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 作者:本书编写组[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1日目录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一、更新学习理念
三、确立成才目标
第二节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第三节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节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第一节 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第二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四、做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第二节 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第三节 家庭美德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三、弘扬家庭美德
第四节 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三、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二、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三、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第七章 树立法治理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三、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二、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第一节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
二、法律义务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一、政治权利与义务
二、人身权利与义务
三、财产权利与义务
四、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五、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依法行使权利
二、依法救济权利
三、尊重他人权利
四、依法履行义务
结束语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后记
基本信息
书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
定价:
作者:本书编写组 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4
ISBN:9787040494815
字数:250千字
页码:302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18年版共十四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六章 社会数以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全国依法治国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一切为了人民
二、实现共同富裕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四节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一、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三、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四、推动军民整合深度发展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第三节 全国从严治党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三、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四、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对于我这种法律小白来说,接触“思修”这类课程常常感到既陌生又有点畏惧。但这本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真的让我豁然开朗!它没有像法律条文那样冰冷,而是将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建立融入到了日常生活和实际案例之中。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的阐述,让我理解了这两者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小故事和模拟情境,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社会不公、参与公共事务时,应该如何运用道德准则和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职责。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什么是法律,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法律意识的现代公民,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融入社会的过程。
评分一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感到有些模糊,总觉得它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理论。但这本书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勾勒出了清晰的脉络。它详细地介绍了毛泽东思想是如何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每一个阶段都紧密联系着理论的创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精神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岁月里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动力。接着,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不断回应时代挑战,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博大的理论体系。这种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梳理,让我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道德修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往往苦于找不到系统的方法和清晰的指引。这本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人”,而是从更深层次探讨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书中对于“人生价值”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更有意义的价值。它也讲到了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将这些抽象的道德理念与实际的法律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谈到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时,它会联系到相关的法律条文,比如侵权责任、合同法等,让我明白道德不仅仅是内心的约束,更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范。这种知行合一的讲解方式,让学习过程既充实又实用,我觉得我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政治理论学习一直抱有一种“任务化”的心态,觉得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但这本书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和分析性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被书中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反复强调所打动,这不仅仅是理论的基石,更是中国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它让我看到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相结合,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从毛泽东思想奠定的根本原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战略远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这些理论,并非是为了记住几个名词术语,而是为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理解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和政治理论感兴趣,但常常觉得市面上的解读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偏颇。这本《两课教材》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没有像某些导读那样,上来就摆出一堆抽象的概念和晦涩的理论,而是从历史的宏大叙事切入,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阐释。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分析,比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毛泽东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想。书中对“实事求是”等核心概念的解读,也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且,它还很巧妙地将这些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进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沉闷的学习材料,没想到读起来竟然像在听一位资深学者娓娓道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确实是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一把金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