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套装 共72本
书号:9787547020753
作者:司马光 著,柏杨 译
定价:1858元
开本:32开
包装:盒装
本书特色
本书共72册,依照台湾远流版的出版顺序,每个时期独立成册,更方便读者阅读。本次再版,编辑对书中的地图、人名、地名等多处讹误进行了修订,使柏杨的这套白话版资治通鉴更准确地呈现给读者!
内容简介:
是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利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年)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亲切。
目 录:
01.战国时代 02.吞并六国 03.楚汉相争 04.匈奴崛起 05.黄老之治
06.开疆拓土 07.宫廷斗争 08.万里诛杀 09.昏君辈出 10.王莽篡夺
11.全国混战 12.马授之死 13.燕然勒石 14.跋扈将军 15.黄由民变
16.东汉瓦解 17.赤壁之战 18.三国鼎立 19.寿春三叛 20.司马夺权
21.八王之乱 22.大分裂 23.五胡乱华 24.石虎肆暴 25.苻坚大帝
26.肥水之战 27.参合杀俘 28.王始帝国 29.统万碑文 30.自毁长城
31.南北朝 32.刘彧诏书 33.全盘汉化 34.萧鸾眼泪 35.洛阳暴动
36.河阴屠杀 37.遍地血腥 38.饿死宫城 39.禽兽王朝 40.黄龙汤
41.突厥可汗 42.南北统一 43.官逼民反 44.江都政变 45.玄武门
46.贞观之治 47.黄金时代 48.武曌夺权 49.恐怖世界 50.恶妻恶女
51.开元盛世 52.范阳兵变 53.睢阳之围 54.皇后失踪 55.泾原兵变
56.猪皇帝 57.元和中兴 58.牛李党争 59.甘露事变 60.大中之治
61.黄巢民变 62.狼虎谷 63.军阀混战 64.大黑暗 65.五代时代
66.小分裂 67.千里白骨 68.半截英雄 69.儿皇帝 70.横挑强邻
71.高平之战 72.分裂尾声
各本简介:
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时代,各国靠实力来说话。在一些国家发生的变革特别引人注目:吴起在楚国厉行政治革新,秦国采用公孙鞅的主张大兴变法,赵国厉行胡服骑射。变革的创议者如吴起、公孙鞅虽然因触犯贵族们的利益而惨死,却使这些国家因变革而国富兵强,在各国纷纷扰扰的讨伐和吞并中占了上风。”
吞并六国:
“因公孙鞅变法而日益强大的秦国是这一时期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征战连连得手,终于吞并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霸业。政治家扩张的野心和天下分久必合的历史责任从来密不可分,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辗着无数牺牲者的血肉隆隆前进。”
楚汉相争:
“在这十年中,战火烧到全国每个角落。有史以来,中国人还从没有遭受过这么大的灾难。有若干使人目瞪口呆的大事,一个接一个发生:第一是,日正中天、绝不可能灭亡的秦王朝政府,霎时灭亡,其速度之快,创造空前纪录(但不绝后)。第二是,陈胜、项羽两位平民崛起,又立即消失……第三是,流氓出身的刘邦,扫荡群雄后,建立了为期二百一十五年的西汉王朝。”
匈奴崛起:
“似乎是上帝注定的,每一个强大的国家,都会有一个同样强大的敌人。敌人的个体可能随时更换,但敌人不变。西汉王朝时代的敌人是匈奴汗国,唐王朝时代的敌人是突厥汗国跟吐蕃王国,宋王朝时代的敌人是辽帝国和金帝国,明王朝时代的敌人是女真,清王朝时代的敌人犹如倾盆大雨,更不得了:英法美德俄日,以及小如绿豆的比利时、荷兰。”
黄老之治:
