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肚脐疗法治百病(第2版)》在前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概论,简要介绍了肚脐疗法的适应范围、生理依据和药疗、拔罐、灸疗三法一体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方法、优点和注意事项等。下篇为疾病的肚脐疗法,着重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男科及伤外、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等140余种疾病的肚脐疗法治疗经验。 《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肚脐疗法治百病(第2版)》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升华,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适合临床各科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亦可供城乡家庭自疗和保健之用。
上篇 概论 一、肚脐疗法的应用范围 二、肚脐疗法的生理依据 三、肚脐疗法的作用机制和功用 四、肚脐疗法的治疗方法 五、肚脐疗法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下篇 疾病的肚脐疗法 一、内科疾病 感冒 中暑 中寒 疟疾 头痛上篇 概论
一、肚脐疗法的应用范围
二、肚脐疗法的生理依据
三、肚脐疗法的作用机制和功用
四、肚脐疗法的治疗方法
五、肚脐疗法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下篇 疾病的肚脐疗法
一、内科疾病
感冒
中暑
中寒
疟疾
头痛
三叉神经痛
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结核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腹部肿块(癥瘕积聚)
中风
面神经麻痹
高血压病
低血压症
眩晕
面肌痉挛
冠心病
糖尿病
肥胖症
呕吐
慢性胃炎(胃脘痛)
消化性溃疡
胃下垂
霍乱
急性胃肠炎
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膈肌痉挛(呃逆)
痢疾
腹痛
腹胀
肠梗阻
肠麻痹、肠粘连
癫癎
精神分裂症
失眠
风湿性关节炎
自汗、盗汗
肾小球肾炎
癃闭
‘尿失禁
尿路感染
泌尿系统结石
失血症
便秘
晕厥
保健强身
二、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小儿麻疹
水痘
小儿高热
小儿夏季热
百日咳
小儿咳嗽
惊风
小儿积滞
小儿厌食
疳积
小儿夜啼
小儿腹泻
小儿遗尿
小儿蛔虫病
小儿腹痛
小儿疝气
小儿脱肛
小儿脐风
小儿脐炎
小儿脐湿
小儿脐突
小儿脐衄
小儿脐疮
三、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崩漏
带下(阴道炎)
盆腔炎
不孕症
子宫脱垂
房事晕厥、腹痛
妊娠恶阻 显示全部信息
《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肚脐疗法治百病(第2版)》: 二、肚脐疗法的生理依据 脐居人体肚腹中央,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地,六腑相邻之邦,外通经络,内联脏腑。 脐,又名肚脐、脐中,或名气舍、维会、胞蒂,即针灸学上的神阙穴,道家谓之下丹田(即中虚一穴)。脐起于肚腹之正中央,即在剑突与耻骨联合连成的中点,向内凹陷,形如铜钱,与脏腑相通,内联真息之气。脐部肌膜薄嫩,极为敏感。由此可见,肚脐在人体中所居位置极为重要,又易于鉴别,一看便知,认位准确,便于临床用药、施术,而免致误。 肚脐疗法的生理依据与其他疗法一样,也是以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的。所以,其生理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脐为风窍、寒门之舍脐为先天赋予生命之根蒂,位居中焦,主先后天疾病。盖婴儿出生,首护肚脐,以防风寒外袭而致病。脐间真息,内通于肾,故谓脐为人身之命蒂。《幼幼集成》云:“脐为百风之总窍,五脏寒门……为人身之命蒂。”盖肾为一身阴阳之总司,而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不耐风寒,一有所侵,病必由起。由此致病,治脐zui为至要。因药人肚脐,吸收较速,直入脏腑,布散全身,故奏效颇捷。所以治脐可疗全身诸疾,而且中、下二焦之病尤宜。 2.腰脐以下,皆肾主之《肾病证治概要》云:“脐,又名神阙,与肾相关。脐与腰常作人体上下的分界。虽然,脐乃小肠之总结,但由于肾的部位,后着脊,前对脐,因此,脐与肾有内在联系……而且‘当脐者,少阴肾之部位也’,几为定论。”说明脐与肾、肾和膀胱、小肠和心都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脐部腹壁zui嫩、zui薄,对外部刺激zui为敏感,吸收性能良好,故肚脐用药、拔罐、艾灸所产生的良性刺激,通过肾、膀胱、小肠、心与经络输布全身zui速,比其他肌表施治,奏效尤捷。 3.经络相通,内外相连肚脐为经络交会之地,通过经络相连,内通全身。脐为任、督、冲三脉相会之乡,与诸经百脉相通。任脉当脐,直贯脐中。任脉属阴脉之海,和督脉相表里,共理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脉为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更由于奇经纵横,串于十二经脉之间,经气相通,阴阳相济,起着溢蓄经脉(即总领诸经)、气血,调节各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吴医汇讲》云:“脾脉人腹,胃支循腹,肝脉上抵于小腹,胆胃出于气街。”同时,足少阴肾脉并于冲脉,密迩挟脐;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结拼,足阳明胃经挟脐。由此说明,脐不但与任、督、冲三脉相通,而且与十二经脉之肾、心、脾、胃经脉亦相关。由此而联系全身经脉,再通过各经脉之气循行而交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而输布全身,无处不到。所以肚脐疗法是借经脉中流行着的气血而流注于脏腑、器官,透表达里,乃至全身。《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肚脐疗法治百病(第2版)》:
二、肚脐疗法的生理依据
脐居人体肚腹中央,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地,六腑相邻之邦,外通经络,内联脏腑。
脐,又名肚脐、脐中,或名气舍、维会、胞蒂,即针灸学上的神阙穴,道家谓之下丹田(即中虚一穴)。脐起于肚腹之正中央,即在剑突与耻骨联合连成的中点,向内凹陷,形如铜钱,与脏腑相通,内联真息之气。脐部肌膜薄嫩,极为敏感。由此可见,肚脐在人体中所居位置极为重要,又易于鉴别,一看便知,认位准确,便于临床用药、施术,而免致误。
