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华杉讲透论语
作者:华杉著
I S B N :9787539990736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印刷时间:2016-10-01
字数:
页数:704页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重量:g
定价:68
编辑
◆ 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
◆ 逐字逐句讲透《论语》原意!
◆ 带你重返孔子讲学现场!
◆ 本书作者华杉,综合了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先贤的经典阐释,用409篇轻松畅快的解读文章,带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讲道理、讲故事的教学现场,平白如话,切有味,读起来毫不费劲。
◆ 翻开本书,无比顺畅地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 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内容简介
《华杉讲透论语》作者华杉,综合了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先贤的经典阐释,用409篇轻松畅快的解读文章,带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讲道理、讲故事的教学现场,平白如话,切有味,读起来毫不费劲。
即使你对文言敬而远之,也完全不了解先秦历史,但只要跟着华杉的解读,《论语》就字字明明白白。华杉钻研《论语》三十年,吃透了贯穿始终的“仁”的价值,融汇了历代注家刘宝楠、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对《论语》原意的不同解释。正本清源、深入浅出,把《论语》从春秋传承至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讲得让你豁然开朗。
翻开本书,无比顺畅地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作者简介
华杉,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大陆成功的创意人。生于1971年,现居上海。自幼熟读经史,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上接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先贤,讲透深藏在《论语》中的中国智慧。
作者的首本经典解读作品《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上市八个月30万册,引起海内外广泛反响,并将在韩国、泰国翻译出版。
另有传播学专著《符号就是创意》,二十万册。
目录
章学而/ 1
学《论语》,要怎么学/ 1
不要以为我知道,别人就有义务知道/ 4
孝悌是为仁之本/ 5
从说话的语气和神色,可以观察人/ 6
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件事/ 7
人人都是“民之父母” / 9
行有余力再读书/ 11
人伦品格是大本,读书学习是末技/ 12
“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是自己不厚重 / 13
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来自于祖先的付出/ 15
温良恭俭让,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喜欢你/ 16
子欲孝而不在,非孝子之言也!/ 17
“以和为贵”的原意,不是要和平不要斗争,
而是精妙的礼仪理念/ 18
慎始才能善终。不搬起石头,就不会砸到自己的脚/ 20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一是读书、一是交友/ 21
贫富的价值观,和学问之道/ 22
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23
第二章为政第二/ 25
管住自己,是管住别人的好办法,也是办法/ 25
有善无恶,思无邪/ 26
耻感文化/ 27
孔子学问进阶的六重境界/ 28
关于孝的四条问对(一):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30
关于孝的四条问对(二):
难的是任何时候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 31
读书是为了照做,不是为了解说/ 32
孔子三步观人法/ 33
温故而知新,关键在温故。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34
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差异/ 36
学习之道,在于多读书、多实践、多拜师、多交友/ 37
成功都是积累得来/ 38
人们不知道的毛病,不在于不知道,而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还自以为自己全知道/ 40
孔子讲升官之道/ 41
一部《资治通鉴》对人君的教诲,主要就六个字:
“贤臣,远小人。” / 42
你想别人对你怎样,尽在你自己怎样对别人/ 43
我自己不变坏,就是对国家大的政治贡献/ 44
诚信则得自由,无信则卡死自己/ 45
熟悉历史,就能预知未来/ 46
不是你的神,你不要拜。该你担当的事,你不要躲/ 47
第三章八佾第三/ 49
君子对不该做的事,不敢去做,就是不忍之心/ 49
僭越其礼,必觊觎其位/ 50
孔子论礼乐之道/ 51
如果心中没有感情,礼仪就是虚文缛节/ 52
凡事都有历史原型/ 53
豪气让人快乐,也给人招祸/ 54
君子之争,比如射箭/ 55
敬礼,先有敬,后有礼/ 57
学习的成果应放到自己身上,切己体察/ 58
仪式一举一动都是神圣符号,是国家的神话原型,民族的精神原力/ 59
我不知道有没有神,但我就跟有神一样要求自己/ 62
君子有独立人格和价值,不搞人身依附,不找靠山/ 63
不要信任,要确认。要谦虚,要谨慎,关键在多问/ 64
射箭的礼仪,在于射中,不在贯穿皮革/ 66
本质没了,我们仍然要尊重那形式/ 67
儒家的君臣之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的本分是礼,臣的本分是忠/ 68
从《诗经》说情绪管理/ 69
孔子门下的问题青年:宰我/ 70
孔子论管仲:只有经济战略,没有政治理论/ 72
易乱为治,必待非常之人/ 75
孔子论舜的音乐和周武王的音乐/ 76
礼节仪式,需有恭敬相信之心/ 77
第四章里仁第四/ 78
世风败坏,责任在谁?责任在“我” / 78
君子不怕吃亏,怕占人便宜/ 79
我们为什么老说做人太累,是因为自己有了私心/ 80
“仁人志士”的原意,不是抛头颅、洒热血、闹,
就是立志做个好人,自己不要变坏而已/ 81
我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和圣人一样,那我就是圣人了!/ 82
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你自己想明白,别去要求别人/ 83
从一个人犯的错,可以看出他是什么人/ 85
不知道,本来就是人生的意义和游戏的乐趣,
都知道了,真就可以结束了/ 86
我们需要攀比的不是财富,而是自身的进步/ 87
君子心中只有义,没有羡慕嫉妒恨/ 88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89
什么都照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干,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 90
礼的根本精神是让/ 90
实胜于名为善,名胜于实为耻/ 92
学习难在一以贯之/ 93
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95
安心做事,接受结果/ 96
你是缺钱还是缺德?是见贤思齐,还是见钱思齐?/ 97
孔子讲孝敬父母的四个要点/ 98
“实在”,是人的大价值 / 100
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101
第五章公冶长第五/ 102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102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103
