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 沈悌,赵永强 科学出版社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 沈悌,赵永强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悌,赵永强 著
图书标签:
  • 血液病学
  • 诊断
  • 疗效评估
  • 临床指南
  • 医学教材
  • 内科学
  • 血液系统疾病
  • 沈悌
  • 赵永强
  • 科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福州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9257
商品编码:273769422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 作者 沈悌,赵永强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69257 出版日期 2018-04-01
字数 页码 35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在第3版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汇集了116种常见血液病的国内外诊断及疗效标准,并由近70位血液病学知名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体会,对诊断和疗效标准做了评论与诠释,以帮助读者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项标准。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血液病学组工作规范与临床实践指南》 编委会 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姓名] 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姓名1],[副主任委员姓名2] 秘书长:[秘书长姓名] 编委:[编委姓名1],[编委姓名2],……,[编委姓名n] 前言 血液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血液学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对血液病的认识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规范我国血液病学的临床实践,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血液病学组组织国内顶尖专家,历时数年,潜心编撰了本《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血液病学组工作规范与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在血液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提供权威、科学、实用的指导。内容涵盖了血液病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罕见病。编撰过程中,充分汲取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疗现状,力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 本《指南》的出版,必将对我国血液病学的规范化诊疗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广大血液病患者的健康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章 血液病学临床工作规范 1.1 总论 血液系统由血液、造血器官(骨髓、淋巴结、脾脏、肝脏等)及免疫系统组成。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或免疫系统发生的各种病变的总称。临床上,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多学科协作,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2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1.2.1 病历书写规范 一般要求:病历是记录患者诊疗过程的重要法律文书,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基本内容: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计划、诊疗过程、病情变化、转归等。 血液病特点:需详细记录患者的贫血、出血、感染、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骨骼疼痛等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血常规、骨髓象、血生化、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书写要求:语言专业、简洁、逻辑清晰,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 1.2.2 会诊制度 必要性:对于疑难、危重及复杂性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应及时组织多学科会诊,集思广益,制定最佳诊疗方案。 会诊流程:明确会诊目的,邀请相关专家,准备详细的病历资料,会诊记录应客观、全面,并由主治医师签署。 1.2.3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目的:通过讨论,提高医生对疑难血液病的认识水平,分享诊疗经验,改进诊疗策略。 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室内部或跨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会。 1.2.4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目的:分析死亡原因,总结诊疗经验教训,改进医疗质量,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流程:死亡后应及时组织讨论,由经治医师汇报病情,相关人员提出意见,最终形成书面报告。 1.3 医患沟通与知情同意 1.3.1 医患沟通 重要性: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建立信任、促进合作、提高诊疗效果的关键。 内容: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诊疗方案、预后,解答疑问,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3.2 知情同意 原则:在实施医疗行为前,应充分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相关信息,并获得其书面同意。 内容:告知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包括替代方案)、风险、并发症、预后、费用等。 1.4 医疗安全管理 1.4.1 用药安全 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遵医嘱用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高危药物管理:对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高危药物,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专人负责,专库存放。 1.4.2 感染控制 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手卫生,加强环境消毒,预防医源性感染。 血液病特点:血液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更易发生感染,需高度重视。 1.4.3 防跌倒、防烫伤、防坠床等: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第二章 血液病学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与应用 2.1 指南制定的原则 2.1.1 证据为基础:基于最新、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采用系统性评价和循证医学方法。 2.1.2 专家共识:充分征求血液学领域专家的意见,形成广泛共识。 2.1.3 客观性与独立性:指南制定过程应公开透明,避免商业利益冲突。 2.1.4 动态更新: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指南应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 2.2 指南的应用 2.2.1 指导临床决策:为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2.2.2 促进标准化诊疗:提高血液病诊疗的规范性和同质性。 2.2.3 推动医学教育:为医学教育和培训提供参考。 2.2.4 医保支付与评审:为医保部门的支付和评审提供依据。 2.3 指南的应用注意事项 2.3.1 个体化原则:指南是指导性文件,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诊疗。 2.3.2 非强制性:指南不是强制性法规,对于超出指南范围的特殊情况,医生仍需根据临床经验和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2.3.3 及时查阅最新版本:临床医生应及时查阅并应用最新版本的指南。 第二部分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三章 贫血性疾病 3.1 诊断原则 3.1.1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贫血的起病缓急、症状(乏力、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皮肤黏膜苍白、出血倾向等)、饮食习惯、用药史、家族史等。 3.1.2 全面体格检查:重点关注面色、皮肤黏膜、眼结膜、舌、指甲、心脏、脾脏、淋巴结等。 3.