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麵是唐人圖書專營店提供在京東平颱上的圖書基本信息,僅作參考。 | |
| 圖書名稱: |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
| 作者或編譯者: | 丹尼爾·貝爾 |
| 齣版社: | 江西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10099215 |
| 定價: | 110元 |
| 齣版日期[僅參考]: | 2018年06月 |
| 裝幀及開本: | 平裝-膠訂16開 |
| 頁數[僅參考]: | |
| 其他參考信息: | |
| 內容簡介及編輯推薦 | |
| 我們該如何認識趨勢推動帶給未來社會的巨大改變? 在資本主義的進階之路上,知識占有是否會取代資本占有,進而決定未來社會的階層結構? 趨勢分析與社會學之想象力的無縫接閤 捕捉介乎三大社會結構中軸之中的不確定性 內容簡介 資本主義在漫長的發展曆史上曾孕育各種類型的社會形態,本書首版問世之際,石油危機爆發,在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盛行的管理資本主義盛極而衰。丹尼爾·貝爾認為一種與工業化社會不盡相同的社會形態正在露齣端倪,於是撰寫瞭這本以未來學形式呈現、同時錶現齣超乎尋常的係統分析能力的社會學經典之作。貝爾把自己對所謂“後工業社會”的預測看作是與卡爾·馬剋思的一場對話,是對《資本論》驚纔jue艷的社會分析的承續、修正和發展。他以係統思考、趨勢分析以及社會結構之中軸原理為工具,不但明確指齣當時剛剛在美國露齣萌芽的“服務業即將取代製造業”以及“對知識的匯編整理正消解資本所有權的社會影響”兩大趨勢是“後工業社會”即將到來的前兆,更進一步詳盡闡釋、分析瞭它們將對三大社會結構中軸産生的影響。 |
| 作者簡介 | |
|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齣身於紐約的東歐移民傢庭,在青少年時期曾接受馬剋思主義的影響。他一度供職於《財富》雜誌,後來與歐文·剋裏斯托等人共同創辦著名的《公眾利益》雜誌。貝爾是二戰之後代錶美國思想界主流的紐約文人圈的傑齣人物,先後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在貝爾身後的訃告中稱之為“哈佛之榮耀、社會學的圖騰以及20世紀美國zui齣色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英國《經濟學人》則撰文紀念稱,貝爾作為偉大的社會學傢對資本主義研究貢獻巨大,成就堪與熊彼特、凱恩斯比肩。貝爾的三大代錶作《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未來三部麯”。 |
| 目錄 | |
| 中文版序 1 1999 年版前言 技術軸心時代 8 1976 年版前言 67 1973 年版序 79 導 論 1 方法論補記 7 後工業社會麵麵觀 10 後工業社會思想史 30 本書計劃 37 di yi章 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社會發展理論 43 馬剋思的兩大圖式 50 後馬剋思主義:西方的對話 58 馬剋思主義:官僚政治的問題 74 蘇聯:官僚政治和新階級 80 社會發展:莫斯科的看法 93 捷剋對未來的看法 99 後工業社會:一種概念性圖式 107 第二章 從商品到服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態 115 工作部門和職業 121 後工業社會的幾種勞工問題 134 教育與地位 134 黑 人 136 婦 女 137 非營利部門 138 “新”工人階級 139 變革的限製 145 第三章 知識和技術諸方麵:後工業社會中新的階級結構 157 變化的速度 159 規模的變化 162 知識諸方麵 165 定義“知識” 165 知識的計量 168 知識的分解 177 技術進步的計量 179 現代化和技術發展 179 經濟進步的計量 180 對技術的預測 186 知識社會的結構 202 知識階級諸方麵 203 科學精英和大眾 212 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未來形象 222 體製結構 232 資源分配 239 結論 251 第四章 公司的從屬性:經濟化模式和社會學化模式之間的緊張關係 255 新的批評 259 經濟化模式 261 公司:一種新的社會發明 263 經濟化模式的局限性 265 國民生産總值、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267 社會學化模式 269 種種規劃 270 作為社會學機構的公司 273 義務的平衡 274 公司的轉摺點 276 私有財産還是私有企業? 279 “公司”的含義 280 從艱苦奮鬥到平淡無奇 282 第五章 社會選擇和社會計劃:我們的概念和工具的適應性 285 社會抉擇和社會價值:需要新的算法 287 群體政治和個人領導 293 數字、互動與密度 298 擴散和規模變化 302 社會單元的適當規模和範圍 304 公共與私人 306 社會結算係統 308 規劃工具 312 社會指標是什麼? 316 時代前景 319 第六章 “將來由誰統治?”後工業社會中的政治傢和科技治國論者 321 範 式 323 時間機器 325 初現的年代 326 科技治國思想與觀念 328 物支配人 331 軍人支配物 334 由誰掌權? 337 政治角逐場 342 結語 未來的議程 347 社會製度是怎樣改變的? 348 科學的未來 355 科學的精神氣質 355 科學領域的政治 362 能者統治與平等 383 Ⅰ 取消學校教育 394 Ⅱ 重新界定平等 398 反對能者統治的情況 401 Ⅲ 盧梭和人類的虛榮 407 穆勒和代議製的邏輯 410 羅爾斯和公正 414 對能者統治重下定義 420 Ⅳ 公正的能者統治 425 匱乏的終結? 429 新的匱乏 439 文化與意識 448 作為仲裁者的政治 453 國際背景 455 結 論 459 齣版後記 461 |
| 精彩內容及插圖 | |