“《资治通鉴》在进入西汉王朝后,不断刊出当事人的奏章,诸如‘上书’‘对策’之类,这些都是重要文献,当时社会的和政治的心态,以及人民的痛苦——时代的整个横断面,都在这些文件上历历呈现,它包含了太多和太重要的史料,像董仲舒五千余字的‘对策’,竟使中国人的思想,被统一两千余年。像主父偃的‘上书’,可从中了解汉匈战争中,由于西汉政府官员腐败,人民的悲惨命运,在对外抗战的光芒下,掩藏着多少血泪。”
开疆拓土:
“这个庞大的广达五百万平方千米的陆上大帝国,在当时的已知世界上,唯我独尊。使其他所有的邻邦,惊恐慑服。跟西方的罗马帝国,遥遥相对(假使两大帝国那时发生武装冲突,将更壮观)。而这个庞大的版图,从此之后,两千年间,除了越南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脱幅而去外,其他地区,没有特别变动,在以后领土更猛烈扩张时,西汉王朝所拥有的疆域,被世人称为‘中国本部’。”
宫廷斗争:
“古今中外,有宫廷就有宫廷斗争,但西方的宫廷斗争,没有中国宫廷斗争来得残酷。中国宫廷斗争不外两项标的,一是‘夺床’,一是‘夺嫡’。有时候合而为一,有时候分而为二,像赵飞燕,是纯属‘夺床’;而戚姬,则纯属‘夺嫡’。不管哪一类,最后都是血腥收场。发生在公元前一世纪初期的西汉王朝的宫廷剧变,属于另一类型,是宫廷跟政府之间的‘夺权斗争’,一个皇帝(刘贺)被罢黜,一个政府首领(霍光)家族全部被屠杀。”
万里诛杀:
“在当时已知的世界里,中国唯我独尊。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航空距离三千四百千米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昏君辈出:
“政府好像一只猕猴,掌权官员好像玩猴戏的班主。创业君王对猕猴百般珍惜,喂它、养它、爱它,为了它不惜杀人千万。而那些末代帝王,却认为猕猴是死不了的,揍它、打它、拿刀砍它——谁劝阻他不要砍它,他就把谁恨入骨髓。结果是,猕猴死亡,猴戏班主没有了猴,只好全家倒毙。”
王莽篡权:
王莽用和平手段取得西汉王朝政权,是儒家学派赞不绝口的“禅让”的实践。可惜的是,王莽在正常的官场操作中,是第一把好手,一旦掌握专制大权,却没有能力运转。用官场那一套,使自己步步高升有余;用官场那一套治理国家,便一无是处。王莽绝顶聪明,只缺少智慧。他跟项羽十分相像,用尽心机夺取到大好山河,却被自己愚不可及的蠢动断送。他们到死都不了解,或拒绝了解失败的真正原因。
全国混战:
改朝换代型战事,是五千年历史特有产物。一个王朝覆灭,一个政府崩溃,野心家们风起云涌,就像一群疯狗,抢夺那块政权骨头。有的自己抢,有的帮别人抢。抢到手了的,摇尾系统一声呐喊,疯狗就成了圣君英主。而那些躺下来的尸体,则成了盗匪。在激烈的抢骨头厮杀中,每个野心家的口号,千篇一律是“为了人民”!结果千篇一律的都是为了自己。人民悲哀地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棋子。
马援之死:
马援一生东征西讨,战功赫赫,最终身染瘟疫,病死战场。“马革裹尸”成语,就出自他的口中。刘秀则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不诛杀功臣的皇帝之一,却在马援尸骨未寒之际,听信鲨鱼群的诬谄,大发雷霆。不仅马援新息侯的印信被收回,连他家人的性命都险些不保。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带给当世以及后世极大的震惊。史家对此众说纷纭,千载以下,我们无法精确地了解冰山底层的真正原因。
燕然勒石:
东汉王朝的“燕然勒石”战役,北匈奴汗国已残破不堪,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持。燕然勒石,是中国战争*重要的一页,它的影响,三百年后在欧洲发作,引起罗马帝国瓦解。罗马帝国从不知道燕然山,更从不知道窦宪,但这两个名字却给他们带来改变历史的灾难。
跋扈将军:
两汉王朝皇后娘家——“外戚”,出现政治舞台,好像一个简陋而又单调的走马灯;演员有变化,剧情无变化。本册包括四十年(一二○—一五九),四十年中,邓皇后娘家人在血腥中结束;阎皇后娘家人欢呼登场,也在血腥中结束;梁皇后娘家人欢呼登场,也在血腥中结束。“跋扈将军”不过是一个代表性角色,梁冀固然是跋扈将军,但又有哪一位皇后家族,不是跋扈将军?
