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打不骂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
:29.80元
作者:马利琴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82018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 早定规矩,让你的孩子懂规矩;常守规矩,让你的孩子能自律。想让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吗?3岁起,你就要给孩子定规矩
◆ 专家的视角,家长的体会,专业的教育分析,实用案例的解析。懂礼貌,守规则,有条理,好习惯……怎么教出这样的好孩子?资深教育专家告诉你。
◆ 3岁起,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想要一个懂规矩的好孩子,这时候着手*恰当也*必要;
教孩子懂规矩不代表对他施“家法”,懂方法,会引导,不打不骂孩子也能懂规矩。
目录
章 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
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仅仅是一种行为的工具。规矩是爱的规矩,爱是融合规矩的爱,要想成就孩子的未来就要将规矩和爱统一起来。
◎教育孩子,规矩和爱缺一不可
◎唯有立规矩,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立规矩是一件认真而神圣的事
◎保证规矩的性
◎让规矩和惩罚并行
◎3~6岁,孩子定规矩的年龄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规矩
第二章 定规矩讲则,孩子就不会抵触
任何规矩的制订都要遵循一定的则,比如,下达的指令要明确,内容要简单,不要和孩子耍心眼等。离开了这些则,孩子会搞不明白规矩到底是什么,时间长了它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如果想让规矩得到真正的执行,家长首先就要依这些则行事。
◎给孩子立规矩时,下达的指令要明确
◎给孩子定规矩要少而精
◎定规矩要用情,不能用计
◎与孩子订约要及时
◎给孩子定的规矩要有弹性,不要太死板
◎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约束孩子
◎定规矩时,家人意见要统一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
第三章 定规矩重方法,实施起来更容易
父母在给孩子制订规矩的时候,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将事情的后果告诉孩子,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定规矩……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让规矩的制订更加容易。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实施起来也会容易很多。
◎给孩子立“家法”要讲究氛围
◎立规矩时,明确告诉孩子后果
◎不要用会刺伤孩子的说法
◎用孩子愿意接受的形式定规矩
◎正话反说,让孩子心甘情愿步入规矩“圈套”
第四章 学习小规矩,指导孩子快乐高效学习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的,比如,提前做好预习,独立完成作业,不抄同学作业,作业完成后要检查……事实证明,有了这些规矩,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当他将学习当作一种兴趣爱好的时候,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作业要独立完成
◎告诫孩子,不能抄同学的作业
◎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和学习用品
◎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后自己检查
◎为孩子制订一份学习计划
◎规定孩子每天阅读10分钟
◎要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许边写边玩
第五章 生活小规矩,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常必要和重要的。可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依然离不开规矩的制订和遵守。如果孩子我行我素,天不怕地不怕,生活一盘散沙,没有规矩的约束,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
◎饭前洗手,和孩子一起遵守
◎给孩子的睡觉时间定个“后期限”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
◎告诉孩子,玩具使用后要放回处
◎杜绝孩子说脏话,为他划定词汇禁区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
◎提醒孩子,不要在家里乱涂乱画
◎告诫孩子,不要与宠物过分接触
第六章 交友小规矩,助孩子和他人友好相处
与人交往的过程,也是孩子自身成长的过程。孩子如果掌握了一定的交友规则,严格按照规则行事,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就会变得开朗、乐观。在积极心态的指引下,他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越来越顺畅。
◎家中来客人了,让孩子主动问好
◎做错事要道歉
◎不让孩子乱向他人要东西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不让孩子吵架、打人
◎不让孩子乱拿他人的东西
◎告诉孩子,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
◎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耍赖
第七章 安全小规矩,保护孩子茁壮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不断拓宽与外界的接触范围,父母要向孩子进行适合的安全教育,给他立一些安全小规矩,要用各种例子告诉他为什么那样做不安全、不应做。有了这些安全小规矩的庇护,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告诉孩子上、下楼梯靠右行
◎告诫孩子,课间活动不许和同学打闹
◎大人不在家,让孩子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开门
◎让孩子谨记,不经允许不能去水边玩
◎警告孩子,不要接陌生人手中的糖果
◎别让孩子玩火
第八章 定好规矩,更要将规矩落到实处
规矩的制订是以实施为终目的的,如果没有了执行,任何规矩的设定都是毫无意义的。在和孩子制订好规矩之后,就要严格按照规矩来做事情,要将具体的规矩落实到实处。如果三心二意,忽略了这个重要步骤,规矩应有的效力也会消失殆尽。
◎孩子犯错后,先提醒后执行
◎执行规矩时,孩子再闹也不妥协
◎父母定的规矩,一定要以身作则
◎你越冷静,孩子越乐意遵守规矩
◎孩子做错事,惩罚要及时
◎孩子没有按规矩做事时,不要诉苦求助
附:孩子规则意识发展的历程
内容提要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制定适度的规矩是保证孩子良好品格发展、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与他人友好交往的保证。孩子因为年幼,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界限在哪里,父母有责任用规矩帮助孩子找到行为的界限,让孩子知道,在社会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样等孩子时,他就会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而且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本书从给孩子定规矩的时间、则、定规矩的方法,以及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交友中和安全上应该有什么样的规矩,如何让规矩顺利执行等方面入手,列出了爸爸妈妈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用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从心理学角度对现象加以分析,并给出了科学、行之有效的家教建议。阅读本书,实践本书,读者就能拥有一个懂规矩、能自律的好孩子。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马利琴,居住于北京。教育专家、专栏作者,主要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儿童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其文字自由、平实、易懂,在多种期刊杂志发表评论、随笔余篇,深受读者的好评。曾出版《只给女孩看的青春秘密书》、《挫折教育》等图书。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求救”的心理。孩子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我的耐心和智慧都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在处理孩子不听话、屡次触碰底线的问题上。