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精注精译 套装全20册 平装) |
| ISBN: | 9787512014541 |
| 出 版 社: | 线装书局 |
| 定 价: | 999 元 |
| 作 者: | 《资治通鉴》编委会 编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4-11-01 | 版次:1 | 页数:13080 |
| 印刷时间:2014-11-01 | 印次:1 | 字数:10000000 |
| 内容简介 | |
《资治通鉴》的写法是按历史编年,许多历史事件被分割成琐碎的条块分布于不同章节中,不利于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完整把握。此外,原著是文言文,不方便当今读者进行阅读。有鉴于此,我们在参考了各种版本的基础上,拾遗补缺,重新标点注释,并用准确生动的白话文进行翻译,以期使读者既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能得到美好的阅读享受。 |
| 目 录 | |
《第1册》 卷第1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显王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 赧王上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赧王中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赧王下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 孝文王 庄襄王 始皇帝上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始皇帝下 二世皇帝上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二世皇帝下 卷 第 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高帝上之上 卷 第 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高帝上之下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高帝中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高帝下 惠帝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高后 文帝上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文帝中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文帝下 景帝上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景帝下 《第二册》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武帝上之上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武帝上之下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武帝中之上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武帝中之下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武帝下之上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武帝下之下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昭帝上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昭帝下 宣帝上之上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起甲寅(前67),尽己未(前62),凡六年 宣帝上之下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宣帝中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宣帝下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起癸酉(前48),尽己卯(前42),凡七年 元帝上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元帝下 卷 第 三 十 汉纪二十二 起己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成帝上之上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起己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成帝上之下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成帝中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成帝下 哀帝上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起丙辰(前5),尽戊午(前3),凡三年 哀帝中 《第三册》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起己未(前2),尽壬戌(2),凡四年 哀帝下 平帝上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平帝下 王莽上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起己巳(9),尽甲戌(14),凡六年 王莽中 卷第三十八 汉 纪 三 十 起乙亥(15),尽壬午(22),凡八年 王莽下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起癸未(23),尽甲申(24),凡二年 淮阳王 卷 第 四 十 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尽丙戌(26),凡二年 光武帝上之上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起丁亥(27),尽己丑(29),凡三年 光武帝上之下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起庚寅(30),尽乙未(35),凡六年 光武帝中之上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起丙申(36),尽丙午(46),凡十一年 光武帝中之下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起丁未(47),尽庚申(60),凡十四年 光武帝下 明帝上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起辛酉(61),尽乙亥(75),凡十五年 明帝下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起丙子(76),尽甲申(84),凡九年 章帝上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起乙酉(85),尽辛卯(91),凡七年 章帝下 和帝上 卷第四十八 汉 纪 四 十 起壬辰(92),尽乙巳(105),凡十四年 和帝下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起丙午(106),尽乙卯(115),凡十年 殇帝 安帝上 《第四册》 卷 第 五 十 汉纪四十二 起丙辰(116),尽甲子(124),凡九年 安帝中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起乙丑(125),尽癸酉(133),凡九年 安帝下 顺帝上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起甲戌(134),尽乙酉(145),凡十二年 顺帝下 冲帝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起丙戌(146),尽丙申(156),凡十一年 质帝 桓帝上之上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起丁酉(157),尽癸卯(163),凡七年 桓帝上之下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起甲辰(164),尽丙午(166),凡三年 桓帝中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起丁未(167),尽辛亥(171),凡五年 桓帝下 灵帝上之上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起壬子(172),尽庚申(180),凡九年 灵帝上之下 卷第五十八 汉 纪 五 十 起辛酉(181),尽丁卯(187),凡七年 灵帝中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起戊辰(188),尽庚午(190),凡三年 灵帝下 献帝甲 卷 第 六 十 汉纪五十二 起辛未(191),尽癸酉(193),凡三年 献帝乙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起甲戌(194),尽乙亥(195),凡二年 献帝丙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起丙子(196),尽戊寅(198),凡三年 献帝丁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起己卯(199),尽庚辰(200),凡二年 献帝戊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起辛巳(201),尽乙酉(205),凡五年 献帝己 《第五册》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起丙戌(206),尽戊子(208),凡三年 献帝庚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起己丑(209),尽癸巳(213),凡五年 献帝辛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起甲午(214),尽丙申(216),凡三年 献帝壬 卷第六十八 汉 纪 六 十 起丁酉(217),尽己亥(219),凡三年 献帝癸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起庚子(220),尽壬寅(222),凡三年 文帝上 卷 第 七 十 魏纪二 起癸卯(223),尽丁未(227),凡五年 文帝下 明帝上之上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起戊申(228),尽庚戌(230),凡三年 明帝上之下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起辛亥(231),尽甲寅(234),凡四年 明帝中之上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起乙卯(235),尽丁巳(237),凡三年 明帝中之下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起戊午(238),尽乙丑(245),凡八年 