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
定價:38.00元
售價:27.7元,便宜10.3元,摺扣72
作者:黃誌群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153406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翻開此書,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行者在印度的遊記,更多的是一位藝術傢對人生、對藝術的體悟。跟隨作者在印度的行走過程中,你可以看到印度的各種形象,也許是令你期待的,也許是令你迷惘的,但這一切在未翻開書之前,都是神秘的!正如作者所說,有的人去瞭一次就永遠不想再去,有的人卻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的迴去。然而作者在印度的體悟和錶演藝術相結閤後,居然産生瞭神奇的化學反應,也許這也是促使你翻開這本書的動力。錶演不是嚮外投射的力量,而是自我內在的探尋,就請跟隨作者,翻開本書,走近印度,探尋你的本身,理解“活在當下”真正的意義。
內容提要
《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錶演和靜坐時的境界一緻,都是“活在當下”;錶演不是嚮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內在自我的探尋。 印度,是*的!有人去瞭一次,就永遠不想再去,也有一種人,去瞭一次,就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迴去…… 《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印度總會讓人對生命産生反思和體驗文化衝擊,雖然髒亂、失序、擾攘、貧窮,但卻可以誕生齣精美的藝術、高層次的思維狀態、強烈的反差和強烈的思索!也正因如此,佛纔會在印度齣世,泰戈爾纔會寫齣世情、充滿愛的篇章吧。也許,很多的不凡,是在矛盾和衝突的交織中,纔能升華齣來的。而本書正是帶領讀者,進一步領略印度的“靜”和錶演的“質”。
目錄
作者介紹
黃誌群1965年齣生於馬來西亞。6歲開始學習擊鼓,10歲正式拜師學習中國武術,在武術與擊鼓的世界超過20年。1983年8月在中國颱灣就讀颱中體育技術學院國術科。1987年9月參加南非、中東青年訪問團,1988年畢業之後,加入颱北民族舞團。1992年進入雲門舞集。1992年12月初次赴印度,學習靜坐及領悟“活在當下”的智慧。1993年6月受劉若瑀之邀,擔任“優劇團”的“擊鼓指導”,以“先學靜坐,再習擊鼓”的方式,改變瞭劇團的體質,奠定瞭優人擊鼓與武術的錶演形式基底。1994年與1996年分彆帶著優人赴印度旅行,從此多次進齣印度與中國西藏,時時探尋心靈的故鄉。黃誌群認為,錶演和打坐的境界並無二緻,都是“活在當下”。他說:“錶演不是嚮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內在自我的探尋。”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高明,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音樂傢在演奏一部復雜的交響樂。它並非一味地追求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是懂得留白,懂得在最關鍵的時刻收住筆鋒,讓那些未盡之言在讀者的腦海中迴響。我對其中關於城市化進程中,傳統社區瓦解與重建的描寫尤為動容。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就好像古老的根係被粗暴地切斷,新的枝葉雖然努力嚮上生長,卻總帶著一絲對泥土的眷戀。作者的筆觸細膩到瞭極緻,能夠捕捉到那些微妙的非語言交流——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次不經意的沉默,都承載瞭厚重的信息量。這使得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立體而可信。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田野調查時,是如何耐心地與那些受訪者建立信任,纔能換來如此坦誠的吐露。這不僅僅是一部紀實作品,更是一份飽含人文關懷的珍貴檔案。
評分這本書最令人贊嘆的一點,在於其對“聲音”與“非聲音”之間辯證關係的探索。當我們談論“寂靜”時,我們往往忽略瞭,在某些文化語境下,真正的“寂靜”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宣告。作者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宗教背景人群的記錄,揭示瞭這種“聽覺景觀”如何塑造瞭個體的世界觀和行為模式。比如,在某些極度喧囂的集市中,人們反而發展齣一種特殊的“過濾”能力,反而能從中聽齣規律和秩序。相反,在看似寜靜的場所,卻可能潛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壓力和無聲的抗議。這種視角轉換,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交流”和“傾聽”的理解。書中對宗教儀式的描述,並非簡單的文化展示,而是深入到信徒靈魂深處的探索,那種對信仰的執著與迷惘,讓人感同身受,甚至引發瞭我對自己精神寄托的反思。
評分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更深刻的問題。它挑戰瞭我們對於“進步”的綫性認知,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和物質富足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正在遺失一些極其珍貴、難以量化的東西——比如與自然、與曆史、與自我內在深處的連接。作者的寫作風格是那種典型的“沉浸式”寫作,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所觀察的環境之中,但又始終保持著一個清醒的旁觀者視角,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我喜歡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沒有激烈的控訴,卻處處是對現實的深刻批判。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仿佛帶著一身異域的塵土和心靈的重量,重新迴到瞭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但眼中的世界,顯然已經因為這本書而變得更為復雜、也更為耐人尋味瞭。
評分這本關於印度社會變遷的著作,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復雜心靈世界的窗口。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瞭現代性衝擊下,傳統信仰與個人追求之間那種微妙而又常常充滿張力的關係。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群像,讓我仿佛置身於加爾各答擁擠的街道,或是喜馬拉雅山腳下寜靜的寺廟之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敘事者對於“寂靜”這一概念的解構與重構。它不僅僅是物理層麵的聲音缺失,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停頓、一種對周遭喧囂的內在迴應。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將宏大的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個體命運的細微之處。比如對某個偏遠邦落裏手工藝人生活狀態的描摹,那種慢節奏下的堅守與掙紮,讀起來讓人心頭一緊,深思良久。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語感極佳,時而如詩般流暢,時而又帶著新聞報道般的犀利,這種文風的切換自然流暢,絲毫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它成功地避免瞭將印度簡單地標簽化或異域化,而是呈現齣一種多層次、充滿生命力的真實圖景。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獲取信息,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它真正做到的,是讓我們跳脫齣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去理解“他者”的內在邏輯。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時間感”的探討所吸引。在印度許多地方,時間似乎不是一條綫性的河流,而更像是一個不斷循環、充滿可能性的空間。書中描繪的那些等待、那些儀式、那些似乎永無止境的等待背後,蘊含著一種我們現代社會早已遺忘的耐心與宿命感。作者在處理這些文化差異時,展現瞭極大的尊重與剋製,沒有預設立場,隻是靜靜地觀察、記錄,然後引導讀者自行去品味其中的深意。我感覺自己像一個隱形的訪客,被允許進入到那些最私密、最不為人知的角落。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精妙,章節之間的跳躍性,恰恰模仿瞭思緒在廣袤大地上的漫遊,總能在不經意間,將看似無關的片段聯係起來,形成一種整體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