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寻城记 杭州 |
| 作者 | 田飞,李果 |
| 定价 | 49.00元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087537 |
| 出版日期 | 2012-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581Kg |
| 内容简介 | |
《寻城记·杭州》就是一座闪光的路标。它是时间上的路标,从东汉华信筑塘,隋炀帝开凿运河,到吴越钱镠和宋王朝对杭城的营建;它也是空间上的路标,从南朝四百八十寺,九厢八十坊,到石库门里弄和湖畔公馆别墅群;通过这座路标,我们走进了杭城的街巷,寻访这些失落的记忆碎片,同时惊喜地发现:在失去时间感的现代的都市下,还深藏着浓厚的历史。《寻城记·杭州》由田飞、李果编写。 |
| 作者简介 | |
| 七十年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无功名之欲,无前程之忧,随性而活,倒也落得个时时开心顺畅。既喜街头乱步,窥看忙人匆匆,闲人悠悠。也喜入得山水间,享那山雨迷雾。他本不是写字人,然世间哪有那么多本来,只求此刻此时此地血脉贲张,激情注流,随笔扬洒。字,终被码成了“城”。七十年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无功名之欲,无前程之忧,随性而活,倒也落得个时时开心顺畅。既喜街头乱步,窥看忙人匆匆,闲人悠悠。也喜入得山水间,享那山雨迷雾。他本不是写字人,然世间哪有那么多本来,只求此刻此时此地血脉贲张,激情注流,随笔扬洒。字,终被码成了“城”。 |
| 目录 | |
| 缘起 陌生的城市卷首语 三面云山,一面城沧海桑田见杭城 古钱唐县——杭州建置之始 隋杭州城——杭州得名建城之始 相国井——引水入城,蓄水养民 登云台——吴越王祭天郊坛 大井——千年不竭的钱塘井梦寻临安城 凤凰山——南宋御苑寻踪 凤山门——赵宋北宫门,明清南大门 六部桥——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泉井——古井、与康王 太庙巷——宋室祭祖之遗构 察院前巷——署衙丛集地 五柳巷——帝王宫苑,皇家御园 旧藩署——赵宋京师府,五朝衙署地九厢八十坊 厢坊制——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里程碑 保民坊——城隍山下的石坊古道 长庆坊——忠勇尚武的十五奎巷 清河坊——江南名坊,天下名宴 贤福坊——笙歌灯火连夜明 积善坊——百戏伎艺聚集之所 秀义坊——祭祀忠烈的东平巷 里仁坊——蟋蟀声声闹里坊四百八十寺 龙兴寺——大唐经幢,杭城之 香积寺——西湖香市香 弥陀寺——匿于闹市中的摩崖石经 宝石山造像——北山胜迹,摩崖二十龛 大佛禅寺——始皇缆船石,北宋大佛头 智果禅寺——苏学士梦游智果寺 招贤寺——大师修行寓居地 天竺灵隐——佛国天堂,春香一市 烟霞三洞——现存早的十六罗汉像 南屏山石刻——寻佛问迹佛国山 慈云岭造像——吴越瑰宝,石窟精粹 圣果寺——千年大佛,深藏凤凰 梵天寺——五代瑰宝,吴越双经幢 宝成寺造像——如来降魔身,狰狞大黑天 通玄观造像——南宋真君神仙像 其他佛寺江浙人文薮 大麦岭摩崖——杭城硕果仅存的苏轼原刻 梅鹤堂——梅妻鹤子,与湖山为伴的逍遥名士 孩儿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祠堂巷——于谦旧迹寻踪 三元坊巷——三元及第,官至首辅 勾山樵舍——江南才女陈端生之故居 孔庙——历经兴废的府学旧地 文澜阁——珍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 大学路——浙江近代教育之始 杭城人文旧迹拾遗悠悠运河路 隋炀帝——大运河的 拱宸桥——运河之尽头,杭城之门户 小河直街——后的运河人家 国家厂丝储备仓库——今日丝储库,旧时漕运仓 富义仓——粮国之命脉,天下粮仓 金江干——十里通津,千年市廛 西兴古镇——要津古渡,运河重镇开肆三万家 五杭四昌 张小泉剪号——“五杭四昌”之“杭剪” 张允昇线帽百货庄——“五杭四昌”之“杭线” 孔凤春香粉店——“五杭四昌”之“杭粉” 宓大昌旱烟店——“五杭四昌”之“杭烟” 方裕和南北货店——南北货出家 其他百货老号 药号医馆 胡庆余堂——江南药王胡庆余 方回春堂——小儿丹丸方回春 张同泰堂——道地药材张同泰 朱养心药室——精制膏丹四百年 其他药店诊所 绸庄鞋店 观成堂——杭城丝绸同业公会 绸庄丝号——杭城绸庄一览 边福茂鞋店——头顶天,脚踏边 太昶皮鞋店——杭城皮鞋商号 茶庄食栈 金钗袋巷——茶行货号密集的南宋茶街 翁隆盛茶号——天字茶号 万隆火腿庄——腌腊上品推万隆 九芝斋——苏式糕点,茶食老号 建国南路——因木器业而兴的板儿巷 十三湾巷——金衢严处,四府会馆 中山中路——杭城金融街 其它老号 墙门深深 吴宅——明清五主,户户门第书香 明宅——桑麻机坊地上的明代老宅 梁宅——重重天井,尚书府邸 王宅——官至的大学士府 朱宅——清末兵部侍郎府 听王府——天国听王府,伟人视察地 长河来氏——两浙巨宗,一门二十四进士礼拜·圣堂 凤凰寺——蕃商古教,东南古寺 圣母堂——千年老巷,三百年圣堂 天水堂——耶稣,耶稣堂,耶稣堂弄 仁爱医院——七十年前的法国教会医院 之江大学——峰峦叠翠间的百年学府 基督教青年会——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弄里乾坤 湖边邨——昔日旗下营,今日弄堂里 思鑫坊——与尘嚣为伍的市井老弄 泗水坊——世间魔窟,人间 韶华巷——坐拥西湖的幽静里巷 四维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源茂里——浓浓亲情的老弄堂 其他里弄公馆楼·别墅群 北山路——庐舍鳞栉,栋宇毗连 南山路——梧桐满街藤满楼 艺术家别墅群——遥山落翠,大师聚落 竹竿巷——千年老巷,望族名门 旧仁和村——昔日府署衙,今日公馆地 坚匏别墅——江南首富之湖畔山庄 度心香馆——吴兴陈氏公馆 燕南寄庐——江南武生之隐庐 其他公馆——民国老公馆拾遗后记 藏着的城市 |
| 编辑推荐 | |
| 田飞、李果编写的这本《寻城记·杭州》带领读者重温发现一座城市的内涵,提出问题,居住于此,你是否真的了解这座城?匆匆游客,要看怎样的风景呢?作者带你一一解答,在城市中考古,在行走中惊喜,重新认识一座熟悉的陌生城市。作者从几个角度入手,将杭州的历史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扬州新华书店正版书籍现货 |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城市探索的书,简直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地理教科书,也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指南,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带着你,慢悠悠地穿梭在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街巷里,去倾听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青石板路上雨后泥土的芬芳,看到老式木窗上映出的夕阳余晖。