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 [Weapons and Equipments of Japan Soldier in WWⅡ]
:159.80元
作者:赫英斌 著
出版社: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894293862
字数:
页码:5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指文图书“二战单兵装备”系列第五卷。
近5000张珍贵历史照片+彩色实物图,打造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科式全书。
厚达500页,全彩铜版印刷,内容在以往的基础上,增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武器、服装、饮食、文化等,是军迷朋友不可错过的佳作。
加重武器比例,罗列了日本陆军大部分武器型号和相关数据。
内容提要
作为“二战单兵装备”系列丛书的第五册,《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将延续以往风格,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日本陆军独具特色的装备和物品。这其中括日军士兵身穿的制服、披挂的装备、常用的武器、独特的饮食、特殊的文化和深具东方特色的信物等。
目录
章 头盔
章 制服
第三章 鞋类
第四章 野战装备
第五章 武器
第六章 通讯观测
第七章 卫生与健康
第八章 徽章
第九章 伙食
第十章 个人物品
第十一章 休闲时间
第十二章 精神支柱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赫英斌,1974年生人,从小对军事有特殊的爱好,阅读及港台军事书刊三十余载,喜好从武器到战史。近年尤其对制服、勋章及单兵装备深感兴趣,发表过军事题材文章,主要作品有《二战德国陆军单兵装备》、《二战美国陆军单兵装备》、《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工业奇迹,纸张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拼凑的资料集。尤其那些彩图,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最微小的徽章细节、军服面料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粗粝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太平洋战场上盟军步兵装备的描绘,那种对野战物资的精细刻画,让我这个军迷都能从中发现不少新的知识点。比如,对M1钢盔内部衬垫材料的演变、不同批次弹药箱的铆接工艺对比,这些在其他综合性的书籍里通常是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这里却被赋予了近乎偏执的关注。这绝对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看完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你带着放大镜去品味,去对比,去思考设计者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极致的可靠性和功能性的。翻阅的过程中,我数次为那种对历史还原的诚意所折服,尤其是那些罕见的配发的工具和个人求生包里的物品展示,那份专注度,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我对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编排方式感到非常赞赏,它完全不像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那样死板。不同主题的章节之间,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图文的排版设计充满了现代感和逻辑性。你会发现,原本可能属于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两件装备,因为其设计理念上的相似性或功能上的互补性,被巧妙地安排在相邻的版面上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界”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注释和标记的局部放大图,它们如同X光片一样,穿透了表面的伪装色,直接展示了内部的机械结构或缝线工艺。这种精细化的布局,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那么精通的读者,也能直观地理解设计者背后的考量。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充满了探索的惊喜。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厚重的图鉴,内容会是那种干巴巴的、以时间线为主导的叙事结构,充满了枯燥的列表和标准化的描述。然而,它却巧妙地融入了一种“使用情境”的叙事手法。它不是简单地陈列装备,而是将它们置于特定的战场环境下去解读其存在的意义。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东线德军单兵携行的水壶和野战厨房设备的介绍,就通过配图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如何成为士兵维持生命的关键。叙述的语言风格也很有感染力,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冷漠,反而带着一种对个体士兵的深切关注。它会告诉你,这个口袋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在行军中快速取出香烟,那个小工具是为了在泥泞中便于清理枪膛。这种“人本”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不再觉得这是一堆冰冷的金属和布料,而是鲜活的、与硝烟和汗水紧密相连的个体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对“变异性”和“地方性”的深度挖掘,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单一国家军队装备的刻板印象。大多数军事书籍倾向于展示制式化的、完美的装备序列,但这本书却花了大篇幅去讨论战时生产中的妥协、不同战区部队的“野路子”改良,以及装备老化后的维修和再利用。例如,对某一特定型号步枪在东南亚丛林环境下,因湿度导致的木托膨胀和油漆剥落现象的细致分析,以及不同部队如何用当地材料自制防潮措施,这些细节的捕捉,体现了编著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或者极为详尽的档案挖掘能力。它提供了一个更真实、更混乱、更接近战争本质的装备图景,而非那种经过美化和标准化的博物馆陈列。这种对“不完美”的记录,反而构成了最强有力的历史真实感。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没有预设立场,它提供的信息是极其中立和客观的,充满了严谨的考证精神。在介绍任何一种装备时,它都尽可能地从技术规格、生产背景、以及战时效能等多个维度进行多角度的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褒贬。比如,在探讨某个被认为是“失败”的武器设计时,作者并没有立刻下定论,而是详尽列出了该设计初衷要解决的特定作战难题,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它所展现出的理论优势,最后才结合实战反馈来讨论其局限性。这种尊重历史事实,力求还原设计者初衷的叙事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极高。它鼓励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预设的结论,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军事爱好者或研究者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