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经典重译版)|7738083

包邮 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经典重译版)|77380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 梅斯特David H Mai 著,吴卫军 郭蓉 译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专业服务
  • 公司管理
  • 组织行为
  • 商业模式
  • 经典译著
  • 经营策略
  • 服务业
  • 效率提升
  • 团队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动创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2525
商品编码:27890532473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书[0名0]:  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0经0]典重译版)|7738083
 图书定价:  79元
 图书作者:  (美)[0大0]卫·梅斯特(David H. Maister)
 出版社:   [1机1] 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4/1 0:00:00
 ISBN号:  9787111592525
 开本:  16开
 页数:  0
 版次:  1-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0大0]卫·梅斯特(David H. Maister)
[0国0]际公认的专业服务 [1机1] 构管理界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为涵盖范围广泛的专业服务 [1机1] 构提供应对各类战略及管理问题的咨询建议。他的服务覆盖全球,他将40%的时间花在北美,30%的时间花在西欧,另外30%的时间则关注其他地区。
[0大0]卫生于英[0国0],拥有伯明翰[0大0][0学0]、伦敦政治[0经0]济[0学0]院和哈佛[0大0][0学0]的[0学0]位,并在哈佛[0大0][0学0]担任教授7年。著有[0畅0]销书《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专业团队的管理》《值得信赖的顾问》《专业精神》。他的许多文章被翻译成主要欧洲语言(包括俄语),他的书籍被翻译成荷兰语、西班牙语、印度尼西亚语、韩语、波兰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及中文。
他现居美[0国0]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联系方式是:
译者简介
吴卫军
金融专业人士,在[0国0]际四[0大0][0会0]计师事务所担任合伙人[0超0]过15年。著有《资本的眼睛:实现[0独0]立审计的价值》和《走在[0会0]计发展和银行改革的前沿》。1988年毕业于对外[0经0]济贸易[0大0][0学0],获[0经0]济[0学0]硕士[0学0]位。
郭蓉
在[0国0]际四[0大0][0会0]计师事务所担任[0经0]理职务。2011年毕业于英[0国0]曼彻斯特[0大0][0学0],获翻译和口译硕士[0学0]位。
 内容简介
被奉为专业服务[0领0]域的管理。专业服务公司与一般企业有两点截然不同:,提供高度定制化服务,几乎没有常规做[0法0];[0第0]二,要求与客户进行[0大0]量互动,依赖于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专业服务公司同时面临着两个市场的竞争:一个竞争客户;二是竞争人才。作者基于其10多年在20多个[0国0]家的各类专业服务公司从事顾问工作以及在哈佛[0商0][0学0]院执教7年的[0经0]验,从客户、人力资本、管理、合伙制、多地点办公五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关于盈利能力衡量、服务质量、业务开发、人员配置、人力资本建设、合伙制等一系列问题,涵盖了专业服务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这套“专业服务公司管理理论”将[0学0]术[0知0]识和实践操作完美结合,已被全球专业服务公司采纳并验证,被誉为与管理[0大0]师彼得?德鲁克、战略[0大0]师迈克尔?波特、营销[0大0]师菲利普?科特勒比肩的管理[0经0]典。
 目录

赞誉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
| 部分 | 基本问题
[0第0]1章 关于平衡的问题 2
杠杆率和客户 3
杠杆率和员工 6
杠杆率和[0经0]济效益 7
“顾问[0大0]师”咨询公司:一个基于数字的示例 8
公司增长与盈利能力 14
总结:杠杆率的关键作用 16
[0第0]2章 专业服务公司的生命周期 19
专家型服务公司 21
[0经0]验型服务公司 22
程序型(效率型)服务公司 24
其他差异 25
启示 26
[0第0]3章 盈利:健康因素与卫生因素 29
健康因素和卫生因素 30
管理利润率 32
管理劳动生产率 33
管理杠杆率 34
盈利与增长 34
结论 36
[0第0]4章 解决授[0[0权0]0]不足的问题 38
为什么授[0[0权0]0]不足是个问题 39
授[0[0权0]0]不足的原因 40
解决授[0[0权0]0]不足的问题 42
解决授[0[0权0]0]不足问题的其他策略 45
结论 46
| [0第0]二部分 | 关于客户的问题
[0第0]5章 业务开发的一揽子安排 48
在每项活动上投入多少时间 50
[0第0]6章 倾听客户的需求 55
为什么要倾听客户的需求 56
倾听客户需求的各种方式 56
结论 62
[0第0]7章 工作质量高不代表服务质量好 63
[0第0]8章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71
如何实现良好的客户服务 74
如何开始实施客户反馈系统 84
反馈问卷的其他用处 85
结论 85
[0第0]9章 针对现有客户开展市场营销 86
为什么现有客户是好目标 86
赢得[亲斤]客户的重要性 88
为什么专业服务公司[0会0]相对忽略现有客户 89
如何实现目标 91
为客户量身定制业务开发方案 93
结论 97
[0第0]10章 客户如何做选择 99
