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杨伯达论艺术文物
定价:180元
作者:杨柏达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030207302
字数:805000
页码:54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杨伯达先生在艺术文物考古方面的一本专著。本书在绘画、造像、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竹木牙角雕刻等绘画及工艺美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是工艺美术方面研究结晶。
目录
一、绘画
东魏石造像上的一幅思惟画像
试论风俗画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与地位
读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札记三则
关于宋人《大傩图》的正名问题
二、造像
关于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纪年石造像的再认识
武定元年王仁兴“心造记”铭考
曲阳白石雕刻史料拾零
扎纳巴扎尔的鎏金铜造像艺术
三、金银器
富丽华贵的中国古代金银器
四、玻璃器
明洁如月的中国玻璃器
“鸭形玻璃注”札记
清代玻璃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
瑰丽多彩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玻璃
五、珐琅器
唐元明清珐琅工艺总叙
上编 唐元明—清雍正时期珐琅工艺
下编 清代乾隆—宣统时期珐琅工艺
六、竹木牙角雕刻
珍玩雕刻
竹刻清玩
木雕雅玩
牙雕珍玩
犀角雕刻珍玩
已故香港叶义博士犀角雕刻面面观
七、鼻烟壶
鼻烟壶问世及其流传
八、明器
朴茂多姿的汉代陶屋明器
九、元代美术
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代美术
十、清代艺术
清代艺术略述
清代装饰工艺美术
推陈出新与开拓创新的康熙朝美术
“恭造式样”进一步发展的雍正朝美术
盛极至衰的乾隆朝美术
苏州清代工艺美术述要
十一、鉴定
摩羯·摩竭辨
中国古器物鉴定讲义(提纲)
十二、日朝工艺
刍议日本玉器、玻璃器、七宝、漆器等工艺的成就和特色
《杨伯达论艺术文物》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套书正好填补了我的空白。作者以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的梳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相对冷门艺术品的介绍,它们可能不像青铜器、陶瓷那样广为人知,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通过这些介绍,我得以认识到中国古代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评分这套《杨伯达论艺术文物》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博学长者,娓娓道来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记忆。初次翻阅,我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洞察力所吸引。书中对艺术文物价值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工艺美学,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仿佛为每一件文物赋予了生命和灵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古代器物时,那种抽丝剥茧的严谨态度,从材质、纹饰、造型,到工艺技术、使用场合,乃至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都进行了详尽而富有逻辑的阐释。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能够更立体、更深刻地理解文物的意义,不仅仅是欣赏其外在的形态,更能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评分读完《杨伯达论艺术文物》,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看”文物。在此之前,我可能只会关注文物的精美程度,而现在,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它们。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都极具启发性。他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器物中,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变革、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信息,这种能力令人惊叹。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拿出自己曾见过的或者在网上看到的文物图片,对照书中的论述去理解,收获颇丰。这本书让我明白,文物不仅仅是静止的展品,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评分《杨伯达论艺术文物》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作者的笔下,文物的美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内涵。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的分析,让我得以认识到美的多样性。我特别欣赏他在解读一些古代壁画、雕塑时,那种对人物神态、情感表达的细腻捕捉,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代的艺术家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本书也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品,不仅仅是外在的华丽,更是内在的精神力量的体现。
评分每一次翻开《杨伯达论艺术文物》,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学术性和广泛的知识性。作者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梳理,逻辑严谨,脉络清晰。他能够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文物,通过精妙的论述,串联成一条完整的文化长河。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一些跨文化交流现象的解读所吸引,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中国古代艺术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分读罢《杨伯达论艺术文物》,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套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认知边界。杨伯达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文物,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像是一位艺术的“翻译官”,将文物的语言解读给我们听。书中对于一些重要文物的年代考证、流派归属、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论述,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论据和独到的观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陶瓷、青铜器、玉器等几大类文物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其精妙,并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分析,使得我对这些艺术品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图景。
评分阅读《杨伯达论艺术文物》的过程,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艺术宝库之中,而杨伯达先生就是我的向导。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那些遥远的艺术品拉近到我身边。书中对于一些艺术品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的梳理,逻辑严密,旁征博引。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一些地域性艺术风格的探讨所吸引,它们展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地理环境、民族习俗、时代风貌都息息相关。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杨伯达论艺术文物》这本书,那一定是“震撼”。它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上,更是在思想层面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冲击。杨伯达先生对于艺术文物价值的论述,常常能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文物,更是在讲述文明的演进,讲述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尤其欣赏他在探讨一些考古发现时,那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既尊重事实,又不乏深刻的理性思考。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让我对知识的获取和判断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载体。
评分《杨伯达论艺术文物》带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美好。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代中国艺术的璀璨光芒。作者对文物艺术的探讨,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更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他对于每一件文物的描述,都充满了敬意和热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切眷恋。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象,那些工匠是如何在千百年前,用巧手和智慧创造出如此精美的器物,它们又承载了多少时代的记忆和故事。这种联想,让我对历史和艺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情感共鸣。
评分《杨伯达论艺术文物》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关于“根”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我们更加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渊源。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作者对于中华文明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的论述,让我倍感自豪。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艺术品,更是在弘扬民族文化。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古代皇家御用器物的分析,它们不仅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更是古代社会制度、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分析,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