孔子论子贡:治国安邦之大器,但够不上君子/ 104
口才够用就行/ 105
有本事的人不缺机会,缺的是认识/ 106
子路:性格即命运/ 107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108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109
惰气、暮气,是进步需要克服的/ 110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大利益/ 111
为什么孔子说子贡无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12
四书的学习顺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113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
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 114
聪明的人常常不够勤奋,地位高的人往往耻于下问/ 116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117
和朋友相处之道:不管多熟,始终对对方保持尊敬/ 118
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119
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 121
什么叫仁,词语本身并不,有很大的表达弹性和理解公差/ 122
“三思而后行”,原意是不要想太多 / 124
“愚不可及”,原意是大智若愚,谁也比不上 / 124
没有机会在当世施展才华,就为后世投身教育/ 125
伯夷叔齐的态度,就是真正的对事不对人/ 126
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是就是,非就非,那才叫直/ 127
君子一举一动,都是真心实意,光明正大来,坦坦荡荡去/ 128
人生的三个志向,三个层次:义士、君子、圣人/ 129
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聪明才智呢: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 130
好学的四条标准:
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130
第六章雍也第六133
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133
不迁怒,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 135
孔子用钱的道理:不该给你的,你来要也不给;
该给你的,你不要也得要/ 137
英雄不问出处,圣贤不问出身/ 138
做一件仁德的事不难,
难的是连续三个月不做一件不仁德的事,不动一点不仁德的念头/ 140
什么样的人可以提拔?果决能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艺/ 141
一段公案:闵子骞为何拒绝去费邑做长官?/ 142
冉耕得麻风病:贤人得恶疾的典故/ 144
快乐论:志向是快乐的根本保障/ 145
该做到的没做到,你别解释/ 147
君子儒与小人儒。学问也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148
圣人教诲,千章万句,总结一句话:走大路,不找捷径/ 150
君子可以装小人,小人不能装君子/ 151
口才和外貌,是小人讨人喜欢的两大利器/ 153
儒学非常简单,就是日用常行,但简单的事,人们就是不做/ 155
文质彬彬,是一种领导力/ 156
认识到自己是幸存者,就有敬畏心了/ 157
人生即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158
儒家教学法四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59
儒家的“劳资关系”,就是劳动模范和佳雇主的关系 / 160
儒家的山水文化和精神/ 163
万事都有次序,必须按次序取舍,不能哪头都占/ 164
知道自己是干啥的,该守什么规矩,这很重要/ 166
孔子说,宣扬舍己救人,就是愚弄人/ 168
圣人经典流传两千多年,每一个字都深不可测/ 170
孔子的八卦故事/ 172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 174
仁的方法论:不要做圣人,要做仁人/ 176
第七章述而第七/ 178
述而不作,是思想认识,是学习态度,也是创意方法/ 178
学习的三大标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79
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 181
把自己收拾整齐,是为了照顾别人/ 182
精而熟之,鬼将告之/ 184
孔子理想中的人才需具备的四条素质/ 185
学习需付出代价/ 186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188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190
学会放弃/ 191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天道酬勤,这是可求/ 193
孔子所谨慎的三件事:斋戒、打仗和生病/ 194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195
孔子论正义与哈佛大学的正义公开课比对/ 196
得道之人/ 199
易经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种可能遇到的情况 / 200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 202
叶公好龙的龙,就是孔子吧!/ 204
天才论:天才是否需要学习?/ 205
中国人不信神,这是从黄帝的孙子颛顼传下的政治遗产
——绝天地通 / 208
拜师,不是他比我强,而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210
哪国都能任用孔子,唯有宋国,不能/ 211
圣人之道,都是基本的原则,和简单的道理/ 212
什么是忠呢?忠者,不自欺也/ 214
孔子界定“正面人物”的四个标准等级:
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215
中国人的仁义思想与环保传统/ 217
历史是很不可靠的,就算是一手,也不可靠/ 218
要把人往好处带,别把人往坏处推/ 221
做圣人也容易,你就可以试试:圣人情境模拟法/ 222
圣人的修养:善则归君,过则归己/ 223
孔子唱歌的故事:学习之道,取人之长也/ 225
知道不是懂得,做到才是学到/ 226
孔子的两个不厌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228
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是为神/ 229
宁愿节俭鄙陋,也不要凌人/ 232
儒家的不焦虑之道——志向、使命与无我 / 233
容貌、气质、脾气,背后是人的德性和修养/ 235
第八章泰伯第八/ 237
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 237
对朋友关系的重视,是儒家一大特色/ 239
儒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观念: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240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是讲领导力/ 241
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 243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圣人君子和顾命大臣/ 245
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 246
知道自己没修养,就得重新学习/ 248
“不做判断,跟着走”是一种智慧、性格和能力 / 250
君子该如何与小人相处:不可嫉恶如仇/ 252
骄傲的反面,不仅是简单的谦虚,而是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253
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 255