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比如一家小吃店里氤氲的热气,邻里间一句带着方言口音的寒暄,甚至是一棵老树盘根错节的根系与地面不经意的对话。这种对生活本身的尊重和深情,让这本书读起来特别有“人味儿”。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城市,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角落,此刻都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充满了值得挖掘的历史和情感的重量。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脉络,融入到微小的生活场景之中,让人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也对“留存”这件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非常推荐给那些厌倦了快节奏生活,渴望慢下来,重新“感受”城市温度的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地理空间,更是在探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如何被这个空间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这个空间的。作者非常擅长捕捉人与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他会详细描述一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如何影响了当地人的性格形成,或者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如何催生了独一无二的社区生活方式。这种观察角度是极其深刻的,它超越了单纯的地理志描述,触及到了社会人类学的范畴。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侧写,哪怕只是寥寥数笔,也跃然纸上,他们的命运与他们所栖居的城市肌理紧密相连,无法分割。通过阅读,我开始思考,我所追寻的“家园感”,究竟是源于熟悉的环境,还是源于那些与之产生共鸣的生命体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考框架,去重新定义“我与我所处的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体悟的佳作。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被它略显疏离但又充满诗意的语言风格震慑住了。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巧妙地避开了陈词滥调。初读可能会有些吃力,需要时不时停下来,细细咀嚼那些拗口但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节奏,那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单纯的纪实,它成功地将城市的人文地理提升到了美学的层面。作者似乎对那些被大众忽略的“边缘地带”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废弃的工厂角落,还是老旧居民楼里被遗忘的防空洞,在他笔下都拥有了不亚于宏伟宫殿的历史厚重感。这种对“被遗忘者”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忧伤又充满韧性。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城市的灵魂往往不在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标志性建筑,而恰恰藏匿在那些日复一日被匆忙走过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索或者主题划分,而是像一张巨大的、充满偶然性的关系网,将看似不相关的地点、人物和历史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你可能会在前一页读到关于某种传统手工艺的失传,紧接着下一页就跳跃到了某个现代建筑的落成,但奇怪的是,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结论或定论,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精妙的“切片”,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和解读空间。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解谜游戏,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视角或一个意料之外的转折。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空间记忆”的探讨,那种对特定地点所承载的集体无意识的描摹,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记忆深处那些遗忘已久的生活片段。对于那些喜欢深度思考和结构复杂文本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冒险。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城市”的既有认知框架,展现了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处理“时间”的方式。它不是线性地讲述历史,而是像在玩一个多维度的拼图游戏,将过去、现在甚至是对未来的某种隐约的预感,糅合在了对同一片土地的描绘中。你可能会发现,同一条街道,在作者的笔下,能同时承载着清代商贾的喧嚣和当代互联网公司的冷漠。这种“叠影”般的时间观,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每一次的场景切换,都伴随着作者对历史文化符号的精准引用,但引用得非常自然,绝非生硬的堆砌知识点,更像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这表明作者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一定做了极其扎实、深入的案头工作和实地考察。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内容涉及大量历史考据,但全书的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它做到了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时空旅行,对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