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醜陋的中國人
定價:36元
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
頁數:310頁
開本:32開
重量:422g
是否彩頁:否
是否拼音:否
針見血地指齣中國人醜陋麵的真知灼見。
中國五韆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次受到嚴厲檢討
柏楊說:“中國人是個受傷很深的民族,沒有培養齣贊美和欣賞彆人的能力,卻發展齣鬥臭或阿諛彆人的兩極化動物。更由於在醬缸裏醬得太久,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汙染,很難跳齣醬缸的範疇。”因此他要寫《醜陋的中國人》書,讓中國人知道自己的缺點。
柏楊曰:髒亂,吵,窩裏鬥!三個中國人加在起,就成瞭頭豬!死不認錯;為瞭掩飾個錯,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製造更多的錯,來證明**個錯並不是錯。
喜歡裝腔作勢;記仇、缺乏包容性;中國人打架可是三代都報不完的仇恨!
自傲、自卑,就是沒有自尊;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更恐懼獨立思考。沒有是非、沒有標準,隻會抽風發飆。*後大傢起和稀泥。
1984年9月24日,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演講《醜陋的中國人》,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裏鬥”以及“不能團結”等,並將原因歸結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種濾過行病毒,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到瞭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講稿和另外兩場演講的記錄《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曆史》,篇訪問稿《正視自己的醜陋麵》,以及柏楊的三十幾篇雜文、近二十篇的迴應文章結集齣版,是為轟動時的《醜陋的中國人》。
著名漫畫傢方成先生,以八十九歲的高齡為八十八歲的柏楊先生繪製漫畫插圖,兩位近九旬老者的攜手,珠聯璧閤,實為兩岸文化交流大盛事。
柏楊,中國人熟悉的作傢,其創作生涯大緻可分為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曆史,十年通鑒。他不僅是名著作等身的作傢,同時也是思想傢,社會觀察傢和文化評論者。他不但是曆史見證人,也是文化改革的行動者。如此豐富的人生不容易說得清楚,還是看他寫的書吧!
中國人醜陋嗎?馮驥纔
醬缸國醫生和病人(代序)柏楊
上輯·沉痛齣擊
醜陋的中國人
正視自己的醜陋麵
中國人與醬缸
人生文學與曆史
老昏病大展
起敬起畏的哲學
缺少敢講敢想的靈性
對事不對人
隻我例外
謀利有啥不對
沉重的感慨
是保護自己
尿入骨髓
現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洋人進步,中國人退步
大的殷鑒
把羞愧當榮耀
炫耀小腳
臭鞋大陣
為彆人想想
不會笑的動物
禮儀之邦
三句話
排隊國
到底是什麼邦
醬缸蛆的彆扭
目光如豆
不講是非,隻講“正路”
盤散沙
唐人街——吞噬中國人的魔窟
《春鞦》責備賢者
談醜陋的中國人(陳文和)
虛驕之氣
恐龍型人物
崇洋,但不媚外
種族歧視
集天下之大鮮
下輯·怒濤拍岸
我們還可以做個好兒子執筆江舟峰
柏楊餘波執筆南日
也是醜陋中國人餘波執筆餘波
中國傳統文化的病徵——醬缸執筆姚立民
如何糾正死不認錯之病
推理能力發生故障
從醬缸跳齣來
“醬缸文化”執筆硃正生
要隱惡揚善,勿作踐自己執筆徐瑾
賤骨頭的中國人執筆王亦令
醜陋的王亦令執筆江泐
評王亦令《賤骨頭的中國人》執筆張紹遷
王亦令越描越醜執筆江泐
不懂幽默執筆迴鏇處
中國人的十大奴性執筆柏仁
沒有文明哪有文化執筆鬍菊人
中國文化不容抹黑執筆劉前敏
中國文化之“抹黑”與“搽粉”執筆張紹遷
偉大的中國人執筆硃桂
你這樣迴答嗎?執筆張香華
媒體評論
《醜陋的中國人》裏的柏楊,是個犀利到尖銳的思想傢,而敢於直麵直言說齣自己的獨自發現,讓我看到個獨立思考者的風骨,甚至很自然地聯想到魯迅
——陳忠實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寫雜文,文筆犀利,時有新見,振聾發聵,世人矚目。柏楊先生的許多文字都以猛烈抨擊社會痼疾和社會黑暗麵為主題,《醜陋的中國人》以獨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警醒著代讀者,也必將成為代代中國人傳之久遠的精神財富
——陳建功
醜陋的中國人三部麯——
痛心中國的“醬缸文化”
反省中國人的“醜陋”
要中國人活得有尊嚴
中國人醜陋嗎?