学了这道,就要践行,按这道去做,死而后已/ 256
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是一种浅薄的表现/ 259
三种“天下之废材” / 262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我的七条读书方法/ 263
高管必读:你得了某个位子,
别把它当权势利禄,要把它当责任担当/ 265
尧舜故事的本质,不在事实,而在于其象征意义:
创造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连接/ 266
要得人,先要修身/ 267
“克勤克俭”,是克勤于国,克俭于家 / 269
第九章子罕第九/ 271
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 271
伟大的人介绍自己的本事,总是从小的事说起/ 273
仪式就是精神,仪式就是态度,仪式就是本质/ 274
四种坏心态,人所常有,圣人绝无/ 275
孔子的气势:以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自居/ 277
圣人多能干粗活,因为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
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278
问题即答案,一旦找对问题,答案就在问题背面/ 279
神话传说,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象征/ 281
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想出人头地让人尊重,
另一方面又蔑视权贵粪土当年万户侯/ 283
师徒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是好的人力文化/ 284
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姑息迁就,不要坏了规矩/ 286
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把那一部分坚持住,就是人生原则/ 287
孔子为什么想渡海去朝鲜?/ 289
凡事彻底,把平凡的事,做到彻底;
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 290
简单、单纯,但是日日不断,一刻不停,就是坚持努力/ 291
好色,是大的诚意,是知行合一的/ 292
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
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且能接受任何结果/ 293
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 295
名闻于世的,都是昨天的英雄;
而的英雄,还不为世人所知/ 296
要重视别人的话,善于用别人的话来规正自己/ 298
君子秉持的,不是愿望而是志向/ 299
知道自己是谁,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志向,就不会去跟别人比/ 300
每在国难亡国亡文化之时,总有那松柏之士,
支持文化之危局,延续文明之香火/ 302
“智”“仁”“勇”三达德,是三粒 焦虑症的良药 / 303
有的人,你可以和他一起求道,却不能和他一起坚守/ 305
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去做/ 307
第十章乡党第十/ 308
对地位相当的人,团结活泼;对地位比你高的人,保持一点严肃/ 308
迎来送往的原则:迎客要快步向前,送客要站在那里张望/ 310
孔子对“权贵”是高度尊敬顺服,但他的顺服是有条件的 / 311
外交礼仪无小事/ 313
服装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仪式的庄严/ 315
斋戒的饮食起居规矩/ 317
孔子饮食的讲究:规规矩矩,方方正正/ 317
中国人饭前祭的不是神仙,而是祖先/ 319
关心人,关心别人,别人也是人!/ 320
保持对上级的敬畏/ 321
圣人什么都怕,啥也不怕的,是只关注自己/ 323
第十一章先进第十一/ 326
伟大的企业,都是一个伟大的老板,带着几个特别能吃苦的人,
和一帮离了这儿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干起来的/ 326
颜回+苏秦张仪+陶朱公=子贡 / 327
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要谨慎/ 329
颜回之死与葬/ 331
子路问死与子路之死/ 332
君子有三种快乐:
父母健在、心地坦然,以及得到天下英才来教育他/ 333
“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才是恰到好处 / 336
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成就/ 337
安贫乐道的本质,不在安贫,而在乐道/ 339
墨守成规,才是创新的基础/ 341
直言与慎言,儒家的说话哲学/ 342
读书的本质在于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344
颜回:父母在,不敢轻生;师父在,也不敢轻生/ 345
当对方不听你的,你的价值发挥不出来,你就赶紧走人/ 346
德不配位,则害人害己/ 348
一个两千多年没说清楚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 / 349
第十二章颜渊第十二/ 355
要知止,凡是与我无关的,不收看,不收听/ 355
把自己的怨言都清理没了,别人对我的怨言自然也就没了/ 357
接受命运也接受自己,是好的心药/ 359
不怕吃亏,就怕占了人便宜,破坏了我的诚意原则/ 362
凡是要求别人怎样怎样的,都不是儒家;凡是一声不吭,
自己先做到示范的,才是真儒家/ 364
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太粗野了/ 369
位置越高,责任越大,别想征服世界,先想征服自己/ 369
翻脸了还能认人,就是有德而且不惑的君子/ 374
英明的国君,只有良师益友,没有酒肉朋友/ 376
子路一身正气,却没有基本的程序正义/ 378
所谓“中年危机”,就是过去的追求没意思了,
新的目标又没有,权力在手里还不愿意放给别人/ 380
小人之心,人皆有之/ 382
“模仿定律”,是儒家方法论的核心 / 383
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
多留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384
霸天下者有三戒:不要贪心,不要愤恨,不要急躁/ 387
知人,是人生第二大智慧,难度仅次于知己/ 389
珍惜身边能帮你进步的朋友/ 391
第十三章子路第十三/ 393
成功不是去做不寻常的事,而是在寻常的事上,
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和坚持/ 393
向内的工作做好了,天下人才会趋之若鹜地来,
做不好,在这儿的也会离开/ 396
万事开头难,修行在个人/ 398
领导人的信用,就是民众的安全感/ 402
读书是极为聚焦之事,志向越清晰,越不会“博览群书” / 405
但凡有任何事,你没做到,没得到,或别人对你不好,
你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407
对那些基本的问题,我们的认识永远不够/ 410
杰出政治家的八条素质标准/ 411
达成仁政的标准:三十年实现理想社会/ 412
晋平公和师旷的故事: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会铸成大错/ 414
国家好不好,移民知道/ 417
欲速则不达,孔子自己也失败在这句话上/ 418
“相隐”不仅是儒家价值,也是普世价值 / 420
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422
人生的关键在于立志,志向的关键在于有所不为/ 423
中庸不是平庸,是到,是丝毫不差的至善至美/ 425
儒家总是要解决国家需求,而政治的关键,
往往在于解决君王的个人需求/ 426
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429
才高气盛,便是小人。自尊心太强,也是一种病/ 431
刚毅木讷,是仁者的特征/ 432
家人朋友关系的相处之道:朋友之间要相互改造,
家人之间不能相互改造/ 433
成功非一日所成而在于积累/ 435
