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归来不必远方》 书籍

《非洲归来不必远方》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非洲
  • 归来
  • 文化认同
  • 寻根之旅
  • 身份认同
  • 非洲 diaspora
  • 后殖民主义
  • 旅行文学
  • 个人成长
  • 文化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纳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2289N
商品编码:28464835210
品牌:青葫芦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非洲归来不必远方

定价:39.80元

作者:黄河清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5912289

字数: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

《非洲归来不必远方》特色一:

《非洲归来不必远方》:一个北大高材生外派非洲,跑遍中西非,那些穷乱的地方。短短一年的非洲生活让作者历经人生百态,仿若看透人生,而作者在这样一个异域的国度,心灵也经历了一次深深的旅行。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的短暂潇洒和逃离,更是一场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之旅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证。

《非洲归来不必远方》特色二:

与其说这是一本游记,不如说这是一本写在非洲的小说。

《非洲归来不必远方》主要以作者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为主,围绕一群来非洲工作的中国人的故事展开,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杧果树下,聚集了性格各异的一批人,关于为什么来非洲,每个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充满惊险与刺激的非洲故事。书中涉及到非洲当地原始的风土人情、气候饮食,也经历了非洲大选、战乱、疾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非洲。

关键词:非洲、旅行、远方、非洲生活、故事、刚果金、杧果、非洲大选、巫术、菜市场

内容提要

本书说的是我在非洲那一年的故事,我去过的地方遍布中西非,那些穷乱的地方。工作之便,我有幸见了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人,有执掌生杀大权的一方豪强,也有穷到会问钱到底是什么的苦人儿。每个人都幸或不幸,但每个人的生活又都那么特别,那么令人着迷。我的心灵似乎在那短短的一年里流浪了几十年,我不知道应该快乐还是悲伤,见过许多的结果往往是冷漠与苍老。一个男孩的非洲游记,一段对平凡与不凡的思考,一份希望在滚滚长河中留下自己足迹的努力。

目录

1.河边有个大院子/ 001

2.院里有棵杧果树/ 010

3.树下有群大老非/ 022

4.老非怕紫菱姐/ 035

5.紫菱姐姐闯情关/ 047

6.关门逗喵雨三爷/ 059

7.三爷梦回光明天/ 074

8.天涯何处无奇人/ 091

9.老人说要当总统/ 123

10.统统都得去买菜/ 169

11.四爷回归老板到/ 195

12.老板发威整拆迁/ 226

13.千言万语别老梁/ 257

14.关于非洲工作生活的一些Q&A; / 277

15.后记/ 286

作者介绍

黄河清,1989年生于厦门,现任在线教育老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期间主演过电影《此间的少年》;毕业后离经叛道,拒多方offer,前往非洲工作。非洲工作期间重塑人生三观,回国后弃商从教,转投新东方旗下。后又难挡向往更广天地的内心,前往欧洲求学,现回国继续从教,坐标北京。

文摘

精彩书摘一:

院里有棵杧果树

金沙萨这地方常见的就是杧果树了,无论是戒备森严的深宅大院还是尘土飞扬的小道旁边,几乎到处都有。穷人们天天以杧果为食,这种甜腻厚实的水果着实养活了无数刚果人。我们院里这棵杧果树,不高,挺大,四季常青。其实在非洲刚果金这个地方,是不该说四季的。这里只有两季:旱季和雨季。而这两季也就一个共同的特点:惊人的热,是走在街上感觉自己就要蒸发了的那种热。对人而言,这固然难以忍受,但对植物而言,却无疑是天堂了。因而四季常青这个在国内颇凸显节气的词在这里反而变得稀松平常。反之,许多国内觉得稀松平常的事,到这儿却也变得千金难求,比如自来水,比如宽带网,比如大学文凭。这里的都是如此的不同,光从首都的布局上便可见一斑。

……

出了机场不到一公里就进入了刚果金的贫民区。那是真真正正的一眼就能看得出穷得没边没沿的地方,黄土满天满地,根本感觉不到一丝现代化的气息。地上的路五彩斑斓,数不清的塑料袋和生活垃圾混合在泥土中,终与路融为一体,一点也不美丽,反倒像毒的蛇般让人觉得有说不出的危险。满街都是人,都是老黑,绝大部分人什么事也没有就这么漫无目的地晃荡,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往来的车辆。离公路不到两米就是住人的房屋,可这里的房屋莫说有电,就连水都没有,就那么简单的几块三合板一拼就可以住人。穷困几乎可以说明明白白地写在每一寸土地与每一张脸上,这里做得多的买卖竟然是出售拿塑料袋装着的不知哪来的清水。

“嘿,兄弟,记得啊,在这里不要把窗户摇下来。”坐在副驾驶座的老梁把头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对我说道:“这里的老黑凶得很,而且是反对现在政府的,咱公司现在和政府打得火热,要摊上什么事就麻烦了。”

“啊?”我一惊,“能摊上什么事?”