黄巾民变:
任何一个王朝或一个政权的覆亡,都覆亡于高阶层的先行腐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每一个王朝或政权,全坚如铁石,它拥有法律、监狱、军队和君臣大义。没有人可以打倒它,只有它自己打倒自己。主凶就是该王朝的君王或该政权的领袖,如果该君王、该领袖不亲自猛下毒手,他的王朝或他的政权,就会永远屹立,安如泰山。
东汉瓦解:
每一次改朝换代战争,都是遍地厮杀,一片血肉模糊。西汉王朝转变为新王朝时,因为用的是和平手段,政局大体平静(奇异的是,和平手段被传统知识分子视为大逆不道,必须经过遍地厮杀,一片血肉模糊,才被赞扬“得国最正”)。然而新王朝转变为东汉王朝时,中国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东汉王朝转变为晋王朝时,包括三国时代在内,厮杀更多,血肉模糊更重。
赤壁之战:
东汉王朝从一六○年起,三十年间,中央政府在宦官群跟皇后家族长期斗争之下,已经瘫痪。到一八九年,宦官消灭,高级将领董卓杀一个皇帝,换一个皇帝,中央政府遂成了植物人。三世纪最初十年之后,二十年间,中国内战更烈,人民更苦,割据的军阀互相攻击,终于爆发两次决定性战役,一是官渡之战,一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尤其重要,四十万人的尸体和鲜血,奠定天下三分的基础。
三国鼎立:
三世纪二○年代,东汉王朝消灭,曹魏帝国、蜀汉帝国、东吴帝国,同时并存在中国国土之上,中国历史事迹,开始它的复杂场景。英雄人物诸如刘备、诸葛亮、张飞以及魏延,相继死亡。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但事实是: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在这五次北伐中,二出祁山。
寿春三叛:
三个帝国的分裂局势已经稳定,而内斗转趋惨烈。曹魏帝国发生两次政变:一次罢黜皇帝,一次诛杀最高统帅;三次兵变:都在东方重镇寿春(安徽省寿县)。东吴帝国发生三次政变:一次罢黜皇帝,两次诛杀丞相。蜀汉帝国比较平淡,但最高统帅被叛将刺死。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钩心斗角,遍地是血。
司马夺权:
三世纪进入六○年代,中国政治上发生很大变化,历时六十一年的“三国时代”结束,蜀汉帝国、曹魏帝国、东吴帝国,分别被司马家族所建立的晋王朝消灭。三个帝国建立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犹在眼前,想不到崩溃时却如此迅速,几乎只听见轰然一声,即行倒塌。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前奏曲是皇后贾南风发动的诛杀杨骏的政变,接着如法炮制,诛杀司马亮,“八王之乱”遂起。一群姓司马的,为了权力,骨肉相残,幕幕可惊,中国人被迫去杀人或被人杀,自己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真是可恸。面对“八王之乱”的悲惨景象,请不要哀痛,因为以后的景象,将更悲惨。
大分裂:
在这十年中,血肉横飞,中国人遭受到更空前的天崩地裂巨变,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其中一个被不明不白毒死,两个被敌人生擒活捉。一些大义凛然,口口声声忠君爱国之辈,除了表演慷慨外,没有行动。而努力挣扎,想报效国家的真正英雄豪杰,纵欲任性,奢侈糜烂,也不过是想用别人的血,作为他的红毯。清谈(穷嚼蛆) 误国,事实俱在,谁都无法改革,一种无力感,跃然纸上,扼腕不止。
五胡乱华:
长达一百三十六年的“五胡十九国时代”,是中国历*混乱的时代,没有几个史学家能把这个时代弄得清楚。即令是更专业的史学家,如果不是专攻“两晋史”的学者,也同样弄不清楚。甚至,即令是专攻“两晋史”的学者,因为传统治史方法有严重缺点的缘故,也说不清楚。感谢司马光和他的编辑群,把这个最混乱的时代整理出一个纲要,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资治通鉴》是唯一的一部使读者对五胡乱华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巨著。
石虎肆暴:
中国的暴君群,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分裂时代。大分裂时代的特征之一是,短命王国不断兴起,也不断覆亡。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暴君的缘故,促使王国短命?或是因为王国短命的缘故,产生暴君?只知道任何一个暴君,都要付出代价,可能是他的王国消灭,也可能是他和他的家属被诛杀。
苻坚大帝:
中国历*多的是所谓圣人,最缺乏的是真正英明的政治领袖——从神话时代直到今天,英明的政治领袖寥寥可数,这正是中国人的悲哀。万万想不到,就在大分裂时代中,苻坚大帝以超时代的睿智之姿,出现舞台,为苦难的北中国(他所统治的版图)人民,带来一个太平盛世。
淝水之战:
淝水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比之于西方的莫斯科战役,而苻坚大帝,也可比之于拿破仑,无论战争形势、程序,以及最后引起土崩瓦解的结局,几乎完全相同。不相同的是,苻坚大帝受中国传统史学家的轻视,拿破仑则受全世界(包括敌人)的尊敬。
参合杀俘:
杀俘是野蛮行为;大规模杀俘,更失人性。白起一杀就是四十万,项羽一杀就是二十万,直到十九世纪,李鸿章还杀太平天国的降兵降将。参合陂之杀,不过千万杀俘事件之一,但惨烈程度,历史上记载甚详。杀俘不过是暴行之一,大分裂时代中,人命不如猪狗。什么都代替不了胜利,手段遂越来越卑鄙无情。
王始帝国:
中国历史上没有王始帝国,但事实上却有王始帝国,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兴起,只知道它于四○三年灭亡。君王和皇后,都被绑赴刑场,砍下人头。事实上不仅有一个王始帝国,而是有很多王始帝国,至少“五胡十九国”,就是一群王始帝国,首领人物以王始的大无畏精神,在一块豆腐干一般小的地方上,拳打脚踢,既去笑人,又被人笑。
统万碑文:
短命王国之一的胡夏帝国,竟是如此美好,国家领导人英明而且仁慈,智慧而且勇敢,严厉而且充满爱心,不仅是国家伟大的舵手,更是民族解放的救星。在胡夏帝国中,没有刑罚、没有战争、没有痛苦、没有不公平,天心感动,民心欢腾。即令在一千五百年后拜读,眼前仍浮出一望绿油油的流奶与蜜之地,耳畔仍听到人民出自内心深处的感恩欢呼。
自毁长城:
中国只有这一部书——《资治通鉴》,把五胡十九国的关系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再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一个读者,我们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当时人的幸运,甚至往往是当时人的悲哀。五胡十九国时代人如此,南北朝时代人也如此。