明帝下 邵陵厉公上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起丙寅(246),尽壬申(252),凡七年 邵陵厉公中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起癸酉(253),尽乙亥(255),凡三年 邵陵厉公下 高贵乡公上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起丙子(256),尽辛巳(261),凡六年 高贵乡公下 元帝上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起壬午(262),尽甲申(264),凡三年 元帝下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起乙酉(265),尽壬辰(272),凡八年 武帝上之上 卷 第 八 十 晋纪二 起癸巳(273),尽己亥(279),凡七年 武帝上之下 《第六册》 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起庚子(280),尽戊申(288),凡九年 武帝中 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起己酉(289),尽戊午(298),凡十年 武帝下 惠帝上之上 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 起己未(299),尽庚申(300),凡二年 惠帝上之下 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 起辛酉(301),尽壬戌(302),凡二年 惠帝中之上 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 起癸亥(303),尽甲子(304),凡二年 惠帝中之下 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 起乙丑(305),尽戊辰(308),凡四年 惠帝下 怀帝上 ......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第十六册》 《第十七册》 《第十八册》 《第十九册》 《第二十册》 |
终于下定决心,将这套《资治通鉴》搬回了家。其实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宏大叙事,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感,感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亲切却又陌生,犹如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看得见,却摸不着。我渴望能有一把钥匙,能真正打开那扇尘封的门,让那些鲜活的人物、激烈的斗争、智慧的权谋,重新在我眼前活起来。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史学研究的专著,但往往因为其学术性和严谨性,让我望而却步。那些枯燥的考据、深奥的理论,虽然价值非凡,却难以激起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渴望。而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套《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白话版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束光。古文的庄重与白话的通俗并行,这意味着我不再需要被艰涩的文言文所阻碍,可以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司马光巨著的精髓。全集全本,足本无删减,这更是我所追求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真实的历史画卷,而非经过修剪、过滤的片段。中国史的厚重,就在于其连绵不绝的脉络,而《资治通鉴》恰恰是梳理这条脉络的绝佳工具。我设想,当我在午后阳光下,捧着这本书,细细品读,那些曾经遥远的历史人物,将不再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生命。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与历史对话的桥梁,让我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当下,并对未来有所启示。这本书的厚重感,本身就给我一种踏实和期待,仿佛手握着一部沉甸甸的宝藏,等待我去发掘。
评分我一直觉得,读历史,尤其是读像《资治通鉴》这样的通史,就像在读一幅巨大的、动态的中国画卷。它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人物、事件、制度、文化、思想相互交织、层层推进的宏大叙事。我这次选择的这个版本,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文白对照白话版”。我承认,我的古文功底算不上扎实,很多时候,即便是查阅了注释,也难以完全体会到原文的韵味和精准。而“白话版”的存在,就如同在古老的大殿中点亮了一盏盏明灯,它能帮助我迅速抓住故事的主线,理解人物的动机,把握事件的脉络。我曾听过一些老先生谈论《资治通鉴》,他们那种对历史细节的娓娓道来,让我心生羡慕。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也能达到那种“如数家珍”的境界,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从战国到五代十国这段漫长岁月里,各朝代的兴衰更迭,关键人物的决策与影响,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足本无删减”这一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追求的是一个尽可能全面的视角,不希望因为任何原因而错过那些可能被认为是“细节”但实际上却至关重要的信息。中国史的复杂性,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二元论,而是看到更多人性的挣扎、历史的无奈和时代的局限。
评分我一直坚信,阅读历史,尤其是像《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宏大的史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并对未来有所预判。我这次选择的是“文白对照白话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我虽然对中国古代史充满兴趣,但古文的阅读始终是我的一道坎。这个版本恰好解决了我的顾虑,它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通过白话的解释,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专注于理解历史事件本身。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鉴戒”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司马光撰写此书的初衷,便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古代统治者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教训,了解他们是如何处理国家危机,如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如何应对外部威胁的。我希望能够从那些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智慧,警醒自己。而且,“足本无删减”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深知,历史的面貌是复杂的,有些细节可能并不光彩,但它们却是构成历史真实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渴望看到一个完整、未经修饰的历史,让我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那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国史的厚重,体现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历程中,而《资治通鉴》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这段历史的深处,去感受它的脉搏,去理解它的节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那些“智谋之士”和“政治博弈”充满好奇。在我看来,《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权力、关于人性、关于策略的百科全书。我选择这个“文白对照白话版”的版本,主要是因为我深知古文的魅力与难度并存。很多时候,我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历史事件本身,而不是纠结于字词的晦涩。这个版本正好解决了我的痛点,它既能让我领略到原文的古朴典雅,又能让我通过白话解释,顺畅地阅读下去。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古代政治家们的智慧,看看他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是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我希望能够理解那些帝王将相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我更希望看到,在那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人物是如何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足本无删减”的承诺,让我感到非常踏实。我深知,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任何的删减都可能导致对历史的误读。我追求的是一个完整、真实的历史图景,而不是经过“美化”或“简化”的版本。中国史的厚重,在于它承载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经验,而《资治通鉴》无疑是其中最集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所揭示的人性,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抗争、沉浮的人物。而《资治通鉴》无疑是展现这一点的绝佳素材。这次选择“文白对照白话版”,主要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司马光原著的精髓。虽然我有一些古文基础,但要完全吃透原文中的深意,依然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这个版本能够很好地弥合古文与白话之间的鸿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事半功倍。我尤其期待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在政治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谋士”和“权臣”。