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顺著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南半球
  • 文化差异
  • 个人成长
  • 游记
  • 见闻
  • 生活感悟
  • 异域风情
  • 散文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45394
商品编码:279956453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

:32.80元

作者:刘小顺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1345394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个连续两年行走在各国路上的“老驴”,
没有攻略、没有计划、没有存款,在新西兰度过了*美好的半年。
为怪老头儿当园丁,摘猕猴桃,剪葡萄枝……
一辈子都不可能再有的经历,颠覆人生的200天,只为找回*初的自己。

内容提要


2012年3月,我获得新西兰打工旅行签证,每年中国大陆只有1000个名额,而我是幸运儿之一。2013年3月,赶在签证失效之前,我辗转来到了这个以自然纯净闻名的位于太平洋中间的小岛国。
作为已有两年旅行经验的“老驴”来说,我本来以为新西兰打工旅行跟自己之前的旅行大同小异,零攻略出行。谁知道,刚到的那几天,毫无头绪的我完全乱了方寸,身上的钱也用得所剩无几,于是,找当地人家以工换宿,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而且匪夷所思的人物便轮番登场,他们让我的打工旅行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
半年时间,我尝试了典型的新西兰户外工作——摘猕猴桃和葡萄园剪枝,走过了新西兰南北岛大部分地区,也对自己在旅行之后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计划。
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是相反的,我在南半球过完了冬天,回到国内又要继续过冬天,这恐怕是我人生中长的一个冬天。但不管冬天多长,春天总归是要来的,就像不管旅行得多久,家总归是要回的一样。

目录


序幕
PART.Ⅰ 新鲜的新西兰
1.飞越半球
2.悉尼机场半日游
3.聋哑人盲人
4.忐忑夜
5.雨后初晴
6.配眼镜“奇遇”
7.谁都不容易
8.初见罗宾
9.老头儿不可怕
10.天才是正经事
11.口无遮拦的“王阿姨”
12.谁穷谁不穷
13.移民狂阿迪
14.小黑屋里的日子
15.奥克兰的后时光
PART.Ⅱ 从北岛到南岛
1.到达基督城
2.鸡窝头情侣档
3.互相安慰小组
4.进赌场
5.不靠谱女青年
6.黑暗料理王
7.为什么打工旅行?
8.鬼话连篇
9.安娜出现
10.工作,你在哪里?
11.两个人的旅行
12.找工作焦虑症
13.和朋友们告别
14.离开基督城
PART.Ⅲ 从南岛到北岛
1.再见罗宾
2.踏上打工路
3.下雨的天
4.没完没了的坏天气
5.两对“情侣”
6.你好,猕猴桃
7.工作停不下来
8.春宵一刻
9.不疯魔不成活
10.一个神奇的夜晚
11.工资望眼欲穿
12.不简单的聚会
13.爆发前夕
14.大打出手
14.再一次的结束
PART.Ⅳ 熟悉的新西兰
1.接到露露
2.飞往皇后镇
3.看不见的雪山
4.始于旅行,终于旅行
5.无声告别
6.新开始
7.第二份工作
8.玫瑰色葡萄园
9.老友重逢
10.意外的告白
11.谁不懂谁?
12.该结束的总会结束
13.重新在路上
14.生活在别处
15.到达,是为了回去

作者介绍


刘小顺,
1984年出生,曾经在江苏电视台影视频道担任编导职务三年,2011年2月份辞职后开始自助旅行,从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老挝……尼泊尔、印度,后回到中国,走过这些国家历时近一年,行程几万公里,一路上用拍立得相机记录沿途风景,感受在旅途中自我内心的变化,并出版了自己的本游记《放下一切去旅行》。
已出版:《放下一切去旅行》《旅行什么的好奇怪》