南北朝:
大分裂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黑暗时代,而五世纪五○年代,更是大黑暗时代中的大黑暗时代,在这十年之中,一件*的文字冤狱发生,崔浩等数千人死亡。恐怖的战争屠杀发生,拓跋焘几乎把淮河中游一带所有国人杀光。在北朝,两个皇帝死于非命;在南朝,也是两个皇帝死于非命。皇帝是一种被保护得最严密的动物,而竟受到一连串诛杀,说明人心思乱。
刘彧诏书:
中国历史上暴君最多的王朝有二:一是南朝宋帝国,一是北齐帝国。南朝宋帝国九个皇帝中,暴君就有六个之多,六个暴君中知识程度最高、几乎能把儒家学派经典从头背诵到尾的,是七任帝(明帝) 刘彧。刘彧奇异之处是,他在每次诛杀他的对手之后,都要下一道诏书,誓言自己是如何的善良和对方是如何的罪恶滔天。不但夺取对方性命,还要斗臭对方名誉。
全盘汉化:
五世纪九○年代,一件大事发生:北魏帝国全盘汉化。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汉文化在当时是一个强势文化,拓跋宏有一种使命感,他决心提高他的民族文化品质,使他的民族更为强大,这跟公元前四世纪的赵雍非常类似。
萧鸾眼泪:
南齐帝国五任帝萧鸾,每逢诛杀他恩主的子孙时,都痛哭流涕,有些人遂认为他本性并不是不善良,只是为了保护子孙,不得不杀。我们承认形势比人强,但却不一定非杀不可。想在竞赛场上夺取第一,有两种对策:一是排除所有参与竞赛者和可能参与竞赛者,一是锻炼自己的技能。狗熊采取第一法,英雄采取第二法。南北朝时代狗熊人物多、英雄人物少,从刘裕、刘骏,到刘彧、萧道成,一个接一个,在那里照葫芦画瓢。
洛阳暴动:
六世纪初叶的若干年,在大分裂时代中,除了再发生一次南北大战外,其他时候,无论南北,大致上还算平静,北朝由一位少妇胡太后统治,南朝则由一位壮汉萧衍统治,虽然男女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是经过一场惊险的苦斗,然后柳暗花明,取得政权。二人也都性情忠厚,待人热情,然而,这种性格在政治上如果不知道节制,一定产生赏罚不公的罪恶,导致忠心的人不再忠心。
河阴屠杀:
历史上的宫廷政变,往往都伴随着血腥的屠杀。发生在六世纪的“河阴屠杀”,是*的一例。然而,政治不是军事,大屠杀的后遗症是更多的悲惨,中国历史显示出一种使人困惑的轨迹,人民除了走向河阴——用暴力对抗暴政外,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问题是,暴力对抗暴政之后,留下的却是更严厉的暴政,需要更大的暴力,才能再把它推翻。暴力暴政,循环不息。
遍地血腥:
五三四年,北魏帝国分裂为二:东魏及西魏。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和平的分裂,任何分裂,都会造成长期杀伐。因为,分裂后的政府,都以正统自居,自己是“真”,对方是“伪”,真伪不并立;自己是“忠”,对方是“奸”,忠奸不并存。我们称这个分裂前后的世界“遍地血腥”,只是为千万在毫无意义的内战中死去的中国人哀悼,事实上,以后的日子还要更坏。血腥之后,遍地白骨。
饿死宫城:
古今中外,历史上多的是混世魔王,但没有一个比中国六世纪五○年代的侯景更为离奇。他不是一个君王,也没有政治号召,却靠赤裸裸的暴力,
作者简介:
柏杨
人文大师,自称是“野生动物”
1920年生于河南
1949年到台湾
1951年开始创作
1968年,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12年,终被减为8年
……
一生传奇经历
一世著作破丰
代表作品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人史纲》
《通鉴纪事本末》等
我一直觉得,读《资治通鉴》这件事,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和仪式感。它不是那种消遣性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一点点去啃,去体会。这次选择购买的是柏杨的白话版本,主要是考虑到自己对文言文的功底还不是那么深厚,直接阅读原文可能会遇到不少障碍,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和对内容的理解。柏杨先生在翻译和解读方面,向来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著称,他的白话版本,就像一座桥梁,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能够更轻松地跨越语言的鸿沟,直接进入到司马光所构建的那个宏大的历史世界。我尤其期待的是,在白话翻译的基础上,柏杨先生是否还会加入一些他自己的解读和评论,这对于我理解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动机,会非常有帮助。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运作逻辑,从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智慧、教训的百科全书,我期待它能带给我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评分我始终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是理解其当下和未来的基础。而《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史书,在我看来,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总纲”。这套新版礼盒装,包装精美,设计大气,无疑为这部厚重的经典增添了几分现代感和收藏价值。我选择柏杨的白话版本,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书中的信息。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学者,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辨析文言文的细微差别。我更看重的是通过白话的解读,能够迅速掌握历史事件的梗概,理解人物的动机,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初步认知。我期待在这部书中,能够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政治斗争是如何展开的,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培养自己对历史的敏感度,能够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智慧,从而在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选择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明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
