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名稱: | 英漢對照插圖本 寫給無神論者 |
| 作者: | {英}阿蘭.德波頓 |
| 定價: | 48元 |
| ISBN: | 9787532765003 |
| 齣版社: | 上海譯文 |
| 開本: | 32開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4-9-1 |
| 印刷日期: | 2014-9-1 |
| 盡力去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過是許多無神論者的興趣所在,但是真正的問題不是在於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於一旦假設他不存在,人類將如何自處。《寫給無神論者(英漢對照插圖本)(精)》主題在於一個人即使是一個無信仰者,但是他也能發現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並且給人帶來安慰的。在這部刺激的完全屬於作者的並且即將麵臨著爭議的作品中,德波頓認為世俗的人們可以從與宗教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道德、藝術和教育等等領域中去學得一些東西。在這本書中,阿蘭·德波頓盡力去淡化和消彌宗教中教條主義的一麵,攝取瞭宗教中能夠安慰懷疑論者當下思想的一麵,讓人們去感受美麗和睿智的東西。 |
| 阿蘭·德波頓(Alainde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身份的焦慮》(2004)、《無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築》(2007)、《工作頌歌》(2009)、《機場裏的小旅行》(2009)、《寫給無神論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
| ; |
...
..
............這本書的書名倒是挺吸引眼球的,“寫給無神論者”,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挑戰和好奇心。我一直在想,一個專注於探討宗教議題的作傢,如何能以一種既不冒犯又引人深思的姿態,去和那些不信神的人對話。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會是那種枯燥的哲學論證,更可能是一種生活化的引導,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在為你梳理那些關於信仰、意義和虛無的復雜情感。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拆解現代社會中宗教觀念的殘留影響,以及如何在缺乏傳統信仰支撐的情況下,構建起個人的精神世界。畢竟,無論是信徒還是非信徒,我們都在追問同樣的問題: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以及我們該如何度過這一生。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醒的視角,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不見”的力量如何塑造我們的日常選擇,那它就值瞭。那種在理性和情感之間架起橋梁的嘗試,尤其讓人期待。
評分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跨越瞭文化和語言的障礙,英漢對照插圖本的配置,這本身就說明瞭作者和齣版方對跨文化傳播的重視。我猜想,德波頓的文字風格,一嚮是那種帶著人文關懷的優雅和清晰,這次麵對一個如此敏感的話題,他會如何平衡這種風格和主題的嚴肅性?插圖的作用是什麼?是用來解釋復雜的哲學概念,還是僅僅為瞭美化版麵?如果是前者,我希望那些視覺輔助能夠真正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將抽象的思辨具體化。我個人對這種跨界融閤的錶達方式抱有很高的興趣,它打破瞭傳統學術論著的沉悶感。閱讀一本結構精巧、視覺引導清晰的書,本身就是一種愉悅的體驗,尤其當內容又是關於探討人類核心關懷的時候。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拓展思維邊界的書籍,希望能找到那種能夠重新審視我固有觀念的文本。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瞭“世俗化用途的使用指南”,這個說法非常新穎。它暗示著,即使我們拋棄瞭神聖的信仰體係,宗教所提供的那些關於社群、儀式感和道德框架的功能,依然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找到替代品或者轉化形式。我好奇作者會如何設計這個“使用指南”——它是否會涉及藝術、哲學、甚至日常的習慣,來填補精神上的空缺?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提供實際操作建議,而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的作品。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工具箱,讓我能夠更有意識、更主動地去設計我自己的“意義係統”,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思想上的交流,更在於對生活實踐的指導。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優雅地麵對存在的荒謬感,而不是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
評分我對這位英國纔子阿蘭·德波頓的過往作品印象深刻,他總能將宏大的哲學命題巧妙地融入到我們熟悉的日常場景中去。所以,我預感這本書不會是那種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說教。相反,我期待他能用他標誌性的、帶著一絲自嘲和溫情的筆觸,來描繪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圖景。無神論者麵對的挑戰,往往是如何在沒有終極審判者的情況下,自我約束和尋找動力。我非常好奇,德波頓會從哪些曆史、文學或者心理學的角度切入,來構建他關於世俗道德和個人責任感的理論框架。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種成熟的、不帶怨氣的“不信”的態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宗教的批判層麵,那它就真正觸及瞭現代精神睏境的核心。
評分這本書的定位似乎非常精準,目標讀者是那些已經“走齣”瞭傳統信仰,但又尚未完全找到替代支撐的人群。這群人往往在理性上接受瞭無神論的觀點,但在情感上,麵對死亡、苦難和不公時,仍然會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無助。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替代性的慰藉”。換句話說,它不應該隻是告訴我們“神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既然神不存在,我們應該如何存在”。這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引導,纔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人類的創造力、愛、藝術和科學,提升到一種近乎“信仰”的高度,成為支撐我們前行的精神支柱。如果讀完這本書,我能對生命中那些不確定性抱持一種更從容、更富同情心的態度,那麼這次閱讀體驗就是非常成功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