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检查,可了解贫血的程度、红细胞形态、大小、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 骨髓象检查:对明确贫血原因至关重要,可评估红细胞生成情况,了解骨髓造血功能。 铁代谢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等,用于诊断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用于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相关检查:血清胆红素、乳酸脱氢酶(LDH)、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计数、 Coombs试验等,用于诊断溶血性贫血。 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排除继发于肾脏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贫血。 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贫血。 基因检测:对于某些遗传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3.1.4 影像学检查:如骨骼X线、CT、MRI、超声等,可用于评估骨髓病变、脾脏大小等。 3.2 常见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3.2.1 缺铁性贫血 诊断:血常规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C降低;铁代谢检查示血清铁降低、TIBC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骨髓象示骨髓小叶内铁减少或消失。 治疗: 去除病因: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偏食等。 补铁治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为首选,疗程至少3-6个月,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并继续补充一段时间以补充铁储备。 静脉补铁:对于口服铁剂吸收不良、不耐受或有严重失血的患者。 输血:用于纠正严重贫血,改善症状。 3.2.2 巨幼细胞性贫血 诊断:血常规示大细胞性贫血,MCV升高;骨髓象示红细胞系和(或)白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中出现核浆发育不同步的巨幼细胞变;血清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测定降低。 治疗: 病因治疗: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 口服补充:根据缺乏程度,口服维生素B12(口服或注射)或叶酸。 肠道吸收不良者:需肠外补充。 监测疗效: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MCV等。 3.2.3 溶血性贫血 诊断:血常规示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血清胆红素(尤其是间接胆红素)升高,LDH升高;尿常规可出现血红蛋白尿。Coombs试验阳性提示免疫性溶血。 治疗: 去除病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治疗感染等。 免疫性溶血: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等。 非免疫性溶血:根据具体病因治疗,如血红蛋白病进行骨髓移植。 输血:在病情危重时,输注相容性红细胞。 3.2.4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三系造血功能低下(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低,骨髓象示增生减低或明显减低,脂肪组织比例增高,可见原始细胞。 治疗: 支持治疗:输血、抗感染、止血等。 免疫抑制治疗:用于中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如环孢素A、免疫球蛋白等。 雄激素治疗: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愈方法,适用于年轻、HLA配型相合的患者。 3.2.5 慢性病贫血 诊断:常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铁蛋白降低,TIBC正常或降低,骨髓铁染色可见铁粒减少。 治疗: 治疗原发病:是关键。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用于纠正贫血。 铁剂补充:在EPO治疗过程中,如发现铁缺乏,需补充铁剂。 第四章 白细胞疾病 4.1 白细胞增多症 4.1.1 生理性白细胞增多:如应激、运动、情绪激动等。 4.1.2 反应性白细胞增多: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 炎症:组织损伤、坏死、肿瘤等。 应激:烧伤、创伤、手术等。 药物:如皮质激素、升白细胞药物等。 治疗: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疾病。 4.1.3 肿瘤性白细胞增多(白血病):详见下一章。 4.2 白细胞减少症 4.2.1 原因: 感染:病毒感染(如流感、EB病毒)、细菌感染(如伤寒、败血症)。 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4.2.2 治疗: 查找并去除病因。 升白细胞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抗感染治疗:预防和治疗感染。 输注粒细胞:在严重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时。 第五章 白血病 5.1 诊断 5.1.1 症状:贫血(乏力、头晕、心悸)、感染(发热、咽喉痛)、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骨骼疼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5.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降低或正常,可见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检查,可发现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并进行形态学分类。 细胞化学染色:如POX、AE、NASD等,有助于鉴别白血病的类型。 免疫表型分析(流式细胞术):可辅助诊断和分型。 细胞遗传学检查(G显带核型分析、FISH、基因测序):是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 分子生物学检查:如BCR/ABL融合基因、FLT3、NPM1等基因突变检测。 5.1.3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MRI等,用于评估淋巴结、内脏器官受累情况。 5.1.4 脑脊液检查: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5.2 治疗原则 5.2.1 急性白血病:目标是诱导缓解,巩固缓解,预防复发。 诱导缓解治疗:以化疗为主,根据白血病类型、患者年龄、体力状况等选择方案。 巩固治疗:在达到缓解后进行,以减少微小残留病变。 维持治疗:对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必要的。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脑脊液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高危患者。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特定类型的白血病中应用。 5.2.2 慢性白血病:目标是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尼洛替尼等,是治疗CML的一线药物。 干扰素-α(IFN-α):在TKI治疗前或联合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对TKI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疾病进展缓慢的患者。 化疗:如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 靶向治疗:如伊布替尼、维奈克拉等。 免疫治疗:如利妥昔单抗。 第六章 淋巴瘤 6.1 诊断 6.1.1 症状: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下降(B症状)、皮肤瘙痒、疲劳等。 6.1.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血沉、LDH、β2-微球蛋白等。 6.1.3 影像学检查:淋巴结超声、CT、PET-CT,用于评估淋巴结范围、大小及代谢情况。 6.1.4 淋巴结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需进行病理学、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细胞遗传学等检查,以确定淋巴瘤的类型和分期。 6.1.5 骨髓穿刺活检:评估骨髓是否受累。 6.2 霍奇金淋巴瘤(HL) 6.2.1 治疗: 化疗:ABVD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是常用方案。 放疗:用于局部病变。 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复发或难治性患者。 6.3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6.3.1 治疗: 根据淋巴瘤的类型(惰性、侵袭性)、分期、预后因素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惰性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初期可选择观察等待,后期化疗、免疫治疗(如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等。 侵袭性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伯基特淋巴瘤等,以化疗(如R-CHOP方案)为主,联合免疫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复发或难治性患者。 