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译丛012: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理想国译丛012: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伊恩·布鲁玛 著,倪韬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德国
  • 日本
  • 记忆
  • 罪孽
  • 二战
  • 比较研究
  • 文化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2662002
商品编码:2702589303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2)——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徐贲专文导读“国家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曾经,作为二战非正义的一方,德国和日本面临着可怕的失败:军事失败,政治失败,还有道德失败。战后多年以来,身为世人眼中的“危险民族”,德国和日本如何应对自己这段不光彩的过去?他们是如何看待和记忆战争的?又如何在历史的罪孽中审视自我、恢复“正常”?
  过去深入骨髓,历史从未清零。布鲁玛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人性探究:关于在我们这个世纪,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何在各个方面影响了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

内容简介

  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作者简介

  伊恩·布鲁玛(IanBuruma,1951—),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曾于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后专注于研究日本。现任纽约巴德学院(BardCollege)民主、人权与新闻Paul R.Williams教授,为《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金融时报》等多家重要媒体撰写评论。作品涉猎广泛,全新著作有《零年:1945》《阿姆斯特丹的谋杀案》等。

精彩书评

  ★《罪孽的报应》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政治游记”,贯穿着对战争记忆、国家罪行和民族悔罪等问题的思考。关于战后德国和日本如何“应对”各自战时罪孽的不同方式:一个是以悔罪的方式承受责任;另一个则是以抵赖和健忘来躲避报应,但历史失忆同样时刻伴随着罪孽的重负,不拿起只会变得越加沉重。任何简单、粗糙的对比都无法解释为什么战后会出现德国悔罪和日本不悔罪的差别,而布鲁玛为我们深入细致地理解这一差别提供了帮助。
  ——徐贲

  ★本书堪称一次巨细靡遗的全方位报道:布鲁玛的笔下勾勒了幸存者和退伍老兵,政客们,左翼和平主义者和右翼民族主义者,以及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故事。《罪孽的报应》副标题是‘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但实际上远不止如此。它是一次探究之旅,关于在我们这个世纪,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何在各个方面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
  ——《纽约时报》

目录

导读 国家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徐贲
前言
序:敌人们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反对西方之战
第二章 废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奥斯维辛
第四章 广岛
第五章 南京
【第三部分】
第六章 历史站上审判席
第七章 教科书风波
第八章 纪念堂、博物馆和纪念碑
【第四部分】
第九章 一个正常国家
第十章 两座正常小城
第十一章 告别废墟
注释
鸣谢
索引

