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6】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B096】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颜娟英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
  • 美术史
  • 考古学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中国文化
  • 史学
  • 学术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860238372
商品编码:27681797492
包装:精裝
开本:大32開
页数:546
正文语种: 繁体横排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本書共收七篇論文,內容涵蓋由地下考古發掘出來的漢畫像與鉛釉陶;古代中國的墓葬空間與圖像;討論傳統中國畫,特別與文人畫有著密切關係的圖像與文字互動表現模式;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以及中國近代初期的展覽會。本書脫離概論式的綜合論述,走入各種主題剖析的專論。七篇論文都是的研究成果,反映目前藝術史學界的多元與深度。讀者將發現更多方法論的反省與思考,典範的追求,價值觀的顛覆,以及新出土考古資料的解讀與新藝術史觀的建立。幾位作者都努力引導讀者深入觀察現象,與研究物件直接對話,耐心分析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撲朔迷離,嘗試理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實面貌。

顏娟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1972)、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1975),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碩士(1979),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1986)。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8月~),國立臺灣大學、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5~)。研究藝術史主要分為中國與臺灣兩個區域。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在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研究。博士論文:〈唐長安七寶台佛教造像〉。著有《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998)、《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2001)等專書14冊,論文四十餘篇,書評、翻譯等其他專文五十餘篇。曾獲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2002年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98年臺灣教授臺灣筆會年度十大好書獎。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導言/顏娟英邢義田漢畫解讀方法試探──以「撈鼎圖」為例一、漢畫寓意解讀的方法:回顧和反省二、寓意解讀方法的新思考三、從一件有「大王」榜題的撈鼎畫像說起四、棄鼎得仙——為「撈鼎圖」進一解五、解釋的限制:代結論謝明良中國早期鉛釉陶器一、中國鉛釉陶起源問題二、漢代南方鉛釉陶器——從區域比較觀點的省思三、魏晉南北朝鉛釉陶器及其有關問題四、結語林聖智中國中古時期的墓葬空間與圖像一、前言二、中古時期墓葬圖像概觀三、墓道四、葬具五、墓室屏風畫六、結語陳葆真中國畫中圖像與文字互動的表現模式203一、前言一、漢代表現歷史故事的圖畫模式三、六朝時期表現文學作品的繪畫模式四、唐宋時期表現詩意的繪畫模式五、宋代以後表現詩書畫三絕模式的發展六、結論嚴守智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一、專制王朝、正統經史與繪畫藝術二、帝王、宮廷畫家、僧侶及文人的合作與競爭三、復古運動與中鋒渴筆風格四、三友百禽與花園山水五、明代職業畫家與文人畫家的創造六、繪畫集大成論七、晚期文人繪畫的困境八、結語石守謙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一、前言二、10世紀以前的山水形象三、荊浩與10世紀山水畫的初變四、行旅山水與宋初士大夫之參預五、林泉之志與北宋中葉的山水畫六、11世紀後期至12世紀前期的帝國意象七、瀟湘煙雲與貴游士夫的江湖山水八、13世紀的宮苑山水與皇室觀眾的詩情九、結語吳方正中國近代初期的展覽會——從成績展到美術展覽會一、問題的展開——展覽會的相關條件二、學校成績展覽的開端——城東女學的例子三、學堂教育的展覽形式——由樂賢會擴張到游藝會四、教育品展覽——商品與教育成績的雙重性五、與工商展覽結合的成績展覽會六、決定性的一躍——成績展覽會的質變七、南洋勸業博覽會——從實業價值檢驗美術與圖畫八、臨摹——快速的圖像複製與改變視覺習慣的附加作用九、結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一本与【B096】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前瞻》 作者: 李明德、王晓慧 出版社: 智汇城市研究出版社 ISBN: 978-7-5699-3281-0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凸显的今天,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载体,其所面临的复杂性、脆弱性与适应性挑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侧重于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扩张的城市发展范式已显现出局限性。《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前瞻》一书,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系统性地梳理和探讨了当代城市如何构建强大的内在抵御能力(韧性)并实现长期、包容、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书并非对单一历史时期或特定文化现象的梳理,而是聚焦于面向未来的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横跨了社会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公共管理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力求提供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的重构——理解当代城市系统的复杂性 本书的开篇部分致力于澄清“城市韧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层面的内涵与外延。作者们首先对城市系统的开放性、耦合性与涌现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在高度互联的全球网络中,城市不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嵌入全球供应链、信息流和人员流动中的关键节点。 关键论点包括: 1. 韧性的多维度界定: 区别于传统的“抗压能力”(Resistance),本书强调韧性应包含“吸收”(Absorption)、“适应”(Adaptation)和“转型”(Transformation)三个动态层次。城市韧性不仅要求系统在受到冲击(如自然灾害、流行病、经济衰退)后能够快速恢复原状,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学习和自我重塑的能力,以应对未来未知的新型风险。 2. 全球-地方联系(Glocalization)的视角: 深入探讨全球化驱动的风险(如金融系统波动、跨国疫情传播)如何具体化和本地化为城市层面的具体挑战。例如,全球供应链中断对地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以及国际气候变化协议如何转化为地方性的碳中和目标。 3.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在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地位: 强调将自然资本纳入城市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探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何同时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韧性。 第二部分: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韧性建设的地域模式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通过对全球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实证研究,展现了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多样化路径。这些案例的选取,旨在避免对单一西方模式的盲目推崇,而是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适应性强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覆盖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气候适应性城市: 选取了东南亚沿海特大城市,分析其在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背景下,如何通过“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系统(如海绵城市技术、湿地恢复)来管理水资源和降低洪涝风险。重点研究了早期预警系统与社区动员的有效结合。 后工业城市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包容性: 考察了欧洲和北美一些经历去工业化冲击的城市,如何通过发展知识经济、培育本地创新生态系统,并实施“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政策,确保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被牺牲,从而构建更具社会韧性的城市结构。 数字治理与智能韧性: 深入分析了亚洲新兴城市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城市运营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讨论了数据安全、数字鸿沟与技术依赖性风险对城市韧性的潜在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政策前瞻与治理创新——迈向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面向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师,提出了构建未来城市韧性与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具体政策建议和治理模式创新。 主要关注点包括: 1. 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 强调传统的“烟囱式”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复杂风险,必须打破规划、交通、能源、卫生等部门间的壁垒,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风险评估与决策机制。探讨了“沙盘推演”和“情景规划”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2. 公私伙伴关系(PPP)与社区参与的再平衡: 论证了在基础设施韧性投资中,如何优化公私合作模式,确保关键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同时,强调提升市民在规划和危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将自下而上的社区知识融入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中。 3. 金融工具的创新: 探讨了绿色债券、气候保险机制以及基于绩效的财政激励等金融工具,如何有效引导私人资本投向韧性项目,降低城市应对风险的财政压力。 4. 城市群尺度的韧性网络: 认识到单个城市的韧性受制于其所处的城市群网络。因此,提出构建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共享网络、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等区域协同治理策略。 本书特点: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扎实,数据详实,图表清晰。它避免了空泛的口号式倡导,而是基于严谨的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为全球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评估的战略工具箱。它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份指导城市在不确定时代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 适用读者: 城市规划师、公共管理学者、环境工程师、政府决策者、国际发展机构从业人员、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它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将时间线索与具体的考古发现和艺术风格演变巧妙地结合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像是耐心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不同朝代的艺术现场。比如,在讨论某个时期的陶塑技艺时,作者会先概述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立即引出几个关键遗址的出土物作为例证,这种“理论结合实物”的论证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艺术史变得鲜活而具体。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作品背后的文化心理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那种对古人精神世界的体察,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研究之上的深刻见解。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我对那个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更接近于一位资深行家对初学者的耐心教导。它避免了过度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涉及复杂的理论模型,作者也总能找到通俗易懂的类比或解释,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仔细回味某些段落的精妙措辞,那种精准而富有张力的文字表达,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干瘪枯燥。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使得它既适合在课堂上作为核心参考书使用,也适合在闲暇时,泡一杯茶,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完全没有阅读压力。

