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布鲁斯·费恩是一位享誉美国和世界的宪事律师、学者、政论家。1972年从哈佛法学院荣誉毕业后, 1973~1975年间在美国司法部法律顾问办公室担任助理检察官的特别顾问,工作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为白宫和行政机关提供宪法建议以及起草国会宣言。1975~1976年,费恩先生担任美国司法部法律政策办公室的主任助理,主要致力于提高联邦司法执行力度的立法倡议。1981~1982年,他担任司法部副检察长助理,监督该部门的法律诉讼和审查联邦司法人员候选者。1983~1984年,他任联邦通讯委员会的总顾问,倡导废除违反广播公司言论自由权的“公平原则”,在格林大法官分割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终判决后重建美国通讯业。1986~1987年,他作为众议院共和党人的研究主任参与国会对伊朗秘密军售的调查。
费恩先生还曾是遗产基金会的宪法学访问学者、布鲁金斯学会讲师、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客座学者、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客座教授。1985~2009年,费恩先生每周都为《华盛顿时报》撰写评论专栏,点评法律和国际事务。另外,他还常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今日美国》、《美国律师协会杂志》、《哈佛法律评论》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特邀文章。他经常出现在美国国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上,包括微软全国广播公司节目、福克斯新闻、美国有线电视频道、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和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牟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参与翻译《外交的未来》刊于2012年第4期《国际政治研究》;论文《浅析拉美环境非政府组织》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国际公共产品》。研究方向为外交学、美国外交。
名人推荐
费恩先生是里根总统时期司法部的高级官员,作为一名在国会各委员会作证过200多次的宪法学者和律师,他对美国法律史有着深刻的见解。
——“公民活动家”、“现代消费者权益之父”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 )
布鲁斯·费恩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法律思想家之一。美国的自由爱好者都应该看看他的著作。
——前国会议员罗恩·保罗(Ron Paul)(他曾经三次竞选总统,在网民中支持度很高,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
布鲁斯·费恩以令人信服的著述提醒我们政府中制衡的重要性。
——众议员约翰·科尼尔斯(John Conyers, Jr.)(国会历史上任职时间长的非裔美国人,超半个世纪,2017年从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辞职)
费恩运用他丰富的宪法专业知识,以清晰易懂的术语描述复杂的法律问题,详细说明在我们政府的宪法保障的关键是如何被摧毁的。
——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前英国《卫报》记者,因帮助斯诺登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大量文件而闻名全球)
本书目录
第一章无缘无故的帝国
第二章共和国凋敝几何?
——从列克星敦和康科德到卡林哥山谷
第三章国家宪章文件
第四章美国堕入帝国之渊
——从墨美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五章美利坚帝国的双重迷思
第六章国家安全十字架之上的法治之殇
第七章美利坚帝国的三巨头
——小布什—切尼—奥巴马
第八章对基辛格的继续教育
第九章重建美利坚共和国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梳理了美利坚合众国从共和国性质一步步走向帝国性质的过程,书中不乏参与二战、发动朝鲜战争、发动越南战争等经典案例,作者系律师兼记者的视角,笔法流畅,观点犀利,不仅对美国的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做了回顾与反思,意在表达如欲长盛,美国必须放弃全球野心之见解。而且对美国如何从帝国回归共和,也给出了可行性方案。这是来自美国的、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学术观点,会帮助中国人更全面认识美国。
这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读起来真是让人深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尤其是在描绘社会结构的演变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那种微妙的张力,对理解一个时代的兴衰至关重要。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切中肯瘣,让人对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历史的脉络在眼前豁然开朗。这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无疑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整体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充实的阅读体验,不仅知识量大,而且思维的启发性也很强。
评分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沉静内省,跟随作者的思路起伏,感觉自己就像是那个历史舞台上的一个旁观者。那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高度。比如,作者对几次关键性社会运动的描述,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和人性挣扎,读来令人动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化思潮变迁的描述印象深刻,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轰轰烈烈的政治变革更具决定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过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复杂性的全新视角。让人在赞叹历史的磅礴之余,也能体会到个体命运的无常与坚韧。
评分这本书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对“衰败”这一主题的探讨,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一般历史叙事的哲学意味。它不是简单的指责或颂扬,而是一种带着悲悯情怀的审视。作者似乎在问:一个强大的文明,其内在的裂痕是如何悄无声息地积累起来的?这种探索,触及了文明存续的根本命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富有洞察力的判断,并将其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对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提醒着我们对当下保持警醒和敬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杰出作品,值得所有对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信服。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有争议的历史节点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客观性和审慎态度,避免了简单化的标签化处理。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力量,又不失学者的风范。对我个人而言,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某些历史阶段的刻板印象,提供了更具多维度的理解框架。例如,书中对经济政策影响社会心理的分析,细致入微,让我对宏观决策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肌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虽然主题严肃,但行文流畅,很少有晦涩难懂之处,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呈现复杂信息时所采用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有条理。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自然流畅,仿佛是在攀登一座精心设计的知识阶梯,每登高一级,视野都开阔一分。我喜欢作者在关键时刻穿插的一些侧面描写,这些“小插曲”虽然不是主线,却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肌理感,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幅历史画卷,细节之丰富,色彩之斑斓,都令人赞叹。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对那个时代复杂性的深刻回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