肚脐疗法的生理依据与其他疗法一样,也是以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的。所以,其生理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脐为风窍、寒门之舍脐为先天赋予生命之根蒂,位居中焦,主先后天疾病。盖婴儿出生,首护肚脐,以防风寒外袭而致病。脐间真息,内通于肾,故谓脐为人身之命蒂。《幼幼集成》云:“脐为百风之总窍,五脏寒门……为人身之命蒂。”盖肾为一身阴阳之总司,而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不耐风寒,一有所侵,病必由起。由此致病,治脐zui为至要。因药人肚脐,吸收较速,直入脏腑,布散全身,故奏效颇捷。所以治脐可疗全身诸疾,而且中、下二焦之病尤宜。
2.腰脐以下,皆肾主之《肾病证治概要》云:“脐,又名神阙,与肾相关。脐与腰常作人体上下的分界。虽然,脐乃小肠之总结,但由于肾的部位,后着脊,前对脐,因此,脐与肾有内在联系……而且‘当脐者,少阴肾之部位也’,几为定论。”说明脐与肾、肾和膀胱、小肠和心都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脐部腹壁zui嫩、zui薄,对外部刺激zui为敏感,吸收性能良好,故肚脐用药、拔罐、艾灸所产生的良性刺激,通过肾、膀胱、小肠、心与经络输布全身zui速,比其他肌表施治,奏效尤捷。
3.经络相通,内外相连肚脐为经络交会之地,通过经络相连,内通全身。脐为任、督、冲三脉相会之乡,与诸经百脉相通。任脉当脐,直贯脐中。任脉属阴脉之海,和督脉相表里,共理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脉为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更由于奇经纵横,串于十二经脉之间,经气相通,阴阳相济,起着溢蓄经脉(即总领诸经)、气血,调节各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吴医汇讲》云:“脾脉人腹,胃支循腹,肝脉上抵于小腹,胆胃出于气街。”同时,足少阴肾脉并于冲脉,密迩挟脐;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结拼,足阳明胃经挟脐。由此说明,脐不但与任、督、冲三脉相通,而且与十二经脉之肾、心、脾、胃经脉亦相关。由此而联系全身经脉,再通过各经脉之气循行而交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而输布全身,无处不到。所以肚脐疗法是借经脉中流行着的气血而流注于脏腑、器官,透表达里,乃至全身。
综上所述,临床通过肚脐疗法治病是有其生理依据的。肚脐疗法,虽治在局部,但却可产生全身性的刺激和药理效应,达到内治同样之功,其道理亦在于此,是值得提倡和重视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 显示全部信息
《穴位贴敷与肚脐疗法:内外兼修,调养身心》 古老智慧的传承与现代健康的探索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穴位贴敷与肚脐疗法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而温和的疗愈力量,历经千年而不衰。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无数家庭在面对疾病困扰时寻求身心平衡的智慧结晶。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两大疗法的精髓,并结合现代科学的视角,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科学的养生保健指南。 一、 传承经典:溯源穴位与肚脐疗法的深厚底蕴 穴位贴敷,其根基深植于中医经络学说的沃土。人体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如同纵横交错的河流,汇聚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气血。而穴位,则是这些河流上的关键节点,它们不仅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更是人体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门户。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药物,借助药物的药性和穴位的传导作用,可以直接将药力送达病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肚脐,作为人体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医学价值在古代就备受重视。中医认为,肚脐(神阙穴)是先天之本的根源,与人体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它不仅是胎儿时期获取营养的通道,出生后更是人体重要的经络交汇点。神阙穴具有温阳散寒、健脾和胃、补益精气等多种功效。通过对神阙穴进行温敷、贴药等刺激,能够有效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温煦身体,增强免疫力,对于许多与寒湿、脾胃虚弱相关的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穴位贴敷和肚脐疗法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了解历代医家在这些疗法上的探索与贡献。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解释人体穴位的功能分布,以及肚脐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特殊地位,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科学解读:现代医学视角下的疗效机制 尽管穴位贴敷和肚脐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但其疗效并非神秘莫测。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正逐步揭示这些古老疗法背后的科学机制。 药物吸收与靶向递送: 穴位附近的皮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而某些穴位则具有独特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贴敷药物能够通过皮肤渗透,直接进入局部组织,并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快速有效地到达病变部位。这种“体外给药,体内起效”的方式,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消化道的吸收限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了全身性副作用。 神经反射与调节: 穴位是神经末梢聚集的区域,对外界刺激高度敏感。通过贴敷刺激,可以激活穴位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达到平衡人体生理功能的目的。例如,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蠕动,缓解消化不良。 