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 | ||
| 定价 | 43.60 |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
| 开本 | ||
| 作者 | 网易云音乐 编 | |
| 装帧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11553263 | |
网易云音乐是网易公司推出的一款音乐产品,于2013年4月23日正式发布,是目前中国活跃的音乐UGC平台、音乐社交平台和[]立音乐人平台,拥有[]的个性化[]引擎和强大的在线歌单音乐库。截止2018年3月,网易云音乐已经有4亿多用户。
网易云音乐先后荣获:百度移动2014中国好应用年度[]视觉设计、 「新华社」2016青春中国—— 具人气APP[]创新奖、2017 iResearch Awards金瑞—— 具投资价值企业奖、2017年金投赏全场大奖——「看见音乐的力量·乐评专列」等50余项大奖。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心驱使,毕竟“网易云音乐乐评精选集”这个标签自带了一种社群的魔力。我们这一代人,对音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评论区塑造的。谁能在评论区写出最戳心的那句,谁就成了暂时的“精神领袖”。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那些零散、碎片化、常常被刷下去的精彩评论,用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整理了出来。这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你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那种精心打磨过的痕迹。有些评论,我以前可能只是匆匆扫过,觉得有点意思,但放在这样的排版和语境里,它们突然就有了重量。更别提丁磊作序,这本身就给这本书定下了一种互联网文化与音乐深度融合的基调。它不只是关于“听歌”,更是关于“我们如何通过音乐来定义自己”的文化现象观察。我甚至开始留意那些推荐人,陈鸿宇、谢春花这些名字,本身就是独立音乐圈里那些“不妥协”的代名词,他们的推荐,无疑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更具人文关怀的色彩,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流量”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当下青年情感生活的严肃探讨。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担心,觉得互联网精选的东西,难免会显得肤浅、抓不住重点。毕竟,网上的乐评区是喧嚣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去噪”和“存真”。它挑选的片段,似乎都经历了一次时间的发酵,褪去了最初那股冲动的热度,留下了沉淀后的醇厚。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遗憾”和“错过”的段落,它们似乎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魔力,让你忽然想起某个很久没联系的老友,想起某个擦肩而过的机会。这种怀旧的力量,是通过音乐这个媒介被放大的。这本书不像一本教你如何听歌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指纹”。而且,它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心思,拿在手里很有质感,这让它有别于那些快餐式的电子阅读体验。它鼓励你慢下来,用手指摩挲着文字,体会那种“慢阅读”带来的满足感。这本书放在书架上,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评分这本《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简直是为我这种“歌单成瘾症”患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有个怪毛病,就是无论听到哪首旋律,脑子里总能自动匹配上自己某段经历或者某种心境。起初觉得这是浪漫,后来发现,可能只是因为我太需要一个出口去安放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本书的厚度虽然看起来只是个精选集,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代入感就让人停不下来。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理论分析,也不是故作高深的艺术评论,它更像是一群同样敏感的灵魂,在你耳边低语,分享着那些只属于深夜和耳机里的秘密。我特别喜欢那种感觉,仿佛作者们早就潜伏在我的听歌列表里,把那些我以为只有自己才懂的“暗语”都给解读出来了。看到那些段落时,我常常会猛地抬起头,问自己:“对啊,我就是这么想的!”这种共鸣,远比听一首爆红的口水歌带来的触动要深远得多。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歌单历史”,那些被遗忘的旧歌,那些循环播放了无数次的B面曲,原来都有着如此清晰的时代印记和个人注脚。买回家这本书,我少听了很多歌,因为我花更多的时间在“品味”这些文字和旋律交织出的情感网。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后的感受,那一定是“被理解的舒适”。在海量信息的时代,我们都在努力寻找能让我们感到“不那么孤单”的东西。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聚合体。它搜集了无数个独立个体在特定音乐瞬间的集体呐喊和低语,最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集体共情场域。我发现,很多我以为是个人怪癖的情感反应,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对应的“同类”。那些关于青春的莽撞、对未来的迷惘、对日常琐事的细腻捕捉,都被文字重新赋予了生命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音乐消费的态度,不再只是把音乐当作背景音,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精神食粮,一种构建自我叙事的工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意识到,你听的每一首歌,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鲜活的、同样被生活折磨或治愈的群体在支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文字集,它简直就是当代青年情绪光谱的一份精美而深刻的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流派或者时间线来划分的,读起来更像是一次随机播放的人生旅程。你可能前一秒还在为某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感到心碎欲绝,后一秒就被一段关于成长的迷茫和释然所击中。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这些乐评的语言风格极其多样化。有的文笔极其老辣,像散文诗一样优美,充满了意象和隐喻;有的则直白得像一句带着粗口的抱怨,却精准地击中了你当下最尴尬的痛点。这种混杂感,恰恰就是我们日常听歌时的真实体验——情感是复杂的,不可能永远只维持在一种精致的状态。它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最好的艺术解读,往往不需要高深的词汇,而是需要最真诚的暴露。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自己也成了一名“评论家”,开始在脑中构建自己对最近常听的那首歌的“精选乐评”。它激活了我的表达欲,让那些沉淀在心底的感受找到了一个可以被暂时安放的容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