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會
- 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09/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4790883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當台灣經濟呈現疲弱的L型
低欲望、新平庸正在帶領我們向下沉淪 薪資凍漲、未來不明,
新世代「向內、向下、向後」,
喪失成功欲,只在乎小確幸。
現在,不工作、不結婚、不出門是常態,
這就是「低欲望社會」! 本書作者大前研被英國《經濟學人》譽為「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也是其中的亞洲人。這位「策略先生」在本書提出其他國家未曾有過的獨特現象:低欲望社會,這是經濟面臨的根本問題,不只是不景氣的緣故,或是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所造成。
什麼是「低欲望社會」?大前研在本書深入探討這個社會現象,由於人口超高齡化、少子化、無欲無求的年輕人不斷增加,日本超前世界各國面臨這個現實問題。在「低欲望社會」中:
?出社會工作幾年後,薪水也沒什麼漲。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現在自有住宅的人,不是請父母幫忙出錢,就是改建父母的房子。
?晚婚化、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導致人力不足;另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年輕人喪失大志、草食化;老年人活力十足,到處都是老年管理高層或高齡領導人。
?喪失物欲、成功欲,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欲望。年輕男性不買車,年輕女性平時只選購Zara等平價時尚,在家就穿運動服。在這個用幾個銅板購買超商飯糰、麵包或便當,隨便吃個、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國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資產,企業也有高額的內部準備金,卻未能有效運用資金。貸款利率低於1%也沒人想借,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面對「低欲望社會」的問題,就算股票持續大漲也不是高興的時候。但大前研也指出,並不是要指責年輕人欲望低落,因為這種無欲無求的傾向,在時代脈絡之下,也是種合理的選擇。必須思考的是,身處於「低欲望社會」,國民與企業應該如何因應。
「低欲望」的年輕族群,對企業帶來嚴重影響,其後的世代可能也擁有類似的價值觀。企業必須確實分析他們的想法及行為,精準掌握他們的價值觀,重新擬定各種策略及商業模式。
在本書,大前研除了深入剖析「低欲望社會」的各種面向,也提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他引述歐美有類似先例國家的做法,針對欲望低靡、人力不足、都市再開發、閒置土地再利用、冷清觀光地再現榮景、刺激「熟齡大人」消費、人才培育、學校轉型等問題提供實際建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前研 Kenichi Ohmae 1943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學士,東京工業大學原子核工學碩士,麻省理工學院(MIT)原子力工學博士。曾任日立製作所原子力開發部工程師,1972年進入麥肯錫顧問公司,歷任總公司資深董事、日本分公司社長、亞洲太平洋地區會長。1994年離開麥肯錫,其後仍以全球觀點及大膽創見,為國際級企業及亞洲國家提出建言。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評其為現代世界的思想領袖,認為在美國有已故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與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在亞洲國家有大前研,在歐洲各國則是沒有可媲美前者的思想導師。該雜誌於1993年的管理大師特刊內,將大前研列為17名世界級大師之,又於1994年的特刊內,將其評選為五大管理大師之。2005年,大前研獲選為世界「50大思想家」(Thinkers 50)之,亦是的亞洲人。
2005年,設立日本所利用遠距教學的管理研究所──商業突破研究所大學(Business Breakthrough School, BBT),並擔任校長,致力培養日本未來優秀人才。在世界各國,均能看到大前的企業經營及經濟相關著作,著有《思考的技術》、《賺錢力》、《個人的經濟》、《OFF學》、《M型社會》等書。
譯者簡介
駱香雅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知名日商公司及流通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商業、科技、法律等領域翻譯工作。譯有《說對話的技術》、《休息的技術》等十數冊。期許自己熱愛生活、樂於工作,時時感恩,感謝生命。
目錄
前 言 全民努力打拚的時代已經過去
第1章 社會現況分析:人口減少+低欲望的衝擊
第2章 政府的極限:準備接受安倍經濟學的衝擊
第3章 新經濟對策:運用心理經濟學思考的成長策略
第4章 政府改革:現在就要改變國家的組織架構
後 記 改變的後機會
序
前言
全民努力打拚的時代已經過去 東京股票市場的股價持續攀升。2015年4月,日經平均股價恢復到19,700日圓,這是自2000年4月以來睽違十五年的成績,媒體以「邁向兩萬大關」的雀躍文字描述股市前景。然而,現在並不是為此事眉開眼笑的時候。為「股價兩萬點」這件事情高興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正視日本企業所面對的國家現實面。