温热效应与循环改善: 很多贴敷疗法都伴随着温热感,这种温热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清除炎症因子,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疼痛和僵硬。肚脐周围富含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温热刺激能够有效地促进腹腔脏器的血液循环,改善脾胃功能,驱散寒邪。 免疫调节: 一些研究表明,特定穴位的刺激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分布,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本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引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穴位贴敷和肚脐疗法的科学机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疗法的“为什么有效”,从而建立更强的信心和依从性。 三、 实践指南:分门别类,应对常见病症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高度的实用性。我们将根据常见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类型,系统地介绍适合采用穴位贴敷和肚脐疗法的具体方法。 1.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咳嗽: 介绍针对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证型的穴位选择(如大椎、风门、肺俞、足三里等),以及相应的贴敷药物和操作方法。 支气管炎、哮喘: 探讨如何通过贴敷增强肺功能,缓解炎症,稳定病情。 鼻炎、咽炎: 介绍针对鼻部、喉部穴位(如迎香、合谷、少商、中府等)的贴敷疗法。 2.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消化不良: 重点介绍神阙穴(肚脐)的温敷和贴药疗法,以及中脘、足三里等穴位的作用。 腹泻、便秘: 讲解如何通过调整肠道相关穴位来促进肠道蠕动,恢复正常排便。 胃炎、胃溃疡: 探讨贴敷疗法在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3. 颈肩腰腿痛: 颈椎病、肩周炎: 介绍针对颈部、肩部相关穴位(如风池、肩井、天宗等)的贴敷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 讲解如何选择腰部穴位(如肾俞、大肠俞、八髎等)进行贴敷,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关节炎、风湿痹痛: 介绍针对病变关节周围穴位以及远端穴位的贴敷疗法,以驱风散寒,通络止痛。 4. 妇科常见病: 痛经、月经不调: 重点介绍神阙穴、关元、气海等穴位的温敷和贴药,以及腹部相关穴位的作用。 盆腔炎: 探讨如何通过温通经络,消炎止痛的穴位贴敷。 更年期综合征: 介绍能够调和气血,安神定志的穴位和贴敷方法。 5. 其他常见病症: 失眠、焦虑: 介绍安神助眠的穴位(如神门、内关、三阴交等)及贴敷方法。 头痛: 讲解针对不同头痛类型的穴位选择(如太阳、头维、百会等)。 小儿常见病: 如小儿感冒、腹泻、积食等,介绍适合儿童的穴位和安全贴敷方法。 四、 精选药材与简易配方:安全有效的贴敷保障 本书将详细介绍常用于穴位贴敷和肚脐疗法的经典中药材,如吴茱萸、生姜、艾叶、丁香、肉桂、吴药、白术等,并阐述它们在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功效以及现代药理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简便易行的验方,这些配方都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安全有效。例如: 温阳散寒方: 适用于体质虚寒、畏寒怕冷、脾胃虚弱者,多以艾叶、生姜、肉桂等温热药材为主。 活血通络方: 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多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药材组成。 健脾和胃方: 适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常选用白术、茯苓、陈皮等。 本书还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和配方,以及如何在家中简便地制作和使用这些贴敷。 五、 安全注意事项与禁忌:科学施治,规避风险 任何疗法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安全操作的基础上。本书将详细列出穴位贴敷和肚脐疗法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确保读者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自我调理。 皮肤过敏: 强调在使用前进行小范围皮肤测试,避免使用引起过敏的药材。 特定人群的慎用: 如孕妇、婴幼儿、有严重疾病者等,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贴敷部位的禁忌: 避免在皮肤破损、溃疡、炎症部位贴敷。 用药的剂量与时间: 强调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进行,避免过量或长时间使用。 饮食调理的配合: 强调结合健康的饮食习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何时应及时就医: 告知读者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六、 养生理念与生活方式:内外兼修,重塑健康 穴位贴敷和肚脐疗法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中国传统养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引导读者将这些疗法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种关注身体、尊重生命的养生理念。 认识身体信号: 学习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发现和解决健康问题。 规律作息: 强调充足睡眠与规律作息的重要性。 合理饮食: 倡导健康均衡的饮食,食物的性味与药材的协同作用。 适度运动: 结合穴位贴敷,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 情志调养: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平衡情绪。 结语 《穴位贴敷与肚脐疗法:内外兼修,调养身心》是一本集理论、实践、科学与养生智慧于一体的实用指南。它不仅是您守护健康的贴心助手,更是您探索中医古老智慧、重塑身心健康的最佳伙伴。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每一位读者,在自然而温和的疗愈力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