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三略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六韬·三略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军事
  • 兵法
  • 古典
  • 国学
  • 历史
  • 韬略
  • 文白对照
  • 译注
  • 中华经典
  • 六韬三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豪艺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747
商品编码:28327702063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 > 内容简介

编辑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六韬·三略》:《六韬》《三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唐代的黄滔在《全唐文·祭南海南平王》中记载,“天生大贤,浚六韬三略之才谋”。这两《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六韬·三略》皆为战略战术上的集大成者,后来被用来泛指兵书、兵法。

文摘

盈虚
本篇讲述国家盛衰成败的关键在于君主贤明与否,而非寄托于自然。为君应当如尧帝一样,推行德政、举贤任能、减轻劳役、赏罚分明、体恤弱者。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②不等乎?其天时③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注释】
①熙熙:纷杂的样子。
②不肖:不贤。
③天时:自然运行的时序变化。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纷杂杂,有时兴盛,有时衰败,有时安定,有时动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什么呢?是君主有贤与不贤的差别呢,还是天时变化自然而成呢?”
太公说:“君主不贤,国家就会遭遇危险,百姓就会叛乱;君主贤明,国家就会安定,人民安享太平。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是否贤明,与天时没有关系。”
【原文】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①②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注释】
①帝尧:传说中上古的贤君,陶唐氏,名放勋。
②王(wàng):称王。
【译文】
文王说:“古代贤君的事迹,能否讲给我听一听呢?”
太公说:“过去尧帝统治天下,是上古所说的贤君。”
【原文】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①,甍桷椽楹不斫②,茅茨③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④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矣。”
【注释】
①垩(è):白色的土,可以用来粉刷墙壁。
②甍(méng):屋脊。桷(jué)椽(chuán):屋梁上承受草或瓦的木条,圆的为桷,方的为椽。楹(yíng):柱子,指厅堂的前柱。斫(zhuó):,雕刻。
③茨(cí):蒺藜。
④粝(lì)粱、藜藿(lí huò):指粗糙难以下咽的饭菜。
【译文】
文王说:“帝尧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呢?”
太公说:“帝尧做君主时,不用金银珠玉作为装饰,不穿锦绣华美的衣裳,不观赏珍奇的物品,不收藏古玩宝物,不听淫靡放纵的音乐,不粉刷宫殿的墙壁,不雕饰屋脊梁柱,不修剪庭院茅草,以鹿皮御寒,以粗布遮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服劳役兵役耽误农时,清减欲望约束心志,无为而治。官吏中忠诚守法的,提高他的官职;廉政爱民的,增加他的俸禄。民众中孝敬老人爱护幼小的,就爱护尊重他;尽心从事农桑的,就慰问勉励他。鉴别善良有美德的人,对他的门庭予以表彰。内心公正,操守端正,以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待厌恶的人,有功必赏;对待喜爱的人,有罪必罚。善待鳏寡孤独的人,救济遭遇祸患的人家。帝尧自己生活却很简朴,很少征用赋税劳役,所以天下百姓富足,面无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就像景仰日月一般,近他就如同近父母一般。”
文王说:“伟大啊,贤君的高尚德行!”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周代)太公望 (西汉)黄石公 译者:张伊宁


> > 目录

目录

六韬
文韬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武韬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龙韬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
励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虎韬三阵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道
略地
火战
垒虚
豹韬
林战
突战
敌强
敌武
乌云山兵
乌云泽兵
少众
分险
犬韬
分合
武锋
练士
教战
均兵
武车士
武骑士
战车
战骑
战步
三略
上略
中略
下略