他國未曾有過的獨特現象:低欲望社會 日本經濟即將進入真正的危險水域,至於危險的理由,若言以蔽之,就是安倍首相尚未認清當前日本經濟所面臨的根本問題,而直以來主導安倍經濟學做為經濟政策的智囊團也有責任。真正的問題在於:支配二十世紀世界的經濟秩序,已經不適用於二十世紀的日本經濟。那些大肆標榜過往經濟理論的總體經濟學者的想法,與當前的世界已經相距甚遠。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低欲望社會的出現」。
日本央行藉由「異次元貨幣寬鬆政策」,讓資金持續處於異常過剩的狀態下,企業及個人都能以驚人的低利率向銀行貸款。縱使所謂的「資本成本」(Cost of Capital)如此低廉,卻沒有人想向銀行貸款。此外,個人金融資產達1,600兆日圓,企業的內部準備金也超過320兆日圓,即使擁有如此雄厚的資金,卻沒有人想利用。
針對我提出的「低欲望社會」等言論,或許有人會認為,現在的日本景氣不振是理所當然的事,不是什麼新鮮話題。或許也會有人認為日本在「失落的二十年」間,經歷了長期通貨緊縮的狀態,由於低廉的商品不斷充斥於市面,因此無須購買昂貴的商品,以低價、少量的物品維持生活,不過是必然產生的現象。然而,這切並不是暫時的現象。
的確,日本已經不可能重回從前高度成長期,或是泡沫經濟時期的好光景。但是,低欲望社會的形成並非只是不景氣的緣故。在調高消費稅率及安倍首相與黑田總裁聯手推動的泡沫經濟之下,通貨緊縮也逐漸轉向通貨膨脹,日圓貶值導致物價攀升的例子隨處可見,因此低欲望也不全然是因為通貨緊縮而造成。此外,我的用意並不是要指責年輕人欲望低落;年輕人之所以會無欲無求,就如同本書的分析,就某個層面來說,也是合理的選擇。我想要提供思考的是,身處於低欲望社會,企業與國民應該如何因應?
低欲望社會是人類不曾經歷過的現象,也是日本比世界其他各國更早出現的社會現象。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全新的政策。但是,安倍政權的所作所為,還是跟從前的自民黨樣,採取揮金如土的撒錢政策。雖說是黑色笑話,但這種行為無異於輛列車行駛在被切斷的鐵軌上,還以超快的速度朝著斷崖絕壁奔馳,而安倍政權正朝著破產往前衝刺。
年輕人的DNA已經改變 現在的消費衰退,是因為整個日本已經變成無消費意願的國家所致,「FLAT 35」就是其中的代表案例。「FLAT 35」係由住宅金融支援機構與民間金融機構合作,提供國民長期固定利率型的房屋貸款。
然而,縱使房貸利率低於2%,堪稱是日本史上低紀錄,實際上新申請的房貸金額並沒有增加。貸款期限長達35年,再搭配低於2%的固定利率,卻還是乏人問津,放眼全世界大概只有日本才有這種現象!
日本人(尤其是自懂事開始就處於長期不景氣狀況的35歲以下青壯年)對於未來感到惶惶不安,由於不想背負沉重的貸款,變成對利率沒有反應的國民;換句話說,他們成了違反凱因斯經濟學理論的國民。多數年輕人的DNA已經產生變化,不斷地降低自己的欲望,所以日本政府就算端出再誘人的經濟政策,都無法期待能夠刺激消費,使景氣好轉。
作家司馬遼太郎曾在小說《坂上之雲》中描寫,為了讓日本能夠成為與歐美列強匹敵的近代國家,年輕人挺身奮鬥的故事。即使我們這個世代經歷戰敗,在經濟高度成長期度過青少年時代,在進入公司後,也會以終有日要成為公司組織的高層或領導者為目標而埋頭努力工作。當時,人們相信這也進而帶動日本的發展與經濟成長。多數國民選擇結婚生子,就算貸款利率超過8%或10%,還是願意向銀行貸款來蓋房買車。放眼全世界,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開發中國家或新興國家,就跟日本當時的局面樣,處於經濟的高度成長期。而這些國家的人民就算是高利率也願意向銀行貸款,為了實現擁有自宅或買車的夢想而努力工作著。
反觀日本,雖然已經邁入成熟的先進國家之列,但國民對於自己的目標與理想,也就是《坂上之雲》中描寫的精神卻再也不復見了。面對前所未見的現實問題,我們不該像以往樣,隨意揮霍稅金以刺激消費;藉由心理層面的影響,我們還有幾種方法可以活絡經濟。低欲望社會的形成背景是什麼?今後應該如何因應?解答這些問題,正是我撰寫本書的主要目的。
好的,以下为您呈现一本与您提供的图书名称无关的,内容翔实、风格自然的图书简介: --- 《寰宇之镜:近代全球秩序的重塑与挑战》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李 鸿飞]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视野出版社] 装帧:精装 / 900页 / 附大量图表与历史地图 导言:巨变时代的十字路口 自“地理大发现”开启以来,人类历史便被纳入了一个日益紧密的全球网络之中。然而,这个“全球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的线性发展,而是一系列权力转移、技术爆炸与意识形态冲突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近代全球秩序是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冷战的对峙,以及信息革命的浪潮中被塑造、瓦解并重新构建的宏大叙事。 我们并非仅仅关注欧洲中心的历史叙事,而是致力于以一种“多中心”的视角,审视不同文明区域在这一历史大变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应对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冲击。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前的国际体系并非一个稳固的结构,而是一个持续处于“动态重组”之中的临时性安排。 理解今天的地缘政治困局,必须回溯到那些塑造了当代世界基础的“原点事件”。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两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1890s – 1945) 本部分聚焦于欧洲传统帝国体系的黄昏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将细致考察俾斯麦体系的瓦解如何为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极端化提供了土壤。 