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史学理论手册
定价:118.00元
作者:南希·帕特纳 萨拉·富特 余伟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3227514
字数:804000
页码:735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现代史学理论的基础以及将如何这些理论运用于历史研究中的几乎所有次领域。通过展现各种学术论争和当下理论的发展,尽可能将*前沿的研究成果呈送给读者。全书分为以下三部分:“根基:了解过去的理论依据”“应用:史学中理论密集的领域”“结语:后—后现代主义:方向与质疑”。在当下这个史学研究步入后—后现代主义的时期,历史学科正在不断演化,本书通过较大的篇幅,探讨了史学研究中的现代主义、经验主义(形而上学)、解构主义、叙述和后现代主义。各章节由史学领域的*学者撰写,内容覆盖该学科各专门领域,包括社会史、思想史、性别研究、历史记忆研究、心理分析、文化史。另外,还讨论了诸如德里达、福柯、海登?怀特等重要思想家的历史影响。本书对于历史学家、历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资源,也能引起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共鸣。因为本书能够为他们提供深入理解史学理论基础的途径。
目录
作者介绍
南希?帕特纳: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历史学教授。她的研究兴趣是中世纪历史书写、精神分析在历史学中的应用,以及以叙事理论和认识论为重心的史学理论,编有《研究中世纪妇女:性、性别、女性主义》(1993)和《书写中世纪史》(2005)。现在她正致力于演技叙事构造与欧洲认同这一主题。
萨拉?富特:英国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教会史荣休教授。她精研盎格鲁-撒克逊修道院、妇女与宗教、英国人发明,以及历史编纂学和史学理论。著有《戴面纱的妇女: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修女的消失》(2002)和《艾赛斯坦:位英国君主》(2011)。
文摘
序言
《史学理论手册》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我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记得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曾为如何界定“史料”而苦恼,也曾为如何在众多的历史解释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而挣扎。那时候,如果有一本这样“手册”类的书籍,我想我的研究会更加顺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历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研究对象的选择,到研究方法的运用,再到研究成果的呈现,都能够有详尽的论述。例如,它会不会讨论如何进行文献分析,如何评估史料的可靠性,如何构建历史叙事,以及如何在学术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本操作指南,为那些想要深入了解历史研究的读者提供清晰的指引。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不同史学流派的比较和分析感兴趣。比如,实证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年鉴学派、汉学研究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论体系是如何解释历史的,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在哪里,书中能否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关于史学理论的整体认知框架,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的理论体系。格致出版社的出版,也让我对其学术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毕竟这家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方面有着良好的声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在我书架上静静地躺着,名字叫做《史学理论手册》,作者是[加]南希·帕特纳和[英]萨拉·富特,翻译者是余伟,由格致出版社出版。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让我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对史学理论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觉得它像是历史这片汪洋大海中指引方向的灯塔,又像是解剖历史肌理的显微镜。很多时候,我们读历史,看到的往往是事件的发生、人物的兴衰,但很少去思考,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这些叙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方法?史学理论,正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历史理解的大门。我常常在想,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时,他们究竟是在“还原”过去,还是在“建构”过去?“客观性”在历史研究中究竟有多大的可能?“视角”又会对历史叙述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系统性的梳理,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跨越简单的事实堆砌,进入到对历史本身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探索之中。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一丝敬畏,它暗示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学识,等待我去慢慢品味和消化。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启蒙的教材,引导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中,辨别真伪,理解因果,甚至挑战既有的历史定论。
评分当我看到《史学理论手册》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对历史“怎么写”的好奇。我们所阅读的历史,很多时候就像一部已经完成的电影,我们只需要观看。但这本书的名字暗示着,它要揭示的是电影是如何拍摄的,甚至是导演是如何构思剧本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历史学家是如何处理“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的虚构性”之间的关系的。我们所读到的历史,究竟有多少是客观的记录,又有多少是主观的建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元叙事”(grand narrative)的瓦解,以及“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历史学提出的挑战?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工具,让我能够辨别不同历史解释的合理性,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叙事转向”(narrative turn)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感兴趣。它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理解的方式?历史叙事是否本身就带有某种意义和价值?这本书的出版,也让我对格致出版社的学术品味有了更深的认识,期待它能带来一篇严谨的学术著作。
评分在我的书架上,《史学理论手册》以其沉甸甸的姿态,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经常在想,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凭空出现的,还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构建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历史学家工作背后的机制,让我们看到,书写历史并非易事,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方法论的考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历史的解释”这个核心问题。不同的历史学家,面对相同的史料,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他们的价值观不同,还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抑或是他们所使用的理论工具不同?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深层原因?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历史研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不断地被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所挑战和重塑。我特别好奇,在当代史学研究中,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是如何结合的?例如,数据分析、定量研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人文主义关怀如何指导着历史叙事。这本书的作者,两位海外学者,是否会带来一些不同于国内学术传统的视角和方法?这让我倍感期待。
评分《史学理论手册》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那些在我阅读历史时,常常浮现的“为什么”和“如何”。我不仅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被叙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历史研究中的各种“理论视角”。比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历史,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历史,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历史,这些不同的视角会带来怎样的不同解释?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宏大叙事”的压迫?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历史研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跨国史学”(transnational history)和“全球史学”(global history)的理论发展感兴趣。它们如何打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重新思考历史的连接性?这本书的作者,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是否会在这方面带来独特的见解?