购买者的感受 100
购买者看重的是什么 102
结论 108
[0第0]11章 吸引[亲斤]客户 109
营销手段 110
替补手段 116
结论 119
[0第0]12章 管理营销投入 121
存在的问题 122
管理营销投入 123
小团体的力量 125
结论 128
| [0第0]三部分 | 关于人力资本问题
[0第0]13章 关注自己的资产 130
制定解决方案:个人战略计划 134
如何加速资产积累 137
结论 140
[0第0]14章 如何建设人力资本 141
工作分配 142
辅导 144
对合伙人的培训 145
扩充公司的[0知0]识库 146
对承接的项目类型进行管理 148
[0第0]15章 动力危 [1机1] 149
动力在专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151
动力和招聘程序的关系 152
专业人员的心态 154
动力和监督管理风格的关系 155
了解工作意义的重要性 157
激励与晋升的关系 158
结论 160
[0第0]16章 人员配置的重要性 161
建立一个“好的”工作分配与人员配置系统应该
考虑哪些要素 162
工作分配与其他制度的关系 165
谁应该负责分配工作 167
[0第0]17章 合伙制的含义 171
[0第0]18章 应对人力资源危 [1机1] 的挑战 176
从劳动力资源富足到劳动力资源受限 177
专业服务公司的应对措施 179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战略 181
寻找替补资源的战略 186
结论 189
| [0第0]四部分 | 管理问题
[0第0]19章 公司[0领0]导者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192
[0优0]秀的教练[0会0]如何做 195
公司[0领0]导者如何分配时间 198
谁适合做教练 201
如何考核公司[0领0]导者的业绩 202
公司管理者的压力 204
[0第0]20章 如何制定战略 207
战略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209
应该由谁来制定战略 209
个人战略规划 214
公司管理层在战略制定中的角色 215
启动战略制定工作 218
[0第0]21章 速成战略 220
速成战略的不同之处 222
教练的角色 224
| [0第0]五部分 | 合伙制问题
[0第0]22章 如何对合伙人绩效进行考核和辅导 228
步:明确绩效考核标准 229
[0第0]二步:设计合伙人的绩效考核和辅导流程 232
[0第0]三步:过程的实施 234
结论 237
[0第0]23章 合伙人薪酬分配的艺术 238
论资排辈的薪酬分配制度 239
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分配制度 241
计量和[0评0]判 242
[0评0]判系统的特点 243
选择[0评0]判员 244
确定标准 245
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前提下做出的[0评0]判才是好的[0评0]判 247
做出决定 249
对决定做出说明 250
披露 250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把握好平衡 251
薪酬和战略 252
[0第0]24章 合伙人薪酬分配模式 254
[0第0]25章 分切馅饼 264
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合伙人薪酬分配并无
影响 268
其他回复:每类合伙人分别获得多少薪酬 269
众口不一 272
[0第0]26章 合伙企业的治理 273
什么使得专业服务行业如此不同 274
战略与治理 276
[亲斤]兴标准 277
合伙人委员[0会0] 278
[0首0]席合伙人 279
管理团队 281
管理合伙人 281
薪酬委员[0会0] 282
对治理架构进行[0评0]估 283
| [0第0]六部分 | 关于多地点问题
[0第0]27章 “一体化”公司 286
何谓“管理有方” 287
“一体化”管理体系 288
保持“一体化”公司文化 291
招聘 292
培训 293
“自己培养”的专业人士 294
避免合并 295
控制发展速度 295
有选择性地承接业务 296
为员工安排[亲斤]工作 297
薪酬 297
研发投入 299
沟通 [1机1] 制 300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01
尊重民意的治理模式 302
结论:潜在弱点 303
[0第0]28章 “猎人”公司和“农民”公司 305
[0第0]29章 发挥网络的作用 311
放[0[0权0]0]给地方成员 [1机1] 构 313
寻求在多个地点开展业务的客户 315
关于合作的一些想[0法0] 317
[0第0]30章 创建合作型公司 319
[0第0]31章 协调行业专门化小组 326
密切联系有助于提振士气 327
共享[0知0]识的五种方[0法0] 329
在哪个方面集中开展行动 331
行业主管合伙人的 bibei 技能 332
资源分配保持平衡 334
| [0第0]七部分 | [z1u1i]后几点思考
[0第0]32章 资产管理 340
方[0法0]1:开展回顾性综合[0评0]价 340
方[0法0]2:对技能转移行为明确地进行衡量和奖励 342
方[0法0]3: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衡量和奖励 343
方[0法0]4:将提升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问题应用于合伙人的目标设置、考核及奖励 343
方[0法0]5:强调针对现有客户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343
方[0法0]6:对项目的系统化总结 344
方[0法0]7:对项目方[0法0]论的工业工程化研究 345
结论 345
致谢 346
参考文献 348

