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40899
条码:9787511840899
图书名称: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定价:38
作者:鲁千晓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3-01-01
编辑推荐
司法科学发展需要诉讼心理学支撑,法官应当研究个案心理问题,案件审理中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诉讼心理学因应用而闪光,诉讼心理学对立法及立法学具有重要价值,诉讼心理学对司法运作与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推荐
类案诉讼心理是不同的诉讼案件当事人基于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诉讼对抗时反映出来的特定的诉讼心理特点与规律。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实体法和诉讼法上的关系,所以其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将是沿着实体法律关系和诉讼程序路径两条脉络展开。所以,研究和把握类案诉讼心理不仅需要考察类案法律特点对于诉讼主体心理的重大影响,而且应当综合考虑整个诉讼环境对反映在不同案件的心理现象与内容的影响力,以便从诉讼心理产生的实体渊源上解释不同主体、不同实体权利义务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对诉讼心理形成影响,以及法院处理不同诉案是应当注意适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本书共八章,包括婚姻、事、商事、行政与国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名人、知识产权及特殊诉讼的心理规律及其特点,基本涵盖了具有类案特点和研究价值的各种案件的情况。
作者简介
鲁千晓,男,法律本科,1961年11月生于兰州,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甘肃政法学院等高校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审管办负责人。1993年以来,撰写《民事经济审判方式多元论》、《诉讼请求真假值与当事人诉讼心理》等数十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部分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涉及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程序法学、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出版《诉讼心理学》(合著,36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九十年代诉讼心理研究》(45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诉讼程序公正论》(合著,37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出版)、《诉讼心理学原理与应用》(6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司法方法学》(合著,140多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法律出版社2012年出版)等多部专著,近600万字,撰写并在专业网络媒体上发表(待出版)专著6部:《论反对司法游戏化》(50万字)、《司法方法学概论》(80万字)、《实体法适用方法论》(65万字)、《程序方法论》(75万字)、《诉讼心理学原理》(90万字),另有大量其他成果,共计380万字。于2009年创办了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理论与实务为核心内容的全球华语专业网站:“中国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网”,登载本人核心成果1000多篇,其他文章与信息500多篇。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我,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着冷静的灰色,给人一种专业、严谨又略带神秘的感觉,仿佛打开这本书就能窥探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我一直对司法审判过程中的心理博弈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庭审辩论中,律师们如何通过语言、表情、甚至是肢体动作来影响法官和陪审团的判断,这种“无声的较量”总让我觉得既刺激又充满智慧。我很好奇作者鲁千晓老师在这本书里,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经典的案例,比如某某著名案件,在庭审的关键时刻,辩护律师是如何运用心理学技巧扭转乾坤的?亦或是控方是如何通过心理攻势击溃被告人的心理防线的?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性格的当事人、证人、甚至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从而预测他们的行为模式?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读心术”,当然,这里的读心术并非超能力,而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副标题“诉讼类案心理指南”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为实际的诉讼工作者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这对于那些在法律一线摸爬滚打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为我们在充满压力的诉讼环境中提供清晰的洞察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这让我立刻想到,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除了法律条文和证据链,人心的走向往往是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因素。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说服的心理学”?在法庭上,律师们需要运用各种技巧来陈述案情、辩护或者指控,而说服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件的结果。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的说服模式,例如,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影响理性的听众,又如何通过情感渲染来触动感性的听众?更重要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和应对对方的说服策略,从而在激烈的辩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另外,“类案心理”这个概念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在思考,在处理大量相似案件时,当事人通常会表现出哪些共同的心理特征?例如,在合同纠纷中,一方的违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在侵权案件中,受害者的赔偿心理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梳理这些规律,让我能够通过对“类案心理”的理解,更有效地预测当事人的行为,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诉讼策略。
评分从这本书的名字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应用诉讼心理学”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在实际的诉讼场景中,心理学知识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环节的。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陪审团的选择过程?在一些国家,陪审团制度是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选择合适的陪审员,避免有偏见或易受影响的个体,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考验心理洞察力的工作。作者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观察、提问甚至背景调查来评估潜在陪审员的心理特质?另外,在证人询问环节,如何通过心理学原理来引导证人说出真相,同时避免诱导或误导,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如何识别证人的紧张、回避或撒谎的迹象,以及如何构建提问的顺序和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我还对“类案心理”这一概念非常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总结不同类型的案件中,当事人、证人、甚至是法官可能出现的普遍性心理现象?比如,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悔罪心理、辩解心理,或者在民事案件中,原告的期望心理、被告的抵触心理,这些心理动机会如何影响诉讼进程?我对这些具体应用层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更全面地理解诉讼案件背后的心理驱动力。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厚重而又充满质感的纸张,以及书名《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所传递出的严谨与实用,立刻点燃了我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的强烈求知欲。我一直在思考,在庭审之外,诉讼的准备阶段,尤其是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的过程中,心理学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涉及“认知偏差”在事实认定中的影响?比如,目击证人可能因为回忆偏差、选择性记忆或者证实性偏差,而提供带有个人色彩的证词。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识别和评估这些认知偏差,从而更客观地评估证据的可靠性。此外,对于“心理压力”在诉讼过程中的作用,我也充满好奇。当事人、律师、甚至是法官,在面对漫长的诉讼程序、巨大的法律风险和可能的败诉后果时,都会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本书是否会分析这些压力可能引发的心理反应,比如焦虑、抑郁、或者攻击性行为,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侦探,带领我深入探索诉讼过程中人性的复杂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从事法律工作多年,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在处理一些疑难案件时,总感觉欠缺一些能够“直击人心”的洞察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尤其是“诉讼类案心理”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在处理相似案件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会有一定的共性。例如,在涉及家庭纠纷的案件中,情绪的激烈程度、沟通的障碍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可能都会表现出一些相似的心理模式。而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识别并理解这些模式,从而在处理类似案件时,能更精准地把握当事人的核心需求和潜在的心理冲突?此外,书中是否会探讨“庭审中的情绪管理”?法庭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无论是对律师、当事人还是法官,情绪的波动都可能影响判断。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识别和影响他人的情绪,以及如何利用积极的情绪来构建更有利的诉讼局面的一些实用技巧。我非常好奇作者鲁千晓老师是如何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与具体的诉讼实践相结合,并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类案心理”规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