这本《华杉讲透论语》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一直怀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古籍晦涩难懂的读者,我尝试过不少号称“通俗易懂”的解读本,但大多要么流于表面,要么过于学术化,始终无法真正打动我内心。直到读到华杉老师的这本书,我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拨云见日”。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孔子的语录,而是从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出发,将《论语》中那些看似遥远的道理,巧妙地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比如,书中对“仁”的解读,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落实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在家庭中做一个有担当的子女、父母,如何在职场上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同事、领导,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公民。华杉老师用生动的事例,比如他自己创业的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来解释“克己复礼为仁”的深刻含义,让我瞬间觉得孔子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的普通人。 而且,他对《论语》中许多容易被误读的章节,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解释了“坦荡荡”并非不顾一切的“心大”,而是基于内心正直、对道德原则的坚守所产生的从容和豁达;而“小人长戚戚”也并非指小肚鸡肠,而是因为内心有私欲、有愧疚,所以常常忧虑不安。这种解读,不仅让我对这些句子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论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好自己的生活指南。它让我看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也看到了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华杉老师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温度,读起来如同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促膝长谈,受益匪浅。
评分接触《华杉讲透 论语》这本书,源于一次偶然的推荐,没想到就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一直觉得,《论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其古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市面上不乏解读本,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要么过于浅薄,真正能够打动人心、触及灵魂的并不多。华杉老师的这本书,则完全不同。他以一个旁观者和实践者的身份,用极其真诚和接地气的方式,将孔子的思想“翻译”成了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本静态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动态的“对话录”。华杉老师仿佛在与孔子对话,又仿佛在与每一位读者对话。他会提出问题,会进行反思,会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原本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讲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他不仅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深入探讨了“友谊”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价值,以及如何珍惜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多年的好友,也体会到了“朋友”二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书中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分析,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我曾经一直认为“小人”是道德败坏的人,而“君子”则完美无瑕。但华杉老师指出,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和处事态度的不同,而非绝对的善恶对立。君子“坦荡荡”,是因为内心光明磊落,而小人“长戚戚”,则是因为内心常存私欲和不安。这种解读,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表现出“小人”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通过学习和反省,去靠近“君子”的境界。这本书,与其说是让我读懂了《论语》,不如说是让我通过《论语》,更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评分《华杉讲透 论语》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颠覆性的一本!我一直觉得,《论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又苦于古文的晦涩和文化隔阂,难以真正领略其精髓。直到我接触到华杉老师的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孔子的思想,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华杉老师的解读,不是冷冰冰的理论阐述,而是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分享。 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解析。我之前总是觉得“德”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难以衡量。但华杉老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向我展示了“德”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领导者身上,又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他分析了那些真正能够赢得人心的领导者,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内心的光明磊落、正直无私,以及对下属的关怀和尊重。他强调,“德”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品质,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德”,才能赢得众人的拥戴。这种解读,让我对“领导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培养和展现自己的“德”。 书中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华杉老师指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提升自我的过程。他强调了“时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他通过分析不同人的学习状态,展现了“乐”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热情,也让我看到了,通过学习,我可以成为一个更优秀、更快乐的人。
