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定價:54.00元
作者:馬俊亞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3011813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結閤曆史文獻資料和作者多年來所做的田野調查,對明清以來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的曆程及其原因進行瞭深入探討。分析瞭治水、漕運和鹽務等政策對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産、民性及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等的塑造乃至扭麯作用。認為淮北地區之所以從唐宋時代的魚米之鄉演變為窮鄉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以“顧全大局”的名義而有意犧牲這一“局部利益”的結果。
目錄
作者介紹
馬俊亞,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曆史學博土、博士生導師,安徽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與區域社會生態。著有《規模經濟與區域發展——近代扛南地區企業經營現代化研究》、《混閤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譯作《史學傢:曆史神話的終結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觸這個主題,我最大的好奇點在於作者如何構建“研究的尺度感”。淮北地區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往往不是舞颱的中心,其變遷往往被籠罩在大城市的霓虹之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將聚光燈打嚮這個“邊緣”地帶,證明瞭“局部”研究對於理解整體曆史的不可或缺性。我期望看到作者在細節的描摹上,能夠展現齣一種對地方知識的深厚理解,例如對當地的方言、習俗、地方信仰體係的引用,這些“軟性”的文化元素,往往是抵抗或適應外部衝擊的第一道防綫。如果這些元素能夠被有效地整閤進社會生態的變遷敘事中,那麼這本書就能避免陷入純粹的經濟史或政治史的窠臼,而呈現齣一種更具溫度和人性關懷的曆史畫麵。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圖錶和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群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的掙紮與適應,這纔是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曆史書寫。
評分本書的論述風格似乎走的是內斂而深刻的路綫,少瞭些華麗的辭藻,多瞭些堅實的證據支撐,這非常對我的胃口。我總覺得,真正有分量的曆史著作,其力量在於其論證的無可辯駁性,而非錶麵的煽情。從一些側麵信息來看,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階段的史料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審慎態度。比如,在探討民國時期社會動蕩對地方精英階層和底層勞工的影響時,如何區分事實與宣傳,如何平衡官方記錄與民間口述的差異性,將是檢驗本書質量的關鍵。特彆是“生態變遷”這一塊,我推測作者必然涉及瞭對資源利用模式的細緻描摹,可能是煤炭開采、水利設施的興衰,或是人口壓力的具象化錶現。如果能將這些物質層麵的變化,精準地與社會關係的重構聯係起來,那麼這本書就超越瞭一般的區域史研究,達到瞭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刻洞察層麵。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每一次重大轉摺,都不是抽象概念的碰撞,而是具體到每一個人如何呼吸、如何勞作、如何麵對傢園的改變。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被犧牲的‘局部’”這幾個字,激發瞭我對其哲學層麵的思考。它似乎在暗示一種現代性的悖論:在追求整體進步和現代化目標的宏大敘事下,總有某些特定區域或特定群體被當作實現目標的墊腳石。淮北作為本書的地理坐標,或許是特定曆史時期國傢發展戰略(無論是清末的自強運動還是民國的工業化嘗試)的試驗田或犧牲區。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勾勒齣這種“犧牲”的機製——它是一個主動的政策選擇,還是一個被動的曆史後果?這種機製的分析,比單純描述變遷過程更為重要。同時,我也好奇作者如何處理時間綫索中的“抗戰”這一斷裂點。戰爭的介入,無疑會極大地加速或改變原有的社會生態軌跡。它是否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局部”的犧牲達到瞭頂峰?抑或是,在戰爭的混亂中,一些新的地方性力量得以萌芽,為後來的社會重塑埋下瞭伏筆?這種對復雜動因和多重結果的辨析,是任何嚴肅的曆史研究都不可迴避的挑戰。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和部分引言,我立刻被它嚴謹的史料運用和跨學科的視野所吸引。作者顯然沒有滿足於傳統的文獻梳理,而是將社會學、人類學乃至生態學的視角巧妙地融入到曆史分析之中。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框架,使得淮北地區的社會生態變遷不再是孤立的事件羅列,而是一張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復雜網絡。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時間跨度如此之大的敘事——從清代中期到抗戰結束,社會經濟形態經曆瞭從傳統農業到近代工業的劇烈衝擊。這種漫長的時間綫索,要求作者具備極強的宏觀把握能力,同時又要能在微觀層麵捕捉到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覺的權力轉移和生活方式的細微調整。例如,土地製度的變遷如何影響到農民的生計決策?自然環境的壓力(比如水患或旱災)是如何與社會動蕩相互激發,最終形成一種難以逆轉的“犧牲”循環?正是這種對深度互動過程的探究,而非簡單的因果陳述,纔真正體現齣曆史研究的魅力與深度,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初看之下,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某種迫切的議題感。它不像那些通俗的曆史讀物那樣追求引人入勝的敘事,反而更像是一份嚴肅的學術邀請函,邀請讀者深入到一個特定區域——淮北——在長達兩個半世紀中的社會脈絡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將焦點放在“局部”這個概念上,這本身就蘊含瞭對宏大敘事的反思。我們習慣於從國傢或區域的整體視角去理解曆史的變遷,但往往忽略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邊緣化、被犧牲掉的特定社群和生態環境。這本書似乎就是要糾正這種偏差,通過對淮北這個特定地理空間的深入挖掘,呈現齣地方社會如何在內外部力量的交織下,經曆著痛苦而深刻的轉型。這種“被犧牲”的措辭,不僅指嚮瞭環境的破壞或資源的過度開發,更可能觸及到社會結構、文化認同乃至是普通人生存狀態的瓦解與重塑。它迫使我們思考:究竟是誰在推動這些變遷?而誰又為此付齣瞭代價?這種由小見大的研究方法,無疑為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提供瞭另一個關鍵的切入點,其價值不言而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