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军事太平洋大海战中的日本海军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世界军服历史图鉴日本

【正版】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军事太平洋大海战中的日本海军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世界军服历史图鉴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丽瑞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日本陆军
  • 日本海军
  • 苏联陆军
  • 单兵装备
  • 军事历史
  • 太平洋战争
  • 军服
  • 历史图鉴
  • 二战武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翰林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ISBN:9787509215203
商品编码:28250284265
丛书名: 太平洋大海战中的日本海军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 [Weapons and Equipments of Japan Soldier in WWⅡ]

:159.80元

作者:赫英斌 著

出版社: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894293862

字数:

页码:5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指文图书“二战单兵装备”系列第五卷。

近5000张珍贵历史照片+彩色实物图,打造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科式全书。

厚达500页,全彩铜版印刷,内容在以往的基础上,增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武器、服装、饮食、文化等,是军迷朋友不可错过的佳作。

加重武器比例,罗列了日本陆军大部分武器型号和相关数据。

内容提要

作为“二战单兵装备”系列丛书的第五册,《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将延续以往风格,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日本陆军独具特色的装备和物品。这其中括日军士兵身穿的制服、披挂的装备、常用的武器、独特的饮食、特殊的文化和深具东方特色的信物等。

目录

章 头盔

章 制服

第三章 鞋类

第四章 野战装备

第五章 武器

第六章 通讯观测

第七章 卫生与健康

第八章 徽章

第九章 伙食

第十章 个人物品

第十一章 休闲时间

第十二章 精神支柱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赫英斌,1974年生人,从小对军事有特殊的爱好,阅读及港台军事书刊三十余载,喜好从武器到战史。近年尤其对制服、勋章及单兵装备深感兴趣,发表过军事题材文章,主要作品有《二战德国陆军单兵装备》、《二战美国陆军单兵装备》、《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