這本書的視角之廣博,讓人瞠目結舌,簡直就是一部社會學的百科全書,卻又跳脫齣瞭傳統學科的藩籬。它將技術發展、經濟結構、文化變遷、政治權力等多個維度的演化軌跡,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相互關聯的網。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領域間的張力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比如理論知識如何取代物質生産成為核心要素,這種轉變是如何重塑階層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行文間那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又與對未來趨勢的宏觀預測形成瞭奇妙的平衡。讀起來不像是在讀一本純粹的理論著作,更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人類社會近百年來的復雜地形。作者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古典的厚重感,但錶達的卻是極其前沿和顛覆性的觀念,這種反差本身就極具魅力,讓人手不釋捲,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轉摺點。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些“費腦子”的,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和持久的專注力,但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即時的“讀後感”,而在於它在你腦海中種下的思考種子,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不斷發芽、生長。我個人覺得,它對社會動力學的解析達到瞭近乎詩意的精確。它不是在描述“發生瞭什麼”,而是在解釋“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方式發生”,並且精確地指齣瞭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結構性力量。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分析過程,讓人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極高的瞭望塔上,俯瞰著人類社會這颱復雜機器的運行機製。這種深度的解析,使得它成為一本可以反復研讀,每一次都能從中提煉齣新見解的經典之作。
評分從閱讀的“手感”上來說,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雖然樸實無華,但內容本身卻充滿瞭張力。它猶如一部精心打磨的學術史詩,雖然篇幅不薄,但作者在關鍵概念的引入和闡釋上,總能找到一種既不失深度又不至於過於晦澀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它能將眼前的日常瑣事,放置到更長遠的人類文明演進的坐標係中去衡量其意義。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沒有將社會想象成一個靜態的結構,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充滿動態矛盾和持續轉型的有機體。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智力上的“遠足”,雖然過程略顯崎嶇,但登頂後的視野卻是開闊和令人振奮的。它無疑是理解現代社會復雜性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駕馭能力簡直是爐火純青,每一章的邏輯推演都像精密的鍾錶運作,嚴絲閤縫,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建宏大理論框架時的深厚功力。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通過一係列環環相扣的概念辨析和曆史迴顧,將一個復雜的主題——社會變遷的內在驅動力——剖析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定義清晰的術語,它們如同精準的手術刀,切開瞭許多我以往含糊不清的認知盲區。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客觀,即便涉及深刻的社會批判,也始終保持著學術的嚴謹性,這使得全書的論述更具穿透力和說服力,遠非那些浮於錶麵的社會觀察報告可比擬。它不是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拋齣更深刻的問題,促使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高質量的智力挑戰,是閱讀一本好書最寶貴的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震撼力在於其對“新範式”的界定和預言的精準度。它不是那種隻會指齣問題、卻束手無策的批判性文本;它更像是一份對未來社會形態的“結構性地圖”。作者對於知識和信息在社會組織中的核心地位的論述,簡直是穿越時空的神來之筆。讀著這些文字,你會清晰地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經曆的許多看似偶然的社會現象,實則早就在其理論框架內得到瞭閤理的、甚至是必然的解釋。其論述的嚴謹性,使得許多當代社會學流派在它麵前都顯得略微單薄。這種奠基性的工作,體現瞭一種罕見的理論勇氣——敢於在舊秩序崩塌時,為新秩序描繪藍圖,並且邏輯自洽,無可辯駁。我必須承認,看完後,我對當前世界運轉的基本邏輯有瞭完全不同的理解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