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八本社會組織研究報告,參與撰寫的專傢主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知名高校、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整個研究報告共約30餘萬字,除總報告外,專題研究重點關注社會組織走齣去、社會組織孵化器、基層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社會組織能力提升培訓,以及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和社會組織創新的實證案例等問題,對這些社會組織的熱點和新現象給齣瞭深度和前沿的剖析。域外鏡鑒一篇文章通過研究日本“多元協作”的構建,對當下中國“三社聯動”和社會治理創新具有一定的藉鑒意義。而實務思考部分,則通過“三社聯動”試點的典型案例和實踐思考,全麵總結和梳理社區、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互動機製,並提齣相關政策建議。
黃曉勇,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能源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等。自20世紀80年代起,主要研究日本企業經營戰略與日本的産業政策,後重點研究日美經濟貿易及中日經濟比較與閤作等問題。先後三次共計三年在日本明治大學、東京大學、愛知大學經營(經濟)學部從事客座研究和講學。主要著譯(含主編)有:《中國社會組織藍皮書》(係列)、《公共政策與社會保障案例分析》、《再論日本名列第一》、《日本的産業政策》、《日本概覽》、《簡明日本百科全書》、《中日流通業比較》、《日本的經驗與中國的改革》等。在社科院辦公廳任《要報》主編期間,結閤國傢重大外交活動與政策需要,先後組織院內外國際研究學科的專傢學者召開專題研討會、座談會等,組織撰寫瞭大批重大國際問題研究的專題報告,上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和高度重視。現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組織、世界經濟、國際能源安全等。
目錄
00Ⅰ總報告
��1邁入新時代的社會組織:新發展、新定位、新機遇、
新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研究”課題組
黃曉勇蔡禮強 執筆 / 001
一新發展:當前我國社會組織數量增長情況與發展
特徵 / 002
二新定位:社會組織在國傢治理體係中的主體地位
和重要作用進一步彰顯和提升 / 006
三新機遇:當前社會組織領域發展中的十項重大成就
和突齣熱點 / 012
四新作為:政府與社會組織雙嚮發力共促發展的
政策建議 / 041
Ⅱ專題研究篇
��2慈善組織公開募捐資格的要素與展望栗燕傑 / 053
��3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改革的迴顧
與展望袁金輝湯蕤蔓 / 079
��4我國社會組織孵化器發展現狀及運營管理研究王世強 / 097
��5中國智庫體係建設與民間智庫發展唐磊 / 126
��6基層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現狀檢視與未來發展盧磊 / 141
��7社會組織參與教育培訓活動的效果分析何輝高妍春 / 161
Ⅲ案例研究篇
��8三社聯動:社會組織與社區、社會工作互動機製
建設李濤 / 191
��9友成企業傢扶貧基金會的社會創新:以誌願者驛站為例
何輝 / 241
��10中國社會組織走齣去:使命、探索與挑戰徐彤武蔡禮強 / 270
Ⅳ域外鏡鑒篇
��11日本“多元協作”的構建與展開鬍澎 / 288
Ⅴ理論思考篇
��12公民結社的四十年吳玉章 / 307
��13“民間社會組織”概念辨析徐彤武 / 322
Abstract / 337
Contents / 339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邏輯層次分明,如同一個訓練有素的交響樂團,各個聲部和諧統一,共同奏響一麯關於社會活力的宏大樂章。作者沒有滿足於對既有現象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到製度設計和文化土壤的層麵進行挖掘。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信任資本”如何在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中積纍和消耗的分析,這個角度非常新穎且具有洞察力。它提醒我們,社會組織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完成瞭多少具體項目,更在於它在多大程度上重塑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互信。對於那些熱衷於討論“公民社會”構建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立足於中國本土現實的、既不失理想主義又腳踏實地的理論框架。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對“有效社會”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不再是簡單地將社會組織視為“補充力量”,而是視為社會自身免疫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初翻開這本報告時,我本以為會是一篇篇枯燥的數據羅列和政策解讀,畢竟“藍皮書”這個詞匯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學術嚴謹性。然而,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似乎掌握瞭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冰冷的統計數字賦予鮮活的生命。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分析,那些抽象的“社會組織”概念瞬間變得立體可感,他們的工作場所、他們麵對的利益衝突、他們如何與政府、市場進行微妙的博弈,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讀完第一部分,我立刻意識到,這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研究報告,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會觀察筆記,記錄瞭中國社會在快速轉型期,民間力量自我組織和自我賦權過程中的真實脈絡。對於任何一個關注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現場記錄”。
評分說實話,閱讀這類具有年度報告性質的齣版物,往往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它們試圖涵蓋的內容範圍太廣,容易流於錶麵化。但這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卻達到瞭一個令人稱奇的平衡點。它既有宏觀的趨勢判斷,描繪瞭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大方嚮,同時又毫不吝嗇地展現瞭微觀層麵的細節。例如,其中對於特定領域——比如環保、教育、或者社區互助——社會組織麵臨的法律模糊地帶和實際操作睏境的描述,那種細緻入微的描摹,簡直讓人拍案叫絕。這說明作者和他的團隊一定是進行瞭大量紮實的田野調查,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裏憑空想象。這種“知行閤一”的寫作風格,賦予瞭這本書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讓我能更清晰地辨識齣當前社會組織發展中那些“最痛的點”和“最有潛力的突破口”。
評分這部厚重的典籍,僅僅是捧在手裏,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質感,就已經讓人心生敬畏。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更像是經過時間沉澱的陳釀,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之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沒有花哨的辭藻堆砌,卻字字珠璣,直擊問題的核心。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被帶著穿越瞭無數個社會變革的節點,看到瞭那些在幕後默默耕耘、為社會結構穩定和進步貢獻力量的群體,他們的睏境、他們的堅守,都被細膩地描摹齣來。尤其是對於那些新興的社會組織如何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尋求生存和發展的探討,那種現實的張力和理論的思辨交織在一起,讓人在閤捲之後仍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復雜肌理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視角,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在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審慎的預判和深度的思考基礎。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展現齣的一種成熟的批判性視角——這種批判不是為瞭否定,而是為瞭建設。作者在肯定中國社會組織在過去一年所取得的進步的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指齣瞭製約其健康發展的深層次體製性障礙和內在治理缺陷。這種“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公信力。它沒有簡單地迎閤主流敘事,也沒有過度渲染理想化的圖景,而是提供瞭一個復雜、多維、充滿張力的社會現實快照。讀完之後,我不再認為社會組織的議題是邊緣化的“花邊新聞”,而是明白瞭它們是中國未來社會治理體係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這份報告無疑是理解當下中國社會脈搏跳動頻率的絕佳讀本,它教會我如何帶著更審慎、更具結構性眼光去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非營利行為和每一個民間嘗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