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近代多所大学历史系教科 书)(精)》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 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个段落为鸦 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入侵、新思想酝酿的时 代;第二个段落为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 力不断发展、满清王朝*终覆灭的时代;第三个段落 为民国成立到北伐战争,这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 阀势力斗争的时代。通过对近一百年的政治事件的考 察,梳理了中国人为**寻求一种合适的政治制度进 行的各种实践:在政体选择上有立宪和共和之争、国 体选择上联邦制还是单一体制、议会制还是总统制? 作者李剑农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 件及其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前的部分相当客观,并 且见解精到,言简意赅,可以得见李剑农**的信息 提取和总结能力。一句话,本书就是介绍仁人志士为 **寻找合适的政治制度的历史总结。
李剑农(1880—1963年),湖南邵阳人,1904年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史地科学习,专攻历史;1910年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3年入英国伦敦政治学院旁听。1916年回国,做过编辑,写过政论,办过学校。1930年出版《*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898—1928)》,广受赞誉。1930年秋受聘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经济史及政治学概论。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同古代经济史稿》等,有较大影响。
卷头语
导论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趋势
二 百年前中**部的情形
三 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
二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
三 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
四 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
五 鸦片战争的意义
第二章 洪杨革命时代
一 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
三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
四 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
五 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
六 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
第三章 西法模仿时代
一 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
二 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理的反感
三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一)——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
四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二)——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
五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三)——中日战争
第四章 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 两个维新运动的***物——孙中山与康有为
二 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
三 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
四 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
五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
第五章 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 反动势力的解剖
二 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
三 反动期中革命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
四 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
第六章 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 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
二 新势力复活的酝酿
三 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
四 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
第七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二 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
三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
四 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
五 屡起屡仆的革命军
第八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 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
二 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
三 革命运动的苦境
四 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
第九章 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 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
二 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
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
四 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
五 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
第十章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政党的产生与演化
二 内阁的*迭与政党的关系
三 “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
四 讨袁军的失败
五 国会的破毁与所谓“**流内阁”的末路
第十一章 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 约法的改造
二 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
三 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
四 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
五 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
六 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
第十二章 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 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
二 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
三 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
四 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
五 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
六 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
七 无结果的南北和会
八 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
第十三章 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 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
二 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
三 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
四 联治运动中南方的陈炯明的叛孙
五 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
六 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
七 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
第十四章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 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
二 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
三 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年
四 曹、吴的倾倒
五 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
六 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
七 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
八 北洋军阀的末路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的期待值是拉得挺满的。毕竟名字里带着“近百年”和“近代多所大学历史系教科书”这种字样,总觉得能从中窥见一番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脉络,读完之后或许能对我们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那些风云变幻的政治图景有一个更清晰、更具层次感的认知。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处理一些关键历史节点时的角度和引用的史料,那些教科书式的论述,往往是最能体现出一种主流历史观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读着读着,我发现它在梳理不同政治力量的兴衰更迭时,那种冷静的、近乎学术分析的笔调,确实让人能抽离出一些情绪化的解读,专注于事件本身的因果链条。它没有过多地渲染戏剧性,而是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史实中提炼出制度演变和权力博弈的规律,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希望建立系统性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益。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对照书中的时间线和关键人物的决策点,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让你能够理解为什么历史会以那样的方式展开,而不是其他可能的方式。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稳健”和“体系化”,像是一个老练的建筑师在绘制一栋复杂大厦的结构图,每一个梁柱的位置都有其深思熟虑的理由。
评分老实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对政治学基本概念的初步了解,否则在某些关于政党组织、宪政思潮演变,或者不同派系间理论冲突的段落里,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本书非常擅长描绘“缓慢的张力”——那种看不见硝烟弥漫,但权力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倾斜的微妙过程。比如,它在论述某个社会思潮如何渗透到体制内部,并最终导致政策转向的部分,往往会用很长的篇幅去铺陈前因后果,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这种细致入微的铺垫,使得最终的结果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宿命感”。每读完一个大的历史阶段,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子里快速地进行一次结构性的复盘,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构作者搭建的这个知识塔。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是阅读一本优秀的教科书所能带来的最大收获——它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提问和分析。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这么一套分析工具和历史坐标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也体现了其作为教材的实用性。字体选择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然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化”变迁的描绘。这不是简单地罗列政策文件或军事行动,而是试图深入到那个时代人们对“合法性”、“统治权”以及“公民义务”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是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微妙转化的。这种对深层文化和思想土壤的关注,是很多只关注“谁赢了谁输了”的通俗历史读物所欠缺的。作者们似乎很清楚,政治制度的更迭,归根结底是观念的冲突与妥协。在描述早期民国时期各路军阀割据与中央权力真空并存的状态时,书中对权力边界模糊性的描述尤其到位,让你能真切感受到,在国家机器还未完全稳固时,政治逻辑是何等脆弱和多变。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是这本书远超一般历史概述的地方。
评分我拿这本书来对照我之前读过的几本侧重于经济史或社会史的近现代史著作,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其核心关切点——这本书始终将“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置于分析的中心。无论是谈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讨论经济政策的调整,最终的落脚点都会回归到政治权力是如何被分配、被争夺以及最终被行使的。这种视角上的高度聚焦,使得整本书的逻辑线索异常清晰,尽管历史事件本身错综复杂,但主干始终笔直向前。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性掌握中国政治史脉络的人来说,这种“一以贯之”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宝贵的。它不追求对每一个小事件都进行八卦式的挖掘,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可供理解未来走向的分析模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有了一个坚固的骨架,即便是面对新的历史解读或突发事件,也能迅速找到其在既有结构中的位置,这种“结构感”的建立,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远的价值体验。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股略带陈旧的油墨味混合着纸张的特有气息扑面而来,这感觉本身就很有意思,仿佛穿越回了某个年代的课堂。我更关注的其实是它在叙事手法上的选择,尤其是当涉及到那些争议性极高、不同立场解读相去甚远的事件时,作者群体是如何拿捏分寸的。这本书显然是站在一个相当审慎的角度来描述的,它倾向于展现历史进程中的必然性,强调结构性因素对个体能动性的制约,而不是一味地聚焦于某几个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或是一朝一夕的决策失误。这种处理方式,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平淡,缺乏那种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但细细品味之后,会意识到这种“平淡”恰恰是它力量的来源——它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制度分析的框架,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讲述精彩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常常附带的那些小注或者文献引用提示,虽然正文没有过多展开,但这些细节暗示了背后庞大的研究基础和多维度的史料支撑,让人对内容的可靠性有更强的信心,也为有兴趣的读者指明了深入研究的方向。这种教科书式的严谨性,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