“哎,其实你天刚来不应该跟你讲这些的,等会儿把你给吓回去了领导又该说我了。”老梁挠挠头,似乎有些拿不准是不是要告诉我,“算啦,等你再呆几个月,熟悉熟悉情况再跟你说。”说完他就又把身体转了回去,东拉西扯地开始给我讲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情况,不管我怎么问,都再也不提刚刚说过的事了。

……

金沙萨出机场这段路是贫民窟,尘土飞扬的道路与各色塑料袋相得益彰,让人没有多少好感。

过了这段平民区是一段风景还算怡人的大马路,热带草原的景色一望无际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虽然既没有像书本上画的那样有羚羊与狮子在热情地追逐,也没有赵忠祥老师浑厚的嗓音描述的“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但好歹也是一幅不曾见过的景象,让人心情好了一些。可惜这条路并不长,很快我们便进了市区。市区整体而言还算大也还算漂亮。跟北京比自然天差地别,但跟中国的三线城市还是勉强可以一比。一进市区老梁的嘴就再没有停下过,忙不迭地给我介绍刚果金政府各大部委的分布,这些部委的分布跟我以后的工作息息相关,我也就尽量默默记下了。

“总而言之,”老梁总结道,“金沙萨这个城市就像杧果树一样。”

……

杧果树啊,你到底是什么?是院中枇杷,是顶上菩提,是山之巅的迎客松,还是冥河边的曼陀罗?

精彩书摘二:

后记

终于写完了,仿佛自己陪自己走了一段长长的路,路上并无风景,沿途也无人搭讪,不知道路的尽头谁在等待,也不知道这条路通往哪里。

但这段路依旧走得非常愉快,业余写作的方式令人感到幸福,茶余饭后留下几千文字的感觉极好。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父亲说,书写文字便自有快感,都非虚言。

我们无法主宰三维世界里无常的命运,可至少在这方寸之间的纸上,我们是无可匹敌的。人活着终有追求,不论是想功成名就还是参禅悟道,终离不开对自由与净土的向往,而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在自己的笔下都变得触手可得。况且所有人物生死尽在一念之间,快乐更是无以复加。因此,即便字里行间孤单如狗,我们依旧可继续踽踽独行。

同样,即使笔下芳华万千,也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轮回,绝大部分的努力换不回一碗午夜时分的清粥小菜,有的只是酒至酣时的吹嘘:“知道吗?我写了一本书。”