历史的洪流:军事装备与战争风云 一、 战火中的铁血荣光:二战欧洲战场陆军单兵装备掠影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二战欧洲战场的硝烟弥漫之中,细致描绘参战各国陆军单兵装备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残酷的绞肉机中浴血奋战的普通士兵,还原他们手中武器的型号、性能,以及身上军服的制式、材质。 1. 步枪的时代:制式步枪的精进与实战考验 德意志国防军(Wehrmacht): 毛瑟Kar.98k步枪,这款经典之作,以其可靠性、精确度和坚固耐用性,成为德军步兵的标志。我们将深入剖析其设计理念,从弹匣供弹、保险装置到刺刀的运用,并对比它在东线、西线战场上的实战表现。同时,我们也介绍德军早期装备的Gewehr 1898及后来出现的StG 44突击步枪,探讨其对战术的影响。 苏维埃红军(Red Army): 莫辛-纳甘步枪(Mosin-Nagant),这款充满传奇色彩的步枪,以其强大的火力、简单的结构和在严寒环境下的出色表现,成为苏军士兵信赖的伙伴。我们将详述其不同型号的演进,包括M1891、M1938卡宾枪以及M1944卡宾枪,并探讨其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关键战役中的作用。 英联邦军队(British Commonwealth): 李-恩菲尔德步枪(Lee-Enfield),以其“快枪手”闻名,尤其是在长距离射击方面。我们将聚焦于Smle Mk III和No. 4 Mk I等型号,分析其独特的弹仓设计和射速优势。此外,还将介绍其在北非、诺曼底等地的作战情境。 美利坚合众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 M1加兰德步枪(M1 Garand),这款半自动步枪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美军的火力密度,堪称“最伟大的战争武器”之一。我们将深入解析其8发弹夹的独特供弹方式,以及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同时,也会提及M1卡宾枪在后勤和支援部队中的应用。 意大利王国陆军(Kingdom of Italy): Carcano步枪系列,例如M1891和M38。虽然在性能上与同盟国主力步枪存在差距,但它们在意大利军队中的普及程度以及在北非和巴尔干战场的部署情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2. 副武器的革新:冲锋枪与手枪的战术价值 德军的MP系列: MP40冲锋枪,以其折叠枪托、金属结构和精准度,成为二战中最具辨识度的冲锋枪之一。我们将探讨其在城市作战和突击战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改变了近距离的交战模式。 苏军的PPSh-41和PPS-43: 这两款冲锋枪,以其惊人的射速和巨大的弹鼓,在东线战场上给德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将对比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分析它们如何弥补了苏军步枪在火力密度上的不足。 美军的M3“黄油枪”: 这款设计简洁、成本低廉的冲锋枪,在战争后期为美军提供了可靠的近战火力。我们将探讨其设计理念以及在欧洲战场的应用。 各国制式手枪: 从瓦尔特P38、卢格P08到TT-33、Colt M1911,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作为副武器的手枪,分析其口径、弹药、射程以及在军官、飞行员和特种部队中的装备情况。 3. 火力延伸:轻机枪与通用机枪的制霸 德军的MG系列: MG34和MG42通用机枪,以其高射速、多功能性和可靠性,成为德军地面部队的核心火力支援。我们将详细介绍它们的射击方式、弹药选择以及在防御战和进攻战中的战术运用。 苏军的DP-28和DP-27轻机枪: 这款造型独特的“盘式弹仓”轻机枪,以其强大的持续火力,为苏军步兵提供了重要的支援。我们将探讨其设计上的创新以及在东线战场上的表现。 英军的Bren轻机枪: 这款基于捷克斯洛伐克Z B 26设计的轻机枪,以其精准的射击和易于维护的特点,在英联邦军队中广受欢迎。我们将分析其在不同战线上的战术价值。 美军的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BAR): 虽然被归类为自动步枪,但其火力足以承担轻机枪的任务。我们将探讨其在火力支援和班组战术中的角色。 4. 炮火之下:单兵防具与辅助装备的守护 钢盔的演变: 从德军的M35钢盔,到苏军的SSH-40,再到美军的M1钢盔。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国家钢盔的设计理念、防护性能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作用。 防毒面具与化学防护: 在化学武器阴影笼罩的战场上,防毒面具的佩戴与使用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不同型号的防毒面具,以及士兵进行化学防护的训练和装备。 工兵装备与工程兵的贡献: 铁丝网、爆破器材、工兵铲、木材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装备,却是工兵部队在战场上开辟道路、构筑工事、排除障碍的关键。我们将展现他们的英勇与付出。 通信装备与情报传递: 陆军电台、信号灯、信使等通信方式,在战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通信装备的进步,以及情报传递的及时性对战役进程的影响。 生存装备与后勤保障: 口粮、水壶、急救包、睡袋、工具包等,这些都是士兵在战场上维持生存和执行任务的基础。我们将聚焦于这些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装备。 二、 硝烟远去,记忆犹存:二战欧洲战场军服文化溯源 除了武器装备,军服也是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军事文化和士兵精神面貌的直观体现。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二战欧洲战场的士兵世界,从军服的设计、材质、颜色,到徽章、标志的意义,全面解读军服背后的故事。 1. 阵营风采:各国陆军军服的特色与演变 德意志国防军: 从灰绿色的野战服到标志性的卡其色军服,再到冬季的厚重外套。我们将详细分析德军军服的制式演变,包括军衔标志、兵种识别,以及在不同战役中军服的适应性调整。 苏维埃红军: 绿色的卡其布军服,以及标志性的乌尚卡帽和羊毛大衣。