文摘




序言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 一个关于追寻、迷失与重生的故事 在北纬四十度的城市里,生活如同精心打磨的玻璃,光滑、透亮,却也因此显得冰冷而缺乏温度。主人公林晓,一位在金融界摸爬滚打多年的青年才俊,拥有令人艳羡的职业、宽敞的公寓,以及一个似乎已经步入稳定期的感情。然而,内心的空虚与日俱增,如同潮水般无声无息地侵蚀着他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他开始质疑,这一切的“成功”是否真的是他内心真正渴望的?那些闪耀的数字、精美的报表,是否能填补他灵魂深处的某个缺口? 某个深夜,当城市的灯火在窗外织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林晓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翻阅着旅行杂志,目光无意间停留在一幅南半球的图片上——那是一片广袤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土地,没有摩天大楼的压迫,只有触手可及的星空和奔腾不息的海洋。那一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去南半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去寻找那个自己已经遗失太久的,真正的“我”。 于是,一个看似冲动的决定,却成为林晓人生轨迹的巨大转折点。他辞去了人人称羡的工作,结束了这段早已名存实亡的感情,收拾起简单的行囊,踏上了飞往南半球的航班。他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没有详细的计划,只有一颗渴望改变的心。 他首先抵达的是澳大利亚。这片大陆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闲的生活节奏著称。他漫步在悉尼歌剧院旁,感受着海风的咸湿;他穿越大堡礁,潜入海底世界,与五彩斑斓的珊瑚和鱼群共舞。然而,即便是如此迷人的景色,也未能瞬间驱散他内心的迷茫。他发现,外在的风景固然能带来短暂的震撼,却无法直接改变内心的风景。 他继续向南,来到了新西兰。这片被誉为“长白云之地”的国度,以其崎岖的山脉、宁静的湖泊和苍翠的雨林而闻名。他参加了一个背包客的徒步旅行团,在崎岖的山路上挥洒汗水,在星光下的帐篷里聆听自然的低语。在这里,他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他们有着各自的故事,各自的困惑,也各自的坚持。他开始尝试与他们交流,分享彼此的经历,倾听不同的生命轨迹。他第一次发现,原来在“成功”之外,还有如此多样的生活方式,如此丰富的灵魂。 然而,新西兰的纯净与宁静,虽然让他得以暂时喘息,却也让他更深刻地审视自己。在一个雨后的午后,当他独自坐在湖边,看着水面荡漾的涟漪,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生活。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成就,在自然的宏大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他曾花费大量时间去追求外界的认可,去迎合社会的标准,却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于是,他决定再次出发,前往更南的土地,那里有更极端的自然环境,也可能孕育着更深刻的改变。他来到了智利,踏上了巴塔哥尼亚的土地。这里是世界的尽头,是冰川、风蚀的岩石和狂野的草原交织的壮丽画卷。他徒步穿越冰川国家公园,感受着亿万年形成的冰雪的磅礴力量;他攀登菲茨罗伊峰,在严酷的环境中挑战自己的体能和意志。 在这里,他遇到了更为淳朴的人们,他们生活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中,却拥有一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命力。他与一位年迈的牧羊人共进晚餐,听他讲述关于风、关于羊群、关于世代传承的故事。牧羊人身上那种淡然与坚韧,深深地震撼了他。他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界的赞美,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巴塔哥尼亚的荒野中,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也体验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学会了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寻找乐趣,在最简单的食物中品味甘甜。他开始不再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而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感受风吹过皮肤的凉意,聆听鸟儿在空旷中鸣叫的声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搭乘了一艘前往南极的探险船。这片冰封的白色大陆,是他此次旅程中最遥远、最极端的目的地。当船驶入南极海域,巨大的冰山如同漂浮的宫殿,企鹅们成群结队地在冰面上嬉戏,海豹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切都显得如此原始、纯净,仿佛置身于地球的黎明。 在南极的极夜中,当星辰在头顶闪耀,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他意识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执念,在宇宙的宏大面前不值一提。他在这里,抛却了所有的身份、所有的包袱,只作为一个生命,静静地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脉动。 在南极的营地里,他与船员和科学家们交流。他听他们讲述关于气候变化、关于极地科考的故事。他发现,这些身处偏远之地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这个星球,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返回文明世界的途中,林晓的心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焦虑于“下一步该做什么”,不再执着于“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发现,生命中最宝贵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内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感受。 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生活,那些为了追逐名利而忽略的风景,那些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的真实。他意识到,所谓的“变了”,并非是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而是他内心世界的重塑。南半球的广袤与纯净,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曾经的迷失,也引导他找到了回家的路——那条通往内心深处的路。 回到熟悉的城市,林晓依然生活在这个北纬四十度的世界里,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被物欲与焦虑所困的林晓。