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聋生汉语言学习问题及各学科汉语言能力培养 | 作者 | 王玉玲、王晨华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052191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380000 | 页码 | 34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聋生汉语言学习问题及各学科汉语言能力培养》内容简介:语言是聋校教学的核心问题。该书内容收录了北京第四聋人学校(北京启喑实验学校)10余年聋校语言教学课题研究成果:王晨华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自筹经费类重点课题“高中聋生汉语言学习困难的研究”、王玉玲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针对高中听力障碍学生的汉语语法教学策略研究”。 该书以第二语言学习为视角,采用调查、语料库、偏误分析等方式,对聋校语言教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聋校一直倡导的“各学科汉语言环境创设”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实践。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王玉玲;王晨华 王玉玲,1978年5月出生,曾任教于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后更名为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现为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殊教育教研员。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曾获北京市西城区百名英才突出贡献人才、全国交通银行特教园丁等荣誉。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9项,其中主持省级课题2项、课题1项。省级论文获奖40余篇,发表论文近20篇。国际论坛发言2次。和省级培训或教研主讲十余次。王晨华,原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特级教师。1970年开始工作直至2009年退休,一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王玉玲,北京教育宣武分院特殊教育教研员,原北京第四聋人学校(后合并为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教师。其他作者多为北京启喑实验学校一线教师,其中有语文教师,也有其他各个学科教师;有健听教师,也有聋人教师。此外,还有普校教师、特教专家以及二语习得领域的专家。 |
| 目录 | |
| 目录 序言 章 聋生汉语言学习问题及聋校汉语教学现状 1.《高中聋生汉语言学习困难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针对高中听力障碍学生的汉语语法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3.聋校学科教学汉语言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4.聋校汉语书面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5.高中聋生汉语“句子理解”调查研究 6.高中聋生自然手语译汉语的调查研究 7.基于语料库的母语为手语高中听力障碍学生书面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8.基于语料库的母语为手语的高中听力障碍学生“是”字句偏误分析 9.初中聋生汉语书面语表达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10.聋生LHSK成绩与聋生高考成绩的相关研究 11.聋校“教学手语”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2.语音识别系统在聋校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情况略谈 第二章 聋校语文学科汉语言教学 13.引导职高聋生积累词汇的教学策略研究 14.“依托文本”的虚词教学策略研究 15.适用于聋生的“随课专题语法补偿”实践研究——以“连也”句为例 16.适用于聋生的“跨级专题语法补偿”实践研究——以“比”字句为例 17.适用于聋生的“网络专题语法补偿”实践研究——以形容词谓语句为例 18.支持教师对同班就读聋生的“把”字句教学案例 19.《芦花荡》“是的”句教学案例 20.巧用新闻评论——聋生复句使用指导的教学案例 21.提高高中聋生词句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教学实践 22.基于高中聋生作文“病句反馈”的汉语语法教学实践 23.聋校古诗词教学中“自然手语”表达策略研究 第三章 聋校其他各学科汉语言环境创设及能力培养 24.汉语障碍对聋生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 25.聋校历史教学中的汉语言问题及教学实践 26.基于聋生“学科学习”的文科副科“汉语能力”培养实践 27.聋校高中数学语言理解度的调查 28.聋校高中的“数学概念”教学 29.高中聋生数学语言“理解能力”现状及教学对策探究 30.数学课堂中高中聋生“汉语表达”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实践 31.从单调性概念教学中浅探对聋生“数学阅读”的指导 32.对高中聋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思考 33.聋校高中数学课关注汉语言问题的实践研究 34.发展高中聋生数学语言的探究与实践 35.物理教学中对聋生汉语言能力的培养 36.物理学科培养聋生汉语言能力的教学实践 37.物理学科通过“配图配话”培养聋生汉语表达能力的尝试 38.职高聋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汉语言问题及能力培养 39.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发展聋生汉语能力的实践研究 40.聋校美术教学的汉语言“环境创设”研究 41.高中听力障碍学生美术作品说明的写作教学策略 42.职高聋生专业课学习中汉语言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43.对聋生职业课“实操反思”的问题分析 44.聋生体育学科中的汉语言问题及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45.班主任对高中聋生的汉语言补偿实践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该书的内容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平实、克制,却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它不像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堆砌华丽辞藻的作品,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心怀仁厚的资深教育家,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他多年来对这个群体的理解与关爱。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教学片段,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让人仿佛能切身体会到那些学习中的困难与进步。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如何通过“视觉化口型”来辅助绕口令练习,作者详细描述了学生从完全挫败到最终勉强跟上的全过程,那种细微的进步都被记录得丝毫不差,读到那里,我鼻子不禁有些发酸,为那些孩子感同身受。这种基于共情基础上的学术探讨,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温度,绝非冷冰冰的理论堆砌。它让人明白,技术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最终驱动教学进步的,是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尊重和不懈的耐心。这本书仿佛在提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本质,永远是“人”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素,但内容质量绝对是上乘之作,尤其是关于“各学科汉语言能力培养”这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一直觉得,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教材而言,如何将通用知识与特殊需求完美结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这套书做到了令人惊艳的平衡。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历史学科汉语言学习的章节,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词汇解释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历史事件叙述中的时间逻辑关系、因果连接词的特殊用法,以及如何引导聋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间轴”思维框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学知识,更需要对学科内容本身有深刻的理解。我甚至发现,即便是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这些关于逻辑构建和语言组织的指导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从一本专门针对聋生的教材,升华为一本可以指导所有语言学习者如何更高效掌握复杂文本理解的工具书。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细嚼慢咽那些案例分析,每一个都充满了作者的智慧和多年一线经验的沉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功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聋生汉语言学习问题”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些沉重,但翻开扉页,那种专业而又带着人文关怀的文字风格立刻吸引了我。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实际教学情境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听障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认知、语言和社交障碍。比如,书中对“声母识别困难”如何迁移到“形近字混淆”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以前教过的几位学生,当时我还在苦恼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现在手握这份详尽的分析,仿佛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指出了问题,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框架,从基础的语音感知训练到高阶的语篇理解策略,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非语言信息输入不足”如何影响口语表达的深入探讨,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设计更有效的多元感官辅助教学活动。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理念融入到我接下来的备课中了,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一下子被拓宽了许多,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散应对,而是有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评分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对听觉生理基础的概述,到语言习得的特殊路径分析,再到分学科的策略实施,每一步的过渡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流畅且有力。我关注到书中引用的文献和研究数据非常扎实,显示出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厚功底,但同时,作者又非常懂得如何将这些高深的理论“翻译”成一线教师可以立即理解并操作的语言。这种深度与广度兼备的平衡感,非常难得。它不是那种只适合研究生阅读的纯学术著作,也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经验分享集,而是完美地融合了两者,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对于任何一位从事特殊教育、汉语教学,或者对语言习得机制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和全面的参考框架。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某些教学难题的判断,很多困扰已久的问题,在读完之后豁然开朗,获得了清晰的解决思路,绝对是案头常备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层面的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考。它没有沉溺于传统的识字卡或图文并茂的模式,而是探讨了如何利用增强现实(AR)或特定的交互式软件来模拟声学环境,帮助听障学生建立“声音-意义”的映射关系。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前瞻性,让我看到了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作者很审慎地指出,技术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出符合聋生认知特点的交互界面,避免技术本身成为新的障碍。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沉浸式语言环境构建”的设想,即便目前很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作者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蓝图,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利用手头资源进行创新的动力。它不是教我们如何使用某个特定的APP,而是教我们如何运用技术思维去解决语言习得中的核心难题,这种高度的普适性和指导性,是很多技术手册所不具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