评分我一直认为,《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一,但真正能够读懂它、领悟它,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记住几句名言,却不知道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适用情境。而《华杉讲透 论语》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华杉老师的解读,充满了现代人的智慧和生活经验,他能够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与我们当下社会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挑战联系起来。 他不是简单地在“翻译”《论语》,而是在“活化”《论语》。比如,在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他并没有停留在“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很快乐吗?”这样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分析了“学”与“习”的辩证关系,以及“说”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指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因为认知提升而产生的幸福感,而不是物质的短暂满足。这种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完善和精神成长。 书中对“忠恕”之道的阐释也令我印象深刻。华杉老师通过对比不同人的行事风格,生动地展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适性,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积极主动性。他强调,真正的“忠恕”并非一味地委曲求全,而是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理解和尊重他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这种对儒家核心思想的现代性解读,让我对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而又不失温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之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也对未来有了更坚定的方向。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论语》这部经典,对我来说,却一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市面上有很多解读本,但要么过于艰涩,要么过于娱乐化,都未能真正打动我。直到我遇到了《华杉讲透 论语》这本书,才算是找到了真正能够引领我走进《论语》大门的钥匙。华杉老师的解读,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思想的传递,是一种将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巧妙融合的过程。 书中对“中庸”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和稀泥”,就是没有原则的妥协。但华杉老师指出,“中庸”并非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平衡,既不偏激也不保守,既有原则又不失灵活的智慧。他通过分析“过犹不及”的道理,让我看到了“中庸”的深刻内涵——它是一种对事物火候的精准把握,是一种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这种解读,让我对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有了全新的认识。 另外,书中对“道”的理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华杉老师并没有将“道”描绘成高不可攀的哲学理论,而是将其看作是我们生命的“航向标”,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针”。他通过分析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展现了“道”的实践性和动态性。让我明白了,追求“道”并非是刻意为之,而是发自内心地去做正确的事情,去践行内心的良知。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给予我最宝贵的指引,让我看到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阅读《华杉讲透 论语》这本书,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或者是一本枯燥的哲学讲解,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华杉老师用一种极其个人化、却又普适性极强的方式,将《论语》的智慧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仅仅是在解读孔子的思想,更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书中对“礼”的阐释,让我印象深刻。过去我总觉得“礼”是一种繁文缛节,是一种束缚。但华杉老师通过对“不学礼,无以立”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礼”背后所蕴含的尊重、秩序和人际和谐。他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比如网络暴力、人际冲突,来论证“礼”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指出,“礼”并非只是形式,更是内心的自觉,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社会规则的遵守。这种解读,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另外,书中对“道”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华杉老师并没有将“道”描绘成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他认为,“道”就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向,就是我们内心的追求。他通过分析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展现了“道”的灵活性和实践性,让我意识到,追求“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论语》的生命力,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智慧。
评分《华杉讲透 论语》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经典解读的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论语》离我太过遥远,那些古老的词汇和深奥的道理,难以与我的日常生活产生连接。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孔子的智慧,如此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华杉老师用一种近乎“絮叨”却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将《论语》中的精髓娓娓道来。 让我特别受触动的是,书中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解读。他没有简单地说“喜欢学习比知道更重要,享受学习比喜欢更重要”,而是深入分析了“知”、“好”、“乐”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他指出,这不仅仅是对学习的态度,更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知”是功利性的,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好”是兴趣性的,是为了过程中的愉悦;而“乐”则是境界性的,是当你将某件事情融入生命,成为你内在驱动力时的那种深沉的快乐。