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六韬·三略》:《六韬》《三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唐代的黄滔在《全唐文·祭南海南平王》中记载,“天生大贤,浚六韬三略之才谋”。这两《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六韬·三略》皆为战略战术上的集大成者,后来被用来泛指兵书、兵法。
盈虚
本篇讲述国家盛衰成败的关键在于君主贤明与否,而非寄托于自然。为君应当如尧帝一样,推行德政、举贤任能、减轻劳役、赏罚分明、体恤弱者。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②不等乎?其天时③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注释】
①熙熙:纷杂的样子。
②不肖:不贤。
③天时:自然运行的时序变化。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纷杂杂,有时兴盛,有时衰败,有时安定,有时动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什么呢?是君主有贤与不贤的差别呢,还是天时变化自然而成呢?”
太公说:“君主不贤,国家就会遭遇危险,百姓就会叛乱;君主贤明,国家就会安定,人民安享太平。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是否贤明,与天时没有关系。”
【原文】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①②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注释】
①帝尧:传说中上古的贤君,陶唐氏,名放勋。
②王(wàng):称王。
【译文】
文王说:“古代贤君的事迹,能否讲给我听一听呢?”
太公说:“过去尧帝统治天下,是上古所说的贤君。”
【原文】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①,甍桷椽楹不斫②,茅茨③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④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矣。”
【注释】
①垩(è):白色的土,可以用来粉刷墙壁。
②甍(méng):屋脊。桷(jué)椽(chuán):屋梁上承受草或瓦的木条,圆的为桷,方的为椽。楹(yíng):柱子,指厅堂的前柱。斫(zhuó):,雕刻。
③茨(cí):蒺藜。
④粝(lì)粱、藜藿(lí huò):指粗糙难以下咽的饭菜。
【译文】
文王说:“帝尧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呢?”
太公说:“帝尧做君主时,不用金银珠玉作为装饰,不穿锦绣华美的衣裳,不观赏珍奇的物品,不收藏古玩宝物,不听淫靡放纵的音乐,不粉刷宫殿的墙壁,不雕饰屋脊梁柱,不修剪庭院茅草,以鹿皮御寒,以粗布遮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服劳役兵役耽误农时,清减欲望约束心志,无为而治。官吏中忠诚守法的,提高他的官职;廉政爱民的,增加他的俸禄。民众中孝敬老人爱护幼小的,就爱护尊重他;尽心从事农桑的,就慰问勉励他。鉴别善良有美德的人,对他的门庭予以表彰。内心公正,操守端正,以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待厌恶的人,有功必赏;对待喜爱的人,有罪必罚。善待鳏寡孤独的人,救济遭遇祸患的人家。帝尧自己生活却很简朴,很少征用赋税劳役,所以天下百姓富足,面无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就像景仰日月一般,近他就如同近父母一般。”
文王说:“伟大啊,贤君的高尚德行!”
作者:(周代)太公望 (西汉)黄石公 译者:张伊宁
六韬
文韬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武韬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龙韬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
励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虎韬三阵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道
略地
火战
垒虚
豹韬
林战
突战
敌强
敌武
乌云山兵
乌云泽兵
少众
分险
犬韬
分合
武锋
练士
教战
均兵
武车士
武骑士
战车
战骑
战步
三略
上略
中略
下略
坦率地说,我本来对这种号称“国学经典精粹”的出版物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浮夸的、为了凑数而拼凑内容的版本。但是这一本《六韬·三略》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译文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气韵,又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做到了流畅易懂,这在古代典籍的现代诠释中是最难拿捏的平衡点。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一些关键的战略思想时,会用现代汉语的逻辑进行重新梳理和阐述,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谋略,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不再是只能被少数精英理解的“秘笈”。这种翻译的精度和清晰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或思考中的人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教你“怎么打仗”,更教你“怎么思考局势的布局和变化”。
评分这部《六韬·三略》的版本,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开本和纸张的选择都非常考究,绝对是那种能让人安心坐下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类型。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文白对照的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深入探究古籍又苦于文言功底不足的现代读者量身定做的“拐杖”。注释部分做得极其扎实,很多晦涩难懂的词句,都有对应的精准解释,而且不是那种敷衍的、一笔带过的注解,而是能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脉络都勾勒出来的深度解读。这让阅读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场与古代军事思想家的深度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本兵书,更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智慧研讨会,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理解。对于想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兵法精髓的人来说,这本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推演的读者,很多古代的军事理论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场景后,容易显得陈旧或不合时宜。然而,这部《六韬·三略》的注释和译文团队,显然对此有深入的体悟。他们没有僵硬地将古人的话语翻译成现代白话,而是常常在脚注中穿插对思想“生命力”的探讨。比如,当谈到“众寡之变”时,注释部分会 subtly 地联系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对接,让人拍案叫绝。这套书的价值绝非停留在资料的整理上,它更像是一本“活的教材”,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活化这些沉淀下来的智慧。如果只是想要一份简单的参考资料,市面上可能有很多,但若想寻求能引发深度思考的读本,此版无疑是上乘之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有品位,走的是内敛而大气的路线。封面没有那种过度华丽的图腾,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沉稳的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追求“网红”效应的快消品。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精读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某些关键的篇章后,似乎加入了一些针对性的背景材料或者思想导读,虽然没有像学术专著那样铺陈大量考据,但这种适度的点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它似乎在默默地引导读者,让你知道哪些是核心思想,哪些是辅助论证,使得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总而言之,从购买的愉悦感(开箱体验)到阅读的舒适度(过程体验),这套书都给出了高分的答卷。
评分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文白对照”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过去常常因为一个古词查了半天字典,结果对整句话的理解依然模糊不清。但在这里,对照的布局非常清晰,你只需要目光稍作移动,就能立刻理解原文的意境和白话的含义,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同时保持了对原典的尊重。特别是对于《三略》中那些偏重于君王之道的论述,其哲理色彩浓厚,需要反复咀嚼。注释的精准性确保了我们在理解“韬”和“略”的根本区别时,不会产生歧义。这套书读下来,感觉像是经过了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思想健体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完全配得上“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称号,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