馮驥纔
人與人確實會擦肩而過,比如我和柏楊先生。
1984年聶華苓和安格爾主持的“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對我發齣邀請,據說與我同赴美的是詩人徐遲。同時還從颱灣邀請瞭柏楊先生。但我突然齣瞭點意外,沒有去成,因之與這兩位作傢失之交臂,並從此再沒見過。人生常常是次錯過便永遠錯過。
轉年聶華苓再發來邀請。令我驚訝的是,在我周遊美國到各大學演講之時,所碰到的華人幾乎言必稱柏楊。其緣故是頭年他在愛荷華大學演講的題目非常紮眼和刺耳:醜陋的中國人。個演講惹起的波瀾居然過瞭年也未消去,而且有褒有貶,激烈猶新,可以想見柏楊先生發錶這個演講時,是怎樣的振聾發聵,石撩起韆層浪!其實作傢就該在褒貶之間纔有價值。我找來柏楊先生的講稿看,更為頭年的擦肩而過遺憾不已。其緣故,乃是當時我正在寫《神鞭》和《三寸金蓮》,思考的也是國民性問題。
國民性是文化學深層的問題之。國民性所指是國民共有的文化心理。種文化在人們共同的心理中站住腳,就變得牢固且頑固瞭。心理往往是不自覺的,所以這也是種“集體無意識”。對於作傢來說,則是種集體性格。由於作傢的天性是批判的,這裏所說的國民性自然是國民性的負麵,即劣根性。魯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對中國人國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楊先生在《醜陋的中國人》所激烈批評的也是中國人國民性的負麵。應該說,他們的方式皆非
學者的方式,不是嚴謹而邏輯的理性剖析,而是憑著作傢的敏感與尖銳,隨感式卻針見血地刺中國民性格中的痼疾。魯迅與柏楊的不同是,魯迅用這種國民集體性格的元素塑造齣中國小說人物畫廊中的人物形象——阿Q,遂使這人物具有深刻又獨特的認識價值。當然,魯迅先生也把這種國民性批判寫在他許多雜文中。柏楊則認為雜文更可以像“匕首樣”直插問題的“心髒”——這也是他當年由小說創作轉入雜文寫作的緣故。故而柏楊沒有將國民性寫入小說,而是通過雜文的筆法單刀直入地樣樣直瞭瞭地擺在世人麵前。他在寫這些文字時,沒有遮攔,實話實說,痛快犀利,不加任何修飾,像把張亮光光的鏡子擺在我們麵前,讓我們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哪兒髒哪兒醜,想想該怎麼辦。
被人指齣醜陋之處的滋味並不好受。這使我想起從十九世紀下半期到二十世紀初西方人的“傳教士文學”——也就是那時到中國傳教來的西方的教士所寫的種種見聞與劄記。傳教士齣於對異文化的好奇,熱衷於對中國文化形態進行描述。在這之中,對中國人國民性的探索則是其中的熱點。被傳教士指齣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相當復雜的。其中有善意的批評,有文化誤解,也有輕衊和貶損;特彆是後者,往往與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態切切相關。由於人們對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那段被屈辱的曆史記憶刻骨銘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麵這些齣自西方人筆下的批評。這種傳教士文學倒是對西方人自己影響得太深太長,而且成不變甚至成見地保持在他們的東方觀中。這又是另個需要思辨的話題。
然而我們對自我的批評為什麼也不能接受呢?無論是魯迅先生還是柏楊先生對國民劣根的批評,都不能平心靜氣以待之。是他們所言荒謬,還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觸動。
其實任何國傢和地域的集體性格中都有劣根。指齣劣根,並不等於否定優根,否定個民族。應該說,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優良的根性。
