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一章 數學如詩 1
D一節 寓數於詩 3
一、數字入詩 3
二、以數解意 6
三、融數字與運算為一體的詩歌 8
D二節 融詩於數 10
一、百羊問題 11
二、寶塔裝燈 12
三、李白打酒 13
四、百饃百僧 13
五、僧侶人數 14
D三節 詩情數意 15
一、詩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15
二、詩中蘊藏的幾何構圖 18
D二章 數學之趣 23
D一節 數字遊戲 26
一、迷人的幻方 26
二、數D30
三、天煞魔格31
D二節拼圖遊戲 33
一、七巧闆33
二、十五子棋34
三、福斯特的遺囑37
D三節概率遊戲 42
一、莊傢會輸嗎?42
二、我們的生日相同嗎? 45
三、藍色眼睛會消失嗎?47
D三章數學之巧 49
D一節我們該如何理財 50
一、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50
二、金錢也是“越老越值錢” 55
三、你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瞭嗎? 57
D二節我們如何分配食物 59
一、如何省錢又保證營養60
二、切蛋糕也有學問63
D三節我們如何規劃齣行 68
一、怎樣散步纔能不重復地走過每座橋? 68
二、我應該先去哪裏,再到哪兒?69
三、隻用四種顔色可以為地圖著色嗎?72
D四章數學之美 77
D一節美的奧秘——0.618 78
一、“窈窕淑女”與“三庭五眼”79
二、無處不在的黃金比例80
三、軍事中的0.618 81
D二節建築的數學之美 83
一、帕特農神廟與黃金分割83
二、幾何圖形在建築中的運用85
三、抽象數學與建築 88
D三節藝術的數學之美 89
一、繪畫與數學89
二、設計與數學91
三、雕塑與數學93
D四節自然界的數學之美 96
一、“天纔設計師”96
二、“精算師”97
三、花瓣與數列98
四、生命的螺鏇綫99
D五章數學之音 103
D一節音樂與數學的內在聯係 104
一、三角函數與音樂 104
二、音程與音階 106
三、節拍 109
D二節畢達哥拉斯與音樂的不解之緣 110
一、琴弦定律110
二、畢達哥拉斯音差常數114
D三節斐波那契數列與音樂 116
一、鋼琴與斐波那契數列116
二、斐波那契數列117
三、斐波那契數列在音樂中的應用119
四、數字在音樂中的寓意 121
D六章數學之語 125
D一節文明的載體 126
一、二進製 126
二、十六進製 129
三、七進製 130
四、十二進製 131
五、二十進製 132
六、六十進製 133
七、定位原理與0的發明 134
D二節信息的使者 135
一、莫爾斯碼 135
二、RSA算法 137
D三節數學悖論 139
一、三次數學危機 140
二、ZM的數學悖論 143
D七章數學之奇 149
D一節神奇的剋萊因瓶 150
D二節迷人的自相似圖形 154
一、科赫麯綫 156
二、康托爾集 156
三、皮亞諾麯綫 157
四、謝爾賓斯基襯墊、地毯、海綿 157
五、維數與分維 159
六、分形圖是高效率的 161
D三節美麗的蝴蝶 162
思考題參考答案 166
參考文獻167
顯示全部信息說實話,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對於那些字體小、留白少、圖錶粗糙的書籍,我往往難以堅持。這本書在裝幀設計上的用心程度,絕對是頂級的。紙張的質感溫潤而不反光,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眼部負擔很小。更重要的是,書中的插圖——那些圖錶、模型和示意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度。特彆是在講解拓撲學概念時,那些三維圖形的二維呈現,以及作者對鏇轉、拉伸等操作的巧妙標注,極大地彌補瞭文字在描述空間關係上的不足。我常常能看到一些其他書籍中難以解釋清楚的細節,在這本書裏被圖文並茂地解決瞭。此外,作者對曆史背景的穿插敘述,也讓我對數學傢群體的形象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認識。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會經曆睏惑和狂喜的探索者。這種人文關懷與硬核知識的結閤,使得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部充滿啓示的閱讀品。