前言/序言

  序:敌人们
  1991 年夏,即两德统一后第二年,我因为要给一本杂志供稿,前往柏林出差。我在当地一份报纸里留意到一则告示,说犹太社区中心将举办一场讲座,演讲人是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切利希(Margarete Mitscherlich)。讲座的题目叫“缅怀的努力:对于无法哀悼的心理学分析”。哀悼涉及的是纳粹时期。我本以为讲堂多只会坐一半人,却发现听众不少,且多是年轻人,穿着很随意,乍看更像是来听摇滚音乐会的。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马路尽头。对此,我其实不应感到意外。德国人对于战争的记忆不仅仅在电视、广播、社区会堂、学校和博物馆里上演着,更是积极地开展围绕战争的检视、分析和反复剖析。人们有时能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在柏林尤其如此——德国人的记忆就像一条巨大的舌头,一遍遍地舔舐,找出那颗隐隐作痛的坏牙。
  一些日本人对此困惑不解。一位年迈的德国外交官曾语气悲凉地向我回忆道,曾有位日本同事告诉他,德国人对昔日罪孽的念念不忘和向昔日受害者道歉的诚恳劲儿,必然会导致丧失德国人的本色。另一位年轻得多的后生跟我讲述了访问东京时的见闻,说他在啤酒馆里听到日本人唱德军进行曲时惊得目瞪口呆。我无意夸大这些反差。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有历史健忘症,也有不少德国人想要忘记过去,正如有德国人巴不得能在啤酒馆里听到这些老歌再度唱响一样。然而,我无法想象日本也会有米切利希这样的人,在东京市中心开办讲座,探讨为何“无法哀悼”,还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日本也没有一名政客像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遗址下跪的维利·勃兰特那样,双膝跪地,为历史罪行进行道歉。
  所有这一切表明,日本人和德国人之间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存在一道鸿沟——我们这里姑且暂时抛开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之间的区别。问题在于,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德国人的集体记忆看似和日本人如此不同?是因为文化原因,还是政治因素?答案是不是在战后历史,或战时历史当中才找得到?或许德国人更有理由哀悼过去?借露丝· 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话来讲,这是不是因为日本人有亚洲人的“耻文化”,而德国人则属于基督教的 “罪文化”?
  这些问题有效给出了我的探讨范围。由于引起我兴趣的是这些至今仍在德国和日本触发激烈争议的部分,许多著名历史事件都被我排除在外。日军对阵朱可夫将军(Zhukov)麾下坦克部队的诺门罕战役(Nomonhan)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同样重要的还有英帕尔战役(Imphal)和诺曼底登陆,但我对这些一概没有提及。以日本为例,我强调的是侵华战争和广岛原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相较于其他事件,已经以高度符号化的方式,牢牢嵌入日本的公共生活。无独有偶,在谈到德国时我着重写到了排犹,因为是它在(联邦)德国人的集体记忆上留下了为敏感的伤疤,而不是大西洋上的U型潜艇战,甚至也不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在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我还无法预知之后发生的事将为我的叙事提供一种越来越戏剧化的背景。首先是冷战结束,接着是德国统一,再接着是海湾战争,1993年的日本大选一举打破了保守派自民党的政治垄断。我决定从海湾战争开始写起,那时我正好身在德国和日本,况且那几个星期比1945年以来的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上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两国的创伤和记忆,甚至连越战也无法与之相比——尽管两国都并未受邀参战。日本和德国的宪法均禁止两国卷入战争,这一安排引发了激烈争论: 他们能不能获得世人的信任,或者它们自己有没有自信参与到今后的武装冲突中来?如今,在我写作本书的同时,德国飞行员正在前南斯拉夫上空巡逻,而日本自卫队亦在柬埔寨尝试进行维和,尽管他们还是没有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利。
  我们所处时代有许多陈腔滥调,其中之一是两个昔日的轴心国输掉了战争,但赢得了和平。许多人忌惮日本和德国的实力。欧洲人害怕德国人占据主导地位。部分美国人已经将日美经济矛盾形容为一场战争。但是如果说其他国家的人对德日两国的力量寝食难安的话,那么许多德国人和日本人也一样。倘若说这两个民族在战后依然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身上都残留着对自己的不信任感。
  德国正式统一一事并未在1990 年为期一周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引发多少喧嚣或喜庆。书展每年都会关注一个特定国家的文学作品,那一年聚焦的是日本。作为书展的一个环节,君特·格拉斯和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之间进行了一场公开讨论。两人都在战争期间长大成人,也就是说,都在学校里被灌输了军国主义宣传。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反法西斯事业的文学倡导者,尽管大江不同于格拉斯,迄今还没怎么就政治发过声。不论如何,他俩都是坚定不移的自由主义者(全书中的“自由主义者”都取美国通行的意义)。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格拉斯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哀叹德国统一。他说,有了奥斯维辛,德国应该永远分裂。一个统一的德国对自己和全世界都是一种危险。大江郑重其事地点点头,补充说日本也是个巨大威胁。他说,日本人从未正视过自己的罪行,日本仍是个种族主义国家。格拉斯回应说,没错,但德国也一样,在这点上无出其右者,所以德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事实上,德国更糟,不然对波兰人、土耳其人和外国人的普遍仇视又作何解释呢?啊,那日本人歧视韩国人和阿伊努人(Ainus)不也一样么?所以不对,日本才是坏的,大江说道。
  这一连串细数德国人和日本人不是的“双簧”进行了有好一会儿,接着对话陷入冷场。两人都琢磨着还能再说什么。冷场变成了让人不快的死寂,人们调整坐姿,等待散场。但紧接着,两人的思想恰到好处地擦出了火花,他们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我忘了究竟是格拉斯还是大江提出来的,总之有人说到三菱株式会社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宣布达成了全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新闻记者戏言其为戴姆勒—三菱轴心。格拉斯和大江表情严肃,口径一致地称一段危险的友谊才刚刚开始。随后格拉斯从椅子里起身,给大江来了个熊抱。身材矮小的大江虽然不太习惯这套,却也尽力地予以回礼。