吐槽与自嘲,是人生永恒的追求与主旋律。


《非洲归来不必远方》 一个关于发现、重生与故土情深的宏大叙事,一段穿越心灵深处的独特旅程。 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生命以最原始、最野性的姿态蓬勃生长。那里,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激荡出别样的火花,生存的法则与人文的温度交织成一幅令人震撼的画卷。无数故事在此上演,而《非洲归来不必远方》正是其中最为动人的一笔。 这并非仅仅是一部游记,也不是简单的见闻录。它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寻,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一次对“归属”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描绘。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非洲腹地,走过尘土飞扬的道路,踏过生机勃勃的草原,驻足于历史悠久的村落。在这里,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千年的传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生命故事。 从远方的震撼到内心的回响 故事的开端,是抵达。当飞机穿破云层,俯瞰那片充满野性魅力的土地时,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便油然而生。非洲,不再是新闻报道中遥远的、模糊的形象,而是以其真实、鲜活的面貌展现在作者眼前。然而,真正的震撼并非来自宏伟的自然风光,也非惊险的野生动物遭遇,而是源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淳朴的笑容,坚韧的生命力,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内心深处被现代社会所遮蔽的东西。 作者在非洲的经历,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在远离熟悉环境的陌生之地,一切的惯性思维都被打破,过往的经验变得不再适用。在面对生存的挑战,在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时,作者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非洲的广袤与原始,反而激发了作者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一种对简单而有意义生活的向往。 非洲,不止是地理上的存在 书中所描绘的非洲,绝非单一的面貌。它有着金色的落日,草原上奔腾的生灵,以及夜空中璀璨的星河,这是自然的壮丽;它也有着古老的仪式,部落的传承,以及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这是历史的厚重;更有着在艰苦条件下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友善的目光,无私的帮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人文的温度。 作者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与他们一同耕作,一同歌唱,一同分享喜怒哀乐。他们讲述着关于祖先的故事,关于土地的守护,关于未来的期盼。这些故事,充满了智慧与力量,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作者在这些朴素的叙述中,找到了理解生命、理解世界的钥匙。 “不必远方”的深刻寓意 书名《非洲归来不必远方》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哲思。它并非说非洲不值得去,而是暗示着,那些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找到的答案,那些我们以为必须跑到遥远的地方才能获得的启示,其实,就蕴藏在离我们最近的地方,甚至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非洲的经历,像是一种催化剂,它加速了作者对自身与世界的理解。当作者从非洲归来,他发现,那些曾经萦绕心头的困惑,那些对“何处是归宿”的迷茫,都渐渐清晰。他不再需要“远方”来逃离,也不再需要“远方”来寻找。因为他明白,真正的“远方”,其实是心灵的疆域,是认知的边界。 细节中的情感与哲思 书中不乏生动的细节描绘,例如清晨草原上的露珠,午后烈日下的辛劳,夜晚篝火旁的欢笑。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对话,都凝聚着作者的观察与感悟。他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也没有过分地美化贫瘠,而是以一种平和而真诚的态度,呈现非洲大地真实的存在。 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作者体会到了语言的局限与心灵的相通。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传递深厚的情感。这种跨越语言的交流,更显现出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联结。作者在非洲所感受到的温暖与包容,也让他更加懂得感恩,更加懂得珍惜。 对现代社会的审视与反思 通过非洲的视角,作者也对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进行了一次审视。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下,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我们是否过于依赖科技,而忽略了与自然的连接?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与速度的同时,忘记了生活本身的味道?非洲的质朴与简单,如同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去反思。 《非洲归来不必远方》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书。它以一种温暖而有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发现、关于成长、关于爱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生命的力量,无论在何处,都同样伟大;真正的丰盈,不在于物质的占有,而在于心灵的满足。 当你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也会像作者一样,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发现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你会明白,有时,我们需要的“远方”,就在脚下;我们需要的答案,就在心中。非洲,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这本书,将是你心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带你抵达一个属于自己的,无需远方的“故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叙事能力如同驾驭着一艘在历史洪流中稳健航行的船只。每一次情感的起伏,每一次场景的切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字里行间流淌的沧桑与温度。特别是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腻到令人心疼,那些挣扎、选择与释然,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构思这些情节时,是如何反复推敲每一个词语的份量。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那些掷地有声的哲思,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文字的辞藻,更是作者对生活深刻洞察的结晶。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巧妙,虽然篇幅不短,但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气呵成读完,却又舍不得过早地结束这场精神的盛宴。它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后劲十足,回味无穷,每一次品尝都能发现新的风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文字,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用一种近乎散文化的笔触,探讨了那些关于“存在”和“追寻”的宏大命题。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引导我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内心深处的渴望。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却能在平静的叙述中引发巨大的思想震荡。那些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决定,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快速消费的娱乐产品都无法给予的。行文间那种独特的韵律感,也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印刷出来的书,而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的故事,每一个停顿都充满了深意。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佳作,它考验的不是阅读速度,而是思考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高超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在情感上与我建立了非常强烈的连接。作者对于“失落”与“重建”这一主题的探讨,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高度。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都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们犯错、他们迷茫,但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无比可爱和可信。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感到心痛,仿佛他们就是我认识的人,或者,就是过去的我自己。这种强烈的共情能力,是检验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成功地跨越了文字的界限,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次集中式的心理按摩,清理了许多积压已久的情绪包袱。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些许的疑虑,担心它会落入某些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故作高深和矫揉造作的陷阱。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风格是极其真诚且充满生命力的,它有着泥土的芬芳,也有着星空的辽阔。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词汇来炫耀学识,而是选择了一种最朴素、最直击人心的表达方式。这种“去雕饰”的美感,恰恰体现了作者对自身表达的绝对掌控力。书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尤其到位,比如某一个清晨的光线角度,某一种食物特有的气味,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被作者赋予了超越时间的力量,使得整个故事的质感变得异常立体和真实。这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却被精心保养的相册,每一页都散发着旧日时光温暖而可靠的气息。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也透露出出版方极高的审美标准。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反光,字体选择典雅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引起视觉疲劳。这种对阅读载体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重量。更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逻辑推进严密得令人称奇,所有的线索——无论是人物的宿命还是环境的变迁——最终都汇聚成一个宏大而又自洽的整体。它不是那种靠偶然性堆砌起来的故事,而是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服务于整体的时间流逝。读完最后一页时,我感到的不是意犹未尽的空虚,而是一种完成了一次重要旅程后的充实与满足感。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咀嚼的文学作品,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显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