評分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之前,對“深入理解”這件事持保留態度的,畢竟市麵上太多數學科普讀物,大多是蜻蜓點水,講瞭概念卻沒講精髓。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邏輯嚴密性的堅持,同時又不失溫度。作者似乎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他不僅僅是羅列齣數學傢的成就,更側重於展示他們思考問題、構建理論的思維過程。我尤其欣賞他對“證明”這個概念的重新定義。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證明是冰冷的、不可動搖的,但作者通過幾個經典的幾何證明案例,展示瞭其中蘊含的創造性和靈活性。讀到關於非歐幾何的那一章節時,我的腦海中仿佛被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認知並非是宇宙的唯一真相。這種對既有框架的挑戰,是這本書高齣同類作品的地方。我甚至會閤上書本,拿起紙筆,試圖跟著作者的思路重新走一遍推導過程,那種親手構建知識體係的成就感,是單純閱讀他人結論無法比擬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教我數學知識,不如說是在重塑我的認知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是,數學的本質是關於“模式識彆”和“結構性思考”的通用語言。在讀到關於信息論和編碼理論的那部分時,我深有感觸。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如何在嘈雜的信道中可靠地傳輸數據,來闡釋熵的概念和香農的偉大工作。這徹底打破瞭我對信息論隻停留在“數據壓縮”層麵的狹隘理解。我開始意識到,數學不僅僅是計算,它更是一種解決復雜係統問題的底層邏輯。整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具有啓發性,它引導我不再懼怕那些看似宏大復雜的數學領域,而是嘗試去尋找它們內部的簡潔結構。作者的語氣堅定而充滿熱情,他似乎在嚮每一位讀者發齣邀請:“請看,世界就是由這些精妙的結構構成的,你隻需要學會觀察和推理。”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在處理工作中的復雜項目時,也下意識地開始運用更結構化、更模塊化的思考方式,這種跨學科的思維遷移能力,纔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選擇,透露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剋製與深沉。我通常對那種過度煽情或使用大量誇張比喻的科普作品敬而遠之,而這本《彆說你不懂數學》(我假設的名稱),則保持瞭一種學者式的沉穩。它的語言精準有力,每一個術語的引入都有其明確的上下文鋪墊,絕不會讓讀者陷入“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的睏境。在討論數論的奇妙世界時,作者處理得尤為精妙。他沒有陷入對素數分布無休止的猜測與爭論中去,而是選取瞭幾個具有代錶性的、能夠展示數論美感的具體問題,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並清晰地梳理瞭數學傢們為之付齣的努力和迄今為止的進展。這種處理方式,既滿足瞭普通讀者的好奇心,又讓對數學有一定基礎的讀者看到瞭更深層次的挑戰。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站在一位燈塔下,光束精準地照亮瞭原本模糊不清的路徑,而不是被漫天煙火搞得眼花繚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在普及性和學術性之間找到瞭一條近乎完美的平衡點。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跳躍的幾何圖形,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智慧和某種神秘感。我一開始是抱著“隨便翻翻,瞭解一下”的心態打開它的,畢竟我對數學的熱情大多停留在高中時代對代數公式的模糊記憶上。然而,從第一頁開始,我就被作者那種近乎講故事的敘述方式牢牢抓住瞭。他沒有直接拋齣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定理和證明,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娓娓道來數學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的。特彆是關於概率論的那一部分,作者用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彩票中奬的概率分析,解釋得清晰透徹,讓我這個過去對“期望值”這個詞感到頭疼的人,突然間豁然開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文字的編排和段落的劃分都非常考究,即便是涉及相對復雜的概念,作者也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讀者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一門枯燥的學科,而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探險。我甚至發現,一些過去認為完全不相乾的領域,比如音樂的和諧與斐波那契數列之間的聯係,在這本書裏得到瞭優雅的闡述,讓人不得不驚嘆數學的普適性與美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