聚焦历史,反思战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如同一道道深刻的烙印,不仅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更在幸存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个体,他们的记忆、他们的反思,构成了我们理解战争、避免重蹈覆辙的宝贵财富。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战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如何面对和处理那段沉重的历史,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塑造了他们今天的社会文化与国家认同。 历史的回声:两国战争记忆的异同 本书将以Comparative History(比较史学)的视角,细致梳理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战争记忆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将考察两国在战后的不同处境: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其领土被瓜分,社会经历了深刻的清算与重建;而日本在遭受原子弹袭击后,虽然同样战败,但其国家主体性得以保留,并迅速走向经济复苏。 在德国,战后初期的“集体失忆”和“否认”曾一度成为主流,但随着时间推移,通过纳粹罪行的揭露、纽伦堡审判的召开,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德国社会逐渐走向正视历史、承担责任的道路。我们能看到,德国对于“罪责”(Schuld)的追溯与反思,体现在对纳粹暴行的深刻批判,对犹太人大屠杀的纪念,以及对战争受害者的赔偿与道歉。这种对自身历史黑暗面的深刻反思,不仅是道德的回归,更是其战后成为民主、和平国家的基石。 相比之下,日本的战争记忆则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矛盾的图景。一方面,日本民众承受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成为和平主义的象征;另一方面,关于侵略历史的认知,以及对战争责任的承担,在日本国内却长期存在争议。本书将剖析日本国内不同群体对于战争的记忆,包括军国主义的遗产、天皇制的角色、以及“受害者叙说”(victim narrative)的盛行。我们将探讨,在经济腾飞的表象下,日本社会对于其侵略历史是否真正做到了充分的反思与清算,以及这种“记忆的断层”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记忆的载体:文化、政治与社会 战争记忆并非仅仅存在于历史文献中,它通过多种载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与艺术: 从战后涌现的描写战争创伤的小说、诗歌、电影,到对战争受害者的艺术化呈现,文学和艺术成为了承载和传播战争记忆的重要媒介。我们将分析德国文学中对“废墟文学”的反思,以及日本文学中对战争的控诉与追问。 教育与历史叙事: 学校教育是塑造一代人历史认知的重要途径。本书将考察两国在历史教材编写、历史事件教学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着年轻一代对战争的理解。 政治与国家认同: 战争记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走向和国际关系。我们将审视德国如何通过“记忆政治”(Erinnerungspolitik)来构建其和平民主的国家形象,以及日本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所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与国际社会的关切。 纪念与遗忘: 无论是德国的集中营纪念馆,还是日本的和平公园,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都在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但同时,遗忘也是一种心理机制,本书将探讨在两国社会中,纪念与遗忘之间微妙的张力。 反思的价值:为了未来的和平 本书的目的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更在于通过对德国和日本战争记忆的比较研究,引发读者对战争本质、历史责任以及和平价值的深刻反思。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让读者理解: 历史真相的重要性: 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扭曲或选择性记忆的战争叙事,只会为未来的冲突埋下隐患。 个体与集体责任: 战争的后果由个体承受,但其根源往往在于集体性的决策和意识形态。如何平衡个体记忆与集体责任,是所有经历过战争的国家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和平的珍贵: 战争留下的伤痕是深刻的,而和平的来之不易更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理解战争的残酷,才能更坚定地捍卫和平。 本书期望能为所有关心历史、珍视和平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战后世界的重要视角。通过对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典型案例的细致分析,我们希望能共同探讨如何以更成熟、更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历史的遗产,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公正的世界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战争和它留下的印记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它们是如何消化、反思自身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将这份沉重的记忆传递给后代的。这本书名《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道德审判、国家责任以及集体反思的深刻探讨。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德日两国复杂的战争记忆现场,去感受那段历史是如何在他们的文化、社会、乃至个体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读史,不只是为了了解事实,更是为了理解人性,理解那些曾经的辉煌与黑暗,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我对书中如何呈现“罪孽”与“报应”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尤为感兴趣,是外在的惩罚,还是内在的良心谴责?是国家的道歉,还是个人的赎罪?是艺术的表达,还是历史的审判?这些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更期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历史、如何实现真正和解的启示。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历史文本中“记忆”这个概念的敏感。记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影像,而是经过建构、选择、甚至扭曲的主观叙事。当涉及到“战争记忆”,尤其是“罪孽”这样的字眼时,其复杂性更是呈指数级增长。德国与日本,这两个在二战中扮演了截然不同但又都与战争罪行紧密相连的国家,它们各自的战争记忆是如何被塑造、被传承、被质疑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解析这种历史叙事的演变过程的,是否涉及政治力量的干预,是否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又是否触及到了个体经验的差异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遮蔽的、不那么“主流”的战争记忆,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那些关于受害者、关于普通士兵、关于抵抗者的记忆。毕竟,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叠叠的叙事迷雾之中,而真正的理解,需要我们去拨开迷雾,去倾听那些多元而驳杂的声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些复杂性的绝佳机会,它承诺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梳理,更是关于国家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度剖析。