评分当我看到《史学理论手册》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对历史学界内部争论的模糊印象。我知道历史学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流派,但对其具体的理论分歧却知之甚少。《史学理论手册》听起来像是一本能够填补我这方面知识空白的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历史记忆”和“历史实践”之间的关系。我们如何记住过去?这种记忆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当下的行动?这本书会不会讨论“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历史遗忘”的社会功能?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历史学不仅仅是研究过去,它也与当下有着深刻的联系。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口述史”(oral history)和“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等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感兴趣。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史料和研究方式?又如何拓展历史研究的边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史学理论的机会。
评分《史学理论手册》这个名字,对我而言,象征着一种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梳理。我一直在思考,历史的“客观性”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它是否真的可能存在,抑或是历史学家们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历史的相对主义”和“历史的普遍主义”之间的张力。是否存在一些普遍的历史规律,抑或是所有的历史解释都具有其相对性?我期待书中能够引导我如何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史料。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后殖民史学”(postcolonial history)和“性别史学”(gender history)等议题感兴趣。它们如何挑战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事?又如何揭示被压迫群体的历史经验?这本书的翻译者余伟先生,作为一名格致出版社的学者,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史学理论手册》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脑海中闪过无数个关于“历史是什么”的疑问。从小时候听故事,到后来上学学习历史课本,我们似乎总是在接受一个既定的版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我开始意识到,历史并非铁板一块,它充满了各种解读和争议。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历史事实,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建构过程。这本书的作者,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学者,一位来自英国的学者,再加上翻译的努力,这本身就给我一种跨文化、跨视角的期待。我好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史学理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又会带来哪些新鲜的视角。我尤其想了解,在当代的史学研究中,女性主义史学、后现代史学等思潮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的。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人物和事件,是否会在新的理论框架下重获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历史研究不仅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充满辩论和反思的智力活动。它会探讨历史学家如何选择素材,如何组织叙事,以及如何处理那些无法回避的主观性。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史学理论的迷宫,找到通往更深刻理解的路径。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努力,一种对知识的探索,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发。
评分《史学理论手册》这个名字,给我一种专业且严谨的感觉。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学科,必须先了解它的理论基础。《史学理论手册》听起来就像是这样的一个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构建“因果关系”的。为什么会发生某件事情?是什么导致了某个结果?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在史学理论中却是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的因果解释模型,比如,是单线因果,还是多线因果,亦或是概率性因果?这本书会不会讨论“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学会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历史著作,如何辨别作者的学术立场,以及如何对历史叙事进行价值判断。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大历史”和“微观史”等不同研究取向的理论框架感兴趣。它们如何看待历史的尺度和范围?又如何处理宏观趋势和个体经验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好的翻译能够让原著的精髓得以充分传达,我希望余伟先生的翻译能够准确而流畅。
评分每次看到《史学理论手册》这个书名,我都会有一种想要深入了解“历史学家”这个身份的冲动。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他们所秉持的信念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历史的伦理”问题。历史学家在研究和书写历史时,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规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是否会受到个人情感和政治立场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历史的教育功能”以及“历史的政治化”现象?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学术活动,它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公众史学”(public history)的理论和实践感兴趣。如何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这本书的出版,让我想象到了一本充满学术深度和思想启发的读物,期待能从中获得重要的知识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