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伊恩·布鲁玛(IanBuruma,1951—),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曾于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后专注于研究日本。现任纽约巴德学院(BardCollege)民主、人权与新闻Paul R.Williams教授,为《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金融时报》等多家重要媒体撰写评论。作品涉猎广泛,全新著作有《零年:1945》《阿姆斯特丹的谋杀案》等。
一直对战争和它留下的印记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它们是如何消化、反思自身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将这份沉重的记忆传递给后代的。这本书名《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道德审判、国家责任以及集体反思的深刻探讨。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德日两国复杂的战争记忆现场,去感受那段历史是如何在他们的文化、社会、乃至个体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读史,不只是为了了解事实,更是为了理解人性,理解那些曾经的辉煌与黑暗,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我对书中如何呈现“罪孽”与“报应”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尤为感兴趣,是外在的惩罚,还是内在的良心谴责?是国家的道歉,还是个人的赎罪?是艺术的表达,还是历史的审判?这些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更期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历史、如何实现真正和解的启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历史文本中“记忆”这个概念的敏感。记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影像,而是经过建构、选择、甚至扭曲的主观叙事。当涉及到“战争记忆”,尤其是“罪孽”这样的字眼时,其复杂性更是呈指数级增长。德国与日本,这两个在二战中扮演了截然不同但又都与战争罪行紧密相连的国家,它们各自的战争记忆是如何被塑造、被传承、被质疑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解析这种历史叙事的演变过程的,是否涉及政治力量的干预,是否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又是否触及到了个体经验的差异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遮蔽的、不那么“主流”的战争记忆,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那些关于受害者、关于普通士兵、关于抵抗者的记忆。毕竟,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叠叠的叙事迷雾之中,而真正的理解,需要我们去拨开迷雾,去倾听那些多元而驳杂的声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些复杂性的绝佳机会,它承诺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梳理,更是关于国家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度剖析。
评分我一直对国家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一个国家曾经犯下过严重的罪行时,它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被建构和维护的。《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这本书名,直接点燃了我对这一议题的好奇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德国和日本两国在处理其战争罪责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态度,并分析这些策略和态度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德国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训,是如何融入其国民教育和文化认同的?而日本在某些历史问题上的反复与模糊,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政治考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官方叙述、媒体的报道、以及公众的讨论,来展现战争记忆的动态演变过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次理解不同国家如何面对其过往,以及如何塑造其国民认同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宿命感和道德拷问的意味,“罪孽的报应”不仅仅是指战争带来的直接损失,更是一种对过往行为的价值判断和历史的最终裁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从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出发,去审视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罪孽”,并探讨这些“罪孽”是如何以各种形式在战后继续显现,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这可能涉及到战后的审判、赔偿、道歉,也可能涉及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以及国民意识的转变。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区分和界定“罪孽”的,是基于国际法的定义,还是更深层次的道德准则?而“报应”又该如何理解,是某种必然的因果循环,还是社会对历史错误的纠正常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性:它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为何某些历史伤痛至今难以愈合的视角,也可能揭示出那些看似平息的表面之下,仍然暗流涌动着的未竟之事。这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对未来警示的必要。
评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阴影总是盘旋不去,而“战争记忆”更是成为了一种复杂而又沉重的遗产。《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这个书名,以一种直白的姿态,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我对这本书的期待,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审视德日两国在二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后果。我渴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遮蔽的细节,如何解析两国国民在集体记忆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冲突与妥协。特别是“罪孽”与“报应”这两个词,它们所蕴含的道德审判和因果链条,是我特别想深入探究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从历史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如何实现真正的和解与疗愈的思考?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感受历史是如何在国家的肌体中留下印记,又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仿佛是一声来自历史深处的诘问,直指“罪孽”与“报应”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以及它们在德日两国战争记忆中的回响。《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这个书名,激起了我对书中内容深深的期待。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穿透历史的迷雾,去揭示德国和日本两国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孽”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罪孽”是如何在战后以各种方式“报应”于国家与民族的。这可能涉及到战争的直接后果,也可能指向长期的社会、政治、乃至心理创伤。我特别好奇,书中将如何处理“报应”的概念,是物质上的赔偿,还是道义上的审判,亦或是某种形式的自我救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刻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个国家如何在历史的镜子前审视自己,如何在反思中走向未来。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是一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评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往往集中在那些能够揭示人性深处复杂性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就预示着一种深刻的挖掘。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而是能够深入到德日两国人民的内心世界,去探究他们是如何理解和消化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责任的。这可能包括对于战争罪行的认识程度,对于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对于自身国家在历史上的角色定位的认知。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战争幸存者的回忆,某个士兵的日记,或者某个艺术家对战争的反思,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来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进程。我也对书中如何处理“罪孽”和“报应”这样带有强烈道德判断的词汇感到好奇。是应该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去审视,还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本书,如果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作品。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其历史,尤其是充满争议和负面色彩的历史,是理解其当下乃至未来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无疑触及到了这个核心。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审慎而深刻的态度,去剖析德国和日本在战后是如何处理其战争记忆的。这种处理,不仅仅是官方的声明和政策,更包括社会层面的集体反思、文化作品的创作、以及普通民众的口述历史。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罪孽”的?是单纯指代战争中的暴行,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责任和道德失范?而“报应”又该如何理解?是直接的惩罚,还是历史的审判,或者是某种难以逃脱的心理阴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和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国家,是如何消化和传递这样沉重的历史遗产的。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追寻。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一个国家的国民是如何集体地去“记住”一段充满痛苦和罪责的历史的。这本书名《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似乎触及到了这个核心。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深入探讨德日两国在对待其战争历史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性格、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比如,德国在战后积极进行“清算”和“反思”的努力,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在某些方面的“健忘”或“回避”,又源于何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政治考量?我希望能看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对这些记忆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机制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学校教育、媒体宣传、艺术创作、政治表态等多个维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一个可能充满争议的题材中,保持客观与深刻,并最终呈现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理解不同民族如何在历史的重压下寻找自身定位的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对20世纪历史,尤其是二战历史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这个书名感到非常兴奋。它触及到了一个敏感而又极其重要的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表面论断的深刻分析,去剖析德国和日本两国在面对其战争历史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以及这些路径背后的复杂动因。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罪孽”与“报应”这两个概念的。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深入探讨历史的因果,揭示战争的罪恶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回响至今?是对外在惩罚的审视,还是对内在道德反省的描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或许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对一些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进行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这两国如何处理其过去,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如何塑造了它们当下国家形象和国民心态的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