《卓越管理之道:精益求精,铸就辉煌》 内容概述 《卓越管理之道:精益求精,铸就辉煌》是一部深度剖析现代专业服务公司运营管理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以扎实的实践经验为基石,融合了跨越数十载的行业洞察,为读者呈现了一套系统、全面且极具可操作性的管理框架。书中细致入微地探讨了从战略规划、组织设计、人才发展,到客户关系管理、风险控制、技术应用等专业服务公司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作者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专业服务公司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的卓越发展。 核心章节亮点 第一部分:基石——战略引领与组织重塑 第一章:定位时代的脉搏——精准的战略规划。 这一章深入阐述了在信息爆炸、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专业服务公司如何准确把握行业趋势,洞察市场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差异化优势的战略。作者强调,战略并非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需要与公司的核心能力、资源禀赋及目标客户群体紧密结合。书中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和框架,例如PESTLE分析、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并辅以不同类型专业服务公司(如咨询、法律、会计、IT服务、设计等)的成功战略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找到公司的独特价值主张。 第二章:构建高效的生命体——精益的组织架构设计。 组织架构是公司战略执行的载体。本章着重探讨了如何根据公司战略目标、业务模式和人才结构,设计出灵活、高效、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作者反对僵化的层级制,提倡构建以项目为核心、以团队为单元的协作网络。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组织模式(如矩阵式、项目式、职能式)的优劣势,以及如何通过明确的权责划分、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决策机制,最大化组织的协同效应,减少内部摩擦,提升响应速度。 第三章:激活内在的引擎——卓越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驱动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本章系统阐述了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公正、持续的绩效管理体系,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转化为具体的个人和团队绩效指标。书中强调了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绩效评估的多元化与客观性,以及绩效反馈与辅导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将绩效结果与薪酬激励、职业发展、人才晋升等环节有效联动,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生命线——人才发展与客户至上 第四章:汇聚智慧的星辰——精英人才的招募与培养。 在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行业,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本章聚焦于如何吸引、识别、保留和发展顶尖人才。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专业领域对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并提供了从招聘渠道的选择、面试评估的技巧,到新员工的融入与培训,再到资深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等全方位的指导。书中还强调了企业文化在人才吸引与留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鼓励学习、分享和创新的工作环境。 第五章:共赢的桥梁——深度客户关系管理。 专业服务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根本上依赖于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本章详细阐述了建立和维护牢固、持久客户关系的策略与方法。作者认为,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简单的销售行为,而是贯穿服务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书中探讨了从首次接触、需求分析、方案提供、项目执行,到售后服务、价值增值等各个阶段的客户互动要点。同时,也强调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客户反馈机制以及个性化服务,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将一次性客户转化为长期合作伙伴。 第六章:价值的传递与创造——定价策略与服务交付。 如何为专业服务合理定价,并以高效、高质量的方式交付,是盈利能力的关键。本章深入探讨了不同专业服务公司的定价模型(如基于时间、基于项目、基于价值等)的适用性,以及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和客户价值进行动态调整。在服务交付方面,书中提供了流程优化、质量控制、风险规避等方面的实用建议,并强调了项目管理在确保服务按时、按质、按预算交付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部分:韧性与未来——风险控制与创新驱动 第七章:未雨绸缪的盾牌——系统性风险管理。 专业服务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市场、法律、合规、声誉、技术等多个维度的风险。本章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潜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书中强调了风险意识的培养、内部控制的加强、合同的严谨性以及危机预案的重要性,旨在帮助公司最大程度地规避损失,保障稳健运营。 