我们将深入了解苏军军服的朴实与耐用,以及在严酷东线环境下的改良。 英联邦军队: 卡其色斜纹布军服,以及标志性的“沙漠之狐”帽子。我们将探讨英军军服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 美利坚合众国陆军: 卡其色军服,以及标志性的M1钢盔和“平顶帽”。我们将分析美军军服的设计理念,以及在战争后期出现的更具功能性的装备。 其他参战国: 我们还将简要介绍法国、波兰、意大利等国的军服特色,展现欧洲战场上多姿多彩的军服文化。 2. 细节的力量:军服上的徽章、标志与身份象征 军衔与等级: 肩章、领章、袖章等,它们是士兵身份和等级的直观体现。我们将详细解读各国军衔体系,了解不同级别士兵在战场上的职责和地位。 兵种与部队识别: 臂章、帽徽、胸章等,它们代表着士兵所属的兵种、部队番号或特殊身份。我们将揭示这些标志背后的故事,了解部队的组成和作战特点。 奖章与荣誉: 勋章、奖章、绶带,它们是士兵英勇表现的见证,也是国家对他们的最高褒奖。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奖章,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意义。 战斗痕迹与个性化: 在战场上,军服往往会留下战斗的痕迹。我们将探讨士兵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刺绣、缝补,甚至佩戴纪念品,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经历。 3. 气候与战场:军服的适应性与功能性 严寒的考验: 在东线战场,零下数十度的严寒对军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将详细介绍各国为应对严寒而设计的保温衣物、帽子、手套和靴子。 酷暑的挑战: 在北非、地中海等地区,高温同样考验着士兵。我们将展示适用于这些地区的轻便、透气的军服设计。 丛林与沼泽: 在太平洋战场(本书虽然未重点介绍,但其装备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战场有所共通),潮湿、闷热的环境也对军服提出了特殊要求。我们将提及一些适用于此类环境的军服元素。 伪装与防护: 迷彩服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战争中伪装的重要性。我们将追溯迷彩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在战场上的应用。 4. 时代的烙印:军服背后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军服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服装,它们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它们反映了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纺织技术水平,以及战争时期社会经济的状况。同时,军服也承载着士兵的荣耀、牺牲与思念,它们是连接个体与国家、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本书将通过对二战欧洲战场陆军单兵装备和军服的深入剖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生动、厚重的历史画卷,让人们铭记那些在战火中锻造的钢铁意志,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三、 钢铁巨兽的怒吼: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的严酷挑战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广阔的东线战场,深入探究苏联陆军单兵装备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发展与应用。我们将呈现一支意志坚定的军队,如何在严寒、饥饿和炮火中,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谱写出气势磅礴的战争史诗。 1. 钢铁洪流:步枪、卡宾枪与突击步枪的演进 莫辛-纳甘步枪(Mosin-Nagant): 作为苏军的标志性步枪,我们将对M1891、M1930以及后来的M1944卡宾枪进行详细的介绍。重点分析其在严寒环境下的可靠性,弹药的通用性,以及在步兵班组中的主要地位。 SKS半自动步枪: 虽然在战争后期才开始大规模装备,但SKS以其更快的射速和易用性,预示着未来步兵武器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其设计理念和在实战中的初步应用。 AK-47(原型): 虽然AK-47的量产和广泛应用是在战后,但其早期设计和原型机在战争末期的一些测试和少量装备,预示着一种革命性的突击步枪的诞生。我们将简要提及这一点,并展望其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2. 近战利器:冲锋枪的压制火力 PPSh-41(波波沙): 这款以惊人射速和弹鼓供弹而闻名遐迩的冲锋枪,将是本章节的重点。我们将深入分析其设计上的简洁高效,生产的便捷性,以及在城市巷战、近距离突击中的巨大威力,并探讨它如何成为德军士兵的噩梦。 PPS-43(斯帕金): 与PPSh-41相比,PPS-43更注重紧凑性和便携性。我们将对比两款冲锋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兵种和作战环境下的适用性。 PPD系列: 作为PPSh-41的前身,PPD系列冲锋枪的设计和应用,为苏军冲锋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3. 火力支援的基石:轻机枪与重机枪的战术地位 DP-28(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这款具有独特“盘式弹仓”的轻机枪,是苏军步兵班组的核心火力支援。我们将详细解析其设计原理,弹药选择,射击方式,以及在防御和进攻中的作用。 SG-43戈留诺夫重机枪: 作为苏军的主要重机枪,SG-43以其强大的火力持续性和有效的对步兵压制能力,在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将介绍其口径、射程、弹药类型以及在步兵连和炮兵连的装备情况。 Maxim M1910/30重机枪: 虽然是较早期的设计,但在战争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简要介绍其在防空和对地支援方面的作用。 4. 