这种解读,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快乐,往往来源于对事物内在价值的认同和享受。 书中还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来佐证《论语》的思想。比如,在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他会引用一些社会新闻,分析不良信息传播的根源,并将其与“恕”道的缺失联系起来。这种将经典智慧与现实困境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极具启发性。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让自己成为一个更通透、更有温度的人。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温暖的指引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必须说,《华杉讲透 论语》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长期以来,我对《论语》的理解,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名句层面,却从未真正领略过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华杉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将孔子的思想,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一点点展现在我的眼前。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对“君子”的定义。华杉老师并没有将“君子”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完美形象,而是将其归结为一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他引用了许多孔子自己犯错、被质疑的例子,来证明即使是圣人,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这让我意识到,“君子”并非天生,而是一种后天努力的结果。他通过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解读,更是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君子,关注的不是外界的评价,而是自身的品德和能力。这种解读,极大地减轻了我对于“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畏惧感,让我觉得,这是一种可以企及的目标。 书中对“道”的阐释,也极富启发性。华杉老师将“道”理解为一种生命的“质感”,一种内心的“律动”。他认为,当我们遵循内心的良知,践行正直的行为,我们就已经走在了“道”的路上。他通过分析“道”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表现,让我看到了“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比如,年轻时追求“道”是求知若渴,中年时追求“道”是责任担当,老年时追求“道”是平和宁静。这种对“道”的理解,让我不再觉得它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哲学概念,而是切实存在于我们生命体验中的一种力量。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评分我一直认为,《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每次尝试阅读原著,都感觉像是在云里雾里。直到读了《华杉讲透 论语》,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拨开迷雾见天日”。华杉老师的解读,充满了现代人的智慧和生活的温度,他用一种极其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孔子的思想,化为了我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的智慧。 书中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是我最受启发的部分之一。华杉老师并没有将“小人”妖魔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相对的境界。他指出,君子“坦荡荡”,是因为内心光明磊落,而小人“长戚戚”,是因为内心常常被私欲所困扰。这种解读,让我不再对“小人”感到恐惧,而是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是否存在一些“小人”的倾向,并思考如何去克服它们。他强调,成为君子,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另外,书中对“仁”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华杉老师将“仁”解读为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他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展示了“仁”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他指出,“仁”并非是一种空洞的道德概念,而是可以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这种解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方式,并尝试去践行“仁”的原则,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同情心的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论语》的生命力,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在复杂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智慧。
评分《华杉讲透 论语》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论语》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探索者”。之前,我总是觉得《论语》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语录,离我太远,我无法真正理解。但是,华杉老师用一种极其温暖和充满智慧的方式,将孔子的思想“拉”到了我们身边。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孝”的解读。我之前一直认为,“孝”就是对父母的顺从,是一种无条件的服从。但是,华杉老师通过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孝”的另一面——在尊重父母意愿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担当。他指出,真正的“孝”并非愚孝,而是要在关爱父母的同时,也要追求自己的价值,承担自己的责任。这种解读,让我对“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地照顾父母。 书中对“仁”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华杉老师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仁”比作一种“能量场”。他认为,当我们内心充满善意,对待他人真诚,我们就能够散发出一种积极的能量,影响周围的人。他通过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个层面,让我看到了“仁”的普适性和主动性。这种解读,让我不再觉得“仁”是一种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可以切实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论语》的生命力,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处世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