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英汉翻译与双语类辞书编纂论集 |
| 作者: | 徐式谷 著 |
| 定价: | 58.00 |
| ISBN号: | 9787100096065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商品重量: |
| 出版时间:2013-1-1 | 字数: | 页数:493 |
| 主编推荐 |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共收录了30余篇文稿,它们都是徐式谷在商务印书馆工作30年期间撰写的。分为翻译探讨篇、辞书研修篇、翻译实践篇三部分。具体有:《现代学术论著翻译的易和难》、《商务印书馆对中国科技翻译出版事业的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翻译的回顾与现状》、《国际译联第十三次世界大会侧记》等论文。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熊德辊先生序 |
| 媒体评论 | |
| 精彩内容 | |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逻辑推导缜密,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它没有采取那种说教式的教导口吻,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同行在娓娓道来他的研究心得和实践教训。在英汉对比分析中,作者对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这些细节的对比,往往是衡量译者功力的试金石。例如,对于英语中那些难以直译的虚拟语气或被动语态,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绝非简单的套路,而是基于对两种语言底层结构差异的深刻理解。至于辞书编纂的章节,它似乎揭示了编纂过程中的诸多“潜规则”:如何平衡收词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处理那些没有明确对应关系的习语和俚语?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编纂团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棘手案例和最终的权衡取舍,那就太有价值了,这能让理论的学习者更贴近真实的职业挑战。
评分这部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深入探讨了“英汉翻译”这一核心议题,并进一步拓展到了“双语类辞书编纂”的实践层面。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梳理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文化差异如何体现在词汇选择上,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服务于学习者,又能准确反映语言深层结构的双语工具书。特别是“论集”的形式,通常意味着它集合了不同阶段的思考和研究,可能包含了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新兴翻译模式(比如机器翻译时代的语境理解)的初步探索。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词典编纂”的部分,因为好的双语词典远不止是简单的对等词汇罗列,它需要精妙的释义、恰当的例证,甚至是对特定语境下语义漂移的捕捉。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从宏观的翻译理论走向微观的词典实践,那对于任何严肃的语言学习者和专业译者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应该提供的不只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完后感触良多,最震撼我的部分是作者对翻译“信达雅”三重境界的重新诠释,尤其是在面对当代复杂语料库时的应用。它似乎挑战了某些约定俗成的翻译定势,主张在特定文化交流的语境下,我们可能需要暂时搁置某些恪守已久的规则,转而追求“功能对等”而非“形式对应”。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使得全书的讨论并未局限于传统的文学翻译范畴,而是拓宽到了科技文献、商业合同乃至网络文本的翻译实践中去。关于辞书编纂的部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语料库驱动”理念的阐述。这表明编纂者不再仅仅依赖个人经验和少数经典文本,而是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来确定词汇的真实使用频率和典型搭配,这无疑是极大地提升了双语词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理论架构与微观的词典条目设计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
评分初翻这本厚厚的著作,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那种对语言本质的敬畏和探究精神跃然纸上。它显然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只谈皮毛的入门读物,而是直击英汉互译这座大山内部的结构和难点。我设想,作者必定在探讨翻译策略时,不仅仅满足于表层的词汇转换,而是深入挖掘了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定势和文化逻辑。比如,汉语中那些微妙的语气词或修饰语,在英语中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句式结构才能完美再现,这种“结构上的不对等”如何被译者有效克服?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提供独到的见解。更别提“双语辞书编纂”的环节,这不仅是语言学问题,更是信息组织学和用户体验设计的挑战。如何平衡详尽的注释与查阅的便捷性?如何处理一词多义和语境依赖性?如果书中能清晰地勾勒出优秀辞书的“内功心法”,那对于希望提升自己工具书使用效率的读者,无疑是极大的裨益。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翻译工具箱建设指南”,而非简单的工具书使用手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成功地将翻译这项看似依赖直觉和天赋的技艺,提升到了一个可以被系统化研究和规范化构建的高度。它不再将翻译视为一种简单的“密码替换”,而是强调其作为一种跨文化信息中介的核心功能。作者对于“双语”概念的理解显然超越了“两种语言的并列”,而是探讨了这两种语言在特定交际场景下的“动态张力”。在讨论辞书编纂时,我想它一定深入剖析了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差异——是面向初学者,还是面向高级研究人员?不同的读者对词条的详略程度、释义的复杂程度有截然不同的要求。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如何根据读者画像来定制双语辞书“用户体验”的模型或框架,那么它对出版社和辞书编辑人员的指导意义将是无可估量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试图构建一套完整、自洽的英汉翻译与工具书理论体系的雄心之作,阅读它是一次对自身语言观的深刻反思与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