還有個問題值得思考。就是我們對國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來。方麵由於國門打開,中西接觸,兩種文化不同,便有瞭比較。比較是方方麵麵的,自然包括著深層的國民的集體性格。另方麵,由於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國直處於弱勢。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麵對這種軟弱與無奈,苦苦尋求解脫,定會反觀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強的深在於自身的緣故。這便從社會觀察到文化觀察,從體製與觀念到國民性。然而從文化視角觀察與解析國民
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評精神將國民性格的痼疾揭示齣來需要勇氣。所以我直欽佩柏楊先生的這種批評精神與勇氣。尤其是這個充滿自責和自警的題目——醜陋的中國人——多容易被誤解呀!但是隻要我們在這些激烈的自責中能夠體會位作傢對民族的愛意,其所言之“醜陋”便會開始悄悄地轉化。
如今,中國社會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嚮繁榮。繁榮帶來的自信使我們難免內心膨脹。似乎我們不再需要自省什麼“醜陋不醜陋”瞭。然而個真正的文明的民族,總要不斷自我批評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窮是富。貧富不是文明的標準。我們希望明天的中國能夠無愧地成為未來人類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記去不斷清洗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時站在自省的鏡子裏檢點自己,寬容和直麵切批評,並從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堅實的自信來。
也許為此,柏楊先生這本令人深省的書重新又放在我們的案頭。
2008.3.26
醬缸國醫生和病人(代序)
柏楊
話說,從前,有個“醬缸國”,醬缸國裏每天大的事就是辯論他們是不是醬缸國,而熱鬧的事就是醫生和病人的爭執,結果當然是醫生大敗,大概情形是這樣的——
病人:我下個月就要結婚瞭,大擺筵席,你可要賞光駕臨,做我的上賓。我的病化驗的結果如何?醫生:對不起,我恐怕要報告你個壞消息,化驗的結果就在這裏,恐怕是三期肺病,個是咳嗽……
病人:怪瞭,你說我咳嗽,你剛纔還不是咳嗽,為什麼不是肺病?
醫生:我的咳嗽跟你的不樣。
病人:有什麼不樣?你有錢、有學問,上過大學堂,喝過亞馬孫河的水,血統高人等,是不是?
醫生:不能這麼說,還有半夜發燒……
病人:不能這麼說,要怎麼纔能稱你的心、如你的意?半夜發燒,我傢那個電扇,用到
半夜能把手燙齣泡,難道它得瞭三期肺病!
醫生(委屈解釋):吐血也是癥候之。
病人:我傢隔壁是個牙醫,去看牙的人都被他搞得吐血,難道他們也都得瞭三期肺病!
醫生:那當然不是,而是綜閤起來……
病人:好吧,退萬步說,即令是肺病,又是七八期肺病,又有什麼關係?值得你大呼小叫!外國人還不照樣得肺病?為什麼你單指著鼻子說我。我下個月結婚,誰不知道,難道你不能說些鼓勵的話,為什麼要打擊我?我跟你有什麼怨?有什麼仇?你要拆散我們?
醫生:你誤會瞭我的意思,我隻是說……
病人:我點也不誤會,我眼就看穿瞭你的肺腑,你幼年喪母,沒有傢庭溫暖,中年又因強奸案和謀財害命,坐瞭大牢,對公平的法律製裁,充滿瞭仇恨,所以看不得彆人幸福,看不得國傢民族享有榮耀。
醫生:我們應該就事論事……
病人:我正是在就事論事。坦白告訴我,你當初殺人時,是怎麼下得手的,何況那老太太又有恩於你。
醫生(有點恐慌):診斷書根據你血液、唾液的化驗,我不是平空說話。
病人:你當然不是平空說話,就等於你當初的刀子,不會平空插到那老太太胸膛上樣。你對進步愛國人士的侮辱已經夠瞭,你心意恨你的同胞,說他們都得瞭三期肺病,你不覺得可恥?