评分这套《资治通鉴》的礼盒包装,确实是相当有质感的,摆在书架上,那种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觉得每一册都承载着千年的时光。我选择的是柏杨的白话版本,主要是考虑到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和对效率的要求。虽然我深知文言原文的价值,但在日常阅读中,我更倾向于能够快速理解内容,抓住核心信息。柏杨先生的翻译,向来以通俗易懂著称,我相信能够帮助我更顺利地进入到司马光所构建的那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更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去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决策动机,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系统、更完整的中国历史观,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社会发展,去理解人性的复杂,去汲取古人的智慧,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它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72册,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意味着我将要踏上一段漫长而充实的阅读旅程。我一直认为,《资治通鉴》是那种“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经典,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荣辱,记录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也埋藏着王朝更迭的深刻教训。选择这套新版礼盒装,除了其外在的精美,更看重的是内容上的更新迭代。我希望它在文字的准确性、史料的考证上,能够有更严谨的态度,毕竟历史的真相容不得半点马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初衷,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份初心,也是我希望从书中汲取的宝贵财富。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学习到古人的治国方略,理解他们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做出决策,又是如何应对内忧外患,维持国家稳定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指导现在,启发未来。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每当我遇到历史上的难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皮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古朴又不失大气的礼盒装,摆在书架上立刻提升了空间的格调。打开来,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薄薄的、容易泛黄的纸,而是带着一点点韧性的,摸起来很舒服。当初买的时候,也是看中了它“新版”的字样,想着总归会比老版本在排版、校对上做得更精细一些,毕竟《资治通鉴》这么浩瀚的书,一点小错误都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我一直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种能够纵观全局、梳理脉络的著作。司马光的这部《资治通鉴》,以其编年体的形式,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娓娓道来,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去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读史书,尤其是像《资治通鉴》这样的鸿篇巨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那些人名、地名、事迹,更重要的是去体会历史的规律,去洞察人性的复杂,去反思古人的智慧与教训。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前进的足迹,也折射出我们自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我希望这套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历史认知框架,让我在阅读其他历史相关的书籍时,能有更扎实的基础和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总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绕不开《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深刻的人生教科书。这次入手的这套书,礼盒装的设计非常大气,送礼自用两相宜,放在书房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体现。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但总是感觉碎片化,不够系统。而《资治通鉴》以其编年体的形式,将历史事件清晰地串联起来,就像一幅连绵不绝的历史长卷,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趋势。柏杨先生的白话翻译,更是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让我不再被艰涩的文言文所困扰,能够更专注于历史内容的本身。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培养自己更宏观的历史视野,理解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对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更深刻的洞察。