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制度。我国信访立法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信访渠道虚置化、信访权利空泛化的趋势,令人担忧。本书收录二十篇相关论文,分为“坚持法治方向的信访改革研究”“探索法治路径的信访机制创新”“遵循法治思维的信访问题完善”三部分,从信访组织体制、信访程序、信访受理范围、信访终结机制等方面总结我国《信访条例》以及信访地方立法的实践与探索,检讨我国信访立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完善建议。如何合理定位和充分发挥权利救济功能是信访立法发展和信访制度改革所面临的焦点和难点,信访法治化任重道远。未来信访立法必须重新审视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将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相结合,改革信访体制机制,明确信访范围,简化信访程序,切实保障信访权利,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信访制度的作用。
目录
上篇坚持法治方向的信访改革研究
社会转型中的信访立法——以《广东省信访条例(专家意见稿)》起草为例刘诚
论我国信访立法的“草根思维”邱新
地方立法视角下信访组织体制法治化初探刘云甫朱新
论信访改革的基本方向毛玮
信访制度改革方案探析——法律行为视角夏金莱
论信访制度改革的“内卷化”何国强秦小建
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途径——以行政复议制度完善为视角高轩蒋都都
中篇探索法治路径的信访机制创新
行政信访程序研究刘恒吴堉琳
法治视野下对信访受理范围的再思考夏金莱
论法治视野下信访终结机制的构建夏金莱
信访结果不确定性的生成逻辑及其破解之道曹海晶李祎
涉诉信访:困境与出路郝丽雅王惠奕
论分离涉诉信访的制度构建林惠娜
论网上信访及其制度保障石佑启黄喆
下篇遵循法治思维的信访问题完善
经验研究和规范研究中的信访制度——对信访制度社会学和法学研究的简要综述刘滢曹旭东
中国信访制度与法国行政法院制度的比较研究——以两者的历史发展为视角彭胡杨
信访秩序的规范分析——以省级信访条例为样本吴堉琳
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上访的动因与对策——以武汉市为分析样本范梦星
医疗纠纷信访处理中的行政调解制度探讨康希
湖北省《信访条例》实施状况调查报告汪燕
附录一观点集锦:“社会治理与信访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
附录二媒体聚焦:《广东省信访条例》的起草与实施
附录三《广东省信访条例》
附录四《广东省信访条例(草案)》中山大学专家意见稿
附录五《广东省信访条例(草案)》暨南大学专家意见稿
附录六《广东省信访条例(草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家意见稿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普通读者,我深知法律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信访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公民向国家机关表达诉求、寻求帮助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关于信访立法的研究,对我而言,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期盼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立法层面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确保每一个信访人的声音都能被倾听,他们的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书中是否会关注到那些在信访过程中可能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并提出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例如,对于那些因为信息不对称、经济困难等原因而难以维护自身权益的公民,信访立法能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更能触及到立法背后的人文关怀,以及如何通过法律的完善,来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感,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法律实证研究的著作,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书中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运行效果,以及法律条文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复杂互动关系。这一点让我联想到,如果对信访立法也能进行类似的实证研究,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或许会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分析不同信访法规对案件处理效率、信访人满意度、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它可能会深入探讨,哪些立法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哪些又可能因为脱离实际而导致“纸上谈兵”。通过实证分析,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法律条文的背后,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这种基于证据的分析,比单纯的理论推演更能打动人,也更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路径。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挑战一些传统观念,或者提出一些基于数据支撑的、颠覆性的立法建议,从而推动信访制度向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评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变得尤为重要。一本好的法律著作,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去质疑。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更加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信访立法。它可能不会回避信访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困境,比如权责不清、程序空转、效率低下等问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够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对问题的罗列。例如,在探讨信访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时,是否能够引入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法律设计?在如何平衡信访人权利和政府管理职能之间,是否能够找到更加精妙的法律平衡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并激发我们对未来信访立法发展方向的思考。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够引发讨论,甚至能够推动相关领域进步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因为我对中国基层治理和公民参与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然要求有畅通、有效的公民表达意见和寻求救济的渠道。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其立法层面的研究,无疑是理解这一制度核心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信访立法的历史沿革,梳理其中蕴含的法理逻辑,并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争议和问题,如效率、公正性、程序保障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见解。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细致解读,以及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信访实践案例的分析,从而勾勒出信访立法在现实运行中的具体图景。了解其立法背后的考量,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条文来规范和引导信访行为,对于我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运行的机制,以及如何推动依法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承诺了深度和专业性,希望能带来一场关于中国信访制度立法层面的思想盛宴,让我能够以更宏观、更系统的视角去审视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
评分我对一些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并试图从中寻找不同制度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独特的制度设计,其立法研究,无疑为理解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够将信访立法置于更广阔的法治视野下进行考察。例如,它是否会与国际上类似的公民参与和行政救济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分析信访立法在借鉴和创新方面的可能性?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立法,来界定和规制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信访处理职责,以避免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信访立法中可能存在的“人治”因素与“法治”原则之间的张力,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的保障,确保信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这种跨文化、跨视角的比较分析,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深刻的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