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第1版 (2017年8月1日)
平装: 529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9900399605
商品尺寸: 35 x 26 x 15.6 cm
商品重量: 8.1Kg
品牌: 格林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1:从战争到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2:晦暗不明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3:法国的沦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4:单独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5:德国东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6:战争临到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7:日本的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8:挽回非洲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9:战胜意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0:从德黑兰到罗马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1:胜利的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2:铁幕
在线试读
这时,经济风暴袭击到德国来了。美国各银行鉴于国内债务日益增多,都不肯增加不合算的对德贷款。影响所及,弄得德国各地的工厂纷纷倒闭,许多企业也突然破产,而这些工厂和企业都是德国和平复兴所依赖的基础。1930年冬季,德国的失业人数增加到二百三十万人。与此同时,赔偿问题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过去三年内,美国总代办吉尔伯特先生,作为协约国代表,曾接收协约国要求德国偿付的巨额赔款,其中包括付给英国的赔款(当时经我之手自动转交到美国国库)。
这种做法肯定是不能持久的。早在1929年夏季,美国委员杨格先生在巴黎曾草拟、提议和要求商讨一个其重要的减低赔款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但对赔款的偿付定出限期,并且使德国国家银行和德国各条铁路脱离协约国的控制,此外又提出了撤销赔偿委员会而另设结算银行。
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就同以商业巨头胡根堡这个残暴的、昙花一现的人物为代表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以他为的工商业利益集团联合起来。
他们发动了一次徒劳的然而是野蛮的运动来反对协约国所提出的这个影响深远而宽大的通融办法。德国政府使尽了气力才勉强使德国国会仅仅以二百二十四票对二百零六票通过了“杨格计划”。
外交部长施特雷泽曼这时在病重垂危之中,他在死前办了件事:使协约国答应远在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期限之前把协约国军队撤出莱茵兰。
但是德国的群众对战胜国的明显让步,大都反应冷淡。在早先,或者在关系不那么紧张的情况下,这些让步或许会被认为是走向和解和实现真正和平的一大步。但是现在,德国广大群众正面临着无时不在的、阴暗可怕的失业恐怖。中产阶级因马克的贬值早已破产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经济的压力削弱了施特雷泽曼在国内的政治地位。
内容介绍
本书以其政治家的视角审时度势,对1919至1939年的欧洲形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介绍了一战对不同政权统治下的欧洲各国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各国的后续政治、军事行动。
读者因而能深入了解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之下欧洲局势的变迁以及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和西班牙发生内战等事件是如何影响二战的。书中充分考量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二战爆发的缘由:1939年德、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仅在一个星期后,即9月1日,德军就大举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作者以如椽之笔地向读者呈现了从一战到二战的二十年间波涛汹涌的欧洲形势,并通过大量珍贵文件和重要史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谋略家的远见和睿智。
瑞典学院在授予丘吉尔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丘吉尔的演讲用词洗练、文思敏捷、精辟中的、感人肺腑。他的演讲似乎具有重新锻造历史的力量。……在关乎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千钧一发之际,丘吉尔以其独特的雄辩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或许,正是这些的演讲,为他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作者介绍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S.Churchill,1874—1965),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作家以及艺术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胜利,荣膺嘉德勋章、功绩勋章等英国荣誉勋章。此外,丘吉尔凭借其的文学成就,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以英国相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人。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场宏大的历史事件,光看历史学家的客观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走进那些亲历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挣扎、决策和情感的潮起潮落。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扇通往决策层心脏地带的密道。它不是枯燥的战报堆砌,而是一种充满个人视角和深刻洞察的叙述。作者在描绘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关键时刻,那种身临其境的紧迫感和压力,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你会跟着他一起在那些漫长的会议室里踱步,体会他面对无法两全的困境时内心的煎熬。这种第一手的、未经美化的记录,远比后世的任何评论都来得震撼人心。它让我们看到,所谓的“历史进程”,其实是由无数个充满人性弱点和伟大光辉的瞬间叠加而成的。
评分从文学角度审视,这套作品的文字功底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充满力量感的散文集。作者的遣词造句,带着一种独特的贵族式的傲慢与洞察,但又丝毫不失真挚的情感流露。尤其是当他描绘那些鼓舞人心的时刻,那种气势磅礴的排比和精准有力的动词运用,简直能让人热血沸腾。反之,在描述挫折和悲剧时,文字又会沉静下来,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深刻反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逝去生命的敬畏。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跨度,使得全书读起来绝不单调,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最顶尖的演说家亲自为你讲述的史诗现场。那些对人性、权力和责任的深刻剖析,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回忆录”范畴,达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
评分在阅读完这套书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后,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领导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展示了在空前的危机面前,真正的领导者是如何在混乱中梳理信息、如何平衡内部矛盾、如何坚定不移地向民众传达希望与方向的。书中的许多决策过程,充满了妥协、试探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和我们今天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必然胜利”的结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教会我,在面对重大挑战时,勇气并非是感觉不到恐惧,而是即便内心充满了疑虑和重压,依然能够做出最艰难、最负责任的选择,并承担其后果。这对于任何身处管理岗位的人来说,都是一堂生动至极的“高压实战课”,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知识的获取。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精妙,简直像一部结构宏大、扣人心弦的史诗级电影。它没有陷入单纯的军事部署或冗长的外交辞令,而是巧妙地将宏观战略与微观的人际互动编织在一起。有时候,一个章节可能聚焦于某个重大战役的部署,笔锋如电,逻辑缜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紧接着的下一部分,可能又会细腻地捕捉到某个关键人物在巨大压力下的细微情绪波动,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吸引力。我发觉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为某些早期的失误感到扼腕叹息,又为某些关键转折感到由衷的振奋。这种叙事功力,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政治和军事内容,变得生动而具有感染力,根本不需要历史学背景也能轻松进入状态。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光是捧在手里那份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就让人觉得物超所值。封面设计得沉稳大气,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每一册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都透着一股子庄重,让人不敢轻易翻阅,生怕破坏了那种历史的肃穆。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而且,这十二册书的内容编排得也很有条理,虽然篇幅浩大,但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合理的装帧设计,使得即便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叙事体系,也显得井井有条,不至于让人在阅读中迷失方向。对于一个纯粹的收藏者来说,光是作为陈设品,它都能瞬间提升书房的格调。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套如此用心制作的精装版,那种印刷的清晰度和装订的牢固度,都显示出出版方对这部史诗级作品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