第八章:突破藩篱的翅膀——创新与技术赋能。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技术创新是专业服务公司保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本章探讨了如何将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应用于服务流程的优化、产品服务的创新以及客户体验的提升。书中不仅介绍了技术的应用前景,更提供了如何在公司内部构建创新文化、激励创新行为,以及如何平衡创新投入与风险的实践路径。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蓝图——行业领导力与社会责任。 卓越的专业服务公司不仅追求商业成功,更肩负着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本章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知识分享、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式,构建行业影响力,提升品牌声誉。同时,也强调了企业公民的责任,包括可持续发展实践、伦理道德的坚守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 本书特色 《卓越管理之道:精益求精,铸就辉煌》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实践导向性。作者并非坐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其在专业服务行业数十年的深耕细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充斥着大量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专业服务公司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分析透彻,引人深思,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其次,本书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也堪称一绝。它打破了单一维度的管理视角,而是从战略、组织、人才、客户、风险、技术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管理生态系统,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专业服务公司运营管理的整体认知。 再者,本书的可操作性极强。书中提供的工具、模型、方法论,都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能产生成效的。无论是初创公司创始人,还是资深管理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最后,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晰、流畅,逻辑严谨,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作者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管理理念,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在专业服务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管理者、合层、创业者、咨询顾问、行业研究者以及对企业管理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那些寻求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优化人才队伍、深化客户关系、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并渴望在行业中建立领导者地位的专业服务公司负责人。 结语 《卓越管理之道:精益求精,铸就辉煌》是一本值得所有在专业服务领域奋斗的精英们反复研读、实践的宝典。它将带领您深入理解专业服务公司运营的精髓,掌握实现持续增长和基业长青的秘诀,最终帮助您的公司迈向卓越,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叙事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松散,缺乏清晰的主线索来贯穿不同的管理模块。每一章似乎都是一个独立单元的堆砌,缺乏有机联系。比如,前几章详细论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要素,但当我们进入到后半段关于“项目交付与盈利分析”时,作者并没有清晰地展示前者是如何直接影响后者的具体机制和量化指标的。我尝试自己去建立这种内在的联系,但发现书中的材料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管理闭环思考。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优秀的专业服务管理者是如何将“人”的管理与“钱”的流转无缝对接,如何利用“流程”去固化“人才”的价值,并最终转化为“客户满意度”的飞轮效应。遗憾的是,这本书提供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静态的图景,缺乏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思维。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管理学词汇的汇编,而非一套相互印证、可以指导实践的管理哲学体系。对于希望构建自己管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脚手架实在太脆弱了。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这本厚厚的书,坦白讲,体验极其折磨人。