一、帝国主义的“内卷化”与世界大战的爆发: 详细分析了工业化带来的产能过剩与殖民地争夺的内在逻辑。通过对德国的“崛起焦虑”、奥斯曼帝国的衰颓以及东欧民族主义思潮的深入研究,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成为一次“意外的必然”。我们引入了“系统性压力”理论,解释为何看似微小的萨拉热窝事件能引爆一个早已充满火药桶的世界。 二、凡尔赛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着重探讨了战后和会中“胜利者的和平”是如何为下一次冲突埋下伏笔。对比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与克列孟梭的现实主义诉求,分析赔款制度、民族自决原则在执行层面的矛盾性,并考察了这些条款如何加剧了德国的内部危机,直接催生了极端思潮的崛起。 三、大萧条与意识形态的极化: 大萧条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它更是对自由资本主义信心的致命一击。本章详述了凯恩斯主义的萌芽、法西斯主义作为“反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独特路径,以及苏联模式在危机中的“另类吸引力”。我们对比了罗斯福新政的“内部化调整”与日本、德国的“外部扩张”战略,描摹了全球对抗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二部分:两极对峙与全球治理的试验场 (1945 – 1991) 二战后的世界在核威慑的阴影下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如何通过意识形态输出、代理人战争和技术竞赛来构建和维护各自的势力范围。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内在张力: 详细考察了美元如何取代英镑成为全球结算货币的复杂过程,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设立如何为战后资本主义的扩张奠定制度基础。同时,我们也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一金融框架下所面临的“依附性现代化”困境。 二、非殖民化浪潮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殖民体系的瓦解是20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本章梳理了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独立运动的进程,重点分析了“不结盟运动”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在美苏夹缝中寻求自主发展空间的努力,以及其内在的政治分裂性。 三、冷战的技术竞赛与文化渗透: 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不仅是军事投入的体现,更是对国家组织能力和科技潜力的终极检验。我们对“核威慑的理性”进行了哲学和战略层面的剖析,同时考察了流行文化、好莱坞电影和广播电视如何成为冷战意识形态较量的无形战场。 第三部分:后冷战时代的单极幻觉与新秩序的萌芽 (1991 – 至今) 柏林墙的倒塌被普遍视为历史的终结,但随后的二十年证明,秩序的真空比旧秩序更具破坏性。本部分关注全球化加速、技术霸权转移以及文明冲突的回归。 一、信息革命的“去中心化”效应: 互联网技术如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控制模式,对民族国家的权力结构产生了深刻的侵蚀。本章探讨了“全球公民社会”的出现,以及它与国家主权之间的持续摩擦。我们重点分析了“阿拉伯之春”等事件中信息技术所扮演的双重角色——赋权与失序。 二、全球化的“逆向工程”:财富分配与民粹主义的回潮: 深入剖析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所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加剧。这种分配不公如何转化为对精英阶层的集体不信任,进而催生了遍布欧美的新民粹主义运动,挑战了战后建立的自由民主共识。 三、大国竞争的范式转移: 冷战后的“美国治世”在21世纪初开始受到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系统性挑战。本章使用“权力过渡理论”的框架,分析了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再平衡的趋势。我们着重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强化,以及对国际法和多边机构规则的重新诠释,标志着全球秩序正在从单极霸权向多极竞争的复杂格局过渡。 结论: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 本书最后一部分并不试图预言未来,而是着重提炼了贯穿近现代史的三条核心张力线索:主权与超国家权力、全球化与本土认同、技术进步与伦理约束。全球体系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任何关于未来的判断,都必须建立在对过去数百年间权力结构如何形成与解体的深刻理解之上。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历史工具,去批判性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动荡而又充满机遇的“寰宇之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