這部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探究那些被深深烙印在集體記憶中,卻又難以啓齒的“真實”。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感所吸引,雖然我還沒有深入到內容本身,但光是裝幀和設計上流露齣的那種銳利和不妥協的態度,就已經為整本書定下瞭基調。它似乎在嚮讀者宣告,接下來的旅程不會是舒適的溫情脈脈,而是一場直麵陰影的探索。我期待它能以一種顛覆性的、不留情麵的方式,解剖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弊病,那些阻礙我們進步的陳舊觀念。比起那種溫吞水式的批判,我更欣賞這種帶著刀鋒的剖析,它要求讀者放下預設的立場,用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冷靜,去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有勇氣直麵“不完美”的人準備的,它不是為瞭取悅,而是為瞭喚醒,為瞭挑動那些沉睡已久的神經。它承諾的,是一場思想上的“清創”,盡管過程可能伴隨著陣痛,但最終指嚮的,或許是更健康的自我認知。
評分這本書所散發齣的那種不閤時宜的“刺耳”感,恰恰是我最欣賞它的地方。在當下這個追求“正能量”和“和諧敘事”的時代,敢於直麵並高聲疾呼那些難聽的真相,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勇氣和責任。我期待作者能夠駕馭好這種尖銳的筆觸,讓批判之聲既有力量,又不至於淪為一味的謾罵或怨婦式的抱怨。這種批判需要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冷靜和曆史性的宏大視野,纔能將個體的情緒提升到關乎民族命運的高度。我希望它能像一劑強心針,即便過程令人不適,也能在關鍵時刻,喚醒那些被安逸和自我麻醉所濛蔽的心智。它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正確”,而在於它是否能激發讀者進行最深刻的自我審視和文化溯源,完成一次痛苦但必要的精神洗禮。
評分初讀目錄和導語,我立刻被那種強烈的“反思焦慮”所感染。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雜文閤集,它更像是一場持續多年的文化“病理學”研究。我猜測,作者在梳理這些“劣根性”時,必然是經曆瞭極度的痛苦和掙紮,因為要批評自己的文化母體,所需付齣的代價遠非局外人可以想象。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近乎偏執的細緻,那種對細節的捕捉能力,能夠將那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怪現象,抽絲剝繭地展示齣來,讓讀者猛然驚覺:“原來我們一直都是這樣活著的!” 這種將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敘事手法,是優秀批判作品的標誌。這本書似乎沒有打算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它更專注於把“病”看得更清楚,更透徹,這種對“診斷”的執著,比對“治療”的空泛承諾,要來得更為真實和可信。它像一麵布滿灰塵的鏡子,需要用力擦拭後纔能看清裏麵那個不那麼光彩的自己。
評分拿到這本厚重的文集,我有一種感覺,作者是將自己多年來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對曆史脈絡的梳理,連同那些難以平復的激憤和不甘,一股腦地傾倒在瞭紙上。我注意到它的脈絡似乎非常宏大,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浮躁現象,而是試圖挖掘到文化基因深處那種難以撼動的慣性。這種寫作的野心,本身就非常引人入勝。它不像那些迎閤大眾口味的暢銷書那樣,隻提供廉價的共鳴或安慰,反而更像是一劑猛藥,藥效或許苦澀,但作用直達病竈。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曆史因果關係,是如何將抽象的文化概念,通過具體的、令人難忘的例子具象化,讓那些遙遠的批評變得觸手可及。我希望能看到一種超越瞭簡單“批評”的深度,一種既有民族情感的拉扯,又能保持批判者獨立視角的平衡。這種平衡的拿捏,往往決定瞭一部作品是淪為情緒的宣泄,還是升華為有價值的思想遺産。這本書的重量,似乎正預示著它承載瞭沉甸甸的思考負擔。
評分從書名的磅礴氣勢來看,這絕對不是那種輕描淡寫、蜻蜓點水的隨筆集,而是一套旨在係統性地解構民族性格中那些具有阻礙作用的心理定勢和行為模式的“工程”。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構建起這三部麯的整體邏輯框架,它們之間是如何層層遞進,從個體心理深入到社會結構,再到曆史文化淵源的。我關注的是其論證的嚴密性和觀點的穿透力。一個真正深刻的文化批判,必須具備極強的“自我否定”的勇氣,它不能停留在對外部世界的抱怨,而必須將矛頭首先對準內部的幽暗角落。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一種罕有的“文化韌性”,即通過最徹底的自我批判,來尋求真正的重生力量,而不是在批評中迷失方嚮,陷入虛無主義。這套書的體量和名字所揭示的深度,暗示著這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對話,而非一次輕鬆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