钢铁的守护:单兵防护与生存装备 SSH系列钢盔: 从SSH-36到SSH-40,我们将详细介绍苏军钢盔的设计演变,其防护性能,以及在不同战役中的装备情况。 防毒面具与化学防护: 尽管苏军在化学武器方面并非主动进攻方,但为应对潜在威胁,其士兵也装备有防毒面具。我们将介绍苏联的防毒面具型号和使用方法。 冬季装备: 苏联的严酷冬季对士兵的生存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将重点介绍厚重的毛呢军服、羊毛大衣、乌尚卡帽、皮手套、毡靴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士兵抵御严寒。 生存与后勤: 口粮、水壶、背包、急救包等基本生存装备,在苏军的严酷环境中尤为重要。我们将探讨苏军的后勤保障体系,以及士兵们如何在艰苦条件下维持作战能力。 5. 陆军的灵魂:苏军军服的实用主义与象征意义 卡其色斜纹布军服: 苏军军服以其耐用、实用为主要特点。我们将分析其设计上的简洁,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 冬季军服: 毛皮内衬的皮大衣、厚实的棉袄、羊毛裤袜等,都是苏军冬季作战的标志。 兵种标志与军衔: 肩章、领章、臂章等,它们清晰地标识着士兵的军衔、兵种和所属部队。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标志的意义,了解苏军的组织结构。 战斗的印记: 经过战火洗礼的军服,往往会留下岁月的痕迹。我们将通过对军服细节的描绘,展现士兵们在战场上经历的磨难与坚韧。 本书通过对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的深入研究,旨在展现一支在极端环境下作战的军队,其武器装备的特点、发展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我们将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让读者对苏联陆军在二战中的贡献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 历史的脉络:世界军服发展图鉴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跳脱单一战争或国家的视角,以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梳理世界军服的发展脉络。我们将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让读者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军种的军服风格演变,理解军服在军事、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多重意义。 1. 古代与近代的萌芽:军服的早期形态 战国时代的盔甲与服饰: 从中国战国时期的青铜甲胄,到古罗马士兵的锁子甲,我们将追溯军服最原始的形态,探讨其功能性与象征意义。 中世纪骑士的铠甲: 欧洲中世纪骑士的全身铠甲,是军事服饰的巅峰之一。我们将解析其构造、材料以及在战场上的防护作用。 火器时代的来临与军服的变革: 随着火器的普及,铠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更注重行动便利的军服应运而生。我们将探讨火器时代初期军服的特点。 2. 民族国家的崛起与制式军服的确立 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军服: 从法国的“龙袍”到普鲁士的蓝色军服,我们将展示早期制式军服的鲜艳色彩、繁复装饰,以及其在军队建设中的统一作用。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与军服的现代化: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纺织技术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军服的生产和标准化成为可能。我们将探讨19世纪军服材料、款式和颜色的变化。 3. 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军服的实用化与迷彩时代的到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服: 随着战争的残酷性升级,军服的色彩逐渐趋于朴素,以适应战场环境。我们将介绍一战时期各国主要参战国的军服特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服演变: 更加注重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设计,以及新材料的应用。我们将重点关注战争对军服设计的直接影响。 迷彩服的兴起与发展: 从早期的单色伪装到多色迷彩图案,我们将追溯迷彩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战场上的实战应用。 4. 冷战时期与现代军服的多元化发展 冷战格局下的军服: 各国根据自身军事战略和技术水平,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军服。我们将介绍冷战时期主要军事强国的军服特点。 特种部队与新型作战环境的挑战: 随着特种作战的兴起,以及城市战、沙漠战、丛林战等新型作战环境的出现,军服的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 现代军服的科技融合: 采用新型材料、智能技术,以及更加注重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现代军服正朝着更轻便、更舒适、更具防护性的方向发展。 5. 军服的文化解读:身份、象征与艺术 军服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 军服的设计往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军服在时尚与艺术中的影响: 许多军服的元素和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民用服装和艺术创作中。 军服的历史价值与收藏意义: 珍贵的军服不仅是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重要的收藏品。 本书通过对世界军服历史脉络的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军服发展认知框架。