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丹尼尔·贝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丹尼尔·贝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后工业社会
  • 技术乌托邦
  • 未来学
  • 知识阶层
  • 社会变革
  • 信息时代
  • 文化理论
  • 政治经济学
  • 贝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9215
商品编码:28315827737

具体描述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图书名称: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作者或编译者: 丹尼尔·贝尔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0099215
定价: 110元
出版日期[仅参考]: 2018年06月
装帧及开本: 平装-胶订16开
页数[仅参考]:
其他参考信息: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我们该如何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巨大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进阶之路上,知识占有是否会取代资本占有,进而决定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
趋势分析与社会学之想象力的无缝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之中的不确定性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jue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著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zui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目录
中文版序 1
1999 年版前言 技术轴心时代 8
1976 年版前言 67
1973 年版序 79
导 论 1
方法论补记 7
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10
后工业社会思想史 30
本书计划 37
di yi章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理论 43
马克思的两大图式 50
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 58
马克思主义:官僚政治的问题 74
苏联:官僚政治和新阶级 80
社会发展:莫斯科的看法 93
捷克对未来的看法 99
后工业社会:一种概念性图式 107
第二章 从商品到服务: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 115
工作部门和职业 121
后工业社会的几种劳工问题 134
教育与地位 134
黑 人 136
妇 女 137
非营利部门 138
“新”工人阶级 139
变革的限制 145
第三章 知识和技术诸方面: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结构 157
变化的速度 159
规模的变化 162
知识诸方面 165
定义“知识” 165
知识的计量 168
知识的分解 177
技术进步的计量 179
现代化和技术发展 179
经济进步的计量 180
对技术的预测 186
知识社会的结构 202
知识阶级诸方面 203
科学精英和大众 212
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未来形象 222
体制结构 232
资源分配 239
结论 251
第四章 公司的从属性:经济化模式和社会学化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 255
新的批评 259
经济化模式 261
公司:一种新的社会发明 263
经济化模式的局限性 265
国民生产总值、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67
社会学化模式 269
种种规划 270
作为社会学机构的公司 273
义务的平衡 274
公司的转折点 276
私有财产还是私有企业? 279
“公司”的含义 280
从艰苦奋斗到平淡无奇 282
第五章 社会选择和社会计划:我们的概念和工具的适应性 285
社会抉择和社会价值:需要新的算法 287
群体政治和个人领导 293
数字、互动与密度 298
扩散和规模变化 302
社会单元的适当规模和范围 304
公共与私人 306
社会结算系统 308
规划工具 312
社会指标是什么? 316
时代前景 319
第六章 “将来由谁统治?”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国论者 321
范 式 323
时间机器 325
初现的年代 326
科技治国思想与观念 328
物支配人 331
军人支配物 334
由谁掌权? 337
政治角逐场 342
结语 未来的议程 347
社会制度是怎样改变的? 348
科学的未来 355
科学的精神气质 355
科学领域的政治 362
能者统治与平等 383

