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丢了的记忆
《走丢了的记忆》是李芝桂先生的第二本散文集,选辑了作者发表在各类媒体上的散文48篇。这些文章主要记录的是作者的生活经历,曾经的煤矿生活、乡村生活、学校生活等,具有传记性质的散文。文章主题非常鲜明,热爱生活,饱含深情,充满正能量。作者真实真诚地描写了有血肉接地气的人与事,追寻社会转型的底层轨迹,反映时代变迁的草根历程,具有浓浓的传统味道和朴素情感,思想性、现实性、可读性兼顾。全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 《走丢了的记忆》是些原生态的文字,它没有脂粉与香水的刻意妆饰,更没有激素与化肥的虚伪浸染。它似乎就在某个不经意间,与我们的记忆相逢,与我们的经历相遇。它似乎是那么的熟悉,又似乎是那么的遥远。它不仅仅是作者人生旅程中的真情行吟,它更是我们那些年或这些事的真实再现。
《走丢了的记忆》的文字充满了感性的触点与理性的痛点。矿区的烟火味,乡村的泥土味,城市的茶酒味,学校的书香味……以及这些味道内层里隐匿着的野气、小气、俗气,甚而匪气、痞气,无遮无拦的真实与真诚,扑面而来。它让我们享受着参与的快感,又让我们承受着欲言又止的痛感。
《走丢了的记忆》的文字渗透着人文的悲悯与哲理的思考。底层的人,平常的事,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在他们中间。我们彼此在平视着,提防着,交流着,转换着。有时我们彼此不分内外一锅吃饭,有时我们彼此擦肩而过互不相识,有时我们彼此一个误会怒目相向……人生百班态,生活千般景。作者行走着,观察着,记录着,思索着。在简洁明快、行文自然的文字构建中,既展现了朴实的追求与思考,又反映了芸芸众生的生命温度、命运力度以及心灵厚度。
李芝桂,笔名阿贵,1972年出生,江西莲花人。曾在《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创作评谭》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百余篇。作品曾入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等各种选集,亦曾获全国散文年会一等奖等各类奖项。著有散文集《行走微生活》。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按时间顺序铺陈,而是以一种更自由、更感性的方式将不同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恰恰体现了记忆本身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有时候,一个味道、一首歌、甚至是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能瞬间打开一扇尘封的门。作者笔下的那些场景,无论是乡野的淳朴,还是都市的繁华,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特别是那些关于成长的片段,那种青涩的懵懂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感同身受。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加修饰的表达,既有对美好的赞颂,也有对缺憾的直面,让整本书读起来真实而有力,让人在感动之余,更添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老友的促膝长谈。作者的笔调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内敛力量。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选择用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去触碰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关于故土的记忆,关于成长中的迷茫与坚定,都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闪现。尤其是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化气息的捕捉,那种深入骨髓的地域特色,让人感觉到作者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真情流淌,让人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慰藉与力量。
评分这本《走丢了的记忆》读完后,心里五味杂陈,仿佛跟着作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漫游。书中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瞬间将你拉回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之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比如描写矿区生活的那些段落,粗粝的文字却带着一种温暖的质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和汗水的味道,那种扎根于土地的生命力,透过纸页扑面而来。再到后来,笔锋一转,又描绘了都市里那些觥筹交错的夜晚,不同于矿区的质朴,这里的文字更显出一种克制与疏离,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现代生活复杂性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回忆的堆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活侧影,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过往。
评分翻开这本散文集,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那份对生活近乎偏执的热爱。不同于时下流行的那种轻飘飘的叙事,这里的文字沉甸甸的,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它不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倾诉,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从生活深处挖出来的宝石,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磨砺。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鲜活的瞬间。作者的叙事节奏很有张力,时而舒缓,时而急促,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在不同的场景中穿梭,体验着人生的起伏与变迁。这种真切的代入感,让人觉得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身边,每一个情感波动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点审视的态度,担心它会陷入怀旧的窠臼。但很快,我就被它捕捉到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所折服。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温度,无论是描绘矿区生活的艰辛与坚韧,还是乡村的宁静与质朴,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那些关于求学时光的回忆,更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书卷气的日子,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懵懂认知,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刻意去渲染宏大的主题,而是从最细微的生活场景入手,通过对不同“味道”的捕捉和描摹,构建出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精神世界,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