从古代的铠甲到现代的科技军服,我们将展现军服的演变过程,理解其在军事、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多重意义,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领略军服之美,感悟时代变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工业奇迹,纸张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拼凑的资料集。尤其那些彩图,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最微小的徽章细节、军服面料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粗粝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太平洋战场上盟军步兵装备的描绘,那种对野战物资的精细刻画,让我这个军迷都能从中发现不少新的知识点。比如,对M1钢盔内部衬垫材料的演变、不同批次弹药箱的铆接工艺对比,这些在其他综合性的书籍里通常是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这里却被赋予了近乎偏执的关注。这绝对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看完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你带着放大镜去品味,去对比,去思考设计者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极致的可靠性和功能性的。翻阅的过程中,我数次为那种对历史还原的诚意所折服,尤其是那些罕见的配发的工具和个人求生包里的物品展示,那份专注度,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我对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编排方式感到非常赞赏,它完全不像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那样死板。不同主题的章节之间,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图文的排版设计充满了现代感和逻辑性。你会发现,原本可能属于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两件装备,因为其设计理念上的相似性或功能上的互补性,被巧妙地安排在相邻的版面上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界”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注释和标记的局部放大图,它们如同X光片一样,穿透了表面的伪装色,直接展示了内部的机械结构或缝线工艺。这种精细化的布局,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那么精通的读者,也能直观地理解设计者背后的考量。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充满了探索的惊喜。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厚重的图鉴,内容会是那种干巴巴的、以时间线为主导的叙事结构,充满了枯燥的列表和标准化的描述。然而,它却巧妙地融入了一种“使用情境”的叙事手法。它不是简单地陈列装备,而是将它们置于特定的战场环境下去解读其存在的意义。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东线德军单兵携行的水壶和野战厨房设备的介绍,就通过配图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如何成为士兵维持生命的关键。叙述的语言风格也很有感染力,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冷漠,反而带着一种对个体士兵的深切关注。它会告诉你,这个口袋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在行军中快速取出香烟,那个小工具是为了在泥泞中便于清理枪膛。这种“人本”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不再觉得这是一堆冰冷的金属和布料,而是鲜活的、与硝烟和汗水紧密相连的个体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对“变异性”和“地方性”的深度挖掘,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单一国家军队装备的刻板印象。大多数军事书籍倾向于展示制式化的、完美的装备序列,但这本书却花了大篇幅去讨论战时生产中的妥协、不同战区部队的“野路子”改良,以及装备老化后的维修和再利用。例如,对某一特定型号步枪在东南亚丛林环境下,因湿度导致的木托膨胀和油漆剥落现象的细致分析,以及不同部队如何用当地材料自制防潮措施,这些细节的捕捉,体现了编著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或者极为详尽的档案挖掘能力。它提供了一个更真实、更混乱、更接近战争本质的装备图景,而非那种经过美化和标准化的博物馆陈列。这种对“不完美”的记录,反而构成了最强有力的历史真实感。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没有预设立场,它提供的信息是极其中立和客观的,充满了严谨的考证精神。在介绍任何一种装备时,它都尽可能地从技术规格、生产背景、以及战时效能等多个维度进行多角度的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褒贬。比如,在探讨某个被认为是“失败”的武器设计时,作者并没有立刻下定论,而是详尽列出了该设计初衷要解决的特定作战难题,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它所展现出的理论优势,最后才结合实战反馈来讨论其局限性。这种尊重历史事实,力求还原设计者初衷的叙事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极高。它鼓励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预设的结论,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军事爱好者或研究者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