评分

我一直对国家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一个国家曾经犯下过严重的罪行时,它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被建构和维护的。《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这本书名,直接点燃了我对这一议题的好奇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德国和日本两国在处理其战争罪责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态度,并分析这些策略和态度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德国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训,是如何融入其国民教育和文化认同的?而日本在某些历史问题上的反复与模糊,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政治考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官方叙述、媒体的报道、以及公众的讨论,来展现战争记忆的动态演变过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次理解不同国家如何面对其过往,以及如何塑造其国民认同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宿命感和道德拷问的意味,“罪孽的报应”不仅仅是指战争带来的直接损失,更是一种对过往行为的价值判断和历史的最终裁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从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出发,去审视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罪孽”,并探讨这些“罪孽”是如何以各种形式在战后继续显现,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这可能涉及到战后的审判、赔偿、道歉,也可能涉及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以及国民意识的转变。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区分和界定“罪孽”的,是基于国际法的定义,还是更深层次的道德准则?而“报应”又该如何理解,是某种必然的因果循环,还是社会对历史错误的纠正常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性:它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为何某些历史伤痛至今难以愈合的视角,也可能揭示出那些看似平息的表面之下,仍然暗流涌动着的未竟之事。这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对未来警示的必要。

评分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阴影总是盘旋不去,而“战争记忆”更是成为了一种复杂而又沉重的遗产。《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这个书名,以一种直白的姿态,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我对这本书的期待,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审视德日两国在二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后果。我渴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遮蔽的细节,如何解析两国国民在集体记忆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冲突与妥协。特别是“罪孽”与“报应”这两个词,它们所蕴含的道德审判和因果链条,是我特别想深入探究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从历史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如何实现真正的和解与疗愈的思考?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感受历史是如何在国家的肌体中留下印记,又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仿佛是一声来自历史深处的诘问,直指“罪孽”与“报应”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以及它们在德日两国战争记忆中的回响。《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这个书名,激起了我对书中内容深深的期待。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穿透历史的迷雾,去揭示德国和日本两国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孽”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罪孽”是如何在战后以各种方式“报应”于国家与民族的。这可能涉及到战争的直接后果,也可能指向长期的社会、政治、乃至心理创伤。我特别好奇,书中将如何处理“报应”的概念,是物质上的赔偿,还是道义上的审判,亦或是某种形式的自我救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刻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个国家如何在历史的镜子前审视自己,如何在反思中走向未来。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是一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评分

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往往集中在那些能够揭示人性深处复杂性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就预示着一种深刻的挖掘。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而是能够深入到德日两国人民的内心世界,去探究他们是如何理解和消化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责任的。这可能包括对于战争罪行的认识程度,对于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对于自身国家在历史上的角色定位的认知。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战争幸存者的回忆,某个士兵的日记,或者某个艺术家对战争的反思,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来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进程。我也对书中如何处理“罪孽”和“报应”这样带有强烈道德判断的词汇感到好奇。是应该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去审视,还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本书,如果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作品。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其历史,尤其是充满争议和负面色彩的历史,是理解其当下乃至未来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无疑触及到了这个核心。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审慎而深刻的态度,去剖析德国和日本在战后是如何处理其战争记忆的。这种处理,不仅仅是官方的声明和政策,更包括社会层面的集体反思、文化作品的创作、以及普通民众的口述历史。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罪孽”的?是单纯指代战争中的暴行,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责任和道德失范?而“报应”又该如何理解?是直接的惩罚,还是历史的审判,或者是某种难以逃脱的心理阴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和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国家,是如何消化和传递这样沉重的历史遗产的。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追寻。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一个国家的国民是如何集体地去“记住”一段充满痛苦和罪责的历史的。这本书名《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似乎触及到了这个核心。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深入探讨德日两国在对待其战争历史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性格、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比如,德国在战后积极进行“清算”和“反思”的努力,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在某些方面的“健忘”或“回避”,又源于何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政治考量?我希望能看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对这些记忆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机制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学校教育、媒体宣传、艺术创作、政治表态等多个维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一个可能充满争议的题材中,保持客观与深刻,并最终呈现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理解不同民族如何在历史的重压下寻找自身定位的窗口。

评分

作为一名对20世纪历史,尤其是二战历史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这个书名感到非常兴奋。它触及到了一个敏感而又极其重要的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表面论断的深刻分析,去剖析德国和日本两国在面对其战争历史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以及这些路径背后的复杂动因。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罪孽”与“报应”这两个概念的。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深入探讨历史的因果,揭示战争的罪恶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回响至今?是对外在惩罚的审视,还是对内在道德反省的描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或许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对一些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进行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这两国如何处理其过去,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如何塑造了它们当下国家形象和国民心态的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