取消学校教育 394

重新界定平等 398
反对能者统治的情况 401

卢梭和人类的虚荣 407
穆勒和代议制的逻辑 410
罗尔斯和公正 414
对能者统治重下定义 420

公正的能者统治 425
匮乏的终结? 429
新的匮乏 439
文化与意识 448
作为仲裁者的政治 453
国际背景 455
结 论 459
出版后记 461

精彩内容及插图


《信息时代的黎明:社会结构的新范式》 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我们正站在另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目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时代的到来。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深刻触及社会肌理、经济基础、文化形态乃至个体生存方式的全新范式。 本书《信息时代的黎明:社会结构的新范式》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代巨变的核心驱动力、关键特征及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成就,而是致力于探究信息技术如何重塑社会组织,催生新的经济模式,并改变我们认知世界和彼此互动的方式。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层层迷雾,理解信息时代是如何从潜流涌动走向滚滚洪流,并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社会境域。 第一章:技术浪潮的驱动:数字革命的勃兴 本书的起点,是对信息时代最根本的驱动力——数字革命进行溯源和解析。我们追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早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理解它们如何一步步奠定了信息传播的基础。然而,真正将社会推入信息时代的是计算机的发明及其后续的微处理器革命。微型化、低成本化和普及化的计算机,使得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呈指数级增长。 互联网的诞生,更是将这种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得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流动。我们详细探讨了早期互联网的发展,从ARPANET的军事背景到World Wide Web的开放性,以及TCP/IP协议如何成为连接全球的通用语言。 接着,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更为前沿的技术,如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光纤通信的普及、移动通信的崛起。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容量,更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无线技术的成熟,使得信息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的接入成为可能。 同时,我们也需要理解,技术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促进、彼此融合。人工智能(AI)的兴起,机器学习的突破,大数据分析能力的飞跃,以及云计算的普及,共同构成了信息时代技术浪潮的强大引擎。这些技术不仅在处理信息,更在学习、创造和预测,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智能形态正在诞生。 第二章:经济结构的重塑:知识资本主义的崛起 信息时代的到来,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本书将深入分析传统工业经济模式向知识经济模式的转型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在工业社会,物质生产和制造业是经济的核心。而信息时代,知识、信息、创意和服务成为了主要的经济驱动力。企业竞争的焦点从生产效率转向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无形资产,如专利、品牌、软件、数据,其价值日益凸显,甚至超越了传统的固定资产。 本书将详细阐述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生产和消费模式。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业,特别是与信息、知识、创意相关的服务业,如软件开发、金融服务、咨询、教育、娱乐等,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我们还会探讨“平台经济”的兴起。互联网平台,如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分发平台等,通过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整合资源,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平台凭借其网络效应,迅速积累了巨大的用户群体和数据资源,成为新的经济巨头。 此外,本书还将分析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和便捷性,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商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动。跨国公司的运营模式、全球供应链的管理,都因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然而,这种全球化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如数字鸿沟、信息安全、以及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等问题。 第三章:社会关系的变迁:网络化社会的形成 信息时代不仅重塑了经济,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本书将聚焦于“网络化社会”的形成,解析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互动方式、社群组织以及身份认同。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交网络。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跨越地理限制,与朋友、家人、同事保持联系,甚至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这种网络化社交,改变了传统的社群形式,使得基于兴趣、观点、价值观的虚拟社群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网络化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信息的碎片化、即时通讯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深度交流的缺失。网络欺凌、虚假信息传播、以及个人隐私的泄露,成为了网络空间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本书还将分析信息技术对政治参与和社会运动的影响。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为公民表达意见、组织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公民记者、在线请愿、以及数字化的政治动员,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政治格局。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信息技术对家庭结构、社区形态以及代际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虚拟社交等,正在挑战传统的家庭和社区模式,并可能加剧或缓解代际之间的隔阂。 第四章:文化形态的演进:信息洪流中的意义追寻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文化形态的剧烈演进。本书将探讨在信息洪流中,文化如何被生产、传播、消费,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追寻意义。 数字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作者,通过博客、视频平台、播客等形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创意和作品。这种“人人皆可创作”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催生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态。 然而,信息爆炸也带来了“注意力稀缺”的问题。海量的信息涌入,使得人们难以有效筛选和消化。算法推荐、个性化推送,虽然能提供便利,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加剧观点的极化。 本书还将分析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载体和形式的冲击。书籍、报纸、音乐、电影等,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数字阅读、流媒体、在线游戏等,成为了新的文化消费模式。这种转型既带来了便利和创新,也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承的担忧。 更深层次的是,信息时代的文化演进,也促使我们反思人类的意义追寻。当信息唾手可得,当知识触手可及,我们如何才能在喧嚣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本书将探讨在后现代主义、信息素养、以及新的认知模式下,人类如何在信息时代构建自身的意义体系。 第五章:挑战与展望:通往未来的路径 在对信息时代的驱动力、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本书将转向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及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将讨论数字鸿沟问题,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上的差距,以及如何弥合这一差距,确保信息的公平可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信息时代绕不开的议题,也将得到重点关注,探讨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保障个体的基本权利。 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如算法偏见、失业风险、以及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是我们必须审视的。本书将呼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引导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信息时代对教育、医疗、环境等领域带来的深远影响。在线教育的普及,远程医疗的发展,以及利用大数据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都预示着信息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信息时代的黎明:社会结构的新范式》并非一份悲观的预言,也不是一份简单的技术手册。它是一次关于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一次对未来社会图景的审慎描绘。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信息时代更深入的理解,更理性的思考,以及更积极的参与,共同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信息未来。 结语 信息时代的黎明已经到来,它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逻辑,把握它的脉搏,适应它的变化,是我们每个个体和整个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所探讨的,仅仅是这场巨变的冰山一角,但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视野的大门,帮助大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找到自己的方向,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手感”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虽然朴实无华,但内容本身却充满了张力。它犹如一部精心打磨的学术史诗,虽然篇幅不薄,但作者在关键概念的引入和阐释上,总能找到一种既不失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它能将眼前的日常琐事,放置到更长远的人类文明演进的坐标系中去衡量其意义。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社会想象成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动态矛盾和持续转型的有机体。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上的“远足”,虽然过程略显崎岖,但登顶后的视野却是开阔和令人振奋的。它无疑是理解现代社会复杂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驾驭能力简直是炉火纯青,每一章的逻辑推演都像精密的钟表运作,严丝合缝,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建宏大理论框架时的深厚功力。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概念辨析和历史回顾,将一个复杂的主题——社会变迁的内在驱动力——剖析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定义清晰的术语,它们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许多我以往含糊不清的认知盲区。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即便涉及深刻的社会批判,也始终保持着学术的严谨性,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穿透力和说服力,远非那些浮于表面的社会观察报告可比拟。它不是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促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高质量的智力挑战,是阅读一本好书最宝贵的体验。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费脑子”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持久的专注力,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即时的“读后感”,而在于它在你脑海中种下的思考种子,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发芽、生长。我个人觉得,它对社会动力学的解析达到了近乎诗意的精确。它不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在解释“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发生”,并且精确地指出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性力量。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过程,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瞭望塔上,俯瞰着人类社会这台复杂机器的运行机制。这种深度的解析,使得它成为一本可以反复研读,每一次都能从中提炼出新见解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广博,让人瞠目结舌,简直就是一部社会学的百科全书,却又跳脱出了传统学科的藩篱。它将技术发展、经济结构、文化变迁、政治权力等多个维度的演化轨迹,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相互关联的网。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领域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比如理论知识如何取代物质生产成为核心要素,这种转变是如何重塑阶层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行文间那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又与对未来趋势的宏观预测形成了奇妙的平衡。读起来不像是在读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人类社会近百年来的复杂地形。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厚重感,但表达的却是极其前沿和颠覆性的观念,这种反差本身就极具魅力,让人手不释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评分

这本书的震撼力在于其对“新范式”的界定和预言的精准度。它不是那种只会指出问题、却束手无策的批判性文本;它更像是一份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结构性地图”。作者对于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组织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简直是穿越时空的神来之笔。读着这些文字,你会清晰地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经历的许多看似偶然的社会现象,实则早就在其理论框架内得到了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的解释。其论述的严谨性,使得许多当代社会学流派在它面前都显得略微单薄。这种奠基性的工作,体现了一种罕见的理论勇气——敢于在旧秩序崩塌时,为新秩序描绘蓝图,并且逻辑自洽,无可辩驳。我必须承认,看完后,我对当前世界运转的基本逻辑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