评分

作为一本梳理中国历史脉络的著作,它的学术视野之广阔实在令人佩服。我翻阅到一些关于早期文明如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的探讨时,发现作者不仅关注了中原地区,还相当深入地考察了周边多元文化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原有的知识边界。它成功地打破了以往某些单一视角的解读,而是着眼于文化的交融与变迁。尤其是在涉及图像学分析的部分,那些对壁画符号和青铜器铭文的解读,资料的引用和比对做得非常严谨,让人感觉作者对一手资料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阅读过程中,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过去忽略掉的关联点,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微小的艺术痕迹,勾勒出宏大的历史变迁。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中国艺术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时,展现出了极强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分析汉唐盛世艺术风格的继承与创新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因于某位帝王的偏好或某个匠人团体的努力,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宗教信仰对艺术形式的深层塑造作用。我特别欣赏它对“继承”与“革新”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它清晰地指出了艺术的连续性是如何在时代需求的驱动下,以看似渐进实则深刻的方式发生质变的。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让原本静态的历史图像瞬间获得了生命力,使人对艺术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象的描述,而是触及到了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价值感。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精品。内页的纸张质地也很不错,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他们对插图和图版的处理,那些清晰的文物照片和拓片摹本,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之处纤毫毕现。对于研究古代艺术的爱好者来说,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版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字体选择到版式布局,无不体现出编者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和满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