我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刷手机上,为什么对某些新闻或事件会表现出异常的关注。书中的一些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看似随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精心设计的“注意力捕获”机制。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提高效率”的实用指南,但它探讨的问题远比这更为宏观和根本。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实,比如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被各种商业力量所操纵的,以及这种操纵对个人和社会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尝试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虽然有些观点让我感到有些沉重,但这种深刻的反思正是当下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我个人觉得,理解“注意力经济”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注意力,更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这个时代中的位置。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与信息、与技术的关系,甚至与他人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结构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逻辑推进也很顺畅。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并围绕这个观点展开了一系列论证。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书籍,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有意思,它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注意力的争夺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里对“算法”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互联网上会越来越沉迷于某些内容,以及平台是如何利用人性中的弱点来“窃取”我们的注意力的。这种解剖式的分析让我对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这些算法所影响的。我一直对“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这些领域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这两个领域的核心——用户为什么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产品的设计巧妙地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比较偏向科普,用词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很快理解。
评分这本书我从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被封面设计吸引了,简洁却很有力量,带着一种现代科技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质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上就先加了不少分。我平时关注信息过载和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所以对“注意力”这个主题本身就挺好奇的。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深入理论,而是用了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比如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茧房,或者无处不在的广告轰炸,这些都让我深有共鸣,感觉作者很懂我们普通人每天都在经历些什么。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有价值,但我们却常常像无头苍蝇一样,把宝贵的注意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这本书似乎想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这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重新掌控自己的关注力,找到真正有意义的内容,并从中获益。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注意力“过滤器”的论述,因为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确实遇到了瓶颈,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持续性的,即使合上书本,很多观点依然在脑海中回响。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万能药”,而是引导读者去主动思考和探索。作者并没有试图剥夺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而是强调一种“主动选择”和“有意识地分配”注意力的方式。我一直相信,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而这本书提供的最大价值,可能就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知识”本身以及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强调,这在当下信息碎片化严重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而是去探寻事物本质。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