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l 美国新闻界领军人物对于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反思与诘问!
l 详尽记录并深刻分析美国式“高考”(SAT)的诞生、发展与现状!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莱曼 | Nicholas Lemann
美国资深媒体人、学者。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即投身新闻事业,先后供职于《华盛顿月刊》《得克萨斯月刊》《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自1999年开始担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2003年9月,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2010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普利策二世与伊迪丝?普利策?摩尔新闻学讲席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
内容简介
本书对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潜能测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颇具启发性的详尽梳理,过程可谓引人入胜,戏剧张力十足:从创设这项考试的探路先驱,到受益于这项考试的莘莘学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场,而标准化考试与平权行动之间的激烈较量,更是如同压轴大戏。本书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发迹史,作者既讲述了ETS如何崛起并在高校入学考试领域占山为王的历程,也对伴随着这种考试文化的兴盛而在美国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名家推荐
标准化考试的历史,这个话题看似既狭窄又晦涩,然而,莱曼以其生花妙笔,让人抛开前见,意识到这个话题其实与整个guo家社会生活的变迁密切关联……
—— A.O.斯科特(A.O. Scott),《新闻日报》
目录
推荐序
第*部分:道德等价物的诞生
1. 亨利·昌西的点子
2. 水晶舞鞋
3. 智慧天成
4. 自然贵族
5. 初战告捷
6. IQ男生
7. 有限共识
8. 标准轨道
9. 体制之内
10. 贤能政治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
11. 万岁!万岁!万万岁!
12. 山姆·昌西在耶鲁
13. 黑人之难
14. 克拉克·科尔之殇
15. 亚裔美国人的发明
16. 学人们
17. 薄弱环节
18. 行之有效
19. 威廉?特恩布尔的倒下
第三部分:护国者
20. 帷幕之后
21. 榨干伯克利
22. 莫莉的危机
23. 温顿·曼宁的遭遇
24. 突然袭击
25. 不后退
26. 理想与现实
27. 改弦更张
28. 虽败犹荣
尾 声
余 言:真正的贤能政治
注 释
致 谢
索 引
译后记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微观的个人经验叙事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我能想象到,在深入探讨考试制度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时,作者必然会引用一些引人深思的个体故事作为佐证,使抽象的社会学理论变得可感、可触碰。这种平衡处理,使得这本书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非常期待看到最后几章关于“改革出路”的探讨,毕竟指出问题是第一步,如何提出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才是真正体现作者贡献的地方。从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来看,它不只是一份对美国教育体系的诊断书,更像是一份对全球化背景下精英选拔模式的警示录,提醒着所有关注教育的人,警惕那些看似高效却可能暗藏偏见的筛选机制。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种冷静而犀利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枯燥的政策分析写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就提出的那个核心悖论:声称追求公平的选拔工具,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加剧了不平等。这种直击要害的提问方式,立刻让人无法将书本放下。我感觉作者在构建论点时,一定做了海量的田野调查和数据挖掘,因为他的论证过程显得无比扎实,每一步推导都有据可循,绝非空泛的理论喊话。我猜测书中必然会穿插一些精彩的案例研究,也许是某位通过考试实现阶层跨越的天才,又或许是那些在应试工厂中被磨平棱角的普通学生。这本书读起来,绝不是那种只会人云亦云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份对现有教育秩序的深刻审视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吸引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它所探讨主题的严肃性和深度。光是看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我就对这本关于教育体制的著作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差异很感兴趣,特别是美国那种独特的标准化考试体系,总感觉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密码。这本书的排版看起来也很精良,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让人有种沉下心来仔细研读的冲动。我记得上次看到这么有质感的书还是那本关于古典哲学的译本,从这个细节上,我就能嗅到北大出版社一贯的高水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教育政策分析和深刻的社会学洞察融合在一起的,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对考试难度的讨论,而是能深入到它如何塑造美国社会阶层、影响个人命运的宏大叙事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译文质量绝对是顶级的享受,这对于阅读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以前读过一些翻译过来的社会学著作,常常因为译者对特定术语的拿捏不准而感到阅读体验非常割裂,但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这很可能是因为翻译者对美国教育体系有着深厚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原著中那些微妙的文化内涵,避免了直译带来的生硬感。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结构,看起来组织得非常有逻辑性,从历史溯源到现实批判,再到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层层递进,这让我对它所能提供的知识密度充满了信心。我完全相信,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本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研究者准备的深度参考手册。
评分从我阅读的前几章感受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克制的,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情绪化的表达,而是用精确的数据和冷峻的逻辑来构建他的论点。这种“去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反而增强了其权威性,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信服感。我猜测,作者在处理“贤能政治”这一概念时,一定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辨析,探讨了这种理想模型在美国现实中是如何被扭曲和异化的。例如,他可能会深入剖析标准化考试背后的那些复杂的金融支持系统,揭示那些看似中立的考试是如何成为富裕家庭进行“代际投资”的工具。这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穿透性观察,正是此类严肃著作最宝贵的地方。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不同族裔和经济背景学生在考试压力下的生存状态对比,那将是对“公平”二字最现实的拷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