我尤其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古人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以及他们从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这对于我个人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权力斗争有着特别的兴趣,而《资治通鉴》无疑是研究这些课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资料。这套新版礼盒装,外观设计得很精美,打开之后,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感到满意。72册的规模,足以让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沉浸在历史的洪流中。我当初选择柏杨的白话版本,是出于对信息获取效率的考量。虽然我尊重原文的严谨性,但坦白说,文言文的阅读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字典、理解词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阅读的连贯性和对故事的沉浸感。柏杨先生的白话翻译,能够帮助我更快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的意义。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学习古人的权谋智慧,以及他们在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策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当下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价值的启示,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性中的许多东西,却始终未变。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历史,尤其是那些能够纵览全局的史书,就如同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而《资治通鉴》,作为其中的翘楚,更是我一直渴望深入了解的文本。这套礼盒装的设计,给我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仿佛捧在手中是历史的重量。我之所以选择柏杨的白话版本,是因为我深知这部书的体量和复杂性,我希望能够以一种更便捷、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 acercarme (接近) 它。我不排斥文言文,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或者想要快速构建宏观历史框架的人来说,白话版本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历史图景。我希望能够不仅仅是记住那些事件,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历史的起伏跌宕。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帮助我提升历史思辨能力,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用于指导我的人生。毕竟,读史明智,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中国历史,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资治通鉴》无疑是这场对话中最深刻、最厚重的一本书。这套礼盒装的设计,的确非常吸引人,充满了收藏的价值,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选择柏杨先生的白话版本,原因很简单,是为了让阅读过程更加顺畅和愉悦。我希望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解历史内容本身,而不是被晦涩的文言文所阻碍。我期待在这部鸿篇巨著中,能够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又为何会走向衰落。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古人是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如何应对危机,以及他们从历史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培养自己更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能够从历史的兴衰中看到人性的规律,看到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智慧的探索。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权术谋略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资治通鉴》无疑是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这套72册的礼盒装,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一种“史诗级”的阅读体验。我选择柏杨的白话版本,是因为我深知这部书的博大精深,如果直接阅读原文,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阅读障碍,进而影响到阅读的乐趣和效率。柏杨先生的白话翻译,就像一座桥梁,将我与那个遥远的时代连接起来,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司马光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我期待在这部书中,能够学习到古人如何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维护国家稳定,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提升自己的历史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用于指导我的人生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