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高竞争的服务行业中建立起持续的客户忠诚度,以及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留住那些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谈到人才激励时,它仅仅罗列了一些传统的薪酬体系和年终奖机制,对于基于项目成就感、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股权激励或非物质精神满足的现代管理工具,几乎完全缺失。这让我感觉作者的视角还停留在“用钱买时间”的阶段,完全没有触及到知识工作者对于自主权(Autonomy)和精通感(Mastery)的深层需求。至于客户忠诚度,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流程优化”和“质量控制”的陈词滥调,却鲜有关于如何通过个性化互动、主动式服务补救(Service Recovery)或建立情感连接来巩固关系的具体案例或模型。读完后,我合上书本,唯一的感受是:这些理论在今天的SaaS公司、咨询机构或者高端技术服务公司里,恐怕是行不通的。它更适合那些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甚至还未完全建立起规范化流程的企业作为“理论入门”读物,但对于追求卓越和创新驱动的领导者而言,它提供的洞察力实在太过有限,更像是在原地踏步。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倒是无可指摘,纸张手感不错,字迹清晰,这至少在物理层面上提供了一个相对舒适的阅读环境。然而,内容上的“硬伤”实在太多,让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其他资料来印证或修正书中的观点。比如,书中对“组织架构设计”的讨论,完全忽视了当前企业为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而普遍采取的矩阵式、扁平化或网络型组织结构,反而固执地推崇某种层级分明、权责固定的传统金字塔结构。在讨论到风险管理时,它给出的预案过于保守和线性,完全没有考虑到“黑天鹅”事件或突发技术颠覆的可能性,缺乏韧性(Resilience)的视角。我特别想知道,对于那些需要高度依赖创新和快速迭代的专业服务公司,如何在这种僵化的管理结构下生存?书中对此避而不谈,或者只是给出了一个“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的模糊建议,让人如释重负却又如释重负。这种对时代发展缺乏敏感度的论述,极大地削弱了其作为“专业管理”指导书的价值。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习如何驾驶一辆蒸汽火车,而周围的世界早已进入了高铁时代。

评分

这本所谓的“经典重译版”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原本是抱着对“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这一主题的浓厚兴趣来的,尤其听闻是“重译版”,还以为能从中挖掘出一些被先前译本遗漏的精髓,或者至少是更贴合现代商业语境的阐释。然而,阅读过程如同在迷雾中摸索。书中的理论框架虽然看似庞大,但落到实处却显得空泛而陈旧。例如,在谈及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时,作者似乎沉浸在二十年前的工业化思维里,对于敏捷开发、客户体验设计(CX)这些当下服务业的核心要素只字不提,或者提了也只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剖析。更令人困扰的是语言风格,虽然声称是“重译”,但文字的流畅度和逻辑衔接却不如人意,有些地方的措辞显得生硬拗口,仿佛是将外文术语机械地堆砌在一起,而不是真正理解了其背后的管理哲学,再用自然的中文表达出来。这使得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破译”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而非沉浸于学习管理知识本身。对于急需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找新思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部躺在书架上,展示着对过去管理学的一种纪念碑式的回顾,而非解决当下问题的实用指南。期望值越高,失望感也越大,这本书的价值更偏向于学术资料的收藏,而非实战工具书的定位。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工作中有需要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跨地域、跨职能的项目合作中,如何平衡专业独立性和组织统一性是我们的痛点。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虚拟团队管理、远程协作工具的应用策略,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设计有效沟通协议的深度分析。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它描述的场景似乎仍然是所有团队成员都坐在同一个开放式办公室里,面对面交流的时代。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云端文档协作、异步沟通的艺术等现代管理挑战,它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见解。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本书的“重译”是否只是将旧内容重新包装,而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更新和迭代。如果一个管理书籍连当代工作环境的基本形态都没有正视,那么它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案都将是空中楼阁。我最终还是得回到网络上去搜索最新的白皮书和行业报告,来解决我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本书,只能作为一本关于“过去管理学常识”的参考资料,对于面向未来的挑战,它无能为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