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策略、他们的野心,都是历史的精彩组成部分。我希望能够从书中看到,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是最终走向覆灭。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导致国家兴衰的深层原因,是制度的问题,是人性的弱点,还是时代的局限?“足本无删减”的承诺,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最重要的,任何的删减都可能导致对事件的片面理解,甚至误读。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完整、未经“过滤”的历史,去感受它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中国史的厚重,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曲折进程,而《资治通鉴》恰恰是梳理这条曲折进程的宝贵遗产。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一直对《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心生敬畏,总觉得它太过厚重,非普通读者能够轻易驾驭。直到我看到了这套“文白对照白话版”,我才觉得,是时候真正去深入了解一下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权臣崛起以及王朝更迭的历史进程非常着迷。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清晰地梳理出不同朝代的脉络,理解那些关键人物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又是如何最终谢幕的。我希望能够看到,在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决策过程和人性博弈。“文白对照”的形式,对我而言简直是福音。它既能让我品味到古文的韵味,又能让我毫不费力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大大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历史本身的魅力。我更欣赏的是“足本无删减”的承诺。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任何的删减都可能扭曲历史的原貌,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客观判断。我希望能够接触到最原始、最完整的历史记录,去感受它最真实的面貌。中国史的厚重,在于它跨越的时间长度和事件的复杂性,而《资治通鉴》恰恰是展现这一切的绝佳载体,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历史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这是一种沉甸甸的、充满历史分量的厚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不是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人物的命运、时代的变迁、智慧的较量。尤其是在读《资治通鉴》时,我更倾向于从“人”的角度去切入。司马光通过编年体的形式,将无数个“人”的故事串联起来,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而“文白对照白话版”的出现,让我这种“普通读者”也能更轻松地走进司马光的历史世界。我一直对古代的政治斗争、权力博弈以及君臣之间的智慧较量非常感兴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发生在权力巅峰上的博弈,分析帝王将相的决策,以及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我希望能够看到,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怎样的暗流。而且,“足本无删减”这一点,也是我选择它的重要原因。我讨厌碎片化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完整的、未经删改的内容。因为我知道,历史的真实性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任何删减都可能扭曲历史的原貌,影响我对事件的判断。中国史的浩瀚,让我常常感到一种渺小,但正是这种渺小,也激发了我想要去理解和探索的欲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把“金钥匙”,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的故事,并从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发。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尝试过读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但往往因为内容过于专业或者叙述方式不够吸引人,而难以坚持下去。这次选择《资治通鉴》的文白对照白话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挑战自我”的决心,也寄希望于它能成为我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个契机。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面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时,往往容易感到疏离,好像那段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联。但《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和最深刻的经验。我尤其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治国”之道。古代帝王如何选贤任能?如何处理危机?如何应对内外部的挑战?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文白对照”的形式,对我来说非常友好。它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价值和原汁原味,又提供了白话解释,让我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含义。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历史人物的另一面,看到他们在做出重大决策时的思考过程,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而且,“足本无删减”也让我感到安心,这意味着我能接触到更全面、更真实的历史记录,避免被片面解读所误导。我希望,通过这部巨著,我能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体系。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资治通鉴》几乎是我必读的经典。我一直想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更轻松地走进司马光原著的书籍,而这次选择的“文白对照白话版”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承认,虽然我对古文有所了解,但要完全精准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仍然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这个版本用白话对原文进行了解释,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让我能够更集中地关注历史事件本身,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政治智慧”和“权力运作”的描写。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古代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了解那些帝王是如何驾驭臣属,臣属又是如何辅佐帝王,或是伺机而动。我希望能够看到,在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谋与博弈。我更想理解,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是如何进行决策,又是如何管理国家。“足本无删减”的承诺,让我感到非常满意。我一直认为,历史是复杂的,真实的记录往往包含着各种细节,无论是光彩的还是不光彩的,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完整、不加修饰的历史,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史的厚重,体现在其数千年的文明积淀,而《资治通鉴》则以其宏大的叙事,将这段历史串联起来,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策略以及社会变迁充满浓厚的兴趣。而《资治通鉴》无疑是了解这些方面最权威、最全面的史书之一。我这次选择的“文白对照白话版”,主要是希望能更有效地吸收其中的知识。我深知古文的博大精深,但同时也要承认,其阅读难度有时会阻碍我深入探究。这个版本的出现,恰好打通了这条“经脉”,它既保留了原文的庄重与权威,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我特别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古代统治者们是如何处理内政外交,如何应对社会矛盾,以及如何维护国家统一的。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历史人物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又是如何采取行动的。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导致国家兴衰的宏观因素,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哪些教训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足本无删减”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我坚信,历史的真实性是无价的,任何的删减都可能导致对历史的误读。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完整、未经“修饰”的历史,从中获得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中国史的厚重,在于它承载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经验,而《资治通鉴》正是这些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