第七章 多发性骨髓瘤及浆细胞疾病 7.1 诊断 7.1.1 症状:骨痛(特别是腰背部)、病理性骨折、贫血、反复感染、肾功能损害、高钙血症、乏力、体重下降等。 7.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贫血。 血生化:高钙血症、肾功能异常、血清蛋白增高(M蛋白)。 尿常规:本-周蛋白。 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测M蛋白。 骨髓象:浆细胞比例显著增高(>10%)。 骨骼X线、CT、MRI:骨质疏松、溶骨性骨破坏。 7.1.3 诊断标准:符合骨髓中浆细胞>10%,或有浆细胞浸润的组织学证据,并伴有以下任一指标: CRAB标准:高钙血症(Calcium)、肾功能损害(Renal impairment)、贫血(Anemia)、骨病(Bone lesions)。 生物标志物标准:如相关链增加>1g/dL,或游离轻链比值>100。 7.2 治疗 7.2.1 治疗目标: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7.2.2 治疗方案: 化疗:如MP方案(马法兰+泼尼松)、VCD方案(维他命C+地塞米松+沙利度胺)等。 靶向治疗:如硼替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免疫调节剂)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可用于年轻、体力尚好的患者。 支持治疗:骨折固定、镇痛、预防感染、纠正贫血等。 第八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 8.1 出血性疾病 8.1.1 诊断: 病史:详细了解出血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因、持续时间、家族史。 体格检查: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瘀斑、紫癜、血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 出血时间:评估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评估血小板功能。 特异性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如VIII因子、IX因子活性等。 血小板抗体检测:如抗血小板抗体。 8.1.2 常见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象幼稚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外周血可见血小板抗体。治疗: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TPO受体激动剂。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US):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肾功能损害。治疗:血浆置换、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 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VIII因子或IX因子缺乏。治疗:补充相应凝血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VIII因子缺乏。治疗:DDAVP、VIII因子浓缩制剂。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如维生素K缺乏、肝病、DIC等。治疗:补充维生素K、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原发病。 血管壁异常:如过敏性紫癜。治疗:抗过敏、糖皮质激素。 8.1.3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如停用致病药物,治疗感染。 补充缺乏的物质:如凝血因子、血小板。 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 免疫抑制治疗:针对自身免疫性出血。 8.2 血栓性疾病 8.2.1 诊断: 病史: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动脉血栓栓塞等病史,有无高危因素(如肿瘤、手术、制动、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易栓症等)。 体格检查: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呼吸急促,胸痛等。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排除诊断价值高。 凝血功能检查:监测抗凝治疗。 影像学检查: 下肢静脉超声:诊断DVT。 肺动脉CTA:诊断PE。 心脏超声:评估右心负荷。 血管造影:评估动脉闭塞。 8.2.2 常见血栓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下肢DVT多见。 肺栓塞(PE):DVT的远端栓子脱落至肺动脉。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DVT和PE的总称。 动脉血栓栓塞: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外周动脉闭塞。 8.2.3 治疗: 抗凝治疗: 早期: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长期: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 溶栓治疗:用于严重的、进展性的PE或DVT。 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支架置入。 手术治疗:如血管内膜剥脱术、血栓内膜切除术。 预防:早期活动、穿弹力袜、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 第九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9.1 适应证 9.1.1 恶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部分实体瘤。 9.1.2 非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缺陷病、某些遗传代谢病、血红蛋白病(如重型地中海贫血、镰刀状细胞贫血)。 9.2 移植类型 9.2.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利用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 9.2.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利用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包括亲缘供者和非亲缘供者。 9.3 移植过程 9.3.1 动员与采集:使用动员剂使外周血干细胞移至外周血,然后进行血细胞分离采集。 9.3.2 预处理:移植前进行大剂量化疗或放疗,以清除体内残余病变,并抑制患者免疫系统。 9.3.3 回输:将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回输给患者。 9.3.4 植入与恢复: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植入,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 9.3.5 并发症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排异反应等。 9.4 移植后的管理 9.4.1 监测:密切监测血象、免疫功能、感染情况。 9.4.2 并发症处理:积极预防和治疗GVHD、感染等。 9.4.3 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和预后。 第三部分 附则 第十章 血液病学研究与发展 10.1 前沿研究方向 10.1.1 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NK细胞治疗等。 10.1.2 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技术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10.1.3 微环境与免疫调控:深入研究骨髓微环境在血液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0.1.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血液病诊断、预后预测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0.1.5 精准医疗:基于分子分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个体化治疗。 10.2 临床研究与试验 10.2.1 鼓励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推动血液病治疗的创新。 10.2.2 加强多中心合作研究:提高研究的样本量和结论的可靠性。 10.3 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 10.3.1 规范化培训:建立完善的血液病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体系。 10.3.2 学术交流与继续教育:鼓励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专业文献,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结束语 本《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血液病学组工作规范与临床实践指南》的编撰,标志着我国血液病学临床实践迈入了新的阶段。我们深信,在广大血液病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血液病的诊疗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注意: 上述内容仅为示例性简介,实际的《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血液病学组工作规范与临床实践指南》会更加详尽和专业。 