他开始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他会在忙碌的工作间隙,走到窗边,看看天空的颜色;他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倾听他们的心声;他甚至开始重新拾起儿时的画笔,用色彩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他明白,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南半球的那段旅程,只是一个起点,一个让他得以从喧嚣中抽离,去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他带回来的,不是简单的纪念品,而是更加丰富、更加通透的灵魂。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场地理上的远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它关于追寻内心的声音,关于在迷失中寻找方向,更关于在经历过后,重新找回那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这本书,或许能引起那些同样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渴望寻找另一片天空的人们的共鸣。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最深刻的改变,就发生在那一次勇敢的出走之中,在那片截然不同的土地上,在那片映照出我们灵魂深处的星空之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是突破天际,但它的“奇”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极其严谨的逻辑基础之上。作者似乎对各种学科的知识都有涉猎,他将科学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激情完美地熔于一炉。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的某些设定或某个精巧的机关设计所震撼到,心想:“天哪,原来还可以这样设计!”书中对于“规则”的建立与“打破”的描绘尤为精彩,它探讨了秩序的必然性与打破秩序的必要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密,前后呼应之处令人拍案叫绝,我强烈建议大家在读完之后,再回过头去重读开篇,你会发现无数先前被忽略的伏笔和暗示。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它更像是一个需要被收藏、被反复拆解和研究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种“不确定性”的魅力。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弥漫着悬念与不安的氛围,但这种不安并非来自外部的威胁,而是源于角色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和对未知命运的探求。作者擅长使用短促有力的句子来表达紧张的情绪,而在描述内心世界时,则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长句和排比,形成了极富张力的阅读节奏。我发现自己常常读到一半就要停下来,需要时间消化刚才读到的信息,因为里面蕴含了太多关于伦理、选择和牺牲的拷问。它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答案,这一点我非常赞赏。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重大人生转折时,内心深处最真实也最脆弱的一面。对于追求精神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一开始的节奏有点慢热,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爽文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但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就会发现作者是在用一种非常古典、非常讲究韵味的笔法,为我们铺陈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人物对话的设计堪称一绝,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带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阶层烙印,你不需要旁白告诉你谁是谁,单凭只言片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底色和社会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配角时的用心,那些看似边缘的人物,都有着自己完整而饱满的生命线,他们的命运与主角的轨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命运之网。这种群像刻画的功力,足以让人叹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社会结构和人性博弈的全新视角,远非肤浅的娱乐作品可比。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是那种关于“失落”与“重塑”的深刻哲思。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叙事那样急于告知读者一切,反而像一位高明的智者,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引导我们自己去挖掘字里行间蕴藏的深意。书中对于时间流逝的描绘尤其令人动容,那种带着怀旧色彩的笔调,让人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那些异域风情的景观描写得如同油画一般,色彩浓烈却不失和谐,完全能够调动读者的所有感官。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地理或文化研究的辅助读物,因为它对细节的关注程度,远超一般的小说范畴。它强迫你去思考,当熟悉的一切都被剥离后,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感究竟来源于何处。这种深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小说读起来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冒险!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亲身置身于故事发生的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之中。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世界观上的那种毫不敷衍的扎实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习俗,都像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沉淀,散发着真实可信的历史厚重感。主角的蜕变过程,那种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刻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每一次抉择背后的挣扎与权衡,而不是那种突兀的“开挂式”成长。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但又不会让人感到信息量过载,总能留出恰到好处的留白,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回味。说实话,这本书的书页都快被我翻烂了,因为总有新的东西能让我驻足细品,那种阅读的满足感,很久没有过了。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跳出现有的框架,去探索人性深处的复杂与广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