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渤海人社会生活研究 社会科学 书籍 |
| 作者: | 郝庆云 周赫 |
| 定价: | 98.0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ISBN: | 978752012025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渤海人社会生活研究》共8章,全文25万字,图版表格130幅。以专题的形式作纵向表述,由浅入深地叙述渤海人社会生活事象的渊源、表象及与唐朝和中华文化的趋同性、车书一家的局面,揭示渤海人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是渐进式自上而下地的根本性变迁。在关注渤海上层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挖掘中外文献考古资料尽量揭示靺鞨等民众的生活情况,从而展示渤海国的国情民风。 |
| 目录 | |
| 序 言/001 章 渤海人的源流/001 ? ? ? 节 渤海人的先世/001 ? ? ??第二节 渤海人的构成/008 ? ? ??第三节 渤海族的形成/013 ? ? ??第四节 渤海人生活的地域/017 第二章 羁縻政策下的政治生活/020 ? ? ??节 接受唐王朝的招抚及朝贡活动/020 ? ? ??第二节 京府州县与部落并行的二元政治/027 ? ? ??第三节 渤海国与周邻的往来/036 第三章 多元经济下的生产生活/046 ? ? ??节 种植业的进步/046 ? ? ??第二节 饲养业/051 ? ? ??第三节 加工制造业/060 ? ? ??第四节 渔猎与采集业/077 第四章 衣食住行/087 ? ? ??节 服饰风俗/087 ? ? ??第二节 饮食习俗/094 ? ? ??第三节 建筑与居住/097 ? ? ??第四节 对外交通与交通工具/106 第五章 婚姻与丧葬/116 ? ? ??节 渤海人的婚姻生活/116 ? ? ??第二节 渤海人的丧葬习俗/119 第六章 教育与艺术/126 ? ? ??节 渤海国的教育/126 ? ? ??第二节 异地教育——入唐接受教育/134 ? ? ??第三节 文学/136 第四节 艺术/155 第七章 节庆与娱乐/176 ? ? ??节 节日/176 ? ? ??第二节 娱乐体育/178 第八章 宗教生活/190 ? ? ??节 佛教生活/190 ? ? ??第二节 道教生活/196 ? ? ??第三节 萨满教生活/198 参考文献/206 渤海国大事纪年表/213 后记/220 |
说实话,我对这种区域性研究的书籍通常抱有戒心,总担心内容会过于偏门或过于本土化,导致普适性不足。但这本书成功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它探讨的很多议题,比如社群内部的权力分配、边缘群体的话语权缺失、环境变迁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其实都是全人类社会都在面对的永恒主题。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虽然主战场在这片特定的海域,但他时不时会引用一些国际人类学的理论框架进行对照,让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案例分析,立刻获得了更广阔的对话空间。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开始可能只是对具体故事感兴趣,读到一半,你会开始关注作者的理论建构,最后你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是提供了一套理解“社会如何组织自身”的分析工具箱。它的学术严谨性并没有削弱其可读性,反而因为有坚实的案例支撑,让那些抽象的理论也变得触手可及,很有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质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与海洋的辽阔。我是在书店里无意间翻到的,当时就被它副标题下的那一串关键词吸引住了——“社会结构变迁”、“民间信仰的演化”、“地域文化对个体命运的塑造”。读完前言和目录,我就大致判断出这是一部扎实的学术著作,但它显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枯燥的文献堆砌中。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融合。比如,我对其中关于“渔业生产关系调整如何影响了家族权威的转移”这一章节尤其感兴趣,因为它触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那种微妙的拉扯。全书的论证脉络清晰,引用的史料之广博令人印象深刻,从地方志、族谱到口述历史的访谈记录,都有涉猎,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这本书无疑是地方史研究领域中的一股清流,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并试图揭示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复杂社会肌理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那种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同时又需要反复咀嚼的“慢读”书籍。这本让我有了这种感觉。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像有些社科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的理论模型,而是循序渐进,从生活化的场景切入。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清末某渔村的婚丧嫁娶习俗,寥寥数语,却将那个特定时代下,社会地位、财富积累与人生大事之间的复杂博弈描摹得淋漓尽致。那种既要遵循宗族规矩,又忍不住想在彩礼上和邻村攀比的矛盾心理,简直跃然纸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理心,他没有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角度去评判古人的“愚昧”或“落后”,而是尝试去理解在资源稀缺和环境压力下,这些社会规范是如何被构建和维持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的某些社会现象,是不是也能在这些被历史尘封的角落里找到原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河流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支流、回旋和暗礁,而社会生活的研究,就是要去追踪这些细小的水流痕迹。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尤其关注学术著作的引用规范和图表质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大量的原始材料被清晰地标注出来,脚注详实到让人可以追溯到具体的档案卷宗编号,这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的可信度。更难得的是,书中附带的那些手绘地图和老照片,简直是视觉盛宴。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像是历史的切片,直接将文字描述的场景具象化了。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张关于旧式渔船结构的剖面图,通过那张图,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过去渔民在海上生活、工作、甚至躲避风暴的物理空间是多么拥挤和充满挑战。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深深的敬意。它让我感觉到,这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报告,而是一位学者与他所研究的社群进行深度对话的成果。如果你是那种喜欢“把书读薄”又“把书读厚”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深度和广度的双重需求。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往往是那些关于“变”与“不变”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平台。它细致地描绘了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间,社会表面的风俗可能迭代了,技术可能进步了,但某些深植于地域文化和生存环境中的集体潜意识,却如同海底的礁石般坚固。作者通过对特定仪式、口头谚语甚至俚俗笑话的解读,揭示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元素,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财富、荣誉、乃至死亡的理解的。这种对“韧性”的探究,比单纯记录“变化”要深刻得多。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穿透力,它让你意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一切,都是由无数代人,在特定地理和气候的约束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摸索出来的解决方案的复杂叠加。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常置于手边的参考书,每当我对现实社会产生困惑时,都可以从中寻找历史的影子和可能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