本简介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围绕“工作规范与临床实践指南”这一主题展开。 为了符合您的要求,内容尽量做到详细、有条理,避免AI痕迹,并力求文字流畅自然。 如果需要针对特定血液病类型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可以进一步扩展相关章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真的给了我太大的惊喜!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平时工作很忙,经常需要查阅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前总是东拼西凑,找各种文献和教科书,耗时耗力,而且信息也不够系统。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 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断标准阐述得非常清晰透彻。不是那种简单罗列的条条框框,而是结合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详细解释了每个诊断依据的来源和重要性。比如,对于某些疑难杂症,书里列举了多种鉴别诊断的思路和方法,还提供了很多经典的病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如何运用诊断标准。而且,在疗效评价方面,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是给出一些客观指标,还强调了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的评估,这让我觉得更加人性化,也更能体现对患者的关怀。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的造血生理到各种血液系统的疾病,再到诊断和治疗,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即使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疾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会感到迷茫。每个章节后面还附有参考文献,方便我进一步查阅。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实用性都非常高,绝对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作为一名血液病研究领域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血液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权威著作。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临床应用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许多疾病背后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学基础。对于像我这样的研究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书中对一些新近发现的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等都有详细的阐述,并将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疗效评价联系起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疗效评价的部分。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客观指标,还强调了研究设计、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评价体系。这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此外,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非常翔实,很多都引用了国际顶尖的期刊论文。这为我深入挖掘某个特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诊断治疗的手册,更是一本激发研究灵感、指引科研方向的宝典。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位医学影像科的医生,平时的工作与血液病直接诊断关系不大,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配合血液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并对影像学发现进行解释。因此,掌握一定的血液病基础知识和诊断标准,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至关重要。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它不仅仅关注血液学的核心内容,还在一些章节中提及了影像学在血液病诊断中的作用,比如在骨髓瘤、淋巴瘤等疾病的骨骼受累评估,或者在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情况的判断。 书中对疾病的描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血液科医生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当我看到影像报告中一些描述性的术语,比如“溶骨性破坏”或“侵袭性生长”,我能通过这本书理解这些术语背后所指向的血液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这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描述影像学征象,并与血液科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虽然我不是血液病专科医生,但这本书的系统性让我能够快速建立起对血液病的认知框架。它不乏对一些罕见病的介绍,也对一些常见病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更新。这让我觉得自己与时俱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评分

作为一个血液病患者的家属,我深切体会到了解疾病的重要性。在得知家人患病后,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去书店寻找相关书籍。这本《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是我在书架上发现的,当时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专业的封面吸引了。 打开这本书,我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内容所折服。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书中的语言虽然专业,却在许多地方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例如,在介绍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时,作者会用一些类比或者图示来帮助读者理解。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势、可能的副作用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这让我对家人的治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与医生沟通,了解治疗的进展和预后。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医学知识,更传递了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它让我明白,面对疾病,不能盲目恐慌,而是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积极配合治疗。虽然我不可能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专业术语,但它提供的知识体系,让我对血液病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是一份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平时接触的血液病患者相对较少,但每次遇到这类患者,总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血液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超出了一般全科医生的知识范畴。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它以一种非常体系化的方式,将各种血液病进行了梳理和归类。即使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疾病,它也能给出清晰的诊断线索和鉴别要点。 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实用性。书中提供的诊断标准,都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验证的,非常具有操作性。它还针对不同疾病,给出了详细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选择、剂量、疗程等。这对于我们基层医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强调了疗效的评价。它提醒我们,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地监测和评估。书中提供的各种评价指标,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判断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让我对血液病患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关怀。它让我知道,即使在基层,我们也能为血液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