《孙子兵法》:谋略之巅,智慧之源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孙子兵法》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手中的著作,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其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谋略,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更早已超越了战争的范畴,成为全球范围内管理、政治、商业乃至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 《孙子兵法》全书仅六千余字,分为十三篇,篇篇珠玑,字字千钧。它并非一部枯燥的战术手册,而是一部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心理洞察和战略智慧的百科全书。孙子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本质、取胜之道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的损耗。其核心思想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精密的谋划、强大的国力、严明的军纪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在战争爆发之前就达到威慑敌人的目的,或者在万不得已必须开战时,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核心要义,闪耀古今 《孙子兵法》十三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谋攻篇: 孙子开宗明义,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指出,最高的军事策略是瓦解敌人的战略意图,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削弱敌人,再次是直接与敌军交战,而最下策则是攻打坚固的城池。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的战略决策、商业谈判乃至危机处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避免硬碰硬,通过智慧和策略先行,是孙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 作战篇: 孙子在这里深入探讨了战争的经济消耗以及速战速决的重要性。“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过长的战争会极大消耗国家的财力物力,导致民生凋敝,士气低落。因此,孙子提倡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达成作战目标,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这不仅是对古代战争的深刻反思,也为任何形式的资源消耗型竞争提供了警示。 形篇与势篇: 这两篇是孙子关于“知己知彼”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孙子强调,在制定战略前,必须对自身实力、敌方情况以及战场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形”是指可掌握的、可视的因素,如兵力、装备、地形等;而“势”则是指不可见但能影响局面的因素,如士气、天时、人和等。孙子认为,只有全面掌握“形”与“势》,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能够获得主动权的战略。 虚实篇: 孙子认为,战场上的虚实变化是兵家胜负的关键。“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敌我双方都需要在战略上制造虚实结合,通过虚张声势迷惑敌人,集中兵力于虚弱之处,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制造战机。这种“以虚御实,以实击虚”的作战思想,至今仍是军事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军争篇: 孙子提出了“军争”的重要性,即如何通过争夺有利地形、抢占战略要地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军争”不仅是地理上的争夺,更是心理和信息上的争夺。孙子教导我们,要善于利用地形优势,掌握先机,从而在对峙中占据有利地位。 九变篇与九地篇: 这两篇是关于如何根据战场形势和地理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策略的思想。孙子强调“因敌而变”,根据不同的地形(九地)和敌情(九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他提出了“九变”的原则,要求将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行军篇与地形篇: 孙子详细阐述了不同地形条件下行军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利用地形作战的原则。他指出了“圮地”、“夅地”、“讙地”、“险地”、“阻地”、“远地”等六种地形,并分析了在这些地形上行军和作战的利弊,强调了谨慎行军、避免险境的重要性。 九地篇: 孙子对“九地”的分析,不仅是对作战地域的划分,更是对不同战略态度的界定。他将战场划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围地”、“泽地”、“困地”九种,并根据每种地势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作战策略和心理调适方法。例如,在“散地”要“争权”,在“重地”要“固”,在“困地”要“谋”。 火攻篇: 孙子专门论述了火攻的运用。“火”是古代战场上一种重要的攻击手段。孙子详细分析了火攻的条件、时机、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强调火攻的威力巨大,但也要注意避免自损。 用间篇: 孙子认为,“用间”是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尤其重视情报的获取,认为间谍的运用是获取信息、预知敌情的关键。他提出了五种间谍的类型(因民、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并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他们来达到军事目的。 超越战争的智慧 《孙子兵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思想并非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战略思维: 孙子的战略思想,强调全局观、长远眼光和系统分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大局中把握关键,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找到突破口,如何在纷繁的现象中洞察本质。这种战略思维,在企业管理中表现为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应对市场变化;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处理国际关系;在个人成长中则体现在如何规划人生目标、应对生活挑战。 心理博弈: 《孙子兵法》对人性的洞察入木三分。孙子深谙心理战的奥妙,他知道如何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如何激发己方士气,如何通过“攻心为上”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种对心理的把握,在谈判、营销、人际交往乃至教育等领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信息管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孙子兵法》关于“知己知彼”的论述,依然是我们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重要指导。了解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分析信息的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都是孙子智慧的体现。 风险控制: 孙子强调“备”,强调“全”,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切都指向了风险控制。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金融投资、项目开发还是个人理财,风险控制都是重中之重。《孙子兵法》教会我们如何识别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在风险中寻找机遇。 领导力与管理: 孙子对将帅的要求,即“智、信、仁、勇、严”,至今仍是衡量优秀领导者的重要标准。他强调“令出必行”,强调“赏罚分明”,强调“爱兵如子”,这些都是现代管理学中重要的领导力要素。 结语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古代兵书,它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经典,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实现成功的百科全书。阅读《孙子兵法》,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更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以更加睿智、更加从容的态度,应对各种挑战,把握属于自己的成功。无论您是身处商海的弄潮儿,还是职场中的佼佼者,亦或是人生路上的探索者,《孙子兵法》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本来对这种号称“国学经典精粹”的出版物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浮夸的、为了凑数而拼凑内容的版本。但是这一本《六韬·三略》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译文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气韵,又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做到了流畅易懂,这在古代典籍的现代诠释中是最难拿捏的平衡点。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一些关键的战略思想时,会用现代汉语的逻辑进行重新梳理和阐述,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谋略,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不再是只能被少数精英理解的“秘笈”。这种翻译的精度和清晰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或思考中的人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教你“怎么打仗”,更教你“怎么思考局势的布局和变化”。

评分

这部《六韬·三略》的版本,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开本和纸张的选择都非常考究,绝对是那种能让人安心坐下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类型。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文白对照的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深入探究古籍又苦于文言功底不足的现代读者量身定做的“拐杖”。注释部分做得极其扎实,很多晦涩难懂的词句,都有对应的精准解释,而且不是那种敷衍的、一笔带过的注解,而是能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脉络都勾勒出来的深度解读。这让阅读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场与古代军事思想家的深度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本兵书,更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智慧研讨会,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理解。对于想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兵法精髓的人来说,这本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推演的读者,很多古代的军事理论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场景后,容易显得陈旧或不合时宜。然而,这部《六韬·三略》的注释和译文团队,显然对此有深入的体悟。他们没有僵硬地将古人的话语翻译成现代白话,而是常常在脚注中穿插对思想“生命力”的探讨。比如,当谈到“众寡之变”时,注释部分会 subtly 地联系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对接,让人拍案叫绝。这套书的价值绝非停留在资料的整理上,它更像是一本“活的教材”,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活化这些沉淀下来的智慧。如果只是想要一份简单的参考资料,市面上可能有很多,但若想寻求能引发深度思考的读本,此版无疑是上乘之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有品位,走的是内敛而大气的路线。封面没有那种过度华丽的图腾,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沉稳的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追求“网红”效应的快消品。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精读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某些关键的篇章后,似乎加入了一些针对性的背景材料或者思想导读,虽然没有像学术专著那样铺陈大量考据,但这种适度的点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它似乎在默默地引导读者,让你知道哪些是核心思想,哪些是辅助论证,使得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总而言之,从购买的愉悦感(开箱体验)到阅读的舒适度(过程体验),这套书都给出了高分的答卷。

评分

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文白对照”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过去常常因为一个古词查了半天字典,结果对整句话的理解依然模糊不清。但在这里,对照的布局非常清晰,你只需要目光稍作移动,就能立刻理解原文的意境和白话的含义,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同时保持了对原典的尊重。特别是对于《三略》中那些偏重于君王之道的论述,其哲理色彩浓厚,需要反复咀嚼。注释的精准性确保了我们在理解“韬”和“略”的根本区别时,不会产生歧义。这套书读下来,感觉像是经过了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思想健体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完全配得上“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称号,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