这本书的题目,恰好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一种更和谐育儿方式的渴望。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书的结构清晰,从解释“为什么打骂无效”入手,然后深入到“如何建立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再到“如何设计合理的家庭规则”,每一步都循序渐进,逻辑严谨。我特别赞赏作者强调的“尊重”和“理解”在育儿中的核心地位。她提醒我们,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打骂”恰恰是对这种个性的粗暴压制。书中提供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让我学会如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如何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命令。我甚至尝试了书中的“家庭会议”模式,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结果令我惊喜,孩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大大提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育儿世界,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育儿世界,并且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建造它。
评分我是一个全职妈妈,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处,深知“定规矩”这件小事背后蕴藏的巨大挑战。这本书的到来,简直就像及时雨。它完全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那些育儿书,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规则。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细致的阐述和生动的案例支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惩罚”和“后果”的区分。她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惩罚”,其实是情绪的宣泄,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后果”,则是孩子行为自然产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结果。书中教我如何设计一些“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而不是在恐惧中屈服。比如,孩子弄脏了衣服,那么他需要自己去清洗,而不是被父母责骂。这个过程,既让他承担了自己的行为,也学会了自理。此外,书中关于“沟通技巧”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如何用积极的语言表达要求,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这些都成为了我日常育儿的宝贵财富。我不再感到孤军奋战,而是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位可以随时参考的育儿智囊。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育儿书籍的刻板印象。之前总觉得谈论“规矩”就离不开“管教”、“惩罚”,潜意识里就带着一种对抗和压力。但这本书的题目就直击了核心——“不打不骂,这样给孩子定规矩”。我当时就心动了,觉得这是一种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翻开书后,我更是惊喜连连。作者马利琴老师的语言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姐姐在分享她的育儿心得,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全是实实在在的例子和操作方法。她会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解释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某些行为,以及为什么传统的“打骂”教育往往适得其反。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关于“界限感”的论述,原来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清晰、一致的界限,而不是父母情绪化的爆发。书中提供的那些具体技巧,比如如何用“选择性指令”代替命令,如何通过“暂停”来处理孩子的情绪,还有如何设计家庭的“规矩图”,都非常实用,我立刻就可以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育儿不是一场“斗争”,而是一场“沟通”和“引导”的艺术。它让我重拾了育儿的信心,也让我更期待和我的孩子一起成长。
评分坦白说,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内容也大同小异。然而,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在我原本有些疲惫的育儿旅程中注入了一股清流。马利琴老师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乏生活的温度。她用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不打不骂”的育儿理念如何落地。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的讲解。她阐述了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自己的冲动,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于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即时享乐的现象,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书中的方法并不是要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它强调的是与孩子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关系,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面对育儿的挑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孩子束手无策的焦虑妈妈,而是变成了一个更有智慧、更有耐心的引导者。它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希望,也让我更加期待和孩子一起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就被“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耳濡目染的家长,我接触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带着点疑虑的。毕竟,不打不骂,怎么可能让孩子听话?但事实证明,我的固有观念需要更新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提倡放任不管,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定规矩”方法。它详细剖析了“打骂”教育的危害,不仅仅是对孩子身体的伤害,更是对其心理健康的慢性侵蚀,例如建立不安全感、压抑创造力,甚至可能引发反叛心理。书中提供的替代方案,比如“正面管教”的原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强调的是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非暴力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愿意主动遵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的讲解,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这比任何惩罚都来得有力量。书里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场景模拟,比如孩子不愿分享玩具,或者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时,该如何处理。这些建议都非常落地,让我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能冷静下来,用书中的方法去应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孩子,更是关于如何“爱”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更智慧、更有耐心的父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